道家氣功養生十六字錠金

2020-11-29 胡羽泰

「一吸便提,氣氣歸臍,一提便咽,水火相見」。這道家十六字錠金產生於宋元期間,最早見於明朝初期冷謙《修齡要指.長生一十六字訣》。從東漢末道家的產生到這十六字錠金的出現,其間一千餘年。道教徒繼承道家的「守一」養生理論和方法加以充實和發展,構築了道家自己的養生理論。其主要的便是「胎息」說。道家從產生開始就把儒佛一些修煉的方法融合在自己的修持方法中,通過精氣神的論述,用自己的宗教宗旨,加上陰陽、五行、八卦等學說,進行包裝修飾,一些敘述多用隱語,善作比喻,什麼玄機奧語,更顯得神秘。經過幾百年的奮鬥,道家的十六字錠金終於勇敢地以非常精煉、明白的語言,摒棄了道家養生理論中的宗教神秘色彩,加以歸納概括,而顯露出其原始簡易質樸的本來面目,這實在是很不容易的。

對道家十六字錠金有兩種帶有代表性的解說。

託尹真人之名,說此「乃仙家保命十六字訣,以其珍貴,故名十六錠金。是言一吸一呼,通任督二脈而歸於臍也」。講究氣貫丹田的作用。《尹真人寥陽殿問答編.第二篇》以內丹術理論對此解釋說:「一吸入腹,略用意與目力,從陰根提起,納之於臍。便提者,提一吸之氣,通任脈下半截而納於臍,所謂一吸便提,氣氣歸臍也。一提即一呼,於一呼之中,略用意與目力,提入督脈,從尾閭通背骨,直至頂門。……泥丸既通,則咽入任脈之上半截而納於臍。便咽之咽,非咽精,亦非咽氣。氣從頂門落下喉間,略一納便歸臍矣。……一陰一陽之謂道,一呼一吸之謂息。呼吸皆歸於臍,陰陽固濟,所謂水火相見也。……歸臍,則歸丹田矣。未生時胎息於此,仙家煉丹亦於此,實為氣之橐龠,一身之太極也。任督脈通,水火交臍,每一呼吸,周身灌輸,病何自而生哉」。

明朝養生家冷謙在《修齡要指》中對此的解說有不同,很實在,稱此十六字錠金為「長生一十六字妙訣」,「乃至簡至易之妙訣也」。他指出這個妙訣比較實用,隨處可行,人人可練,「久久行之,卻病延年」。並通俗地介紹了修煉方法。今錄於下:「口中先須漱津三五次,舌攪上下顎,仍以舌抵上顎,滿口津生,連連咽下,汩然有聲。隨於鼻中吸清氣一口,以意會及心目,寂地直送至腹臍下一寸三分丹田元海之中,略存一存,謂之一吸。隨用下部輕輕如忍便狀,以意力提起,使歸臍,連及夾脊雙關腎門一路提上,直至後頂玉枕關,透入泥丸頂內,其升而上之,亦不覺氣之上出,謂之一呼。一呼一吸,謂之一息。氣既上升,隨又似前汩然有聲咽下,鼻吸清氣,送至丹田,稍存一存,又自下部如前輕輕提上,與臍相接而上,所謂氣氣歸臍,壽與天齊矣」。

《修齡要指》作者點明了道家十六字妙訣的真諦,強調了道家養生法中以咽津養生的重要性,非常深入淺出地說明了「水火相見」的真實意義。這一說法得到了後世養生家們的認可。清.汪昂以醫家的眼力把冷謙對這十六字妙訣的解說轉載在自己輯錄的《勿藥元詮》中。

道家的十六字錠金,其內容主要是:第一,胎息功夫;第二,咽津功用。此兩個方面就是道家從神仙方士處接收並改造了的「胎息」與「胎食」。

胎息功夫

所謂「胎息」、「胎食」,最早明確的記載見於《後漢書.方術列傳》:方士王真「悉能行胎息胎食之方」。唐.李賢注引《漢武內傳》說:「習閉氣而吞之,名曰胎息;習漱舌下泉而咽之,名曰胎食」。

從現有資料看,胎息最早發源於《老子》:「專氣致柔,能嬰兒乎?」《莊子.在宥》中還講到廣成子傳授「至道」功夫:「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極,昏昏默默。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必靜必清,無勞汝形,無搖汝精,乃可以長生。目無所見,耳無所聞,心無所知,女神將守形,形乃長生。……我守其一,以處其和,故我修身千二百歲矣,吾形未常衰。」唐.成玄英疏:「保恬淡一心,處中和妙道,攝衛修身,雖有壽老之年,終無衰老之日。」在《莊子.大宗師》中,莊子還談及「古之真人……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眾人之息以喉。」《老子》、《莊子》在修道養壽中強調「守一」。這在後世道家修煉中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一種養生理論。在《太平經》中就較詳細地作了記述,據不完全統計,講到「守一」的,竟達76處之多。《道樞.卷三十五》:「至遊子曰:抱元守一,乃養生之至要也。」道教徒繼承了道家的吐納守一養生理論,並吸收了儒佛靜坐禪定方法,給予總結、發展,成為道家養生法中的「保留節目」。儒家靜坐、佛家禪定、道家胎息成為傳統養生學中名稱不一、內容大同小異的養生法。

蘇軾談及養生時說:「養生之方,以胎息為本。」(見《寄子由三法》)胎息,又稱「內呼吸」,是指不用口鼻而以臍帶仿效胎兒之呼吸的一種呼吸法。明代醫學家萬全在其《養生四要.卷二》中說:「養生之訣雲,調息要調真息。調真息者,胎息也。兒在胎中,無吸無呼,氣自轉運。養生者呼吸綿綿,如兒在胎之時,故曰胎息。」明.袁黃《攝生三要》說:「初學調息,須想其氣,出從臍出,入從臍滅,調得極細,然後不用鼻口,但以臍呼吸,如在胞胎中,故曰胎息。」晉朝道士葛洪在《抱樸子.內篇.凝滯》中說:「行氣有數法焉,……其大要者胎息而已。」較早提出胎息概念。他還具體地介紹了胎息的修煉方法:「得胎息者,能不以鼻口噓吸,如在胞胎之中,則道成矣。初學行氣,鼻中引氣而閉之,陰以心數至一百二十,乃以口微吐之,及引之,皆不欲令己耳聞其氣出入之聲,常令入多出少,以鴻毛著鼻口之上,吐氣而鴻毛不動為候也。漸習轉增其心數,久久可以至千,至千則老者更少,日還一日矣」。

「胎息」歷來受到養生家的重視。僅《通志.藝文志》就著錄了胎息專著有30部之多。在《道藏.洞神部.方法類》中《諸真聖胎神用訣》一書就廣集29家的胎息法。《雲笈七籤》中也有多種胎息法。

產生於魏晉時期的《胎息經》:「胎從伏氣中結,氣從有胎中息。氣入身來為之生,神去離形為之死。知神氣可以長生,固守虛無以養神氣,神行即氣行,神住即氣住。若欲長生,神氣相注。心不動念,無來無去,不出不入,自然常住,勤而行之,是真道路。」此經以極其簡練的語言概括了胎息的原理和修煉要領。歷來受到養生家的推崇。今存幻真先生注本為較早的注本,也最通行。

胎息法有一定的養生作用。出於宗教的需要,道教徒往往把胎息養生法進行宗教包裝,使之神秘化。如果我們剝去其神秘的宗教外衣,就容易發現,後來道教徒極力渲染的內丹術,實際上就是「胎息」這種行氣法的嬗變。故《道樞.卷三十五》說:「內丹之要在乎存其心養其氣而已」。

自從道士陳摶提出太極圖之說以後,道家養生家便把內丹術充塞在太極圖中,構築自己的理論圖式,以太極圖來顯示內丹修煉模式,所謂煉精化氣、鍊氣化神、煉神還虛的全過程。

金元時的全真教創始人王醁說:「學道無他,在於養氣,心液下降,腎氣上騰,至脾元,氤氳不散,則丹聚矣。」(李曄《六硯齋二筆》,見《茶香室三鈔.卷十八》引)王醁之後馬丹陽也忠實地執行其師的主張,宣揚靜心養氣的內丹術。他說:「夫道以無心為體,忘言為用,柔弱為本,清淨為基。節飲食,絕思慮,靜坐以調息,安寢以養氣。心不馳則性定,形不勞則精全,神不擾則丹結。然後滅情於虛,寧神於極,不出戶庭,而妙道得矣」(《馬丹陽道行碑》,轉引自陳垣《南宋初河北新道教考》)。

說到底,道家養生法中最具養生價值的就是養氣和咽津。所以唐.幻真先生《胎息銘》說:「三十六咽,一咽為先,吐唯細細,納唯綿綿,坐臥亦爾,行立坦然。戒於喧雜,忌以腥羶。假名胎息,實曰內丹。非只治病,決定延年,久久行之,名列上仙。」明.王文祿的《胎息經疏》云:「此胎息銘也,調氣咽津以補中宮元氣,每時三咽,子時咽之尤養生」。

咽津功用

咽津養生在我國歷史較悠久。古人稱之為「胎食」的,指的就是咽津。《漢武內傳》說:「習漱舌下泉而咽之,名曰胎食。」歷代醫家認識到口中津液是大有益於人體健康和長壽的寶貴物質,應該咽下。唐代醫學大家孫思邈《千金要方.卷二十七》中說:「玉泉者,口中唾也。朝旦未起,早漱津,令滿口乃吞之。」傳統醫學有關咽津養生的論述不少。《靈樞.天年》、《素問.刺法論》等都講到「津液布揚」、「餌吞下津」對人體健康的重要作用和咽津的方法。先秦《子華子.北官意問第九》講到:「榮衛之行,無失厥常,六腑化谷,津液布揚,故能久長而不弊。」1973年底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天下至道談》,其中闡述房中養生的「八益」,就談及「吞服津液」的養生功能。這些都說明我國古人很早就發現了人體內唾液的功用,這與現代科學的研究論述是一致的。

道家養生家對練功過程中產生的唾液,稱之為「金液還丹」,要「淙淙咽歸丹田」(見元.陳致虛《金丹大要》)。這種唾液有許多好聽的名稱:金漿玉醴、靈液、神水、醴泉、金津、玉液、金醴、玉津、玉池清水、玉漿、舌下泉等等。古人認為吞服這種津液有益於養生保健。明朝醫藥學家李時珍,在其所著《本草綱目.卷五十二》中,對「口津唾」作了如下的說明:「人舌下有四竅,兩竅通心氣,兩竅通腎液。心氣流入舌下為神水,腎液流入舌下為靈液。道家謂之金漿玉醴,溢為醴泉,聚為華池,散為津液,降為甘露,所以灌溉臟腑,潤澤肢體。故修養家咽津納氣,謂之清水灌靈根。人能終日不唾,則精氣常留,顏色不槁;若久唾,則損精氣,成肺病,皮膚枯涸。故曰遠唾不如近唾,近唾不如不唾」。

咽津養生既有悠久歷史,同時也符合現代科學。現代醫學認為,人的唾液其成分除了水分之外,還含有澱粉酶、溶菌酶、粘液蛋白、胺基酸以及少量鈉、鈣等多種物質,具有多方面的生理功能,有利於消化、養生、強身。近年來科學家還發現唾液有消毒、解毒、抗癌和殺滅愛滋病毒的作用。

我國古代養生家非常重視咽津養生。道教徒較早地注意到咽津的養生功能。晉朝《黃庭內景經》多處講到唾液的功能。《黃庭內景經.口為章第三》講到「口為玉池太和宮,漱咽靈液災不幹,體生光華氣香蘭,卻滅百邪玉煉顏,審能修之登廣寒」。此五句意思是說,口是產生唾液的地方,漱咽唾液,能使病害不染身,預防疾病,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

關於咽津養生具體方法,在歷代一些養生導引著作中都有敘述。《遵生八箋.延年卻病箋》中記載《八段錦導引法》就記有咽津方法:「赤龍攪水津,漱津三十八,神水滿口勻,一口分三咽,……以候逆水上,再漱再吞津,如此三度畢,神水九次吞。咽下汩汩響,百脈自調勻。」清·尤乘《壽世青編.十二段錦動功》說,咽津「將舌舐上顎,久則津生滿口,便當咽之,咽下 然有聲,使灌溉五臟,降火甚捷,咽數以多為妙」。

現代有一種「攪海咽津」的健身法就是利用咽津以治病健身。(翁士勳)

相關焦點

  • 無極生太極 無極乃是道家養生修煉的歸屬
    無極功,是一種煉精化氣,鍊氣化神,煉神還虛,還虛合道,修煉精、氣、神人身三寶的道家靜態丹法,其功效是通經活絡,益壽延年,亦能發人潛能,開人智能,是修煉性命雙修的上乘功法。無極功是關於通過內丹修煉、達到健康長壽的學問,也稱內丹功,堪稱為人間性命之學。
  • 健身氣功——六字訣功理解析
    健身氣功·六字訣是在古代六字真言、六字訣、六字氣訣等傳統功法的基礎上編創而成的健身氣功功法。本文試就其主要功理作一簡要探討。吸新吐故 錘鍊臟腑六字訣是以調息為主的吐納類功法中的吐氣派。調息,也即呼吸鍛鍊,是氣功鍛鍊中的一種手段,其目的在於調節人體內氣的運行和錘鍊臟腑功能,故西漢時的《淮南子》謂「吹呴呼吸,吐故納新」。
  • 拉筋方法,易筋經十二式,健身,氣功,易筋經,中醫經絡養生
    氣功,易筋經,中醫經絡養生養生,即養生保命,又稱攝生、道生、衛生、保生、養性等,指利用多種方法調養形神,以祛病強身,防病避害,延年益壽。氣功,易筋經,中醫經絡養生不妄作勞。」「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惔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春夏養陽,秋冬養陰。」
  • 養生氣功鍛鍊要與中醫的陰陽相結合
    根據這幾點我們在進行養生氣功鍛鍊的時候就可以有針對性的進行練習。第一,呼氣為陽 吸氣為陰。所以陽亢的人練功的時候要格外注意呼氣,呼氣時感覺神清氣爽,頭腦清醒,這就是身體在向外排出多餘的陽。同樣的道理,陽虛氣陷的人要注意練習吸氣,因為吸入陽氣,使體內陽氣得到補充,所以會身心愉悅。第二列,再練習的時間選擇上。要選擇屬陽的六個時辰,子醜寅卯辰巳。
  • 太極拳,中國傳統文化,深邃的哲理,健身氣功,站莊,養生,功夫
    健身,運動健身氣功,太極拳,對於大學生而言,學練太極拳不僅可以強身健體、修性怡情,還可體悟中國傳統文化,培養民族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健身氣功,太極拳太極拳屬內家拳種之一。外家拳以練筋、骨、皮為主,而太極拳以松靜養氣、通經活絡為主,也可以說以放鬆、調整周身氣血為主,有修心養性之功效。
  • 道家練氣、吐納法、丹道、真氣運行、上乘內功等武林秘籍148本
    )健美減肥氣功(韓旭)健身三原氣功(李靈光)健身氣功·五禽戲標準教程健身氣功·八段錦健身氣功·八段錦標準教程健身氣功·六字訣健身氣功·六字訣標準教程健身氣功·易筋經標準教程健身氣功培訓教程(試用)儒佛道三家氣功精義(林樹滋)全象氣功醫學(張俠)
  • 著名的十六字真言與易經
    著名的十六字真言與易經在中國文化史上,有一個著名的十六字真言。在古文《尚書.大禹謨》有記載,據說,是來自堯舜禹禪讓的事情。這個十六字真言,就是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大家首先要好好記住這十六字真言,也是學易經的心法。我是我要強調的。對於這十六個字的解釋,中國文化史上已經很多了,我就不一一列舉了。無非就是做些訓詁,引申的闡釋,但真正知其所以然的,我還沒看到過,現在,我們就用易經的道理,來解釋這個十六字真言的真正道理。
  • 眾籌丨「曹素功」30年珍藏老墨錠,限量90錠
    老墨更是稀有,用一錠就少一錠。    這五款老墨錠,是上海墨廠「黃金年代」的墨錠作品,自80年代珍藏至今,總共只有90錠,售完即止。    其正面外圈刻「真性頌」二十字「照寂身至忘淨空明理圓緣始情終性常離真極妙」,中間模印達摩渡海,給人以空悟之境。  漢古玉貨布泉:形制見清乾隆、嘉慶年間,參考漢代古幣。  以古錢幣圖案製成墨錠是曹素功墨業首創,非常具有收藏價值。
  • 正確把握健身氣功的意識活動
    因為平靜、安寧的心理狀態是氣功養生保健的關鍵所在,所以健身氣功鍛鍊時要求健身者的思想活動儘量停止,精神必須集中在身體的運動當中,做到身心合一,不能有其它的雜念。       三、意識活動的合理參與      在身心合一中做到意識平靜,不要求有意念活動,這是相對的。
  • 足太陰脾經與健身氣功
    本經有21個穴位,健身氣功功法動作常刺激的穴位主要是隱白、大都、三陰交、陰陵泉、大包穴。在八十八勢健身氣功功法動作中對足太陰脾經和主要腧穴有重要刺激作用的有:含胸扭身,摩動脾胃的易筋經九鬼拔馬刀勢;調和手足三陰之氣的易筋經臥虎撲食勢;摩運消化器官,加強脾胃運化功能的五禽戲熊運;左右晃動,意在兩脅,調理肝脾的五禽戲熊晃;洩出脾胃之濁氣,調理脾胃功能的六字訣呼字訣;對脾胃起按摩調理作用的八段錦調理脾胃須單舉;按摩兩脅、大包穴,舒肝和脾的大舞摩肋勢;兩掌上舉時,意走脾經隱白、陰陵泉
  • 道家丹功和佛家禪定功,有哪些異同?
    道家丹功道教大概分為二派,一是天師道,在東漢末年興起,這一派在道教又稱正一教,又叫符篆派。元以後又興起全真道,也稱全真教,又叫丹鼎派,為王重陽所創始,繼承道家鍾呂金丹派的傳統,講究修煉內丹。一般來說,現在出家持戒煉功修道的屬全真教,散在民間火居打醛畫符念咒的屬天師教。
  • 道家一禁忌秘術只有九字,日本抄襲都抄襲錯了,就這樣一錯再錯
    道家春秋時期,老子 集古聖先賢之大智慧。總結了古老的道家思想的精華,形成了道家完成系統的理論,標誌著道家思想已經正式成型。對中華哲學、文學、科技、藝術、音樂、養生、宗教等等影響深遠。道家以"道"為核心,認為大道無為、主張道法自然,提出道生法、以雌守雄、剛柔並濟等政治、經濟、治國、軍事策略,具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是"諸子百家"中一門極為重要的哲學流派,存在於中華各文化領域,對中國乃至世界的文化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 道家流傳下來的「十不過」養生訣
    「食不過飽」指的是不宜大吃大喝,要經常讓身體保持一定的飢餓感,多食不利於養生,正所謂「常有三分飢,百病不相襲」。 「辟穀」是人們耳熟能詳的道家養生方法,是指在一段時間內,甚至長期不食果蔬米麵和煙火熟食。 推薦少吃是對的,但「辟穀」要有專業指導,一般人切莫隨意、盲目去做。
  • 揭秘江西「氣功大師」:因說大話被揍鼻青臉腫
    ,社會上稱練氣功可以減肥。  讓人一腦門黑線的「氣功大師」  ——你司馬南 (微博)吃幾碗飯,敢和我叫板?我用氣功隔幾十米都能戳死你。  江西「氣功大師」王林一直以來的低調被馬雲的一次拜訪打破。他用變蛇的絕活和為元首治病的傳說,加上對人心理的精於琢磨,保持著他的神秘和吸引力。通過不斷地被引薦,他成為眾多明星和某些官員拜訪的對象。
  • 道家知識分享-五行學的各類妙用
    前言:小編一直認為,道教是中華文化的根基,即「中國根柢全在道教」,故2019年底,小編曾發心要盡力推廣道家文化。幸2019年5月中旬發現自媒體平臺可發表文章,終遂心願,文筆拙劣之處還望各位讀者海涵五行學說:所謂五行即是金、木、水、火、土是古先賢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五類元素來說明自然萬物起源和相互歡喜的學說。道家最早提出五行學說,旨在描述事物間的運動形式以及相互轉化關係。
  • 以訛傳訛的九字道家真言,原來每個字都大有深意
    這九字真言,我們只有在兩部電影作品中見到過。這兩部電影作品是什麼呢?第一個是日本發布的《陰陽師》,還有一個是《我和殭屍有個約會》。只有在這兩部電影作品中出現過,而且出現的方式都是以降妖伏魔時用出的一些法術,但事實卻並不像電影中描述的那樣,他們用出的這九種法術並不是道家原本的一些法術,而是日本在學習我們國家道法的時候瞎編的。而且這九個字不僅僅是道家所擁有的,也是兵家所流行下來的,所以這九個字很有深的奧秘。
  • 成語居然還有十六個字的?真是長見識了!
    成語居然還有十六個字的? 真是長見識了! 在大家的印象中,成語的形式以四字居多,但也有一些三字和多字的。有的成語甚至分成了兩部分,中間用逗號隔開。 這些日常用語,你以為只是個詞語,殊不知它確實真真正正的成語。今天嶽麓君給大家整理一些多字成語及其含義,快來一起漲姿勢吧! 【五字類】 盤古開天地 同「開天闢地」。指天地的創始。
  • 解密「六九之術」:佛家「六字明咒」道家「九字真言」
    太極八卦所謂「六九之術」是對佛道兩教兩種秘術的合稱,分別為:佛家「六字大明咒」道家「九字真言決」六字大明咒又稱六字大明陀羅尼、六字真言、嘛呢咒;其六字源於梵文唵字,能回遮並寂滅天魔之損害;嘛字,能回遮並寂滅鬼女之損害;呢字,能回遮並寂滅邪王之損害;叭字,能回遮並寂滅土地神之損害;咪字,能回遮並寂滅魔與死魔之損害;吽字,能回遮並寂滅鳩槃荼與羅睺之損害。若持誦六字大明咒,能消除四百零四種疾病;唵字,能消除四大共同引發之疾病;嘛字,能消除熱病;呢字,能消除風病;叭字,能消除涎病;咪字,能消除寒病;吽字,能消除膽病;如是能遣除一切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