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4大河流之首,曾力壓長江黃河,後來斷流消失,如今鮮有人知

2021-01-15 騰訊網

說起我國境內的著名河流,相信很多人,最先想到的便是長江黃河,然而在實際上,曾經也有一條著名的河流,可以說是位列四大河流之首,力壓長江黃河,後來斷流消失,如今鮮有人知,這便是濟水。

上古時期,人們有著五嶽四瀆之說,其中五嶽為衡山、嵩山、衡山、華山以及泰山,而根據《爾雅》記載:「江、河、淮、濟為四瀆,四瀆者發源注海也。」

而到了如今,相比於如今的黃河、長江和淮河,為何唯獨濟水沒有什麼聲名?實際上,早期的它對於中華文明的影響,一點都不比黃河長江差,甚至要高過一頭。

華夏文明的起源地,河南濟源、山東濟南、濟寧、濟陽,實際上都是從濟水得名,而早在5000年前,這裡更是誕生了豐富的文化,包括仰韶、大汶口、龍山、嶽石等文化遺址,嚴格意義上,濟水應當是黃河水源的支流,但是古人始終將它看作是獨立的一部分,《禹貢》提到:「導沇水,東流為濟,入於河」。

而濟水最巔峰的時候,「過九郡,行千八百四十裡」,它也獲得了先人廣泛的尊重,古代時候,將有著獨立源頭,能夠入海的河流稱之為「水瀆」,濟水因此成為了四條單獨入海的河流之一,而在大唐期間,唐朝以大淮為東瀆,大江為南瀆,大河為西瀆,大濟為北瀆,並且進行隆重的祭祀活動,如今濟源市的濟瀆廟,正是位於昔日的濟水東源邊上,是後人為了祭祀濟瀆神「清源王」所設立。不少名人,比如司馬懿、李商隱,在遊覽濟水之後,還專門寫下詩篇來歌頌它。

那麼濟水如今去哪了,它究竟是什麼時候消失的呢?春秋末期的時候,吳王夫差北徵,而利用濟水做軍運通道,而吳國也因此迅速強大,此時濟水依然暢通,但是到了漢朝王莽期間,因為濟水的源頭,黃河不斷的改道和變遷,導致濟水變得十分的淤塞。儘管南北朝的時候,濟水依然能夠行船,東晉桓溫和劉宋的北伐就是利用它北伐,然而《資治通鑑》也提到,劉宋大軍的船,一天才能走10裡路。

而在人們開發更多的運河之後,濟水的水源同樣被破壞,逐漸消失。而濟水的三條支流、汶水、雍水和瓠子河也紛紛倒下,古代汶水六國如今東平縣州城霍家莊,但是到了宋代的1006年,黃河多次潰決,汶水河道不斷升高變遷,最終成為了黃河的支流。

而雍水因為河決受淤,在明代弘治年間消失,瓠子河也在宋代被湮滅。

因此到了唐朝的時候,濟水已經成為了一條時通時枯的支流,而唐太宗李世民和現代人產生了同樣的問題,濟水有什麼理由與長江黃河比肩,接受祭祀呢?「天下洪流巨谷不載祀典,濟水甚細而尊四瀆,何也?」

對此大臣也解答了他的疑惑:「瀆之為言獨也,不因餘水獨能赴海也,濟潛流屢絕,狀雖微細,獨而尊也。」儘管濟水微弱,然而卻能夠獨留入海,這種頑強的精神也值得後世的敬佩。如今黃河下遊地段以及大清河和小清河,便是昔日濟水的故道,也見證了它哺育無數的炎黃子孫。

相關焦點

  • 中國四大河流之首,曾力壓長江、黃河,如今已消失不見
    中華大地遼闊無邊,各種物產層出不窮,名山大川更是數不勝數,五嶽作為中國名山的代表廣為人知,但是大川的感覺有點不足,除了長江和黃河這條中國母親的河以外,沒有和它並列的大河。其實不然,在古代可以發現與長江、黃河並列的河流,四個背信棄義的人,源注海者,除了五嶽之外,我們還有四個背水,這四條河有各自的發祥地,直接注入大海,其中的江是今天的長江,河是黃河,淮是指今天的南北邊界線淮河,我不知道很多人指的是哪條河,這條河今天已經看不見了,濟水已經消失在歷史中了,留下濟源、濟寧、濟南等城市的地名,作為自己存在的證明。
  • 濟水與長江、黃河、淮河齊名,為何斷流千年仍被尊「四瀆之首」?
    引語  濟水是中國古代四瀆之一,曾與長江、黃河、淮河齊名,夏王朝將它作為貢道,自春秋戰國起便受到地方百姓的祭拜。因為僻處中原地帶,歷代帝王對濟水都心懷敬畏之心,將其列為水神祭祀。數千年時光流逝,滄海桑田,濟水已經淡出了今人的視野,唯獨在因濟水源頭而得名的「濟源市」中,一座濟瀆廟巍然矗立向世俗訴說著濟水曾經的恢弘。
  • 中國有條大河,流域面積大過長江,水量是黃河7倍,卻鮮有人知
    眾所周知,我國境內最大的兩條淡水河無疑是長江與黃河了,幾千年來,這兩條大河一直靜靜流淌在華夏大地上,哺育了無數中華兒女,乃是中國當之無愧的母親河。也是得以於長江巨大的水能,我國建立起了三峽大壩,源源不斷地為全國各地輸送著電能。 初中地理告訴我們,中國境內流域面積最廣的河流也是長江。其發源於「世界屋脊」,位於青藏高原上的唐古拉山脈。途徑青海、西藏、滇川渝、鄂湘贛、皖蘇和上海一共11個省級行政區,流域面積高達181萬平方公裡,當之無愧的中國第一河。
  • 和長江黃河齊名的四瀆之一,三隱三現,流入黃河也清濁分明!
    我國有五嶽,其相對應的還有四瀆,一條河流能被稱作為瀆,也可見其地位之高,這四瀆便分別為長江,黃河,淮河和濟水。前三者如今都還在,獨獨濟水雖美名還在,但已然消逝,這條傳說中的河流到底是什麼樣的呢?像我們現在經常教導的濟源,濟南,濟陽,都是和這條汲水有關。
  • 傳承黃河文化 建設黃河未來
    四瀆之宗,古老文明的孕育者  「中國川原以百數,莫著於四瀆,而河為宗。」在《漢書·溝洫志》中,東漢史學家班固如是尊崇黃河。所謂「四瀆」,據《爾雅》的記載為「江、河、淮、濟」,即長江、黃河、淮水(淮河)、濟水。周禮中,天子祭祀的名山大川,便是「五嶽」「四瀆」。
  • 古代有「四瀆」,長江、黃河、淮河居其三,另一條今何在?
    天上有四瀆(星官名,屬井宿,共四星),地上也有四瀆,即長江、黃河、淮河和濟河。     為什麼以江、河、淮、濟為四瀆,是因為這四條河流均為大河,均向東注入大海,而且是獨流入海。遙遠的東方,壯闊的大海,原本就是神秘所在,讓人崇拜和嚮往,催人追尋和探究,故與大海相接的江、河、淮、濟四瀆被一個個披上神秘的面紗。古代皇帝祭祀名山大川,除了祭祀五嶽,還要祭祀四瀆。
  • 中國「最長」的內流河,起源於喀喇崑崙山,不是長江黃河
    河流是民族生機和生死存亡的根本,看世界,許多文明的胚胎都是靠江河而來的,我們中華的歷史也不例外,在我們漫長的文明發展過程中,黃河,長江無疑是一條舉世聞名的大河,孕育著生命和文明,長江就是橫跨中國一半的河流。但是,我們今天講的這條河的知名度並不比上面講的高,但是它很特別,就是塔裡木河,為什麼說它特別呢?是我國的內需,什麼是內流河?
  • 1986年黃河發生斷流,在河邊轉悠的人們發現了這一寶貝,你可能都沒...
    黃河作為母親河,從古至今養育了無數人,生生不息,成為了華夏大地上的一個標誌。除了在1938年為了阻止日軍的侵略,被人為的掐斷過,之後在1972年以前從來沒斷流過,但是在那之後出現過多次斷流現象。其中最長的一次斷流是在1995年,當時的開封長達四個月沒有水源。後面1997年,山東的斷流甚至達到了7個月。
  • 黃河,中華民族一首讀不完的詩篇——讀葛劍雄先生《黃河與中華文明》
    「四瀆」之宗、百水之首,是中華民族、中華文明的符號化象徵,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漢書·溝洫志》雲「中國川原以百數,莫著於四瀆,而河為宗」,「四瀆」即黃河、長江、淮河和濟水四條古代獨流入海的大河;在古人心目中,黃河尤為神聖,故被列為「四瀆」之宗、百水之首。但黃河對於華夏民族與中華文明意義何在?我們該從什麼角度去全面理解黃河與中華文明的關係呢?最近讀葛劍雄先生新著《黃河與中華文明》,對黃河與中華文明的關係有了更為全面的理解。
  • 中國歷代對「四瀆」的敬畏,看長江流域的洪澇.
    黃河文化的特殊性,由此上升到了「百川之首」「四瀆之宗」的歷史地位。《晉書·天文志》:「東井南垣之東四星曰四瀆,江、河、淮、濟之精也。」《爾雅·釋水》記載:"四瀆"是我國古代對四條獨流入海的大河的稱呼,即「江、河、淮、濟」,(長江、黃河、淮河、濟水)。其中淮河、濟水古時候也獨流入海,故得與江河並列。(淮河、濟水先後被黃河改道所奪,淮河下遊淤塞後改注入長江,而濟水故道即今之黃河下遊)。
  • 從中國版圖上消失了一條大河!
    古人認為天地山川河流充滿著神秘的力量,為祈求風調雨順,平安幸福,先民們「拜天敬地」祭祀「五嶽四瀆」。「 五嶽」我們都很熟悉,指的是東嶽泰山,西嶽華山,南嶽衡山,北嶽恆山,中嶽嵩山。「四瀆」是中國古代四條獨流入海的大河——東瀆淮河,南瀆長江,西瀆黃河,北瀆濟水。
  • 和田玉守護神之四瀆龍神
    自古以來人們就對河流山川充滿崇拜之情,敬畏之心,其中五嶽人人皆知,那何謂「四瀆」,今天咱龍木閣帶大伙兒認識一番。古時候人們把源頭獨立並能流入大海的河流稱之為「瀆」,「四瀆」則是古代人們對中國長江、黃河、淮河、濟水四大河流的統稱,前三者大伙兒肯定都熟知,至於濟水就稍顯陌生了,據記載,濟水曾有過「三隱三現」的神秘故事,能與長江黃河齊名,可見其地位之顯赫,山東濟南、濟陽、濟寧都是因濟水而得名,而如今中國地圖上已經找不到它的蹤跡,據說是後來黃河變道所致,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查查文獻深入了解一番。
  • 【專題突破】高考地理河流專題相關考點總結,附世界十大最深河流
    3、河流的流向可以與等高線的遞變、地勢高低互相作為判斷依據,還可用於等潛水位線分布圖中,進行河流流向、潛水流向、地下水與地表水互補關係及洪水期與枯水期的判定。  4、高山峽谷地區,河流支流少,流域面積小;盆地或窪地地區,河流集水區域廣,支流多,流域面積大。山區,河流落差大,流速快,以下切侵蝕為主,(可能同時地殼在抬升,下切侵蝕更強)河道比較直、深、形成窄谷。
  • 我國古代的「四瀆」包括現在那些河流?
    、黃河、淮河、濟水)。我國古代對四條獨流入海的大河的稱呼,即「江、河、淮、濟」,(長江、黃河、淮河、濟水)。其中淮河、濟水古時候也獨流入海,故得與江河並列。(淮河、濟水先後被黃河改道所奪,淮河下遊淤塞後改注入長江,而濟水故道即今之黃河下遊)。現有的記載首見於《爾雅·釋水》。 據《禮記·王制》,古代的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即五嶽與四瀆。
  • 四瀆之宗、中華民族母親河——黃河
    黃河,是中國第二長河,全長大約5464公裡。其發源於青藏高原的約古宗列盆地,自西向東分別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南、山東九地,最後而流入渤海。
  • 中學地理中河流水系和水文相關考點,滿滿的乾貨!
    世界上大多數河流水系形狀是樹枝狀的,如我國的長江、珠江,北美洲的密西西比河和南美洲的亞馬孫河等;向心狀水系——發育在盆地或沉陷區的河流,形成由四周山嶺向盆地或構造沉陷區中心匯集的水系,如非洲的剛果河水系和我國四川盆地的水系;平行狀水系——河流在平行褶曲或斷層地區多呈平行排列,如我國橫斷山區的河流和淮河左岸支流;放射狀水系——河流在穹形山地或火山地區,從高出順坡流向四周低地,呈輻射(散)狀分布,如亞洲的水系特徵
  • 葛劍雄:「黃河之水天上來」,黃河之水到底哪裡來?
    張騫向漢武帝報告了他的親身經歷和聽到的情況,以後由司馬遷在《史記·大宛列傳》中作了記載,其中有關黃河的內容是這樣寫的: 于闐之西,則水皆西流,注西海。其東水東流,注鹽澤。鹽澤潛行地下,其南則河源出焉。多玉石,河注中國。……鹽澤去長安可五千裡。
  • 中華文明的主幹,在黃河|黃土高原|汾河|渭河_網易訂閱
    寧夏平原  她繼續行進  從晉陝大峽谷奔湧而出  衝積出的平原  是華夏文明生息之地    黃河流域與地形圖  圖自《中國國家地理》2017年第10期  黃河之畔 文明搖籃  黃河及其支流沿岸  猶如母親的臂彎
  • 一手壓2位「中國首富」,這個神秘大鬍子,如今江湖地位仍然沒變
    人一能之,己十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禮記》阿里巴巴和騰訊如今已經是大家心裡的兩大網際網路巨頭,而事實也的確如此。在快速發展的時代中,退居幕後的網際網路前輩們,在後來者心中可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比如這個神秘的大鬍子,他可以一手壓兩位「中國首富」,直到現在他在網際網路江湖中仍然有一席之地。2011年,憑藉一張照片,他走入大家的視野之中,在此之前,他的成就還只在行業中有人所知。
  • 1998年,是誰保住了武漢,保住了長江中下遊?
    不過,在洪澇災害的廣度、烈度和頻率上來說,中國的情況在全球的確是更突出的,這有地理上的因素。首先,長江、黃河分別是全球第三、第五長河,本身就很長。而且,我國是西高東低三級階梯地勢,兩條大河都是東西走向。國外比長江黃河更長的尼羅河是南北走向的,河兩大分流分別位於赤道南北,跨了不同的緯度,所以不同流域汛期不同,相對較少出現短期河水暴漲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