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我國境內的著名河流,相信很多人,最先想到的便是長江黃河,然而在實際上,曾經也有一條著名的河流,可以說是位列四大河流之首,力壓長江黃河,後來斷流消失,如今鮮有人知,這便是濟水。
上古時期,人們有著五嶽四瀆之說,其中五嶽為衡山、嵩山、衡山、華山以及泰山,而根據《爾雅》記載:「江、河、淮、濟為四瀆,四瀆者發源注海也。」
而到了如今,相比於如今的黃河、長江和淮河,為何唯獨濟水沒有什麼聲名?實際上,早期的它對於中華文明的影響,一點都不比黃河長江差,甚至要高過一頭。
華夏文明的起源地,河南濟源、山東濟南、濟寧、濟陽,實際上都是從濟水得名,而早在5000年前,這裡更是誕生了豐富的文化,包括仰韶、大汶口、龍山、嶽石等文化遺址,嚴格意義上,濟水應當是黃河水源的支流,但是古人始終將它看作是獨立的一部分,《禹貢》提到:「導沇水,東流為濟,入於河」。
而濟水最巔峰的時候,「過九郡,行千八百四十裡」,它也獲得了先人廣泛的尊重,古代時候,將有著獨立源頭,能夠入海的河流稱之為「水瀆」,濟水因此成為了四條單獨入海的河流之一,而在大唐期間,唐朝以大淮為東瀆,大江為南瀆,大河為西瀆,大濟為北瀆,並且進行隆重的祭祀活動,如今濟源市的濟瀆廟,正是位於昔日的濟水東源邊上,是後人為了祭祀濟瀆神「清源王」所設立。不少名人,比如司馬懿、李商隱,在遊覽濟水之後,還專門寫下詩篇來歌頌它。
那麼濟水如今去哪了,它究竟是什麼時候消失的呢?春秋末期的時候,吳王夫差北徵,而利用濟水做軍運通道,而吳國也因此迅速強大,此時濟水依然暢通,但是到了漢朝王莽期間,因為濟水的源頭,黃河不斷的改道和變遷,導致濟水變得十分的淤塞。儘管南北朝的時候,濟水依然能夠行船,東晉桓溫和劉宋的北伐就是利用它北伐,然而《資治通鑑》也提到,劉宋大軍的船,一天才能走10裡路。
而在人們開發更多的運河之後,濟水的水源同樣被破壞,逐漸消失。而濟水的三條支流、汶水、雍水和瓠子河也紛紛倒下,古代汶水六國如今東平縣州城霍家莊,但是到了宋代的1006年,黃河多次潰決,汶水河道不斷升高變遷,最終成為了黃河的支流。
而雍水因為河決受淤,在明代弘治年間消失,瓠子河也在宋代被湮滅。
因此到了唐朝的時候,濟水已經成為了一條時通時枯的支流,而唐太宗李世民和現代人產生了同樣的問題,濟水有什麼理由與長江黃河比肩,接受祭祀呢?「天下洪流巨谷不載祀典,濟水甚細而尊四瀆,何也?」
對此大臣也解答了他的疑惑:「瀆之為言獨也,不因餘水獨能赴海也,濟潛流屢絕,狀雖微細,獨而尊也。」儘管濟水微弱,然而卻能夠獨留入海,這種頑強的精神也值得後世的敬佩。如今黃河下遊地段以及大清河和小清河,便是昔日濟水的故道,也見證了它哺育無數的炎黃子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