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鬥膽直陳」:華野暫不過長江,毛澤東主席從善如流

2021-01-13 史海的惆悵

◆導語:

在人民解放戰爭的第一年的戰鬥中,雄才大略的毛澤東主席針對國民黨軍隊對我解放區的全面進攻,提出了「以運動戰為主要作戰形式,以殲滅敵人的有生力量為主要作戰目標」的戰略方針,不以一城一地得失論輸贏。

劉伯承詼諧的說: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存人失地,人地皆得!

人民解放戰爭經過八個月的戰鬥,國民黨正規軍在戰場上損失七十八萬人;非正規軍損失三十四萬人。而共產黨軍隊總兵力由內戰爆發時的一百二十七萬人,增加到一百九十五萬人,野戰軍兵力從六十一萬人增加到一百零三萬五千人。

國民黨軍隊由於戰線鋪的太長,機動兵力明顯不足。

南京國防部搞了一個「黃河戰略」,將全面進攻解放區改為對陝北,山東解放區的重點進攻。

國民黨的重點進攻,兵力集中了,進攻目標明確了。人民解放軍在國民黨的重點進攻下,消滅敵人的數目比以前還少了,而且解放區的面積在不斷縮小。

各解放區越來越難以支撐戰爭的消耗。

毛澤東反覆思考著今後的戰略構想。

毛澤東認為,儘管當前的軍事形勢依然嚴峻,但戰爭絕不能按照國民黨的節奏打。

必須把戰爭引到國民黨統治區。

絕不能讓戰爭繼續在解放區內打下去,絕不能讓戰爭使解放區民眾的負擔一日甚過一日,絕不能讓土地改革後的解放區遭到徹底的破壞和毀滅。

毛澤東說:「蔣介石搞了個黃河戰略,一個拳頭打山東,一個拳頭打陝北,想迫使我們在華北與他決戰。可他沒想到,自己的兩個拳頭這麼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來了。所以,我們呢,給他來個針鋒相對,也還他一個黃河戰略:緊緊拖住他這兩個拳頭,然後對準他的胸膛插上一刀!」

毛澤東將解放戰爭直接由戰略防禦轉入戰略反攻的宏大的戰略決策要出臺了。

1947年6月30日, 在黃河中下遊河南與山東交界處,自臨濮至張秋鎮約一百五十公裡的河段上,劉伯承、鄧小平率領晉冀魯豫野戰軍十餘萬人馬由北向南強渡黃河。

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央軍委為了「將戰爭引向國民黨區域」,制定了三軍挺進,「經略中原」的戰略部署:以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由司令員劉伯承、政治委員鄧小平指揮,組成劉鄧大軍,從國民黨軍南線的中部實施突破,攻佔魯西南,躍進大別山,以淮河以南、長江以北、平漢路以東、淮南鐵路以西為作戰範圍;以晉冀魯豫野戰軍一部,由第四縱隊司令員陳賡、政治委員謝富治指揮,組成陳謝兵團,從晉南南渡黃河,挺進豫西,以黃河、渭水以南、漢水以北、平漢路以西、西安以東為作戰範圍;以華東野戰軍主力,由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陳毅、副司令員粟裕指揮,組成陳粟大軍,挺進魯西南,進軍豫皖蘇邊區,以黃河以南、淮河以北、平漢路以東、運河以西為作戰範圍。

劉鄧大軍、陳謝兵團、陳粟大軍三路大軍呈「品」字形配合作戰,目標直指國土腹地的國民黨控制區域。

1947年8月7日黃昏,劉鄧大軍兵分三路,開始了人民解放戰爭史上著名的軍事行動——千裡躍進大別山,揭開了戰略反攻的序幕。

劉鄧大軍千裡躍進大別山,吸引了國民黨軍近九十個旅的兵力,打亂了國民黨軍向山東和陝北進攻的計劃。與此同時,陳謝兵團挺進豫皖鄂邊區,並向伏牛山完成展開;陳粟大軍挺進豫皖蘇邊區,直接威脅著隴海路沿線。

至此,解放戰爭中「三軍鼎立,經營中原」的局面已經形成。

陳毅、粟裕的華野主力挺進江南,是毛澤東思考已久的設想。

1947年7月10日,毛澤東給東北民主聯軍林彪的電報《一年作戰總結及今後計劃》中,最早提出了進軍江南的設想:「在第二年計劃順利完成的條件下,第三年,山東、太行兩主力即可向長江以南發展。」

1947年8月30日,粟裕收到毛澤東親自署名的急電:「劉鄧有不能在大別山立足之勢」,毛澤東要求粟裕立即渡河,以全力配合劉鄧。

陳毅、粟裕立刻率領華野西兵團和晉冀魯豫野戰軍王秉璋的十一縱,挺進魯西南,策應劉鄧大軍的行動。

陳粟率領的華野西兵團在沙土集用了三個晝夜,全殲國民黨整編五十七師,迫使蔣介石不得不從山東和大別山抽調重兵。劉鄧大軍所面臨的壓力有所緩解。

此後,粟裕在魯西南留下兩個縱隊牽制敵人,粟裕率其餘華野主力跨過隴海線,繼續挺進中原,以進一步實施「三軍配合,兩翼鉗制」計劃。 1947年10月上旬,粟裕、陳賡會師。在中原戰場上,劉鄧的晉冀魯豫野戰軍,陳賡的太嶽兵團,粟裕的華野西兵團,形成了「品」字形的戰略格局。

中原鹿正肥,國共角逐的主戰場已從山東轉移到中原,中原戰場的勝負,成為交戰雙方關注的焦點。

蔣介石要「確保中原」、「肅清中原」,毛澤東也要經略中原,他說:「中國歷史告訴我們,誰想統一中國,誰就要控制中原,今天中原逐鹿,就看鹿死誰手了。」

毛澤東制訂將戰爭引向蔣管區的戰略時,一再要求華野克服困難,大膽南下。

1947年7月23日,毛澤東給劉鄧和陳粟譚的發報:「葉、陶兩縱出閩浙贛,創立閩浙贛根據地。其步驟:第一步,於現地休整數日,迅速殲擊泰安、大汶口、肥城、平陰、東阿、東平地區之敵,佔領該區,以一個半月至兩個月時間,在該區內完成休息、補充、配備幹部及政治動員;第二步,出至皖西,建立臨時根據地;第三步,相機渡江至皖南,建立第二臨時根據地;第四步,至閩浙贛目的地。廣東縱隊受葉、陶指揮隨同南下,並請考慮組織東南分局,子恢、鼎丞、曾山前往主持。」

毛澤東在電報中明確指示: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是戰略出擊的一部分,作為戰略出擊的另一組成部分,是華野的一縱、四縱向江南進軍。

毛澤東的指示已經把華野一、四縱的南下江南,作為整個戰略反攻計劃的一部分。

但當時華野一、四縱隊連續作戰,部隊減員很多,戰鬥力急劇下降。

陳粟向中央軍委如實反映了華野西兵團的減員狀況和急需解決的傷員安置、後勤供應、經費保障等問題。

9月22日,中央軍委復電:「半年內不擬派一、四縱去江南。同意你們提議將一、四縱調往河北休整一個月至一個半月,再行南渡作戰。」

1947年9月下旬,陳粟指揮華野西兵團進軍豫皖蘇,國民黨軍中原防禦空虛,窮於應付。

毛澤東審時度勢,10月15日給陳粟的電報中再提南下之事:「戰局可能發展很快,六個月內(十月至三月),你們各縱在河、淮之間作戰,另準備以淮南獨立旅恢復淮南。六個月後(約在明年四月),你們須準備以一個或兩個縱隊出皖浙贛(不是閩浙贛)邊區。那時擬由劉鄧方面派一個或兩個縱隊出湘鄂贛邊區。」

11月20日,粟裕向中央軍委電告:部隊南下豫皖蘇後,脫離後方,連續作戰十分疲勞。部隊紀律不好,缺乏幹部,在開展新區工作上遇到很多困難。有些縱隊知道不久將去江南,另有些縱隊及部隊則以為野戰軍不會久留一地,遲早是要走的,故對地方工作不願下大力進行。如果不能鞏固豫皖蘇新區,進軍江南就是一句空話。

毛澤東復電粟裕:「在明年8月以前,不準備派主力部隊渡江,各部均要在現地安心工作與作戰,僅準備在明年8月以後,派一部分部隊渡江南進,究派何部,臨時決定。」

就這樣,華野主力渡江南下的計劃又沒有執行。

蔣介石堅信「得中原者得天下」的古訓,無論如何也要把劉伯承驅逐出大別山,或消滅、或趕出中原。但蔣介石同時也從一年多來大量損兵折將中得到了一些教訓:千萬要防範共軍對國軍主力的引誘和分割,任何時候都須把部隊牢牢扣成一臺機器,決不貪圖一時的小勝而須臾分散。

蔣介石將徐州顧祝同、九江白崇禧、西安胡宗南三個集團在中原戰場的37個整編師約66萬人,除以一部分配屬8個綏靖區擔任防禦外,其餘主力部隊組成6個機動兵團和4個快速縱隊,集中兵力對付我軍的進攻。這6個機動兵團是:邱清泉兵團駐商丘,胡璉兵團駐駐馬店,孫元良兵團駐鄭州,張軫兵團駐南陽,張淦兵團駐安慶,裴昌會兵團駐潼關。

蔣介石想以隴海、平漢鐵路為依託,集中兵力對付劉鄧大軍和華野進軍中原的部隊,並加強長江防線,確保南京和江南地區的安全。

蔣介石指示胡璉兵團向大別山區進攻,尋找劉鄧主力決戰。

劉鄧大軍進至大別山區已有四個多月,長期無後方作戰,部隊的彈藥、服裝和糧食越來越困難。

劉鄧、陳粟、陳謝三路大軍雖遙相呼應,畢竟是分開作戰,很難達成統一行動。

中原戰局陷入拉鋸狀態,敵我雙方勢均力敵,相互僵持下來了。

毛澤東和粟裕都在思索著怎樣打破中原戰場上的僵局。

毛澤東得出的結論是:從中原戰場上抽調部分主力,渡長江南下,威脅兵力十分空虛的寧滬杭地區。那一帶除了是國民黨的老巢,還是財賦所出之區,蔣介石不可能不從中原抽調主力回援。如此,則中原僵局可破,蔣軍在回援江南過程中亦可頻頻出現我軍可以利用的戰機。 粟裕得出的結論是:「我軍必須高度集中兵力,打更大規模的殲滅戰,方能逐次殲滅敵軍主力,迅速改變中原戰局。」

一九四七年十二月,粟裕指揮華野西兵團和中野的陳謝兵團,發動平漢路戰役,吃掉了蔣軍三萬兩千人。粟裕更堅定了集中中野、華野、陳謝兵團打大殲滅戰的思考。

毛澤東的思考也在趨於成熟,而且已具體到準備讓粟裕率三個縱隊下江南創建新區;華東軍區部隊、華野留下的部隊以及當前中原戰局則交給華東局書記、華東軍區政委饒漱石負責。 大別山的劉伯承急電中央告急,稱處境十分困難,請求友鄰部隊趕快設法「調走」部分蔣軍以減輕壓力。陳訴中原野戰軍減員甚多,「部隊極不充實,彈藥亦漸感困難。如無友鄰協助,至少將(敵)十一師調走,(因為此刻我軍)部隊集結均發生困難。」

中野的危局,促使毛澤東加快部署襲擾江南的步伐。他電令粟裕,率華野三個精銳部隊十萬人渡江南進,作出兵伐寧滬杭的姿態,以「興風作浪」之勢迫使敵人改變部署,至少吸引敵軍二十至三十個旅回防江南。」

如何解決大別山困局,粟裕堅持認為三路大軍統一指揮,在中原地區打大殲滅戰甚至特大殲滅戰才是根本解困之道。

粟裕思考到:自孟良崮戰役以後,國民黨統帥部吸取了張靈甫冒進的教訓,加強了原定的各部緊緊靠攏,嚴禁獨自冒進的大軍運動策略,華野部隊再沒有找到打殲滅戰的機會。

粟裕認為,隨著戰爭的發展、敵我力量的消長、敵人行動策略的變化,我軍要想打破僵局,一塊零件一塊零件地蠶食已無機會,只有整塊吃掉一臺又一臺的大機器,也就是打更大規模的殲滅戰才行;而要如此,單靠一個方面軍顯然不行,必須集中更大兵力並統一指揮。中原戰場目前的困局更堅定了粟裕的看法。

粟裕執筆寫了一份一千四百多字的電報稿,但沒有發出去。

1948年1月,遵照中央軍委指示,粟裕率華野司令部和四個縱隊,集中河南省的許昌、臨潁、漯河休整,開展中央規定的新式整軍運動。

在這一時期,應當如何打破中原戰略僵局,粟裕有了較多空閒時間,進行更深入縝密的思考。

從粟裕起草那份一千四百多字長電那天算起,過去四十多天了,中原戰局沒有大的改善,大別山處境更加困難了。

面對蔣介石更為集中的兵力,華野、中野、陳謝兵團依舊分開行動,連打中等規模的殲滅戰的機會也越來越找不到了。

粟裕下了決心。

1948年1月22日,他在原電報稿後加上十六個字:「管見所及,鬥膽直陳。是否有當,尚盼裁示。」然後交給機電室即發中央。

電報是以地支代月、韻目代日。一日為「子」,二十二日為「養」,故史家稱這份電報為「子養電」。

毛澤東沒有回覆「子養電」的主張。

1948年1月27日,中央軍委向粟裕發出指示:「關於由你統率葉、王、陶3縱渡江南進執行寬大機動任務問題,我們與陳毅同志研究有三個方案……至於你率3縱渡江以後,勢將迫使敵人改變部署,可能吸引敵20至30個旅回防江南。你們以七八萬人之兵力去江南,先在湖南、江西兩省周旋半年至一年之久,沿途兜圈子,應使休息時間多於行軍作戰時間,以躍進方式分幾個階段到達閩浙贛,使敵人完全處於被動應付地位,防不勝防,疲於奔命。」

1948年1月31日,粟裕復電毛澤東,重申「子養電」的觀點,將他的建議進一步深化。他認為,在近一段時期內,將中原戰場的中野、陳謝兵團、華野統一指揮,採取忽集忽分的戰法,打幾個大殲滅戰是可能的。誠能如是,必將改善中原整體局勢,加速解放戰爭進程。

毛澤東召集中央書記處開會,討論粟裕的建議。最後的結論是堅持中央原來的決定,粟裕仍須積極準備率領三個甚至四個精銳縱隊到江南翻江倒海,相機創建新區,以吸引中原敵軍回援寧滬杭。

遵照中央軍委的指示,粟裕率華野一、四、六縱於1948年3月上旬轉移到黃河以北的濮陽進行整訓,作渡江南進的準備。

這一段時間,粟裕每天都在思考渡江的問題。反覆權衡利弊,他認為「從全局來看,為了改變中原戰局,進而協同全國其他各戰場徹底打敗蔣介石,中原和華東我軍勢必還要同國民黨軍進行幾次大的較量,打幾個大殲滅戰,儘可能多地把敵軍主力消滅在長江以北。從當時情況看,要打大殲滅戰,三個縱隊渡江南進是做不到的。在山東戰場,由於敵人堅固設防地域較多,我作戰地區比較狹窄,暫時也難以打大的殲滅戰。而在中原黃淮地區,我軍打大殲滅戰的條件卻正在成熟」。中原地域廣闊,便於我軍機動作戰和集中兵力;背靠山東、晉冀魯豫老區,傷員和補給也好解決。

如果三個縱隊渡江南進,當然會給敵人以相當大的威脅和牽制。但是行程幾千裡無後方作戰,必然遇到很多困難。如果大量減員,剩下的部隊也難以對敵人形成大的威脅。即使我軍南下,蔣介石也不會把他在中原的主力部隊調回南方,這樣我軍也就達不到預期目的。

從戰略角度來看兵力運用,粟裕認為:「要在廣闊的中原戰場打大規模的殲滅戰,我必須組成強大的野戰兵團。在一個戰役中,既要有足夠數量的兵力擔負突擊任務,又要有相當數量的兵力擔負阻援和牽制敵人的任務。

當時在中原戰場上,中原野戰軍有四個主力縱隊,華東野戰軍有六個主力縱隊,共十個主力縱隊。再加上兩廣縱隊及地方武裝,是有力量打大規模殲滅戰的。如果我三個縱隊渡江南進,而又調不走敵人在中原的四個主力軍,則勢將分散我軍兵力,增加我軍在中原戰場打大殲滅戰的困難。這樣,就難以在短期內改變敵我兵力對比,打掉敵人的優勢,進一步改善中原戰局;而我進入江南的部隊,由於作戰環境的關係,也發揮不了他們善打野戰的長處。」這樣想來想去,粟裕認為華野三個縱隊不過江,留在中原作戰更為有利。

1948年4月18日,粟裕以個人名義向「中工委並請轉中央軍委」發出電報,全面陳述他對戰略的意見。

毛澤東仔細閱讀了粟裕4月18日的電報,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中。

4月21日,毛澤東以中央軍委的名義發出電報:「為商量行動問題,請陳毅、粟裕兩同志於卯有(25日)至卯世(31日)數日內來平山中工委開會為盼。」

陳毅、粟裕於4月30日到達阜平城南莊,參加由毛澤東主持的中共中央書記處擴大會議。

這是粟裕自1934年離開江西中央蘇區後,首次與毛澤東的重逢。

毛澤東見到粟裕,大步迎出門外,同他長時間熱烈握手,深情地說:「十七年,十七年了。」

城南莊會議開了7天,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任弼時同志詳細聽取了粟裕關於華東野戰軍和中原戰場情況的匯報,粟裕著重匯報了三個縱隊暫不渡江,集中兵力在中原地區大量殲敵的方案,並說明了提出這個方案的根據。

粟裕匯報到: 如果我三個縱隊南進江南,確可調動中原敵軍回援;但是調動不了敵人在中原戰場上的四個主力軍。敵人這四個軍(整編師)戰鬥力強於蔣軍所有部隊,是中原敵軍骨幹。其中五軍、十八軍是蔣介石嫡系,機械化程度很高,到江南水網地區難以發揮優勢,蔣介石不太可能調這兩個軍回防江南;七軍和整編四十八師是桂系,白崇禧好不容易把它們調到自己身邊,絕不會同意蔣介石將它們調出九江指揮所序列。如果調不走敵人這四支主力部隊,我三個縱隊又離開了中原,則中原戰場勢難組織打大殲滅戰,戰爭進程也可能因而放緩。

中央領導人聽完匯報後,當即進行了熱烈的討論,最後一致同意了粟裕的方案。

經過中央軍委集體討論,粟裕的建議最終以軍委命令的形式確定下來。

毛澤東主席同意了粟裕留在中原打大殲滅戰的建議,不過要粟裕在4至8個月內,殲滅5萬到10萬敵軍。

粟裕接下了毛澤東主席沉甸甸的軍令狀,從這個時候起,他在戰場上就只能勝,而且必須是大勝。

中央軍委同時決定:陳毅保留在華野的職務,去中原局、中原軍區工作。

粟裕任華東野戰軍代司令員兼代政委。

粟裕很快尋找到了戰機,根據「先打開封,後打援敵」的思路,1948年6月,豫東戰役取得全面勝利,在扭轉了中原戰局的同時,還一舉殲滅了區壽年兵團。

1948年9月,粟裕又指揮華東野戰軍發起了濟南戰役,攻克了堅固設防的山東省會濟南城。

1948年11月,粟裕根據敵我戰場形勢變化,又提出發起淮海戰役的建議。

淮海戰役的勝利,國民黨重兵集團黃百韜兵團、黃維兵團、杜聿明集團等都被我軍全部殲滅,長江以北再無戰事。

1949年4月20日,人民解放軍百萬雄師枕戈待旦,準備發起徹底推翻國民黨統治的南下長江的渡江戰役。

◆結語:

一系列的規模巨大的戰役勝利,驗證了粟裕戰略思想的前瞻性和正確性。

一代戰神粟裕!

—本文完—

免責聲明:本文資料及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相關焦點

  • 1948年,粟裕提出三大建議,偉人高度讚賞:淮海戰役,粟裕第一功
    1948年9月,粟裕大將連攻帶阻,發兵32萬打下解放濟南戰役的大捷後,徐州剿總司令劉峙和華中戰區司令長官白崇禧部,適時收縮防線,並圍繞徐州中心,通過津浦路和隴海路兩條鐵路,向周邊輻射,形成海州、商丘、臨城和蚌埠合圍防禦戰線,枕戈待旦,而粟裕三次鬥膽直陳偉人,爭取到殲敵於長江以北的戰略目標後,在濟南戰役結束當日
  • 粟迷們:讓咱們一起看看「戰神」粟裕都當了些什麼「官」?來次夠
    中央復電指示:山野、華野集中行動,兩個指揮部亦應合一,提議陳毅為司令員兼政委,粟裕為副司令員,譚震林為副政委。32、中央賦予淮海作戰戰役指揮職責,39歲。1946年10月7日粟裕與張鼎丞、鄧子恢聯名發出3個電報給陳毅,建議陳、粟會合在一起,山野與華野指揮機關合併「盼軍長來此統一指揮」。10月15日 中央復陳毅、張鼎丞、鄧子恢等指示:決心在淮海打仗,甚慰。
  • 警衛員借門板鋪床,粟裕批評:門板拆了,老鄉敞著門怎麼睡?
    作者:蘇區放牛娃 5月11日,湯恩伯麾下的張靈甫率整編74師從垛莊出發,經由孟良崮西麓,向坦埠以南的華野9縱陣地進攻,顯然意在華野司令部駐地坦埠。粟裕馬上注意到了這一行動,命令司令部情報處火速核查情報的準確性,並進一步搜集有關情報,查明湯恩伯的具體部署。
  • 粟裕與胡璉的戰場爭鋒
    毛澤東對胡璉有「狡如狐,猛如虎」的評價,曾多次告誡中原和華東戰場上的劉伯承、粟裕對胡璉要多加提防。粟裕也稱胡璉為「悍將謀才」。在解放戰爭的華東戰場、淞滬戰場上,胡璉成為粟裕的勁敵。而此時,由華中野戰軍和山東野戰軍合編組建的華東野戰軍內線兵團第二、六、七、九等4個步兵縱隊及特種兵縱隊一部,均集結於沂水縣大諸葛以西及臨朐縣西南地區,華野司令部駐沂源縣東北的三岔店。粟裕決心集中內線兵團的全部兵力圍殲南麻地區的國民黨軍整編第十一師,以創造孟良崮之役後再殲國民黨軍一等王牌主力的戰績。
  • 55年授銜結束,毛主席對粟裕說:你擔的大將銜,幹得卻是元帥活
    當時著名民主人士黃炎培曾力挺粟裕,在聽聞元帥名單中沒有粟裕,便向中央建議粟裕將軍打仗厲害,應授元帥軍銜。對於是否授元帥軍銜,粟裕本人則顯得很平靜。他對於自己被授大將軍銜很滿意,也不會抱怨什麼。儘管粟裕將軍是這樣認為,但未被授元帥軍銜,還是引起當時及後來許多人的感慨。那麼按照當時元帥授銜標準來看,黃炎培的說法是否正確呢?
  • 國軍名將率6萬兵3天被華野全殲,王耀武大罵:5萬頭豬3天都抓不完
    《南徵北戰》反映的是1947年的萊蕪戰役,這場戰役是我華野解放軍的經典戰役。萊蕪戰役是老蔣1947年開年重頭戲,在老蔣的指揮下,國軍在江淮齊魯地區的23個軍級部隊(整編師)共24萬人分為南北兩路,從山東和蘇北同時進軍,夾擊我山東解放區,妄圖消滅我華野主力部隊。
  • 1950年,粟裕手握65萬大軍,卻沒能解放臺灣的真正原因
    其實早在1949年3月,毛主席在一次會議上就指出:「華東局的管轄範圍包括臺灣,三野代司令,代政委粟裕為華東局常委並分管軍事。」這就意味著,以後解放臺灣的重擔是粟裕具體負責。同年6月,中央指示粟裕,張震研究解放臺灣的具體方案,並任命粟裕為解放臺灣工作委員會主任。
  • 1949年,毛澤東當選主席時缺了一票
    核心提示:誰來擔任中央人民政府第一任主席,大家早已認定,只有毛澤東能享此最高榮譽。我們按照代表預選出的候選人名單印出選票,分別送到每個代表的面前,代表們認真地投下莊嚴的一票。
  • 今天是毛澤東誕辰127周年,一起追憶他在武漢的難忘瞬間
    1953年2月20日,武漢長江上,毛澤東在「長江艦」上和海軍指戰員們合影,這是毛澤東第一次視察海軍艦艇部隊。晚年在武漢東湖梅嶺,他仍然堅持實踐論,在他70歲時 ,仍提出「社會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1963年11月18日,毛主席在武漢東湖賓館,在對《在戰爭與和平問題上的兩條路線——五評蘇共中央公開信》一文草稿的批語中就作過論斷:「社會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 毛澤東女特型演員嚇壞民警 最早特型演員曝光
    最早的毛澤東特型演員韓適。  1980年:第一代毛澤東特型演員韓適亮相  第一個毛澤東的特型演員是上海的韓適,他在長春電影製片廠1980年攝製的《大渡河》中,成功地塑造了一個臨危不懼、大智大勇、克敵制勝的毛澤東形象。
  • 毛澤東欲辭去國家主席職務,掰著手指數自己的四個「接班人」
    毛澤東能夠領導全黨全國人民成就開天闢地之大業,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知人善任。處於新中國權力頂層的領袖人物,曾被老百姓簡化成:毛劉周朱陳林鄧。毛澤東對他的這些戰友、同事是怎樣的看法和評價?國家經歷三年困難時期,毛澤東想陳雲,講了「國亂思良將,家貧念賢妻」,又講了曹操敗於赤壁,思念郭嘉的故事。毛澤東讓林彪當接班人時,講了「為要打鬼,藉助鍾馗」。
  • 粟裕兩次與死神靠近,一次子彈打穿耳部顳骨,另一次彈片嵌入頭顱
    粟裕所在的警衛隊隨軍南下,負責前敵委員會和參謀團的警衛任務。經過一個多月的行軍與作戰,到了廣東的潮州。主力部隊被敵人重兵圍攻,損失慘重。粟裕所在部隊也得撤出潮州與朱德率領的二十五師餘部會合,向西北方向轉移。部隊到達閩贛交界的武平被敵兵追上,朱德命令粟裕所在的排掩護部隊轉移。粟裕和戰友在武平城西門外的山坡上設伏,阻擊敵軍。
  • 1984年粟裕大將病逝,訃告中這句話,在開國將帥中絕無僅有
    粟裕不僅是戰功赫赫的將軍,也是共產黨遊擊隊的偉大創立者。1927年,20歲的粟裕正式加入中國共產黨,隨後就參加了南昌起義,進入井岡山。同時也參加了數次「會剿」和全部五次反「圍剿」戰爭。粟裕因屢獲戰功,相繼擔任營長、團長、師長,還是紅四軍的參謀長、紅十一軍參謀長,紅七軍團參謀長等職,這些並不是他在1929年同時獲得的職位,更不是他最終的職位。 抗日戰爭中的粟裕以及他對共產黨軍隊的影響 1935年,紅十軍團餘部在懷玉山遭到日軍的圍殲。當時情況十分緊急,粟裕也顧不了那麼多,親自率領千餘人開始突圍,到達閩浙贛蘇區。
  • 1975年,毛澤東曾想讓鄧小平訪問臺灣談統一
    7月初,毛澤東與朱德討論了進攻臺灣的問題。他們認為:只要蘇聯援助我們幾十架飛機,掌握了制空權,解放軍就可以發起進攻臺灣的戰役。7月3日,毛澤東和朱德致電華東軍區的陳毅、粟裕、張愛萍:「新中國就要成立了,希望你們抓緊做好解放臺灣的準備工作,加強海軍力量,做到中央一聲令下,隨時殲滅敵人。」1949年10月金門之戰的失敗,並沒有動搖黨中央和毛澤東解放臺灣的決心。
  • 彭德懷與粟裕,當兩個牛脾氣湊到一起
    彭老總的火爆脾氣眾所周知,不必多說;而粟裕,雖然面相和藹,但牛脾氣一上來,也不是誰都能受得了的。即使如陳老總之慷慨粗放,有時也會感慨這個粟裕確實很難對付。不過陳老總一直是粟裕的老上級,對這個小兄弟極為賞識,而且粟裕也對陳老總這個老上級一向甚為敬重,所以兩人倒也能相得益彰,沒有發生過太大的矛盾。
  • 一九四九年九月三十日,毛澤東主席在人民英雄紀念碑奠基儀式上宣讀...
    一九四九年九月三十日,毛澤東主席在人民英雄紀念碑奠基儀式上宣讀碑文(實況錄音)
  • 毛澤東與雷鋒(上)
    不過,毛澤東終究還是知道了雷鋒,不僅知道,後來還為他題了詞,號召全國人民「向雷鋒同志學習」。 早在1962年,毛澤東就知道瀋陽軍區有個好戰士叫雷鋒。這年第6期《解放軍畫報》發表了專題《五好戰士與紅領巾》,對雷鋒進行了集中宣傳。那張許多人非常熟悉的毛澤東閱讀《解放軍畫報》的照片上,毛澤東正凝神閱讀的就是《五好戰士與紅領巾》這篇報導。
  • 61歲毛澤東雷雨天遊泳 作詞"浪淘沙·北戴河"(圖)
    不過,他寫的是一首無題詩,後人取名為『觀滄海』。」  陳長江說:「曹操可是一個大奸臣呀,沒想到他會寫詩。」毛澤東連連擺手說:「《三國演義》將曹操描寫為一個漢朝的篡逆者,其實並不公平。曹操是一位了不起的政治家、軍事家,也是一位大詩人……」  據李敏回憶,當時她和李訥在學校放暑假後,由江青帶著提前來到北戴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