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很多皇帝的年號竟然都與道教有關!

2021-01-10 騰訊網

年號作為古代君主時代帝王紀元所立的名號,在中國歷史上首次出現在漢武帝時期,《漢書·卷六·武帝紀》「建元元年」句,顏師古注「自古帝王未有年號,始起於此」。年號被認為是帝王正統的標誌,稱為「奉正朔」。歷朝歷代的年號都有著特殊的意義,每個皇帝在不同時期也有不同的年號,這些年號中有的與道教文化淵源甚深,因而也預示著非常的含義。

1

漢武帝劉徹年號(太初、太始)

1

太初(公元前104年-公元前101年)

釋義】語出《列子·天瑞》:「太初者,氣之始也。」《漢書·卷六·武帝紀》應劭注曰:「初用夏正,以正月為歲首,故改年為太初也。」

曆法重新開始的意思。太初元年五月改歷,使用太初曆,以建寅之月為歲首(即農曆正月)。此前的顓頊曆以建亥為歲首(即農曆十月)。因此太初元年前一年的十月到十二月也算在太初元年裡,這一年共有15個月。

2

太始(公元前96年1月-公元前93年12月)

釋義】語出《列子·天瑞》:「太始者,形之始也。」《漢書·卷六·武帝紀》應劭注曰:「言蕩滌天下,與民更始,故以冠元。」

天漢四年(公元前97年)春,派貳師將軍李廣利等率領二十餘萬軍隊分三路進擊匈奴,卻慘遭失敗,漢武帝決定次年改元「太始」,意為「回歸本來開始」。

2

漢宣帝劉詢年號(神爵、黃龍)

1

神爵(公元前61年三月-公元前58年)

釋義】漢宣帝下詔曰:「朕承宗廟,戰戰慄慄,惟萬事統,未燭厥理。乃元康四年嘉穀、玄稷降於郡國,神爵仍集,金芝九莖產於函德殿銅池中,九真獻奇獸,南郡獲白虎、威鳳為寶。朕之不明,震於珍物,飭躬齋精,祈為百姓。東濟大河,天氣清靜,神魚舞河。幸萬歲宮,神爵翔集。朕之不德,懼不能任。其以五年為神爵元年。」

紀念神雀。爵:通「雀」。朱雀即為道教的護衛神靈。

2

黃龍(公元前49年)

釋義】紀念黃龍。甘露元年夏四月,黃龍見新豐。這個年號是最早使用帶有龍字的年號。據說是因為當時黃龍出現,視為吉祥,因而改元。黃龍(前49年)是西漢皇帝漢宣帝劉詢的第7個年號,也是他的最後一個年號。

《淮南子·精神訓》載:「禹南省方,濟於江,黃龍負舟,舟中之人,五色無主。禹仰視天而嘆曰:吾受命於天竭力以養人。生,性也,死,命也。餘何憂於龍焉?龍俯首低尾而逝。」

3

魏明帝年號(青龍)

青龍(公元233年——公元237年)

釋義】公元233年,正月二十三日,位於郟之摩陂的水井中有青龍出現。二月六日,明帝親自到摩陂觀龍,並改太和年號為青龍。青龍是魏明帝曹叡的第二個年號,也是曹魏的第三個年號。青龍也是道教的護衛神靈。

4

南朝梁武帝年號(太清)

太清(公元547年——公元549年)

【釋義】梁武帝蕭衍早年與陶弘景交往甚密,武帝即位之初,國號未定,陶弘景引諸讖記,皆成「梁」字,於是武帝遂立國號為「梁」。「太清」是道家三清之一,為道德天尊所居。

5

北周靜帝宇文闡年號(大象)

大象(公元579~公元581年)

釋義】語出《道德經》四十一章:「大音希聲,大象無形。」本指世界一切事物的本原。後指舊時帝王一統天下。《文選·幹寶·晉紀》論晉武帝革命云:「於是百姓與能,大象始構矣。」

6

隋文帝楊堅年號(開皇)

開皇(公元581年二月—公元600年十二月)

釋義】自楊堅建立隋朝,便十分重視道教對社會的作用,他自稱「朕祗奉上玄,君臨萬裡。」他的開國年號「開皇」,即是取材於道教靈寶派。

《隋書·經籍志》說:元始天尊開劫度人,「然其開劫,非一度矣,故有延康、赤明、龍漢、開皇,是其年號。」《雲笈七籤》卷六亦曰:「及開皇劫,以此妙經,生天立地,大聖應於始青之中,號元始天尊。」依此,則「開皇」為道教的一「劫」之始,表明天地間又一個新紀元的到來。楊堅取此為年號,正是力圖證明他依天運而開創了一個新紀元,而他自認為自己可以像至高無上的元始天尊那樣濟度眾生,開劫度人。時朝臣王劭在上楊堅的書中曾說:「又年號開皇,與《靈寶經》之開皇年相合。」《三洞珠囊》卷八亦稱:「似元皇君號開皇元年,隋家亦象號開皇元年是也。」這些都說明,隋文帝楊堅的開皇年號具有道教神學的象徵意義,並直接取自《靈寶經》文。

7

唐高宗李治年號(弘道)

1

弘道(公元683年十二月),共計1個月。

釋義】唐高宗李治篤信道教,幹封元年(666年)封太上老君為太上玄元皇帝,於西京、亳州設太清宮。天下各州皆置宮觀,他在位期間道教影響進一步擴大。弘道是他的最後一個年號。

8

武周皇帝武則天年號(久視)

久視(公元700年五月—公元701年正月)

【釋義】聖歷三年(700年)五月,太后使洪州僧胡超合長生藥,所費巨萬,三年始成。太后服之,疾小愈。五日,赦天下,改元久視。「久視」即長生久視之意,詞出《道德經·五十九章》:「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祗,長生久視之道。」共計9個月。

9

唐玄宗李隆基年號(天寶)

天寶(742年正月—756年七月),共計15年。

釋義】天寶元年(742年)正月八日,陳王府參軍田同秀上言說:見玄元皇帝於丹風門空中,告云:我藏靈符,在尹喜故宅。於是玄宗遣人於函谷關(今河南靈寶)尹喜臺旁求得之。群臣上表,以為函谷靈符,潛應年號,請於尊號前加「天寶」二字。玄宗從之。

天寶元年(742年),唐玄宗下詔號莊子為南華真人、文子為通玄真人、列子為衝虛真人、庚桑子為洞虛真人,其四子所著書改為"真經"。

《洞玄靈寶自然九天生神章經》之《三寶大有金書》記載:天寶君,為大洞之尊神,而天寶丈人,則是天寶君之祖炁;天寶丈人是混洞太無元高上玉虛之氣,九萬九千九百九十億萬炁後,至龍漢元年,化生天寶君。

10

唐憲宗李純年號(元和)

1、元和(公元806年——820年),

釋義】元和本為道教修煉術語,出自《太清中黃真經》。在道教聖地武當山建有元和觀。

11

北宋太宗趙光義年號(至道)

1、至道(公元995年——997年),

【釋義】《素問·氣交變大論》:「餘誠菲德,未足以受至道。」《莊子·在宥》曾載:廣成子南首而臥,黃帝順下風,膝行而進,再拜稽首而問曰:「聞吾子達於至道,敢問,治身奈何而可以長久?」廣成子蹶然而起,曰:「善哉問乎!來!吾語女至道。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極,昏昏默默。」

12

北宋仁宗趙禎年號(明道)

1、明道(公元1032年——1033年)

釋義】《道德經》曰:「明道若昧,進道若退。」《莊子·外篇·天地》載:「故形非道不生,生非德不明。存形窮生,立德明道,非王德者邪!蕩蕩乎!忽然出,勃然動,而萬物從之乎!此謂王德之人。」

13

北宋英宗趙曙年號(治平)

1、治平(公元1064年——1067年)

釋義】《抱樸子》:「又於治世隆平,則謂之有道,危國亂主,則謂之無道。」寓意國家安和需要用道來治理。

14

大理國王段廉義年號(上德)

1、上德(公元1076年)

【釋義】《道德經》:「上德不德,是以有德。」《隋書·徐則傳》:「可道非道,常道無名。上德不德,至德無盈。」

15

北宋哲宗趙煦年號(元符)

1、元符(公元1098年——1100年)

釋義】據載宋哲宗皇后遇疾,茅山元符萬寧宮道士劉混康以符咒將病治癒,哲宗對劉混康感謝有加,敕賜玉印、玉符、玉圭各一,翌年,改號元符。紹聖四年(1097),敕江寧府,即所居潛神庵為元符觀,別敕江寧府句容縣三茅山經籙宗壇,與信州龍虎山、臨江軍閣皂山,三山鼎峙,輔化皇圖。鮑慎辭所撰《茅山元符觀頌碑》稱,「茅山上清三景法師劉混康以道業聞於東南,乃遣中謁者致禮意,欲必起之。混康不得辭,既朝,遂住持上清儲祥宮。恩數頻頻,為國廣成。已而求還故山,許之,賜所居為元符觀。」

宋徽宗即位後,更為信重。敕令擴建茅山元符觀為「元符萬寧宮」,並賜劉混康九老仙都君玉印、玉劍,又親書《六甲神符》賜之。數召至京,並贊曰:「爾衝和養氣,得其妙道,學術精深,博通奧旨。救危難以積善,觀德業以養高。小大之事,常所訪問,盡規極慮,頗勤忠恪。濟人利物,功莫大焉。」

16

元世祖忽必烈年號(至元)

1、至元(公元1264年——1294年)

釋義】取自《易·坤》:「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須承天。坤厚載物,德合無疆。」表明符合天意,至順合德。

元世祖非常崇信道教,相傳他曾問道於天師道三十五代天師張可大,問詢前景如何,張天師答曰:「善事爾主,後二十年,當混一天下。」張可大羽化,元世祖敕贈其為「通玄應化觀妙真君」。

17

元英宗碩德八剌年號(至治)

1、至治(公元1321年——1323年)

釋義】《道德經》:「至治之極。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呂氏春秋·審分覽·知度》:「至治之世,其民不好空言虛辭。」元英宗17歲即位,次年便改元至治,可見其對於國家和社會的良好願景,可惜這樣的局面並沒有出現在元英宗的治理期內。

結語】:本文簡單選取了中國歷史上的一些帝王年號作為案例,來分析與透視歷史上道教與政治的關係。當然這些只是典型的一少部分內容,更多的還需要長久和深入的考察。

道教講求「無為而治」,就是要以德治天下,用道風去感染人,然而歷朝歷代妄作妄為者有之,也得到了其相對的報應。對於年號的更迭和改換,歷朝歷代皆以祥瑞為第一考慮因素;但是也應該看到,天下太平才能夠有祥瑞,重要的要施仁政。

西漢初年,漢文帝、漢景帝以道家思想治國,朝廷推崇黃老治術,採取「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的政策,才得以使人民從秦朝苛政中休養生息,史稱「文景之治」。也由此奠定了基礎,開啟了大漢王朝四百多年的基業。

道家期望治理國家的人是聖人,《道德經》云:「聖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就明白闡釋了一國之君「無為」、「無私」、以道化天下的真諦。所以歸根到底,以道治天下者終善其身,國祚永昌。

每天7點更新,新鮮有溫度的歷史小故事,帶給您一天的清爽心情

相關焦點

  • 古代皇帝的年號,諡號,廟號,尊號,分別是什麼意思?
    相信很多人都不是很能分得清古代皇帝的尊號,諡號,廟號,年號,分別是什麼意思,今天虎臣就來帶大家聊一聊這個問題,咱們挨個來說。先說年號,古代的主要紀年有帝王紀年、公元紀年、歲星紀年和幹支紀年。漢武帝之後,基本上每個皇帝,都有屬於自己的年號。
  • 古代皇帝的年號、廟號、諡號、尊號有何含義?你能區分嗎
    而皇帝作為中國古代最尊貴的人,對於文化的產出功不可沒。 古往今來對皇帝的稱呼非常複雜,關於古代皇帝的年號、廟號、諡號、尊號,十分容易讓人混淆,那麼你能知道其含義嗎?先秦時期並無年號,年號是從漢武帝即位後首次誕生,根據清朝趙翼的《二十二史札記》所說,年號紀年是在漢武帝十九年的時候首創的,年號為「建元」(前140年—前135年)。之後年號紀年便一直沿襲下去。歷朝歷代,每位皇帝即位後,都會誕生年號。 年號被認為是中國古代皇帝統治的象徵,每位繼承皇帝的新的君主繼位之後,一般來說他們必須改變本朝的年號,這被稱為改元。
  • 貞觀、文明、乾元……這些古代皇帝年號原來都和易經有關
    「貞觀」的年號有何寓意《周易·繫辭傳》寫道,「天地之道,貞觀者也」。其寓意為正道治理國家,具體的解釋來說,就是天地之道,天地間萬事萬物的發展是有其一定的客觀規律的,這規律就是正,因此唐太宗以「貞觀」為年號。
  • 中國古代文化文學常識集萃系列五:什麼是年號?
    年號是中國封建王朝用來紀年的一種名號(亦可以作為表示年份)。它是皇帝當政的時代標誌,一般由君主發起。年號發起於中國古代新君即位時為了區別上一任君主,新君重新計算在位年數之制。一、年號的起源它始於漢代,公元前140年,漢武帝即位,紀年稱建元元年。
  • 辛德勇談《羅氏墓誌》的紀時|唐玄宗的年號
    乍看這兩條紀時文字的內容,很多人都可能一頭霧水,搞不清這寫的究竟是些什麼鬼話;即使是看起來似乎很好懂的「天寶五載」「天寶六載」這兩個年份,真要較真兒來,恐怕也沒什麼人能夠說個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 什麼是年號,封建時代第一個年號是什麼,年號的作用又是什麼
    年號由新君登基開始計算,到皇帝駕崩結束。歷代帝王遇到「天降祥瑞」或內訌外憂等大事、要事,一般都要更改年號。一個皇帝所用年號少則一個,多則十幾個。如唐高宗有14個,武則天36個。明清皇帝大多一帝一號,在封建時代,年號制度往往和正朔問題聯繫在一起,是一件具有宣政統、明正朔、申皇威、履王道、紀始元等等重大政治意義的事件。所謂「正朔」,就是合法,順天應地。國家政權的合法性體現。
  • 辛德勇談《羅氏墓誌》的紀時①|唐玄宗的年號
    乍看這兩條紀時文字的內容,很多人都可能一頭霧水,搞不清這寫的究竟是些什麼鬼話;即使是看起來似乎很好懂的「天寶五載」「天寶六載」這兩個年份,真要較真兒來,恐怕也沒什麼人能夠說個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之所以要在這裡著重向大家講述這兩條紀事所涉及的天文曆法知識,首先是因為它的紀時形式很特殊,其所涉及的天文曆法知識之多,即使是在唐人墓誌當中也相當罕見,因而可以同時介紹很多相關的知識;其次也想一併探究這一紀時內容中的年號與天文曆法意義上的年歲稱謂問題,以期同大家一道,更加全面、也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國古代的紀時形式。
  • 號、諡號、廟號、年號,這些都是什麼意思?
    但諡號並不是每個人都有的,只有地位高的人才有。如楊廣為煬帝,範仲淹、曾國藩為文正,張居正為文忠,海瑞為忠介,而文正是對臣子最高的評價。諡號為死後評價之用,多多少少會對處於高位之人的生前行為有一定的約束作用。
  • 廟號、諡號、年號,應該如何區分?為什麼皇帝那麼多稱謂?
    那麼如果我說清高宗,或者是大清純皇帝,那麼又指的是誰呢?  其實這些稱謂都是指的一個人,那就是乾隆。這些讓人分不清的稱謂,分別都指的什麼?我們又應該如何去區別呢?今天我就用乾隆皇帝來舉例。    三、年號(乾隆)  年號就特別容易理解了,就是皇帝用來紀年的一種方式,最開始是從漢武帝首創。我國也是第一個使用年號的國家。
  • 古代皇帝壽命都很短,這是什麼原因?其實這跟後宮「侍寢」有關
    我們都知道古代是皇權社會,皇帝是國家的統治者,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甚至是衣食住行都有專人打理,皇帝只要每天批閱奏摺,處理好國家發生的事情,保持安穩和國家經濟發展就可以了,在很多人的心中做皇帝也是一個夢想,但其實歷史學家研究,古代的皇帝壽命都很短,平均都活不到40歲,這又是什麼原因呢?
  • 年號那些事兒
    年號是中國封建王朝用來紀年的一種名號,年號基本上每個皇帝登基之後都要改的,除了其少數例外。在漢武帝之前是沒有年號的,在漢武帝之前都使用王號紀年,比如漢文帝某某年,到了公元前140年(漢武帝十九年)有了第一個年號,年號為「建元」。年號與改元密切相關。
  • 諡號、廟號、年號到底有啥區別?
    今天現代人對古代皇帝的稱呼有很多,有的叫「某某帝」,例如漢武帝劉徹。有的叫「某某宗」,例如唐高宗李治。還有叫「某某祖」,例如漢太祖劉邦。這麼多稱呼確實搞得現代人很頭暈,在此我給大家簡略講解一下。古代皇帝在駕崩後一般會得到兩個稱號,一個叫「廟號」,一個叫「諡號」。
  • 中國皇帝為何一遇大事,就要更改年號?這樣年份不是很亂嗎?
    說起年號,也許有的朋友不是十分的了解,我們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最近電視上一直在播放《如懿傳》,演的是乾隆皇帝的後宮,乾隆就是愛新覺羅弘曆登基之後所設定的年號,取其「天道昌隆」之意。年號也是中國封建社會獨有的。
  • 浙江省一個縣,人口超20萬,名字是皇帝的年號!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浙江是吳越文化、江南文化的發源地。在悠久的歷史下,其境內有距今7000年的河姆渡文化和距今5000年的良渚文化。截至2018年底,浙江省下轄11個省轄市(其中杭州、寧波為副省級城市),20個縣級市,32個縣,1個自治縣,37個市轄區。其中,就慶元縣來說,人口超20萬,為浙江省麗水市轄縣,位於浙江省西南部,北與龍泉市、景寧畲族自治縣接壤;東西、南面與福建省壽寧縣、松谿縣交界。
  • 揮春是什麼,竟然和一個皇帝遇鬼有關
    揮春是什麼,竟然和一個皇帝遇鬼有關。新春期間,很多人家都有貼揮春的習俗。那麼「揮春」到底是什麼,相信很多人不會知道,只有少部分地區的人能知道。揮春,在粵語是春貼的意思,閩南語稱春仔。其實和我們過年時貼春聯春聯的意思大同小異。
  • 中國第一個年號是什麼?沒有年號以前用什麼紀年?
    元就是剛開始的意思,譬如我們習慣性的會說貞觀元年、乾隆元年,又或者某某皇帝改年號了,就會說改元貞觀、或改元建武。應該說這是年號制度剛剛建立,漢武帝還沒有在這個年號上面琢磨下功夫,怎麼方便就怎麼來。但後來可能覺得這種年號太簡單了,也沒有什麼特別的寓意,所以後面的年號就不再用元了,而是改為什麼太初或者徵和之類的。
  • 甘肅省一個縣,建縣歷史近2100年,縣名與明朝皇帝年號「重名」
    年號是中國古代一種非常重要的紀年方式,始於漢武帝,止於宣統帝,具有非常濃厚的歷史氣息。在中國現行的地名中,有不少地名是以皇帝的年號命名的,比如紹興、寶應、淳化、永泰等,至今依然在沿用。然而,也有一些特殊的情況,比如甘肅省白銀市下轄的景泰縣,從表面上看,也是一個以年號命名的縣,其實則不然,「景泰」雖然有同名的年號,但是景泰縣的命名卻並非來自於該年號。一從地理位置上來看,景泰縣位於河西走廊東端,地處甘肅、寧夏、內蒙古三省區交界處,該區域春秋時期為西戎聚居地,戰國初期月氏人崛起後佔據了河西走廊一帶,秦末漢初前後匈奴人打敗了月氏人後佔有了此地。
  • 「平成」變「令和」,從日本年號交替,聊聊中國的年號文化
    、武則天「萬歲通天」亦或是西夏「天授禮法延祚」、「天賜禮盛國慶」這樣的多字怪;年號可多可少,像明清兩朝的帝王一生都只用一個年號(所以人們可以用年號來指代皇帝),也有像武則天這樣的改元狂魔,在位十五年換了十四個年號,往往是這個年號還沒捂熱乎了馬上就換一個,西晉皇帝司馬衷同志也是個奇葩,他創造了一年之內換四次年號的記錄(公元304年朝廷改年號「太安」為「永安」,用了半年後覺得不好便換成了「建武」,接著又在十月份又換回
  • 很多人都不知道
    在中國古代,通常把「青龍、白虎、朱雀、玄武」這4種靈物稱為「天之四靈」,是祥瑞的象徵,與此同時,四位神獸分別代表了4個不同的方向,寓意鎮守四方。第一位:青龍青龍,又名蒼龍,負責鎮守東方,由於青龍的屬性是木,所以它代表了四季中的春季,看上去十分仁德。由於古人對青龍十分敬畏,所以許多君主都以青龍作為自己的年號,比如魏明帝曹叡,他的年號便是「青龍」。
  • 古代皇帝的龍袍,為什麼都是黃色的?歷史學家的話真相了
    2020-11-06 13:44:07 來源: 小魚聊影劇 舉報   在很多與明清有關的影視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