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卜筮之道

2021-01-15 野鶴易學堂



據太史公司馬遷《史記》日者列傳


自古以來承受天命的人方能成為國君,而君王的興起又何嘗不是用卜筮來取決於天命呢!這種情形在周朝尤為盛行,到了秦代還可以看到。漢文帝入朝繼承王位,也是聽任於佔卜者。至於卜官的出現,早在漢興以來就已經有了。 


司馬季主是楚國人,他在長安東市卜卦。宋忠此時任中大夫,賈誼任博士。一天,二人一同外出洗沐,邊走邊談,討論講習先王聖人的治道方法,廣泛地探究世道人情,相視慨嘆。賈誼說:我聽說古代的聖人,如不在朝做官,就必在卜者、醫師行列之中。現在,我已見識過三公九卿及朝中士大夫,他們的才學人品都可說了解了。我們試著去看看卜者的風採吧。二人即同車到市區去,在卜筮的館子裡遊覽。天剛下過雨,路上行人很少,司馬季主正閒坐館中,三四個弟子陪侍著他,正在講解天地間的道理,日月運轉的情形,陰陽吉兇的本源。兩位大夫向司馬季主拜了兩拜。司馬季主打量他們的狀貌,好像是有知識的人,就還禮作答,叫弟子引他們就坐。坐定之後,司馬季主重新疏解前面講的內容,分析天地的起源與終止,日月星辰的運行法則,區分仁義的差別關係,列舉吉兇禍福的徵兆,講了數千言,無不順理成章。 





宋忠、賈誼十分驚異而有所領悟,整理冠帶,端正衣襟,恭敬地坐著,說:我看先生的容貌,聽先生的談吐,晚輩私下觀看當今之世,還未曾見到過。現在,您為什麼地位如此低微,為什麼職業如此汙濁呢? 


 

司馬季主捧腹大笑說:看兩位大夫好像是有學問的人,現在怎麼會說出這種淺薄的話,措辭這樣粗野呢?你們所認為的賢者是什麼樣的人呢?所認為高尚的人是誰呢?憑什麼將長者視為卑下汙濁呢?


兩位大夫說:高官厚祿,是世人所認為高尚的,賢能的人佔據那種地位。如今先生所處的不是那種地位,所以說是低微的。所言不真實,所行不靈驗,所取不恰當,所以說是汙濁的。卜筮者,是世俗所鄙視的。世人都說:卜者多用誇大怪誕之辭,來迎合人們的心意;虛假抬高人們的祿命,來取悅人心;編造災禍,以使人悲傷;假借鬼神,以騙盡錢財;貪求酬謝,以利於自身。這都是我們認為可恥的行徑,所以說是低微汙濁的。


司馬季主說:二位暫且安坐。你們見過那披髮童子吧?日月照著,他們就走路;不照,他們就不走。問他們日月之食和人事吉兇,就不能解釋說明。由此看來,能識別賢與不肖的人太少了。 


大凡賢者居官做事,都遵循正直之道以正言規勸君王,多次勸諫不被採納就引退下來;他們稱譽別人並不圖其回報,憎惡別人也不顧其怨恨,只以對國家和百姓有利為己任。所以,官職不是自己所能勝任的就不擔任,俸祿不是自己功勞所應得到的就不接受;看到心術不正的人,雖位居顯位也不恭敬他;看到染有汙點的人,雖高居尊位也不屈就他;得到榮華富貴也不以為喜,失去富貴榮華也不以為恨;如果不是他的過錯,雖牽累受辱也不感到羞愧。 


現在你們所說的賢者,都是些足以為他們感到羞愧的人。他們低聲下氣地趨奉,過分謙恭地講話;憑權勢相勾引,以利益相誘導;植黨營私,排斥正人君子,以騙取尊寵美譽,以享受公家俸祿;謀求個人的利益,歪曲君主的法令,掠奪農民的財產;依仗官位逞威風,利用法律做工具,追逐私利,逆行橫暴:好像與手持利刃威脅別人沒有什麼不同。剛做官時,竭力耍弄巧詐伎倆,粉飾虛假的功勞,拿著華而不實的文辭去欺騙君王,以便爬上高位;被委任官職後,不肯讓賢者陳述功勞,卻自誇其功,把假的說成實的,把沒有的變成有的,把少的改為多的,以求得權勢尊位;大吃大喝,到處遊樂,犬馬聲色,無所不有,不顧父母親人死活,專做犯法害民勾當,肆意揮霍,虛耗公家,這其實是做強盜而不拿弓矛,攻擊他人而不用刀箭,虐待父母而未曾定罪,殺害國君而未被討伐的一伙人。憑什麼認為他們是高明賢能者呢? 


盜賊發生而不能禁止,蠻夷不從而不能懾服,奸邪興起而不能遏止,公家損耗而不能整治,四時不和而不能調節,年景不好而不能調濟。有才學而不去做,這是不忠;沒有才學而寄居官位,享受皇上的俸祿,妨礙賢能者的地位,這是竊居官位。有關係的就進用做官,有錢財的就禮遇尊敬,這叫做虛偽。你們難道沒有見過鴟梟也同鳳凰一起飛翔嗎?蘭芷芎藭被遺棄在曠野裡,而蒿蕭卻長得茂密成林,使正人君子隱退而不能揚名顯眾,即是在位諸公所致。 




述而不作,是君子的本意。如今卜者佔卜,一定效法天地,取象四時的變化,順應仁義的原則,分辨筮策,判定卦象,旋轉栻盤,佔卜作卦,然後解說天地間的厲害,人事的吉兇成敗。以前先王安定國家,必先用龜策佔卜日月,然後才敢代天治理百姓;選準吉日,隨後才能進入國都;家中生子必先佔卜吉兇,然後才敢養育。從伏羲氏創製八卦,周文王演化成三百八十四爻而後天下得以大治。越王勾踐仿照文王八卦行事而大破敵國,稱霸天下。由此說來,卜筮有什麼可恥的呢? 


再說卜筮者,掃除潔淨然後設座,端正冠帶然後談論吉兇之事,這是合禮儀的表現。他們的言論,使鬼神或許因而享用祭品,忠臣因而奉事他的國君,孝子因而供養他的雙親,慈父因而撫育他的孩子,這是有道德的表現。而問卜者出於道義花費幾十、上百個錢,生病的人或許因而痊癒,將死的人或許因而得生,禍患或許因而免除,事情或許因而成功,嫁女娶婦或許因而得以養生,這種功德,難道只值幾十、上百個錢嗎!這就是老子所說的,具有大德者並不以有德自居,所以他才有德。今天的卜筮者待人好處多而受人之謝少,老子所說的難道同卜筮者的所作所為有什麼不同嗎? 


莊子說:君子內無饑寒的憂患,外無被劫奪的顧慮,居上位慎重嚴謹,處下位不妒忌他人,這就是君子之道。如今,卜筮者所從事的職業,積蓄無須成堆,儲藏不用府庫,遷徙不用輜車,裝備簡單輕便,停留下來就能使用,並且沒有用完之時。拿著使用不盡的東西,遊於沒有盡頭的世上,即使莊子的行為也不能比這更好。你們為什麼卻說不可以卜筮呢?天不足西北,星辰移向西北;地不足東南,就用海為池;太陽到了中午必定向西移動,月亮到了滿圓後必定出現虧缺;先王的聖道,忽存忽亡。而二位大夫要求卜筮者說話必定信實,不也足令人疑惑不解嗎? 


你們見過說客辯士吧?思考問題,決策謀劃,必須靠這種人。然而他們不能用隻言片語使人主喜悅,所以講話必託稱先王,論說必引述上古;考慮問題,決策謀劃,或誇飾先王事業的成功,或述說其失利敗壞的情形,使人主的心意或有所喜,或有所懼,以實現他們的欲望。多講虛誇之詞,沒有比這更厲害的了。可是要想使國家富強,事業成功,能夠效忠君王,不這樣做又不行。現在的卜筮者,是解答人們的疑問,教化百姓的愚昧。那些愚昧迷惑的人,怎麼能用一句話就使他們聰明起來!因此,說話不厭其多。 


所以騏驥不能和疲驢同駕一車,鳳凰不同燕子麻雀為群,而賢者也不跟不肖者同伍。所以君子常處於卑下不顯眼的地位,以避開大眾,自己隱匿起來以避開人倫的束縛,暗中察明世間道德順應之情狀,以消除種種禍害,以表明上天的本性,幫助上天養育生靈,希求更多的功利,而不求什麼尊位與榮譽。你們二位不過是些隨便發發議論的人,怎麼會知道長者的道理呢!」 




宋忠和賈誼聽得精神恍惚而若有所失,茫然失色,神情惆悵,閉口不能說話。於是整衣起身,拜了又拜,辭別司馬季主。二人走起路來,不辨東西南北,出門只能自己上車,趴在車欄上,不敢抬頭,始終像是透不過氣來。 


過了三天,宋忠在殿門外見到賈誼,便湊到一起避開旁人談論此事,慨嘆地說:道德越高越安穩,權勢越高越危險。處在顯赫的地位,喪身將指日可待。卜筮即便不周密,也不會被奪去應得的精米;替君王出謀劃策如果不周密,就沒有立身之地。這二者相差太遠了,就像天冠地覆不可同日而語一樣。這正如老子所說的,無名是產生天地萬物的本源啊!天地空闊無邊,萬物興盛和樂,有的安穩,有的危險,不知所處。我和你,哪裡值得幹預他們卜者之事呢!他們日子愈久就越安穩,即使莊子的主張也沒有什麼與此不同之處。」


過了很久,宋忠出使匈奴,沒有到達那裡就返回來了,因而被判了罪行。賈誼做梁懷王的太傅,梁懷王不慎墜馬而死,賈誼引咎絕食,痛恨而死。這都是追求功名利祿而斷絕性命的事例啊!


太史公說:古時候的卜者,所以不被記載的原因,是因為他們的事跡多不見於文獻。待到司馬季主,我便將其言行記述成篇。 


褚先生說:我做郎官時,曾在長安城中遊覽,見過從事卜筮職業的賢士大夫,觀察他們的起居行走、行動都由自己,常常謹慎地整理好衣服帽子來接待鄉野之民,有君子的風範。遇到性情喜愛解疑、樂於卜筮的婦人來問卜,對待她們態度嚴肅,不曾露齒而笑。自古以來,賢者逃避世俗社會,有的棲息於荒蕪的窪地,有的生活在民間而閉口不言,有的隱居在卜筮者中間以保全自己。司馬季主是楚國的賢大夫,在長安遊學,通曉《易經》,能夠陳述黃帝、老子之道,知識廣博,遠見卓識。看他對答二位大夫貴人的話語,引述古代明王聖人的道理,原本不是見識淺薄能力低下之輩。至於以卜筮為業名揚千裡之外的,往往到處都有。


傳記上說:富為上,貴次之;已經顯貴了,各自還須學會一技之長以立身於社會之中。黃直是位大夫,陳君夫是個婦女,以擅長相馬而立名天下。齊國張仲和曲成侯以擅長用劍擊刺而揚名天下。留長孺因善於相豬而出名。滎陽褚氏因善於相牛而成名。能夠因技能立名的人很多,都有高於世俗和超過常人的風範,怎麼能說得盡呢?所以說:不是適當之地,種什麼也不生長;不合他的意向,教什麼也難以成就。大凡家庭教育子女,應當看看他們喜好什麼,愛好如果包容生活之道,就順其愛好因勢利導而造就他。所以說:建造什麼住宅,為子取用何名,足以看出士大夫的志趣所在;兒子有了安身之處,可以稱得上是賢人了。


我做郎官的時候,與太卜待詔為郎官的同事在同一衙門辦公,他們說:孝武帝時,曾召集從事佔卜的各類專家來詢問,某日可以娶兒媳嗎?五行家說可以,堪輿家說不可以,建除家說不吉利,叢辰家說是大兇,歷家說是小兇,天人家說是小吉,太一家說是大吉。各家爭議辯論,不能做出決定,只能將有關情況奏明皇上。皇上下令說:避開死兇忌諱,應以五行家的意見為依據。這就是人們採用五行家的意見的原因。



籠雞有食湯鍋近,野鶴無糧天地寬!

相關焦點

  • 理解了孔子的四個聖人之道,即可理解太極生兩儀的真正含義
    在古往今來的文人學者中,把「易有太極,是生兩儀」這段話,理解為宇宙生成論的不乏其人,其中還有不少名人各家,這些文人學者還把這段話,跟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聯繫起來,這樣就始終給這段話打上宇宙生成論的烙印了。也許,這也是後人把伏羲神化的原因之一吧!
  • 卜筮與算命的區別
    中國有許多的預測術,名氣最大的莫過於「奇門遁甲」,流傳最廣的則是「四柱八字」,其餘的還有「紫微鬥數」、「納甲六爻」、「大六壬」、「馬前課」等等,這許多種的預測術大體可以分為兩類:卜筮之學和命理之學
  • 孔子眼中的卜筮
    孔子在《繫辭》中說:「《易》有聖人之道者四焉:以言者尚其辭,以動者尚其變,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佔」。把卜筮列為聖人之道之一,還有「可與酬酢,可與佑神」,與及「知變化之道」等功能。可與酬酢,猶夫子贊《詩》「可與群」。
  • 卜筮之「用神」
    卜筮的方式並不複雜,難處在於裝卦,即為每一卦每一爻配上所屬的地支、五行、用神、原神、忌神、六親、世應、六獸,並理清其中生克關係。用神  用神是指所預測事物的主題,在卜筮預測中,把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列入六親範圍之內。
  • 關於卜筮之我見
    《禮記·曲禮上》:「卜筮不過三,卜筮不相襲。龜為卜,策為筮。故曰:『疑而筮之,則弗非也,日而行事,則必踐之。』」這段記載,明確說明卜筮的起源與意義。卜筮者,決民疑而已。蓋先王無以使民信,以此信之,而行其政令。有算命先生經常活動在鬧市中,也有不少男男女女虔誠問卜。其實,「善易者不卜」。即使你相信有命,命已註定,問也無法改變,徒問無益,只能浪費錢財。還有很多人燒香拜佛,都是自欺欺人的勾當。哪有燒幾炷香,磕幾個頭,佛就保佑你的事兒。
  • 卜筮與禮儀
    周武王伐紂,卜筮之,逆,佔曰:「大兇。」太公推蓍蹈龜而曰:「枯骨死草,何知而兇?」——《論衡·卜筮》周武王伐紂前,進行卜筮,得到的卦象是大兇。姜太公將蓍草推亂,將龜甲用腳跺碎,說:「這些枯骨死草,怎麼會知道吉兇?」姜太公已經看到天下大勢所趨,所以不拘泥於卜筮的卦象。
  • 汝有大疑,謀及卜筮!
    司馬遷(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汝有大疑,謀及卜筮。」(《尚書·洪範》)初民們以卜筮窺測神旨,每事必卜,稍有遺漏,則茫然不知所從。殷墟出土甲骨文有15萬片之巨,幾乎全是記錄佔卜內容的。司馬遷說:「自古聖王將建國受命,興動事業,何嘗不寶卜筮以助善。唐虞以上,不可記巳。自三代之興,各據禎祥。塗山之兆從而夏啟世,飛燕之卜順故殷興,百穀之筮吉故周王。王者決定諸疑,參以卜筮,斷以筮龜,不易之道也。」
  • 透過《左傳》卜筮敘事,看清春秋卜筮特點及卜筮衰落的社會原因
    並且在當時信奉「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的情形下,《左傳》記載的國家祭祀和戰爭卜筮情形,同時說明,卜筮在春秋社會仍舊有著十分重要地位和發揮著重要作用。二、卜筮下移衰落表現值得注意的是,《左傳》記載的卜筮案例,同時也反映了春秋社會的時代特徵。
  • 卜筮正宗《卜筮格言》
    《卜筮正宗》王維德(1669―1749),字洪緒,又字林洪、澹然,自號林屋山人,又號洞庭山人、定定子,人稱林屋先生。清代江蘇吳縣洞庭西山人。壽至八十一歲。不僅擅長卜筮 ,而且精通醫理。     維德自幼受家庭薰陶,且聰穎好學,凡星相、算命、卜筮之書無所不覽。他生在世代外科醫家,也是中醫外科全生派創始人。
  • 《周易》真的是卜筮之書嗎?中國最早的心學經典了解一下
    常常聽人說,《周易》是卜筮之書。朋友們知道我在讀《周易》,第一個反應也是要我給他們算一卦。對於不明究竟的讀者來說,翻開《周易》之後,映入眼帘的滿是「吉」、「兇」、「無咎」、「有悔」這樣的字眼,也確實很難讓人不相信,這部書就是用來算命的。
  • 易經的應用:卜筮(隨時可用、解讀)
    《易經》長期被用作「卜筮」。「卜筮」就是對未來事態的發展進行預測,而《易經》便是總結這些預測的規律理論的書。《易經》被譽為諸經之首大道之源,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總綱領。含蓋萬有,綱紀群倫,是中華文化的傑出代表;廣大精微,包羅萬象,亦是中華文明的源頭。其內容涉及哲學、政治、生活、文學、藝術、科學等諸多領域,是儒、道等各家共同的經典。
  • 《周易》卜筮有什麼用?孔子認為有這四點
    《周易》是一本帶有深奧哲理的卜筮之書,所以研究《周易》,離開不對卜筮的探討。避開卜筮只論義理,這是有偏見的。孔子將學《易》境界劃分為贊、數、德。所謂贊就是幽贊於神明,或許這三個境界在當今時代已不具備可操作性,但這反映了孔子對《易》的基本態度:卜筮是易學的基礎。
  • 人們能依賴《易經》的卜筮預測之法嗎?
    光是玩而不能有得,就只剩下了「卜筮預測」這個空架子了,一點皮毛,又怎麼能承擔得了你所希望的重擔呢?久而久之,卜筮的結果不盡如人意,自然也就對此感到心灰意冷,慢慢的放棄了,他們不去從自身找原因,卻反而怪罪於《易經》的卜筮方法,認為根本就是騙人的玩意。這個,真的是無言以對了。
  • 《卜筮習驗錄》
    《卜筮習驗錄》    此書與讀者見面,反饋幾乎一致。認為另闢溪徑,大概是傳統的寫法導致,其實不然。
  • 借個膽詳評斷《卜筮正宗》古卦例
    第十問:進退神喜忌第十問:進退神乃動爻變出之神也,吉兇禍福有喜忌之分,何以論之?答曰:吉神宜於化進,忌神宜於化退。而進神之法有三:旺相者乘勢而進一也;休囚者待時而進二也;動爻變爻有一而逢空破衝合者,待期填補合衝而進三也。
  • 卜筮(shi)準不準?到底該不該信?
    《周易》被譽為群經之首,是憑藉其包羅萬象的哲學體系,而不是卜筮之法。卜筮之法只是一個媒介,其背後是中國的傳統的自然和諧的世界觀。六十四卦只是一個參照,在人們不知所措的情況下為人們提供建議和指導。易也有多種解釋,比較有代表性的是東漢鄭玄的著作《易論》中認為&34;這句話總括了易的三種意思∶&34;、&34;和&34;。他認為宇宙間的萬物可以用易來概括是因為他們都順其自然,表現出一種簡易的性質,同時它們在不斷的變化,但又保持著一種相對的不變的恆常。
  • 《卜筮正宗》空亡又稱旬空
    《卜筮正宗》王洪緒輯.劉恆(玄之)註解通玄賦易爻不妄成,神爻豈亂發,體象或既成,無者形憂色,始須論用神,次必看原神,三合會用吉,祿馬最為良.爻動始為定,次者論空亡,六衝主衝並,刑克俱主傷,世應俱發動,必然有改張,龍動家有喜,虎動主有喪,勾陳朱雀動,田土與文章,財動憂尊長
  • 論朱子對《周易》卜筮性的重新確立及其解釋學意義
    另一方面,不固守歷史,而是著眼於文本意義開放性,以解釋「聖人之道」為目標,認同孔子、王弼、程頤等人在各自不同時期所作出符合「現實」或「當下」的接近易道的合理偏見,為易學哲學提出了清晰完整的解釋路徑,即以歷史發展為視域,由卜筮解釋入手,用形象的象數符號解釋抽象「陰陽之道」,完成了由歷史到現實、由卜筮之象數到易學哲學解釋。
  • 周易知識百問百答:2、為什麼說周易是卜筮之書?
    《周易》之所以被稱為經典,並非是完全由於它神奇的卜筮功能,還因為它具有著極其深奧的哲理。◎什麼是卜筮從本質上來講,《周易》是一本卜筮之書、什麼叫卜筮呢?卜筮就是對未來事態的發展進行預測,而《周易》便是總結這些預測的規律理論的書,並且是我國古代預測學中的一部最古老而又深邃的經典。被後人推崇為群經之首,中國文化的總源。
  • 馬霞聊談古代的卜筮:什麼是卜筮?是否科學?
    今天和大家聊聊古代的卜筮。古人用火燒灼龜甲獸骨,迷信地認為看了那灼開的裂紋就可以推測出行事的古兇,叫著「卜」;用曹草莖演算,組成卦象來佔卜吉兇,叫著「筮」。《說文》解釋「卜」字說:、卜,灼剝龜也,象灸龜之形;一曰象龜兆之縱衡也.」從甲骨文看,「象龜兆之縱衡」似更可信;篆書斜撇變成了小橫,許慎因就篆書解作「象灸龜之形」,似失本義。觀兆紋以知吉兇,曰「佔」.屈原《離騷》「命靈氛為餘佔之」之「佔」即是。因又稱這種迷信活動曰「佔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