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史」2005年1月5日,鬩神星的發現,徹底改變冥王星的行星地位

2021-01-07 穿行在群山

每當夜幕降臨,我們仰望星空,總會情不自禁地思考:「在這浩瀚無垠的宇宙中,究竟還有什麼?那一顆顆閃亮閃亮的星星上,有沒有像我們人類一樣的生命體存在?」科學家們的星際探索,撕開了宇宙的一條小小縫隙,讓我們認識了宇宙中除太陽、月球等以外更多的星球。

2005年1月5日,美國天文學家布朗發現一顆矮行星——鬩神星。

01矮行星

什麼是矮行星?矮行星也稱「侏儒行星」,體積介於行星和小行星之間,圍繞恆星運轉,質量足以克服固體引力以達到流體靜力平衡形狀(近於圓球),沒有清空所在軌道上的其他天體,同時不是衛星。

「行星」指的是圍繞太陽運轉、自身引力足以克服其剛體力而使天體呈圓球狀、並且能夠清除其軌道附近其他物體的天體。一顆不是衛星的天體如果只滿足了前兩個準則,將被分類為「矮行星」。

按照這個標準,冥王星和鬩神星所在軌道附近還有其他天體,都不能算作行星。對於這一類星體,天文學界定義了一個新類別「矮行星」。

矮行星的特點:外幔和表面由冰凍的水和氣體元素組成的一些低熔點的化合物組成,有的其中混雜著的一些由重元素化合物組成的巖石質的礦物質,厚度佔星體半徑的比例相對較大,但所占星體相對質量卻不大,內部可能有一個巖石質佔主要物質組成部分的核心,佔星體質量的絕大部分,星體體積和總質量不大,平均密度較小,一些大行星的衛星也具有這種類似冰矮星的結構,像木衛二、三、四,土衛一、六等。

02鬩神星

鬩神星(Eris)是一顆有故事的星,它的發現、分類和命名都充滿了傳奇色彩。由於它的出現,導致行星被重新定義,冥王星被降級為矮行星。鬩神星的英文名字Eris ( 厄裡斯),是希臘神話中的不和女神,善於挑起糾紛,製造事端。對於冥王星來說,它就是個災星。

2005年10月,更深入的觀測發現,鬩神星有一個衛星,之後被命名為迪絲諾美亞。觀測迪絲諾美亞的軌道使得科學家能夠決定鬩神星的質量。2007年6月,觀測結果顯示鬩神星的質量大約比冥王星重27%。

同時根據天文學家的觀察發現,鬩神星的軌道穿過了柯伊伯帶,它到太陽的平均距離是一百億公裡,按照八大行星的排位是排到了第十三位。鬩神星的赤道半徑達到2700公裡,質量是地球的0.0028倍,密度是水的兩倍。它自轉一周需要八個小時,因為離太陽最遠,所以公轉一周需要559年。同時它還有一顆衛星環繞著。

很多人不能理解為啥冥王星被降級,實際上在太陽系九大行星中,冥王星的體積排在最後,質量也是排在了最後。隨著天文學家在柯伊伯帶發現越來越多的行星,他們認為不能將冥王星歸類於行星中。鬩神星的體積比冥王星還要大,所以連冥王星都不能算是行星了,那鬩神星也是不能算作是行星的。

03麥可·E·布朗

麥可·E·布朗(Michael "Mike" E. Brown,1965年6月5日-),現為加州理工學院行星天文學教授。布朗來自美國阿拉巴馬州的漢茨維爾,1983年畢業於維吉尼亞的格裡索姆高中;1987年在普林斯頓大學取得文學士學位(物理學),並於1990年在加利福尼亞大學柏克萊分校取得天文學碩士學位,1994年取得博士學位。

布朗以發現圍繞太陽運轉的遙遠天體而知名於科學界,他帶領的團隊發現了許多外海王星天體。特別著名的有:

創神星(Quaoar,小行星50000):2002年發現的類QB1天體。

塞德那(Sedna,小行星90377):2003年發現的離散黃道天體。

厄耳枯斯(Orcus,小行星90482):2004年發現的類冥王體,與海王星的軌道有3:2的共振關係。

鬩神星(Eris,小行星136199):2005年發現的比冥王星還要大的矮行星。

相關焦點

  • 「專題-矮行星」你所不知道的矮行星—鳥神星(Makemake)
    上一期我們介紹了太陽系最大的矮行星-冥王星(Pluto) 「專題-矮行星」你所不知道的矮行星—冥王星(Pluto),和離我們最近的矮行星-穀神星(Ceres) 「專題-矮行星」你所不知道的矮行星—穀神星(Ceres) 還有那質量最大的矮行星-鬩神星(Eris) 「專題-矮行星」你所不知道的矮行星—鬩神星(Eris) 。這一期,我們來看看同樣處在柯伊伯帶的鳥神星。
  • 你知道鳥神星嗎?它「長」什麼樣?這顆矮行星在哪裡?
    矮行星——鳥神星鳥神星與其他的矮行星冥王星、鬩神星和妊神星,一同位於海王星軌道之外的柯伊伯帶。鳥神星比冥王星要稍微小一些,是柯伊伯帶從地球上看第二亮的天體(冥王星是最亮的)。這顆矮行星繞太陽一圈大約需要305年的時間。
  • 「專題-矮行星」你所不知道的矮行星—妊神星(Haumea)
    宇宙的年齡估計為138億年,地球或形成於45億年前,智人是經過40萬年慢慢進化而來,而人類最早的文明出現在9000年前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中國發現最早的農耕文化遺址可追溯到公元前6000年。自文明之初,人類就開始了在這廣袤大地上的無盡探索。
  • 你了解,差點成為太陽系第10大行星的「鬩神星」嗎?
    鬩神星可以定位為太陽系中第二大矮行星。它直徑2326公裡,其尺寸與冥王星相似。鬩神星目前距離太陽很遠,其表面溫度在-200攝氏度。從現在起幾百年後,隨著距離太陽越來越近,原本凍得邦邦硬的表面將會升華。它的表面類似冥王星,是由氮氣和甲烷冰組成的冰凍景觀。
  • 「九大行星」再迎新成員?事實證明它只是一顆矮行星
    鬩神星的發現非常重要。這顆比冥王星更大的天體,迫使天文學家首次思考「行星到底是什麼」。鬩神星的發現鬩神星的全名是136199 Eris(厄裡斯)。2003年在帕洛瑪天文臺的一次外太陽系觀測中,由加州理工學院行星天文學教授Mike Brown領導的小組首次觀測到鬩神星。2005年1月,這個研究小組對所獲取的照片進行了細緻的考察,最終證實了鬩神星的存在。
  • 冥王星取消了行星,為什麼現在又將它劃為十大行星
    2006年冥王星的名字被人們移除了行星的名單。時隔10年之後,也就是2016年1月,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發現第九大行星可能存在的證據。人們再次針對冥王星到底是不是行星進行了討論,國際天文聯合會在2006年重新定義了行星,冥王星被取消了行星資格將為矮行星,全世界的教科書都為之改寫了。
  • 為什麼冥王星被踢出了太陽系大行星的行列?
    在這之前,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AU)對於大行星的定義並沒有包括第4條,所以冥王星被列為第九大行星,在2006年之後,冥王星被降格為矮行星。(矮行星的定義:滿足1、2、3,不滿足4,不是衛星。)冥王星被開除出九大行星的原因,恰恰是因為第十顆大行星齊娜被發現。冥王星是第一個被發現的柯伊伯帶天體,所以被當為大行星。
  • 冥王星,一顆充滿爭議的星|百家故事
    冥王星(Pluto)是柯伊伯帶(Kuiper Belt)中的矮行星。冥王星是第一顆被發現的柯伊伯帶天體。是太陽系內已知體積最大、質量第二大的矮行星。在直接圍繞太陽運行的天體中,冥王星體積排名第九,質量排名第十。冥王星是體積最大的海外天體,其質量僅次於鬩神星(Eris)。與其他柯伊伯帶天體一樣,冥王星主要由巖石和冰組成。冥王星從被發現開始就充滿了戲劇化的故事。
  • 冥王星為什麼會從行星降級為矮行星?行星的定義又是什麼呢?
    不過,這兩種觀點都有充分的理由支持:由新視野號拍攝到的冥王星真實色彩照片,攝於2015年7月。(1)從歷史而言。冥王星早就被發現在其他柯伊伯帶天體之前(在相同區域內環繞太陽軌道運行的大型矮行星),而那個時候「行星」是唯一可以給冥王星這樣星體的稱呼,所以人們所以人們認為降級冥王星並沒有什麼好處,我們應該維持原狀。
  • 科普:為什麼冥王星不再被視為行星了,反而被降級?
    冥王星於1930年被發現,處在太陽系邊緣位置,它的排列順序雖然沒有被修改過,不過這並不能改變被降級的事實。冥王星到底是不是個行星呢?首先要弄清楚什麼是行星,但行星的定義也隨著時間而改變。從伽利略時代到19世紀時期,行星是指環繞太陽運行的任何天體。1801年穀神星被發現,它是一個介於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大小只有地球衛星半徑的一半,就是他被發現後的第二年。
  • 冥王星天蠍座守護星,曾是太陽系九大行星一員,又為何被踢出局?
    冥王星得到這個名字是由於他離太陽太遠,一直沉默在無盡的黑暗之中,與人們想像的冥境相似——故而得名冥王星。冥王星這顆星體正式於1930年3月24日命名,以普魯託命名冥王星這顆星體獲得全票通過,事實上冥王星是我們翻譯過來的一種叫法,冥王星的名字是普魯託。而羅馬神話中,普魯託是冥界的首領,漢語、韓語、日語,稱呼冥王星,實際上就是指冥界首領普魯託。部分印度語言使用普魯託稱呼該冥王星。
  • 2006年8月24日,冥王星驅逐 太陽系改為八大行星
    1930年美國天文學家湯博發現冥王星,當時錯估了冥王星的質量,以為冥王星比地球還大,所以命名為大行星。
  • 「譯」史蒂芬·弗裡斯特|行星的逆行大會
    在此之上,經常被低估和忽視的鬩神星在7月19日停滯,也開始逆行。換句話說,如果你「喜歡」行星逆行,7月正是屬於你的月份,它像是宇宙傳送帶的兩極反轉了一般。我在3月份寫了一篇關於冥王星-埃裡斯四分相位的文章,可以在這裡看。我不想在此重複,儘管它為我在這篇文章中想要探索的部分打上了一束有穿透力的光。
  • 被踢出九大行星的冥王星到底有多可怕
    冥王星——一顆以死神命名的行星,英文名叫Pluto(普魯託),羅馬神話裡掌管地獄之神,也就是死神。對應就是希臘神話裡的冥王哈迪斯。我們來認識一下這顆詭異的矮行星。
  • 冥王星為什麼不算九大行星之一了?因為個子小,離得遠?並不是的
    幾年後,又發現了第三個,婚神星Juno,以及第四個灶神星Vesta。在那幾十年中,太陽系的行星是11個。但是隨後,天文學家在同一片區域不斷的發現更多的類似天體,但是這些天體都太小,都叫做行星似乎不大合適,所以產生了一個新的天體分類:小行星,把這片區域叫做小行星帶。感謝這個決定,因為至今為止,天文學家們已經在小行星帶中,發現了近50萬顆小行星。
  • 為什麼冥王星又重新被視為行星了?
    圖解 :由新視野號拍攝到的冥王星真實色彩照片,攝於2015年7月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新視野號」(New Horizons)探測器於2015年7月首次飛越了冥王星,隨後引發了一場有關行星/矮行星的爭論。按照目前的標準冥王星理應屬矮行星,只要現行規則適用,這一點可能永遠不會改變。
  • 冥王星到底有多可怕?簡直就是生命的禁區,為何被踢出九大行星?
    月13日,冥王星作為第九大行星被發現的消息曾轟動全世界,但在2006年8月24日下午的一次會議中,又被除名踢出九大行星,這其中發什麼了什麼?,但一直沒有任何實質性的證據,25年之後著名天文學家湯博通過一張質量極為模糊的照片確認了該天體的運動,隨後在天文臺進一步拍攝驗證,最終在1930年3月13日向哈佛大學天文臺宣布發現第九大行星的消息。
  • 被踢出九大行星的冥王星到底有多可怕?
    1930年克萊德·湯博發現冥王星,並將其視為第九大行星。1992年後在柯伊伯帶發現的一些質量與冥王星相似的冰制天體挑戰冥王星的行星地位。2005年發現的鬩神星質量甚至比冥王星質量多出27%,國際天文聯合會(IAU)因此在翌年正式定義行星概念。新定義將冥王星排除行星範圍,將其劃為矮行星(類冥天體)。
  • 哈勃望遠鏡首次拍攝到矮行星鳥神星的衛星
    自鳥神星在2005年被發現以來,科學家一直沒能在這顆太陽系內的矮行星附近發現衛星。4月26日,美國西南研究所的天文學家宣布,藉助哈勃望遠鏡第三代廣域相機,他們發現了鳥神星的一顆衛星,並給它命名為MK2。鳥神星(Makemake)是國際天文學聯合會確認的5個矮行星之一,其他四顆分別是穀神星、冥王星、妖神星和鬩神星,其中除了穀神星外,其餘四顆都位於太陽系邊緣的柯伊伯帶。在柯伊伯帶中,鳥神星的亮度是僅次於冥王星的星體,體積約為冥王星的三分之二。
  • 冥王星的發現,讓我們開始重新思考太陽系
    1930年1月23日、24日,一位在亞利桑那州弗拉格斯塔夫工作的年輕天文學家,正在一片小夜空上拍攝恆星位置的照片,尋找可能預示著太陽系邊緣某處運動的異常現象。他拍下了照片,然後把它們放在一邊,沒有意識到他已經找到了他一直在尋找的東西:太陽系的第九大行星。尋找行星冥王星的出現源於對太陽系行星的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