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例社會組織「名稱權」與企業「商號權」糾紛——究竟孰是孰非?

2021-01-10 公益時報

近年來社會組織蓬勃發展,根據民政部發布的社會組織數量信息,截至2018年底,全國共有社會組織81.6萬個。隨著社會組織數量的遞增,不少優秀的社會組織本身或是其開發的優質項目在社會上創造出不凡的影響力。有些企業則敏銳地嗅到了其中的商機,模仿或直接奉行「拿來主義」,將社會組織的名稱直接拿到工商局註冊成立企業,藉機謀取利益。

社會組織在民政局登記註冊,企業在工商局登記註冊,兩者雖不在同一系統,但是否可以使用同一名稱?在雙方都沒有成功註冊商標的情況下,是否存在智慧財產權的侵犯?

近日,在上海市靜安區(原閘北區)註冊成立的「上海靜安區愛芬環保科技諮詢服務中心」(以下簡稱「上海愛芬」)就因「名稱權」把「愛芬(蘇州)環保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蘇州愛芬」)告上了法庭。

據《公益時報》記者了解,這起案件是自《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2018年修訂後,第一起社會組織「名稱權」與企業「商號權」的糾紛。對此,記者經多方採訪,梳理案件原委,以此為社會組織發生類似糾紛時做參考。

案件起因

記者從上海愛芬總幹事宋慧口中了解到此案的緣由。

2018年,一位在江蘇從事環保工作的人士跟上海愛芬的職員說:「你們愛芬什麼時候擴展業務了?在蘇州註冊了一家分支機構。」聽到這個消息後,上海愛芬有點蒙,因為本身並沒有發展分支機構。

從這位朋友口中得知,蘇州這家機構也叫「愛芬環保」,隨後機構在網上查詢了相關信息,發現對方的全稱為「愛芬(蘇州)環保科技有限公司」,並在天眼查查詢到該公司原名為「江蘇綠春城環保科技有限公司」,在2017年12月18日變更名稱為「愛芬(蘇州)環保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並於同日變更經營範圍。

蘇州愛芬2017年年底變更公司名稱和業務記錄

該公司變更後的經營範圍包括:垃圾分類諮詢,環保文化交流活動策劃、推廣等,與上海愛芬業務高度重合。2018年6月,蘇州愛芬以「愛芬aifen」為名註冊企業微信公眾號,重點宣傳垃圾分類知識,提供垃圾預約回收等相關服務,這些業務與上海愛芬的重點業務完全重合。

這樣的舉動讓宋慧覺得有問題——如果公司註冊之初就叫「愛芬環保」,說明兩家機構可能湊巧想到了一起,但2017年年底,上海愛芬已經做了六七年的垃圾分類業務,在圈內有一定的影響和名氣,且接受多家國家級媒體採訪報導,是業內知名的環保組織。

目前蘇州愛芬已經在福州、甘肅等地發展了分支機構。宋慧認為,如果再這麼發展下去會對自家機構產生不好的影響,甚至影響到以後上海愛芬在全國開展業務,畢竟現在已經產生誤會,未來政府也可能誤以為上海愛芬和蘇州愛芬是一家機構。

在清楚事情的嚴重性後,宋慧與蘇州愛芬負責人取得聯繫,試圖通過私下協商讓蘇州愛芬更改企業名稱,但對方負責人表示,「希望兩家機構可以共同為中國環保事業助力,不要在意這些細節」,並無更名之意。

針對2017年底蘇州愛芬變更公司名稱、業務範圍一事,上海愛芬向律師進行諮詢,得知對方涉嫌存在侵犯智慧財產權以及不正當競爭的違法行為。

於是上海愛芬與代理律師協商後,於2019年3月向江蘇省蘇州市中級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以「不正當競爭」為由,將蘇州愛芬告上法庭,要求蘇州愛芬立即停止侵害自身社會組織名稱權的不正當競爭行為,包括:立即變更侵權的公司名稱;就其不正當競爭行為在全國性報紙刊物上發表聲明,消除影響;賠償原告經濟損失及為制止侵權行為所支出的律師費人民幣20000元、公證費人民幣4120元。

律師視角

圖片來自網絡

上海復觀律師事務所主任、上海復恩社會組織法律研究與服務中心創始人陸璇為上海愛芬的代理律師,他分析認為,原告於2012年8月1日在上海市靜安區民政局登記設立,原註冊名稱為「上海閘北區愛芬環保科技諮詢服務中心」,後因行政區劃變更,更名為「上海市靜安區愛芬環保科技諮詢服務中心」,該社會組織名稱沿用至今,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的相關規定,原告依法對其享有社會組織名稱(包括全稱以及簡稱『愛芬』以及『愛芬環保』的名稱權),被告不得擅自使用原告的社會組織名稱暨實施混淆行為,引人誤以為是原告的服務或者與原告存在特定的聯繫。

「愛芬」是原告社會組織名稱的簡稱,行政區劃的變更未影響該簡稱的使用。原告自設立之初已在業務活動中廣泛使用「愛芬」這一簡稱:原告官方網站時以「愛芬」的拼音「aifen」作為域名;各大媒體報導原告時,也以「愛芬」或「愛芬環保」指代原告。「愛芬」這一簡稱在多年的持續使用中己經與原告建立了穩定的一一對應關係,具有可以識別法人主體的標識意義,實際具有字號的作用,應當作為原告名稱予以保護。

被告與原告不存在任何關聯關係。被告將其企業名稱變更為「愛芬(蘇州)環保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並以「愛芬aifen」為名註冊微信公眾號,在日常經營活動中突出使用「愛芬」字樣,該等混淆行為,足以導致外界誤解被告與原告存在特定聯繫。被告的行為非法利用了原告在環保領域的知名度和信譽,損害了原告作為社會組織的在先名稱權,其行為屬於反不正當竟爭法所禁止的擅自使用他人社會組織名稱(包括簡稱)的不正當競爭行為。

上海愛芬(左)和蘇州愛芬(右)微信公眾號首頁

鑑於原告的公益性與非營利法人屬性,其社會組織名稱權也屬於社會資產,在全社會響應黨中央的號召推進垃圾分類環保事業的今天,被告損害環境公益組織合法權益的不正當竟爭行為顯得尤為惡劣。現原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第六條第(二)項、第十八條等相關法律法規,訴至法院,並請求保護環境公益組織的合法權益。

雙方態度

記者曾多次聯繫蘇州愛芬,最初相關負責人拒絕就此案向媒體透露消息。後聯繫到蘇州愛芬負責人姜先生,他表示,兩家機構不一樣,蘇州愛芬是企業,上海愛芬是社會組織,本來就不是同類型組織,也沒有業務衝突,都是為垃圾分類做事。

關於2017年年底變更公司名稱和主要業務方向一事,姜先生說這是之前的領導所做出的決定,他並不清楚,但變更是由工商局允許並登記,並沒有侵犯他人權益。

上海愛芬和蘇州愛芬分別於2018年10月、2019年1月在商標網申請過「愛芬環保」四字商標,但均被駁回,並未申請成功。

商標網查詢到的申請記錄

據姜先生介紹,目前蘇州愛芬已經收到了法院傳票,案件交由律師全權代理,至於開庭時會不會出庭等相關問題,姜先生稱關於這起案件的所有事物將交由律師決定處理,並強調兩家組織不涉及業務重合。

對於記者提出的相關問題,姜先生稱「沒什麼好說的」,並拒絕提供代理律師聯繫方式。

上海愛芬負責人宋慧告訴記者:「有同行聽說上海愛芬案件後紛紛回想起自己所在的社會組織也有類似現象發生,但當時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過去了,甚至有的被企業佔據了優先註冊權。所以不管此案件勝敗與否,都會給類似社會組織提供參考案例,一旦自己的智慧財產權、名譽權受到侵犯,應該站起來維護作為社會組織、社會資產的權利,不能直接被營利性機構拿走謀取利益。」

北京市京師律師事務所主任、中國慈善聯合會法律顧問張凌霄認為,不論這起案件的最終走向如何,都會對社會組織品牌和智慧財產權保護起到積極作用。

記者從此案主審法官任小明口中了解到,此案目前剛開始著手處理,法院已向被告發出了開庭傳票,將於8月6日上午9時30分在蘇州市中級人民法院智慧財產權庭審理,對此案件《公益時報》記者將持續關注。

陸璇作為上海復恩社會組織法律研究與服務中心創始人、理事長向記者表示,近年來社會組織在智慧財產權保護方面意識已經有所加強,據陸璇了解,有些基金會已經註冊了幾十個商標,每個品牌、項目名字都在商標局註冊。

社會組織本身就存在著智慧財產權意識淡薄、維權成本高、維權難等問題,那前期社會組織因應該怎樣做才能避免此類糾紛發生呢?

專家建議

圖片來自網絡

張凌霄認為,首先,社會組織的名稱應當是社會組織品牌保護的一個重點。

根據《民法總則》第一百一十條相關規定,法人、非法人組織享有名稱權、名譽權、榮譽權等權利。社會組織作為民法總則中規定的非營利法人,雖然登記註冊機關為民政部門,但作為獨立法人單位,也是市場主體的一部分,具有一般權利人的屬性,包括享有名稱權和智慧財產權等的權利。

其次,如果其他社會組織或者公司註冊了與已有社會組織名稱相似的名稱,那麼就一定違法或者侵權麼?

根據《反不正當競爭法》第六條第二款規定:經營者不得實施下列混淆行為,引人誤認為是他人商品或者與他人存在特定聯繫:擅自使用他人有一定影響的企業名稱(包括簡稱、字號等)、社會組織名稱(包括簡稱等)、姓名(包括筆名、藝名、譯名等)。

此處其他主體使用近似名稱若違反《反不正當競爭法》,至少滿足以下條件:一是社會組織名稱在對方使用名稱的區域和範圍內應當具有顯著知名度。如果社會組織的名稱包括簡稱,具有顯著性,並且經過社會組織長期、廣泛地對外使用,為相關公眾所知悉,則其他主體在相同區域內仍使用相同或相類似名稱的,則有違法之嫌;二是其他主體使用相關近似名稱,會造成公眾誤解為其他主體提供的服務系已有社會組織所提供。《反不正當競爭法》並未限制經營者之間必須具有直接的競爭關係,也沒有要求其從事相同行業,經營者只要擅自使用他人近似的名稱,導致相關公眾產生混淆和誤認是他人的商品或服務的,則有可能涉嫌不正當競爭。

再次,雖然社會組織名稱權或智慧財產權遭受侵權後,社會組織可採取依法提起訴訟等方式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但一旦被侵權,維權過程較為艱難,且被侵權時社會組織的聲譽可能已經遭受損害,不利於社會組織品牌維護。所以社會組織應及時將其名稱或簡稱註冊成商標,這樣能儘量避免其他法人濫用社會組織的名稱,損害社會組織的名譽,也為後續維權拓展了維權途徑。若該商標符合「馳名商標」的標準,他人再註冊相同的企業名稱可能會被認為構成不正當競爭。

綜上,社會組織應對其涉及的包括但不限於版權、商標、專利、專有技術、品牌等全部智慧財產權進行合法有效的保護,建立起社會組織全方位的智慧財產權防護體系。

對此,陸璇也給出兩點建議:

一是加強自身保護。

比如提高智慧財產權的法律意識,提升無形資產的管理水平,讓智慧財產權得以確認,該去登記的登記,有的可以去版權局申請作品登記證,把品牌與標識標誌申請商標,外觀設計可申請專利,機構需要保護的商業秘密建立保密制度等。

二是不要使用來源不明的作品。

不乏有公益組織在微信微博中使用過他人的照片,被權利人起訴要求每張照片賠付相應金額。所以應儘量使用原創圖片或文字,不要未經許可擅自使用他人的作品。

在給組織或項目起名字之前要去網上進行商標檢索,看是否和別的企業或社會組織的註冊商標重合。

兩方面意識都有了之後可有效減少此類糾紛,另外在相關權益受到侵犯之後可以通過法律手段來維權。

記者:武勝男

值班編輯:劉興

責任編輯:張雪弢

相關焦點

  • 濟南市人民政府辦公廳轉發市工商局關於加強企業字號(商號)管理...
    濟南市人民政府辦公廳  二O一一年五月二十四日關於加強企業字號(商號)管理工作的意見(市工商局二O一一年五月十日)  為積極推進企業品牌戰略,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促進全市經濟社會快速健康發展,根據《山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轉發省工商局關於加強企業字號(商號)管理工作的意見的通知》(魯政辦發〔2011〕
  • 賦企貓:品牌商爭奪戰:商標商號,到底誰在「碰瓷」?
    常有小夥伴問我:商標和商號的區別,這兩個概念很多人都搞不清楚。今天,阿喵給大家詳細的縷一縷這兩個概念的區別。商標和商號是完全不同的,商標是識別某商品或企業的具體標誌;而商號是企業的名稱。為了更好的區別商標和商號,阿喵把相關知識點用表格梳理了一遍。
  • 山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轉發省工商局關於加強企業字號(商號)管理...
    為保護企業智慧財產權,維護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積極推進企業品牌戰略的實施,增強企業核心競爭能力,加快我省由經濟大省向經濟強省的轉變,現結合我省實際,就加強企業字號(商號)管理工作提出以下意見:  一、充分認識加強企業字號(商號)管理工作的重要意義  企業字號(商號)是市場主體在經營活動中顯著區別於其他企業的標誌性文字。
  • IPO觀察:擬上市公司須規範經銷商使用商號
    商號即廠商字號,作為企業特定化的標誌,是企業具有法律人格的表現。商號在企業宣傳、品牌建設、產品推廣等方面均起到了重要作用。
  • 首例退定金案消費者勝訴 法官:消費者有15天後悔權
    同年11月26日,六合區組織雙方進行調解,未能達成一致,調解終止。隨後,六合區消協依據《消法》《省消保條例》等賦予的公益性職責,支持消費者提起訴訟,並墊付了案件訴訟費和提供法律援助。2019年1月28日,六合區人民法院第一次公開開庭審理此案。
  • 學習民法典 | 關於人格權編修改要點整理
    >第九百九十條 人格權是民事主體享有的生命權、身體權、健康權、姓名權、名稱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隱私權等權利。《民法典》第九百九十六條對此作出回應,規定「因當事人一方的違約行為,損害對方人格權並造成嚴重精神損害,受損害方選擇請求其承擔違約責任的,不影響受損害方請求精神損害賠償」,肯定了在因違約行為引發人格權受損的合同糾紛中,債權人亦可主張精神損害賠償。從減免當事人訴累和一次性解決糾紛角度考慮,該精神損害賠償主張可在合同糾紛中一併提出。
  • 多想互動上交「營銷版」招股書,商號混用或藏風險
    這些眾多獎項也確實為多想互動的臉上貼金無數,但《壹財信》發現這些獎項中良莠不齊,有些獎項剛設立、有些獎項的頒獎機構並非是在民政部門合法登記的社會組織,不知行業權威從何而來?此外,多想互動多年入選中國公關區域聯盟評選的"中國區域公關公司20強", 招股書中稱"中國公關區域聯盟",是由中國公共關係行業區域性專業機構發起並創建的全國性區域協作組織,據網際網路公開資料,該組織成立於2012年5月28日,聯盟秘書處設在北京。
  • 商標、商號衝突,不是所有「如期而遇」都是特別的緣分
    近日,石景山區法院審結了深圳如期而遇公司與北京如期而遇公司侵害商標權糾紛一案。法院一審判決認定被告北京如期而遇公司立即停止侵害原告如期而遇公司商標專用權的行為、變更企業名稱並賠償經濟損失及合理支出11萬餘元。庭審現場原告深圳如期而遇公司訴稱,原告擁有「如期而遇」註冊商標專用權。
  • 被駁回的商標如何通過主張商號獲準註冊
    若恰好存在企業商號與商標標誌一致的情況,則不妨可以將此作為商標駁回覆審的理由之一。 以下,知元將分幾種情況講述在商標駁回覆審程序中,使用企業商號與申請商標一致理由的相關案例。 此主張並未得到認可,評審意見認為,申請商標中「國將」易使人理解為「國家的將帥」,以此作商標組成部分指定使用在張貼廣告等服務上,易產生不良社會影響,申請商標已構成《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第十條第一款第(八)項所指之情形。
  • 商號使用不規範 被判賠償十萬元
    直接點擊 我們總說「上帝的歸上帝,凱撒的歸凱撒」,商號和商標分屬不同的行政機關管理北京知產法院近日二審審結了一起商號使用的不規範引起的糾紛。
  • 鄭淵潔作品角色被註冊商標 商品化權亟須法律明確
    「童話大王」鄭淵潔多個作品角色被他人用於註冊商標和商號商品化權亟須法律明確規定6月2日下午,《法制日報》記者如約在北京市三裡屯一個咖啡廳裡見到了「童話大王」鄭淵潔。他戴一頂深色休閒帽,鼻梁上架著一副墨鏡,穿著一件黑色休閒T恤。從事創作幾十年來,鄭淵潔在童話故事裡塑造了眾多藝術形象,比如皮皮魯、魯西西、舒克、貝塔等。
  • 喬丹姓名權糾紛案一審宣判:喬丹體育停用「喬丹」商標、商號
    上海二中院依法判決喬丹體育公司停止使用其企業名稱中的「喬丹」商號;喬丹體育公司應停止使用涉及「喬丹」的商標。    (二)「喬丹」作為喬丹體育公司的商號與註冊商標的相關事實  【「喬丹」商標】1、據喬丹體育公司《招股說明書(申報稿)》記載,晉江市麥克鞋塑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麥克鞋塑公司)系喬丹體育公司早期的關聯企業,於1994年5月取得企業法人營業執照。1997年4月,麥克鞋塑公司申請註冊中文「喬丹」商標。
  • 後商號與先商標產生衝突如何處理?
    商號指的是企業名稱,起到與其他企業進行區分的功能,商標指的是區別於其他同類產品的標誌。商標局可以註冊商標,工商登記部門是註冊商號的。有時會出現商標與商號一致,從而產生一些衝突的情況。對於這樣的情況,一般可以按照以下的處理方式進行處理:1、如果是正常的商號與商標產生衝突,有時也可以是沒關係的。只有當商標與商號衝突且產生的影響足夠讓公眾誤認或者混淆的時候,換而言之,當商標或者商號兩者其中之一非常有名,眾所周知的時候,對於該衝突才需要進行處理。相反,如果兩者就算是一致,但是產生的影響不大的話,一般是沒有什麼關係的。
  • 澳門「十大特色商號」誕生 傳統美食佔大多數
    經澳門市民票選及由特區政府代表和專家組成的評選委員會評選後,光榮榜「十大」昨日誕生,多家馳名蛋撻、奶製品、龍鬚糖、雲吞水餃、糕餅甜品、涼茶等傳統商號皆榜上有名。  「澳門特色光榮榜」活動自七月展開至今,反應踴躍,約數千名市民參與提名和投票,六十一家商戶共一百八十多種商品獲市民提名;經市民推薦、商戶自薦及活動籌委會決定,從中選出二十名候選名單供公眾票選十五名。
  • 如何解決商標與商號的權利衝突?
    圍繞著申請註冊使用在建材類商品上的一件「德土高」商標,同位於廣東省的一家建材企業與一名自然人產生了一場商標與商號的權利紛爭。近日,雙方糾葛有了新的進展。 麥福勝不服一審判決,向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稱,訴爭商品與引證商標核定使用商品未構成類似商品;德高公司實際經營的防水塗料、瓷磚膠等商品與訴爭商品不屬於相同或類似商品,訴爭商標並不具備構成損害德高公司在先商號權益的法律要件。
  • 文登區社會信用中心:凝聚信用力量 助力企業發展
    中宏網山東1月8日電 自「雙包雙促」活動啟動以來,文登區社會信用中心充分發揮「信用先鋒」模範作用,聚焦企業融資、信用糾紛、經營管理等難題,精準施策,重點突破,幫助企業排憂解難。一是創新信貸模式,化解企業融資難題。
  • 益然香商號傳承之前世今生
    (原標題:益然香商號傳承之前世今生) 「益然香」原號「溢香油坊」、
  • 一個商號大盛魁 佔了半座歸化城 - -山西晚報數字報
    當地文化名人曹建成介紹,歸化城裡十六大商幫中有十三幫是晉商,祁太幫和平遙幫實力最雄厚,忻代幫數量也佔據不少,其中祁太幫經營的「大盛魁商號」是當時內蒙古最大的旅蒙商號,壟斷北方生意,更將商業版圖橫跨亞歐大陸,率先做著對外貿易。  如今,大盛魁古蹟保存並不算多,當地政府也試圖重塑大盛魁輝煌,延續商脈,打造相關文創產業。
  • 組織價值觀很重要,如何讓企業走出泥潭,正確認識並重塑組織價值
    為何不同的企業會有不同的組織行為?為何有的企業對社會貢獻良多,而有的企業卻有損社會利益?實質上都是組織價值觀的作用。組織價值觀又稱為團體人價值觀,是組織內成員的共同意識,指導著組織的行為方式。所有企業都應樹立明晰正確的價值觀,以促進企業的正向發展。
  • 【調研擷影】關於作品署名順序糾紛問題的研究
    對於因署名順序所產生的糾紛是否屬於署名權的控制範疇,實踐中存在著一定的爭議,試以兩個典型案例予以說明: 案例1: 劉立均訴孫明華等侵害著作權糾紛案〔1〕 2002年,原告劉立均擔任天津社科院現代企業研究所副所長時,作為立項申請人申請獲得了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