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社會組織蓬勃發展,根據民政部發布的社會組織數量信息,截至2018年底,全國共有社會組織81.6萬個。隨著社會組織數量的遞增,不少優秀的社會組織本身或是其開發的優質項目在社會上創造出不凡的影響力。有些企業則敏銳地嗅到了其中的商機,模仿或直接奉行「拿來主義」,將社會組織的名稱直接拿到工商局註冊成立企業,藉機謀取利益。
社會組織在民政局登記註冊,企業在工商局登記註冊,兩者雖不在同一系統,但是否可以使用同一名稱?在雙方都沒有成功註冊商標的情況下,是否存在智慧財產權的侵犯?
近日,在上海市靜安區(原閘北區)註冊成立的「上海靜安區愛芬環保科技諮詢服務中心」(以下簡稱「上海愛芬」)就因「名稱權」把「愛芬(蘇州)環保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蘇州愛芬」)告上了法庭。
據《公益時報》記者了解,這起案件是自《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2018年修訂後,第一起社會組織「名稱權」與企業「商號權」的糾紛。對此,記者經多方採訪,梳理案件原委,以此為社會組織發生類似糾紛時做參考。
案件起因
記者從上海愛芬總幹事宋慧口中了解到此案的緣由。
2018年,一位在江蘇從事環保工作的人士跟上海愛芬的職員說:「你們愛芬什麼時候擴展業務了?在蘇州註冊了一家分支機構。」聽到這個消息後,上海愛芬有點蒙,因為本身並沒有發展分支機構。
從這位朋友口中得知,蘇州這家機構也叫「愛芬環保」,隨後機構在網上查詢了相關信息,發現對方的全稱為「愛芬(蘇州)環保科技有限公司」,並在天眼查查詢到該公司原名為「江蘇綠春城環保科技有限公司」,在2017年12月18日變更名稱為「愛芬(蘇州)環保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並於同日變更經營範圍。
蘇州愛芬2017年年底變更公司名稱和業務記錄
該公司變更後的經營範圍包括:垃圾分類諮詢,環保文化交流活動策劃、推廣等,與上海愛芬業務高度重合。2018年6月,蘇州愛芬以「愛芬aifen」為名註冊企業微信公眾號,重點宣傳垃圾分類知識,提供垃圾預約回收等相關服務,這些業務與上海愛芬的重點業務完全重合。
這樣的舉動讓宋慧覺得有問題——如果公司註冊之初就叫「愛芬環保」,說明兩家機構可能湊巧想到了一起,但2017年年底,上海愛芬已經做了六七年的垃圾分類業務,在圈內有一定的影響和名氣,且接受多家國家級媒體採訪報導,是業內知名的環保組織。
目前蘇州愛芬已經在福州、甘肅等地發展了分支機構。宋慧認為,如果再這麼發展下去會對自家機構產生不好的影響,甚至影響到以後上海愛芬在全國開展業務,畢竟現在已經產生誤會,未來政府也可能誤以為上海愛芬和蘇州愛芬是一家機構。
在清楚事情的嚴重性後,宋慧與蘇州愛芬負責人取得聯繫,試圖通過私下協商讓蘇州愛芬更改企業名稱,但對方負責人表示,「希望兩家機構可以共同為中國環保事業助力,不要在意這些細節」,並無更名之意。
針對2017年底蘇州愛芬變更公司名稱、業務範圍一事,上海愛芬向律師進行諮詢,得知對方涉嫌存在侵犯智慧財產權以及不正當競爭的違法行為。
於是上海愛芬與代理律師協商後,於2019年3月向江蘇省蘇州市中級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以「不正當競爭」為由,將蘇州愛芬告上法庭,要求蘇州愛芬立即停止侵害自身社會組織名稱權的不正當競爭行為,包括:立即變更侵權的公司名稱;就其不正當競爭行為在全國性報紙刊物上發表聲明,消除影響;賠償原告經濟損失及為制止侵權行為所支出的律師費人民幣20000元、公證費人民幣4120元。
律師視角
圖片來自網絡
上海復觀律師事務所主任、上海復恩社會組織法律研究與服務中心創始人陸璇為上海愛芬的代理律師,他分析認為,原告於2012年8月1日在上海市靜安區民政局登記設立,原註冊名稱為「上海閘北區愛芬環保科技諮詢服務中心」,後因行政區劃變更,更名為「上海市靜安區愛芬環保科技諮詢服務中心」,該社會組織名稱沿用至今,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的相關規定,原告依法對其享有社會組織名稱(包括全稱以及簡稱『愛芬』以及『愛芬環保』的名稱權),被告不得擅自使用原告的社會組織名稱暨實施混淆行為,引人誤以為是原告的服務或者與原告存在特定的聯繫。
「愛芬」是原告社會組織名稱的簡稱,行政區劃的變更未影響該簡稱的使用。原告自設立之初已在業務活動中廣泛使用「愛芬」這一簡稱:原告官方網站時以「愛芬」的拼音「aifen」作為域名;各大媒體報導原告時,也以「愛芬」或「愛芬環保」指代原告。「愛芬」這一簡稱在多年的持續使用中己經與原告建立了穩定的一一對應關係,具有可以識別法人主體的標識意義,實際具有字號的作用,應當作為原告名稱予以保護。
被告與原告不存在任何關聯關係。被告將其企業名稱變更為「愛芬(蘇州)環保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並以「愛芬aifen」為名註冊微信公眾號,在日常經營活動中突出使用「愛芬」字樣,該等混淆行為,足以導致外界誤解被告與原告存在特定聯繫。被告的行為非法利用了原告在環保領域的知名度和信譽,損害了原告作為社會組織的在先名稱權,其行為屬於反不正當竟爭法所禁止的擅自使用他人社會組織名稱(包括簡稱)的不正當競爭行為。
上海愛芬(左)和蘇州愛芬(右)微信公眾號首頁
鑑於原告的公益性與非營利法人屬性,其社會組織名稱權也屬於社會資產,在全社會響應黨中央的號召推進垃圾分類環保事業的今天,被告損害環境公益組織合法權益的不正當竟爭行為顯得尤為惡劣。現原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第六條第(二)項、第十八條等相關法律法規,訴至法院,並請求保護環境公益組織的合法權益。
雙方態度
記者曾多次聯繫蘇州愛芬,最初相關負責人拒絕就此案向媒體透露消息。後聯繫到蘇州愛芬負責人姜先生,他表示,兩家機構不一樣,蘇州愛芬是企業,上海愛芬是社會組織,本來就不是同類型組織,也沒有業務衝突,都是為垃圾分類做事。
關於2017年年底變更公司名稱和主要業務方向一事,姜先生說這是之前的領導所做出的決定,他並不清楚,但變更是由工商局允許並登記,並沒有侵犯他人權益。
上海愛芬和蘇州愛芬分別於2018年10月、2019年1月在商標網申請過「愛芬環保」四字商標,但均被駁回,並未申請成功。
商標網查詢到的申請記錄
據姜先生介紹,目前蘇州愛芬已經收到了法院傳票,案件交由律師全權代理,至於開庭時會不會出庭等相關問題,姜先生稱關於這起案件的所有事物將交由律師決定處理,並強調兩家組織不涉及業務重合。
對於記者提出的相關問題,姜先生稱「沒什麼好說的」,並拒絕提供代理律師聯繫方式。
上海愛芬負責人宋慧告訴記者:「有同行聽說上海愛芬案件後紛紛回想起自己所在的社會組織也有類似現象發生,但當時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過去了,甚至有的被企業佔據了優先註冊權。所以不管此案件勝敗與否,都會給類似社會組織提供參考案例,一旦自己的智慧財產權、名譽權受到侵犯,應該站起來維護作為社會組織、社會資產的權利,不能直接被營利性機構拿走謀取利益。」
北京市京師律師事務所主任、中國慈善聯合會法律顧問張凌霄認為,不論這起案件的最終走向如何,都會對社會組織品牌和智慧財產權保護起到積極作用。
記者從此案主審法官任小明口中了解到,此案目前剛開始著手處理,法院已向被告發出了開庭傳票,將於8月6日上午9時30分在蘇州市中級人民法院智慧財產權庭審理,對此案件《公益時報》記者將持續關注。
陸璇作為上海復恩社會組織法律研究與服務中心創始人、理事長向記者表示,近年來社會組織在智慧財產權保護方面意識已經有所加強,據陸璇了解,有些基金會已經註冊了幾十個商標,每個品牌、項目名字都在商標局註冊。
社會組織本身就存在著智慧財產權意識淡薄、維權成本高、維權難等問題,那前期社會組織因應該怎樣做才能避免此類糾紛發生呢?
專家建議
圖片來自網絡
張凌霄認為,首先,社會組織的名稱應當是社會組織品牌保護的一個重點。
根據《民法總則》第一百一十條相關規定,法人、非法人組織享有名稱權、名譽權、榮譽權等權利。社會組織作為民法總則中規定的非營利法人,雖然登記註冊機關為民政部門,但作為獨立法人單位,也是市場主體的一部分,具有一般權利人的屬性,包括享有名稱權和智慧財產權等的權利。
其次,如果其他社會組織或者公司註冊了與已有社會組織名稱相似的名稱,那麼就一定違法或者侵權麼?
根據《反不正當競爭法》第六條第二款規定:經營者不得實施下列混淆行為,引人誤認為是他人商品或者與他人存在特定聯繫:擅自使用他人有一定影響的企業名稱(包括簡稱、字號等)、社會組織名稱(包括簡稱等)、姓名(包括筆名、藝名、譯名等)。
此處其他主體使用近似名稱若違反《反不正當競爭法》,至少滿足以下條件:一是社會組織名稱在對方使用名稱的區域和範圍內應當具有顯著知名度。如果社會組織的名稱包括簡稱,具有顯著性,並且經過社會組織長期、廣泛地對外使用,為相關公眾所知悉,則其他主體在相同區域內仍使用相同或相類似名稱的,則有違法之嫌;二是其他主體使用相關近似名稱,會造成公眾誤解為其他主體提供的服務系已有社會組織所提供。《反不正當競爭法》並未限制經營者之間必須具有直接的競爭關係,也沒有要求其從事相同行業,經營者只要擅自使用他人近似的名稱,導致相關公眾產生混淆和誤認是他人的商品或服務的,則有可能涉嫌不正當競爭。
再次,雖然社會組織名稱權或智慧財產權遭受侵權後,社會組織可採取依法提起訴訟等方式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但一旦被侵權,維權過程較為艱難,且被侵權時社會組織的聲譽可能已經遭受損害,不利於社會組織品牌維護。所以社會組織應及時將其名稱或簡稱註冊成商標,這樣能儘量避免其他法人濫用社會組織的名稱,損害社會組織的名譽,也為後續維權拓展了維權途徑。若該商標符合「馳名商標」的標準,他人再註冊相同的企業名稱可能會被認為構成不正當競爭。
綜上,社會組織應對其涉及的包括但不限於版權、商標、專利、專有技術、品牌等全部智慧財產權進行合法有效的保護,建立起社會組織全方位的智慧財產權防護體系。
對此,陸璇也給出兩點建議:
一是加強自身保護。
比如提高智慧財產權的法律意識,提升無形資產的管理水平,讓智慧財產權得以確認,該去登記的登記,有的可以去版權局申請作品登記證,把品牌與標識標誌申請商標,外觀設計可申請專利,機構需要保護的商業秘密建立保密制度等。
二是不要使用來源不明的作品。
不乏有公益組織在微信微博中使用過他人的照片,被權利人起訴要求每張照片賠付相應金額。所以應儘量使用原創圖片或文字,不要未經許可擅自使用他人的作品。
在給組織或項目起名字之前要去網上進行商標檢索,看是否和別的企業或社會組織的註冊商標重合。
兩方面意識都有了之後可有效減少此類糾紛,另外在相關權益受到侵犯之後可以通過法律手段來維權。
記者:武勝男
值班編輯:劉興
責任編輯:張雪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