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前,中國最大的城市上海到了改天換地的偉大時刻,世界是以什麼角度觀察,得出什麼結論?
《紐約時報》1949年4月25日文章《三十萬國民黨軍坐以待斃》
從最新發現的史料看,還真有些人對上海的命運做出過預測,其中最具對比性的莫過於美國《紐約時報》記者沃爾特·蘇利文和蘇聯《真理報》記者弗拉迪斯拉夫·米科沙。他們的看法是這樣的:
「黃浦江與蘇州河在此會合,兩岸遍布碼頭,倉庫,油庫和貨物堆。上海,這座從1842年開啟的世界性港口,被歐美實業家稱作『中國大門』,而黃浦江是『進門』後向中國腹地延伸的康莊大道,沿途成千上萬噸的原材料從這裡運送出境。上海對外國人尤為合適,社會地位不會超過倫敦東區小販的英國冒險者、卑微的法國香水推銷員、沿街叫賣煤油橡膠製品的美國低賤賣主,凡是在母國費盡氣力才能掙到可憐巴巴一口飯吃的人,都容易在上海變成富有的食利者、上等俱樂部的成員、豪華住宅和別墅的主人。……這一切,隨著解放軍的到來結束了,上海這座『中國大門』正在歷史性關閉。」
——美國《紐約時報》記者沃爾特·蘇利文在1949年5月如是說。
蘇聯《星火》周刊刊登米科沙文章《今日中國》
「解放軍已經奪取上海,但戰鬥沒有停歇,隨著第一縷陽光照向大地,一陣急促的高射機槍聲打破天空的寧靜,拉開騷動一天的帷幕。那是從舟山乃至臺灣飛來的國民黨軍機在投彈,爆炸聲震耳欲聾,提醒中國人民鬥爭還沒有結束,要為自己的自由與幸福繼續前進!……無論遇到何種風浪,人民的上海都將為爭取光明的前景前進! 」
——蘇聯記者弗拉迪斯拉夫·米科沙在1949年9至10月邊欣賞邊體味。
美聯社記者在1949年拍攝的上海街頭國民黨鎮壓民眾的鏡頭
兩種不同的註解,實際代表了不同的觀感。從相關報導反映,蘇利文應是1948年中國局勢發生天翻地覆之際來到上海,此時的國民黨統治集團已如覆巢前的蟻群,忙著收拾金銀細軟準備出逃。他在一篇題為《三十萬國民黨軍坐以待斃》的文章裡寫道,沒有人懷疑上海將屬於打倒南京政府的力量,國民黨的所謂「底氣」全來自美國提供的軍事和經濟援助,「國民黨京滬杭警備司令(指湯恩伯)千方百計邀請美國海軍代表出席記者會甚至舞會,目的無非表示美國會出兵協防上海,這是誰都不相信的鬼話,但國民黨需要這些『精神鴉片』」。
但蘇利文有這樣的「小確幸」,那就是至少上海會嚴重依賴美國的原料、商品和市場,當時上海紡織廠完全用美國麻薩諸塞州的棉花紡紗,上海的機器乃至汽車要用美國德克薩斯州二疊紀盆地的石油來驅動,更不要說市面上比比皆是的美國麵粉、罐頭、玻璃絲襪以及好萊塢電影。「解放軍能一夜之間變出這些嗎?我想像不出這種情況。」
《紐約時報》1949年5月27日文章《百萬上海民眾迅速投向紅色陣營》
蘇利文在1949年5月27日題為《百萬上海民眾迅速投向紅色陣營》的文章裡,很「淡定」地預言了「失去『美國元素』的上海很難維持」。無獨有偶,幾天後,美國《紐約先驅論壇報》也刊登了上海解放的文章,裡面有句話,「一旦新的管理者面對上海嚴酷的現實,他們將被迫改變目前的路線」。言下之意,新政權滿足不了上海作為工商業重鎮所需的生產與生活要素,因為資本主義世界用了一百餘年將其變成附庸於自己的「消費型城市」,便利自己進入並壟斷整個中國市場。
報導上海工人搶修長江復航第一輪的報導
可是,同樣來自被美國封鎖過的國家的記者,蘇聯人米科沙要樂觀得多,就在他抵達上海採風時,包括54家紡織廠在內的全市企業全都恢復運營,而且市場呈現出國民黨時代不可想像的繁榮,「美國確實沒有運來新棉花,但來自山東、河南、東北的優質棉花可以順暢地被上海工廠接受」。不僅如此,上海工人自力更生,通過煤改氣等方式節省燃油使用,甚至大量私家車主主動停用汽車,以幫助政府緩解油荒。「儘管美國突然終止燃料和原材料供應,但這裡的食品和產品價格已趨於穩定,上海人非常支持共產黨。」米科沙的同事丘裡諾夫感慨。
在正確的經濟政策和強大的國內市場後盾支撐下,上海經濟奇蹟般地恢復並發展起來,很多外國人主動放棄的所謂「死亡企業」在中國人的努力下獲得新生。
美國記者拍攝的北四川路解放軍繳獲戰利品的照片
《文史資料》提供一個史料,1936年由英商成立的上海怡和啤酒有限公司擁有全部為英國人的執行董事會,技術人員也全是外國人,只有工人是中國人,甚至連工廠檔案都永久保存在香港,該公司的總投資為500萬元,被分為500萬股。
公司一建立,英國商人就將75%的股份(375萬元)投入股市,由於那時的中國動蕩不定,經濟混亂,百姓對資產充滿安全擔憂,尋求購買外企股票。英商利用這種害怕心態,將怡和啤酒的股份從每股一元升值到每股兩元甚至三元,這樣便在銷售面值375萬元的股票時,獲取超過1000萬元的利潤,一個500萬元的啤酒公司膨脹出兩個啤酒公司的價值,而且同時公司控制權仍留在英商手裡,儘管中國投資者買下75%的股票,他們在公司經營方面卻沒有發言權,因為這些股份是被不記名持有的,到頭來持有三倍於英國資本的中國人,卻沒有一個中國董事代表他們的利益。英商還將怡和啤酒股份銷售收入轉入另一家企業,並以此增加自己的資金。
更為嚴重的是,英國人宣稱中國大麥不適合釀造啤酒,而且酒花也不能要中國的,因此必須進口,儘管事實上在黑龍江已有相當種植,但他們還是我行我素。不僅如此,中國人不被允許接觸釀酒工藝,很多人入廠多年卻對基本的技術問題一無所知。在買辦與國民黨當局合伙人的幫助下,怡和啤酒逃避稅收,低報產量,撈取過高利潤。
怡和啤酒
新中國成立後,怡和啤酒的英國商人以入不敷出為由,尋求把公司可動產賣給人民政府。談判中,英商起初欺負共產黨還不知道其75%的持股人是中國人的事實,想以全價賣廠,沒想到中方出示了中國人投資的證據,最終解決方案是,以公司股份面值的25%將公司贖買回來。1952年,公司的名字改為華光啤酒廠,自那時起,由於生產啤酒的大麥與酒花都在中國生產,啤酒質量得到改善,產量增加了8倍。
歷史已經用七十年的片段證明,無論遇到何種風浪與挑戰,人民的上海始終為爭取光明的前景而前進!前進!(新民眼工作室 吳健)
圖片來源:香港大學圖書館、網絡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