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前,美蘇記者在黃浦江邊預測上海命運,正確答案是……

2021-01-10 新民晚報

七十年前,中國最大的城市上海到了改天換地的偉大時刻,世界是以什麼角度觀察,得出什麼結論?

《紐約時報》1949年4月25日文章《三十萬國民黨軍坐以待斃》

從最新發現的史料看,還真有些人對上海的命運做出過預測,其中最具對比性的莫過於美國《紐約時報》記者沃爾特·蘇利文和蘇聯《真理報》記者弗拉迪斯拉夫·米科沙。他們的看法是這樣的:

「黃浦江與蘇州河在此會合,兩岸遍布碼頭,倉庫,油庫和貨物堆。上海,這座從1842年開啟的世界性港口,被歐美實業家稱作『中國大門』,而黃浦江是『進門』後向中國腹地延伸的康莊大道,沿途成千上萬噸的原材料從這裡運送出境。上海對外國人尤為合適,社會地位不會超過倫敦東區小販的英國冒險者、卑微的法國香水推銷員、沿街叫賣煤油橡膠製品的美國低賤賣主,凡是在母國費盡氣力才能掙到可憐巴巴一口飯吃的人,都容易在上海變成富有的食利者、上等俱樂部的成員、豪華住宅和別墅的主人。……這一切,隨著解放軍的到來結束了,上海這座『中國大門』正在歷史性關閉。」

——美國《紐約時報》記者沃爾特·蘇利文在1949年5月如是說。

蘇聯《星火》周刊刊登米科沙文章《今日中國》

「解放軍已經奪取上海,但戰鬥沒有停歇,隨著第一縷陽光照向大地,一陣急促的高射機槍聲打破天空的寧靜,拉開騷動一天的帷幕。那是從舟山乃至臺灣飛來的國民黨軍機在投彈,爆炸聲震耳欲聾,提醒中國人民鬥爭還沒有結束,要為自己的自由與幸福繼續前進!……無論遇到何種風浪,人民的上海都將為爭取光明的前景前進! 」

——蘇聯記者弗拉迪斯拉夫·米科沙在1949年9至10月邊欣賞邊體味。

美聯社記者在1949年拍攝的上海街頭國民黨鎮壓民眾的鏡頭

兩種不同的註解,實際代表了不同的觀感。從相關報導反映,蘇利文應是1948年中國局勢發生天翻地覆之際來到上海,此時的國民黨統治集團已如覆巢前的蟻群,忙著收拾金銀細軟準備出逃。他在一篇題為《三十萬國民黨軍坐以待斃》的文章裡寫道,沒有人懷疑上海將屬於打倒南京政府的力量,國民黨的所謂「底氣」全來自美國提供的軍事和經濟援助,「國民黨京滬杭警備司令(指湯恩伯)千方百計邀請美國海軍代表出席記者會甚至舞會,目的無非表示美國會出兵協防上海,這是誰都不相信的鬼話,但國民黨需要這些『精神鴉片』」。

但蘇利文有這樣的「小確幸」,那就是至少上海會嚴重依賴美國的原料、商品和市場,當時上海紡織廠完全用美國麻薩諸塞州的棉花紡紗,上海的機器乃至汽車要用美國德克薩斯州二疊紀盆地的石油來驅動,更不要說市面上比比皆是的美國麵粉、罐頭、玻璃絲襪以及好萊塢電影。「解放軍能一夜之間變出這些嗎?我想像不出這種情況。」

《紐約時報》1949年5月27日文章《百萬上海民眾迅速投向紅色陣營》

蘇利文在1949年5月27日題為《百萬上海民眾迅速投向紅色陣營》的文章裡,很「淡定」地預言了「失去『美國元素』的上海很難維持」。無獨有偶,幾天後,美國《紐約先驅論壇報》也刊登了上海解放的文章,裡面有句話,「一旦新的管理者面對上海嚴酷的現實,他們將被迫改變目前的路線」。言下之意,新政權滿足不了上海作為工商業重鎮所需的生產與生活要素,因為資本主義世界用了一百餘年將其變成附庸於自己的「消費型城市」,便利自己進入並壟斷整個中國市場。

報導上海工人搶修長江復航第一輪的報導

可是,同樣來自被美國封鎖過的國家的記者,蘇聯人米科沙要樂觀得多,就在他抵達上海採風時,包括54家紡織廠在內的全市企業全都恢復運營,而且市場呈現出國民黨時代不可想像的繁榮,「美國確實沒有運來新棉花,但來自山東、河南、東北的優質棉花可以順暢地被上海工廠接受」。不僅如此,上海工人自力更生,通過煤改氣等方式節省燃油使用,甚至大量私家車主主動停用汽車,以幫助政府緩解油荒。「儘管美國突然終止燃料和原材料供應,但這裡的食品和產品價格已趨於穩定,上海人非常支持共產黨。」米科沙的同事丘裡諾夫感慨。

在正確的經濟政策和強大的國內市場後盾支撐下,上海經濟奇蹟般地恢復並發展起來,很多外國人主動放棄的所謂「死亡企業」在中國人的努力下獲得新生。

美國記者拍攝的北四川路解放軍繳獲戰利品的照片

《文史資料》提供一個史料,1936年由英商成立的上海怡和啤酒有限公司擁有全部為英國人的執行董事會,技術人員也全是外國人,只有工人是中國人,甚至連工廠檔案都永久保存在香港,該公司的總投資為500萬元,被分為500萬股。

公司一建立,英國商人就將75%的股份(375萬元)投入股市,由於那時的中國動蕩不定,經濟混亂,百姓對資產充滿安全擔憂,尋求購買外企股票。英商利用這種害怕心態,將怡和啤酒的股份從每股一元升值到每股兩元甚至三元,這樣便在銷售面值375萬元的股票時,獲取超過1000萬元的利潤,一個500萬元的啤酒公司膨脹出兩個啤酒公司的價值,而且同時公司控制權仍留在英商手裡,儘管中國投資者買下75%的股票,他們在公司經營方面卻沒有發言權,因為這些股份是被不記名持有的,到頭來持有三倍於英國資本的中國人,卻沒有一個中國董事代表他們的利益。英商還將怡和啤酒股份銷售收入轉入另一家企業,並以此增加自己的資金。

更為嚴重的是,英國人宣稱中國大麥不適合釀造啤酒,而且酒花也不能要中國的,因此必須進口,儘管事實上在黑龍江已有相當種植,但他們還是我行我素。不僅如此,中國人不被允許接觸釀酒工藝,很多人入廠多年卻對基本的技術問題一無所知。在買辦與國民黨當局合伙人的幫助下,怡和啤酒逃避稅收,低報產量,撈取過高利潤。

怡和啤酒

新中國成立後,怡和啤酒的英國商人以入不敷出為由,尋求把公司可動產賣給人民政府。談判中,英商起初欺負共產黨還不知道其75%的持股人是中國人的事實,想以全價賣廠,沒想到中方出示了中國人投資的證據,最終解決方案是,以公司股份面值的25%將公司贖買回來。1952年,公司的名字改為華光啤酒廠,自那時起,由於生產啤酒的大麥與酒花都在中國生產,啤酒質量得到改善,產量增加了8倍。

歷史已經用七十年的片段證明,無論遇到何種風浪與挑戰,人民的上海始終為爭取光明的前景而前進!前進!(新民眼工作室 吳健)

圖片來源:香港大學圖書館、網絡圖

相關焦點

  • 上海黃浦江遊輪相親直擊:戴面具聊天,剩男剩女接受心理疏導
    上海黃浦江遊輪相親直擊:戴面具聊天,剩男剩女接受心理疏導 澎湃新聞記者 俞凱 2015-05-31 11:21 來源:澎湃新聞
  • 上海七、八、九十年代珍貴的老照片,你還記得嗎?
    ▲排隊上公交車▲徐家匯▲王家沙著名的S型人行天橋▲70年代的上海工人新村:曹揚新村▲1979年的豫園▲1978年的新世界百貨商場▲1979年,黃浦江上的帆船▲1979年,上海市區的弄堂▲1971年的上海人家▲70年代末少先隊員參加宣傳活動▲70年代末的上海裡弄▲上海圖書館▲黃浦江大橋自1974年7月26日開工,1975年9月11日鐵路橋通車,1976年6月29日公路橋通車。
  • 回憶錄《上海·1949》、畫冊《1949·影像上海》首發 記錄70年前...
    央廣網上海8月12日消息(記者唐奇雲)2019年是上海解放、新中國成立七十周年。七十年前的那一刻,極大改變了現代中國的歷史進程,成為20世紀東亞歷史的轉折點,深刻影響了20世紀世界歷史的走向。舊時代的結束,新時代的開始,這樣一個翻天覆地的變化,值得記錄下來。
  • 今天|11月30日,70年前,劉伯承鄧小平率第二野戰軍解放重慶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在一代代人接續奮鬥的徵程上我們已走過千山萬水解放日報、上觀新聞同步推出「歷史上的今天」欄目鉤沉那些已然過去的「今天」啟迪新時代的奮鬥者今天「仍需跋山涉水」在新徵程上再創榮光1989年11月30日,由上海和北京和上海11個研究單位組成的傳感技術聯合國家重點實驗室在上海建成,並通過國家計委、中國科學院的驗收。2003年11月30日,上海港貨櫃年吞吐量首次破千萬。當天,2003年第1000萬標準貨櫃起運儀式在上海國際港務集團外高橋港區舉行。
  • 豆瓣8.3《孽債》:從時代背景和複雜人性淺析「知青」的命運軌跡
    1995年,一部萬人空巷的電視劇橫空出世——《孽債》,對70、80後來說,這絕對是小時候印象最深的電視劇之一。這部電視劇簡直是催淚重彈,看一次哭一次,25年前,我9歲,情緒隨著劇中的五個小主人公的喜怒哀樂起起伏伏,邊看邊偷偷抹眼淚。黃蜀芹導演是地道的上海人,她的作品以細膩真實著稱。
  • 今天|6月28日,16年前,盧浦大橋建成通車,成為黃浦江上第六座大橋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在一代代人接續奮鬥的徵程上我們已走過千山萬水解放日報、上觀新聞同步推出「歷史上的今天」欄目鉤沉那些已然過去的「今天」啟迪新時代的奮鬥者今天「仍需跋山涉水」在新徵程上再創榮光>2003年6月28日,當時有「世界第一拱」之稱的黃浦江越江大橋——上海盧浦大橋工程建成通車,這是上海越江工程建設取得的又一豐碩成果。
  • 老照片:70年代的上海楊浦工人新村,那時人們的生活平凡而幸福
    楊浦區,位於上海中心城區東北部,地處黃浦江下遊西北岸,與浦東新區隔江相望。上世紀50年代,工人新村構建起上海的第一代社區概念,楊浦區在上世紀50到80年代曾擁有上海城區最大的工人新村。50年代末期,楊浦區已經建成了40多個大大小小的新村。
  • 「獅子星號」智闖黃浦江 - 網易旅遊頻道
    新聞趣聞 您所在的位置:旅遊頻道>>旅遊新聞 「獅子星號」智闖黃浦江
  • 70年前,中國人靠什麼贏得勝利?
    從經濟建設層面來看,當時東北是我國最重要的重工業基地,而且半數在南部,一旦美國打到鴨綠江邊,將直接威脅到我國經濟安全。誠如彭德懷所說:「不同美帝國主義見過高低,我們要建設社會主義是困難的。」那麼,在哪裡打?
  • 留在上海,這是翁氏藏書最好歸宿
    20年前,翁萬戈收藏的翁氏藏書共計80種542冊入藏上海圖書館引發轟動,其中僅宋刻本就達11種,被譽為「海外文物文獻分量最重的一份藏書」。  當時,在從美國發來的傳真件中,翁萬戈說,向上海市致敬,為家藏古籍重返祖國感到欣慰。  翁氏藏書是晚清政壇名盛一時的兩朝「帝師」、維新派支持者翁同龢的產業。藏書源於翁同龢之父翁心存,後歷經六世,躋身「清末九大藏書」之列。
  • 「獅子星號」今日過楊浦大橋 上海步入「郵輪時代」
    晨報訊今天,亞洲最大郵輪「獅子星號」將與身材略小的伴侶「白羊星號」一起駛進黃浦江,雙雙停靠在高陽路碼頭。為了迎接這艘黃浦江有史以來停靠的最大郵輪,上海有關方面已提前做好充分準備,專家告訴記者,「獅子星號」今日「闖關」無懸念,屆時浦江上將出現雙輪並進的精彩場面。
  • 今天|12月19日,29年前,上海證券交易所開業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在一代代人接續奮鬥的徵程上我們已走過千山萬水解放日報、上觀新聞同步推出「歷史上的今天」欄目鉤沉那些已然過去的「今天」啟迪新時代的奮鬥者今天「仍需跋山涉水」在新徵程上再創榮光>1990年12月19日上海證券交易所開業1990年12月19日,新中國成立以來在中國大陸第一家證券交易所——上海證券交易所正式開業。
  • 命運預測的八大原則!
    命運預測的八大原則之一:時空原則時空原則,是命運預測的最基本原則。所謂命運預測的時空原則,就是指在進行命運預測時,要把涉及命運的時間要素和空間環境要素全面結合進行命運預測的原則。通俗的說,就是指在進行命運預測時,要把求測人的出生時間(或求測時間)和求測人的環境風水(包括祖墳.
  • 今天|5月1日,24年前,東方明珠發射開播,「大珠小珠落玉盤」成上海...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在一代代人接續奮鬥的徵程上我們已走過千山萬水解放日報、上觀新聞同步推出「歷史上的今天」欄目鉤沉那些已然過去的「今天」啟迪新時代的奮鬥者今天「仍需跋山涉水」在新徵程上再創榮光24年前的今天,1995年5月1日,上海東方明珠廣播電視塔正式發射開播,上海地區觀眾和聽眾收看、收聽電視圖像和調頻廣播的效果從此大大改善。
  • 圖說:總書記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非凡歷程
    他提出了牢固樹立命運共同體意識的正確方向:勇於變革創新,為促進共同發展提供不竭動力;同心維護和平,為促進共同發展提供安全保障;著力推進合作,為促進共同發展提供有效途徑;堅持開放包容,為促進共同發展提供廣闊空間。新華社記者 龐興雷/攝
  • 盧廣仲曾軼可助陣上海「草莓」開幕 謝天笑壓軸
    「草莓音樂節」首度登陸上海 本土氣息與國際範兼具 「草莓音樂節」是由摩登天空繼「摩登天空音樂節」之後以愛、青春和浪漫為主題重新命名的音樂節。混合著春天的氣息、甜蜜的青春和多元化的音樂曲風,「草莓音樂節」終於強勢登陸上海。被廣大樂迷口碑相傳的草莓舞臺、愛舞臺、電子舞臺、校園舞臺四個經典舞臺悉數亮相上海,帶來不同風格的音樂表演。
  • 上海一直被稱為「魔都」,為什麼會有這個別稱?到底魔在何處
    從前的上海,憂傷,十裡外灘,東方巴黎,現在的上海,東方大城市,物華天寶,時尚先鋒,歷史上公認的四大魔都:倫敦,上海,東京,紐約,是其中之一,在日本作家村松梢風的小說《魔都》中出現過,名副其實,是一座非常神奇的城市,當時的上海確實很亂,從那時起,這個詞的含義也逐漸改變,上海的味道越來越濃,上海的氣息越來越濃
  • 最美時刻遇見你——上海市場美妝產品體驗測評活動開幕 歐萊雅...
    七夕時刻,「直播+美妝」持續為經濟增長賦能,在上海市消保委的指導下,每日經濟新聞攜手上海新消費研究中心、上海直播經濟研究中心共同主辦「最美時刻遇見你——上海市場美妝產品體驗測評暨2020美好消費中國美妝品牌研究報告發布」活動在東方美谷舉行。
  • 中蘇關係破裂:63年前蘇聯為何突然與我國翻臉?原因只有五個字
    上世紀五十年代初期,中蘇雙方正式籤署《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蘇聯方面廢止了以前同國民政府籤訂的「兩國條約」。作為社會主義陣營的重要成員,我國一直將蘇聯視為「老大哥」,堅定不移支持蘇聯的許多國際方針。在對抗以美國為首的北約組織中,我國更是親密無間地為蘇聯提供助力,兩國關係十分牢固。然而,63年前蘇聯突然對我國交惡,中蘇兩國關係徹底破裂。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蘇聯對我國翻臉?
  • 房屋產權70年,到期後歸誰?國家給出答案
    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老百姓的收入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據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6021元,可以說相比二三十年前是有了很大的提升。近幾年以來,國家對於樓市的調控力度可以說是有目共睹,特別是進入2020年以來,國家更是三番五次的強調「房住不炒」的觀念,也就是「房子是用來住的,而不是用來炒的」,這就極大的擠壓了炒房客,或者說是房產投資者的生存空間,畢竟一個國家的房價還是要朝健康的方向發展才是正確的道路,而不是一味的上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