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天津2月9日電(記者周潤健)如果說「臘八」拉開了過年的序幕,那麼,元宵節將為春節畫上圓滿的句號。民俗專家指出,具有2000多年歷史的元宵節堪稱中國人自己的「狂歡節」和「情人節」。
「正月十五鬧元宵」,「正月十五鬧花燈」,一個「鬧」字道出了元宵節的奔放、歡騰、火爆,也道出了元宵節與其他節日的與眾不同之處。
在天津市民俗專家由國慶看來,和有些傳統節日注重「合家團聚」,元宵節在此基礎上更強調「普天同慶」的全民廣泛參與氛圍。
他指出,作為春節的最後高潮,元宵節又稱「燈節」,是一年中最熱鬧的時刻,它強調萬民同樂,大家一起賞圓月、看花燈、猜燈謎、放鞭炮,展現的是一幅「火樹銀花不夜天」的風俗畫卷。
唐宋時代,有些地區還有正月十五「迎紫姑」的習俗,《荊楚歲時記》中記載:「正月十五日,迎紫姑,以卜將來蠶桑,並佔眾事。」宋人孔平仲在《上元》中雲:「群兒嬉戲尚未寢,更看紫姑花滿頭。」
在古代,元宵節還是未婚男女一年中為數不多的見面機會,元宵節也緣此有了「情人節」的特徵,堪稱中國人自己的「情人節」。
由國慶介紹說,古時候,元宵節也不乏浪漫的情調。元宵燈會為未婚男女提供了很好的相識機會。在封建社會,禮教森嚴,未婚女性不允許外出自由活動,但是元宵節這天,這些平時「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未婚女子有機會走出家門,也多了與心儀男子邂逅的機會。
從中國歷代詩詞歌賦中不難看出元宵節的浪漫溫馨。如歐陽修的《生查子·元夕》雲:「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溼春衫袖。」
民俗專家表示,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生活方式的變遷,元宵節作為「狂歡節」的特質在城市中逐漸淡去,原有的「情人節」等特徵也慢慢消逝,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對婚姻幸福、家庭美滿的熱切期待卻沒有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