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有兩千年歷史 堪稱中國人的"狂歡節"和"情人節"

2020-11-21 中國臺灣網

  新華社天津2月9日電(記者周潤健)如果說「臘八」拉開了過年的序幕,那麼,元宵節將為春節畫上圓滿的句號。民俗專家指出,具有2000多年歷史的元宵節堪稱中國人自己的「狂歡節」和「情人節」。

  「正月十五鬧元宵」,「正月十五鬧花燈」,一個「鬧」字道出了元宵節的奔放、歡騰、火爆,也道出了元宵節與其他節日的與眾不同之處。

  在天津市民俗專家由國慶看來,和有些傳統節日注重「合家團聚」,元宵節在此基礎上更強調「普天同慶」的全民廣泛參與氛圍。

  他指出,作為春節的最後高潮,元宵節又稱「燈節」,是一年中最熱鬧的時刻,它強調萬民同樂,大家一起賞圓月、看花燈、猜燈謎、放鞭炮,展現的是一幅「火樹銀花不夜天」的風俗畫卷。

  唐宋時代,有些地區還有正月十五「迎紫姑」的習俗,《荊楚歲時記》中記載:「正月十五日,迎紫姑,以卜將來蠶桑,並佔眾事。」宋人孔平仲在《上元》中雲:「群兒嬉戲尚未寢,更看紫姑花滿頭。」

  在古代,元宵節還是未婚男女一年中為數不多的見面機會,元宵節也緣此有了「情人節」的特徵,堪稱中國人自己的「情人節」。

  由國慶介紹說,古時候,元宵節也不乏浪漫的情調。元宵燈會為未婚男女提供了很好的相識機會。在封建社會,禮教森嚴,未婚女性不允許外出自由活動,但是元宵節這天,這些平時「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未婚女子有機會走出家門,也多了與心儀男子邂逅的機會。

  從中國歷代詩詞歌賦中不難看出元宵節的浪漫溫馨。如歐陽修的《生查子·元夕》雲:「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溼春衫袖。」

  民俗專家表示,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生活方式的變遷,元宵節作為「狂歡節」的特質在城市中逐漸淡去,原有的「情人節」等特徵也慢慢消逝,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對婚姻幸福、家庭美滿的熱切期待卻沒有改變。

相關焦點

  • 古代元宵節似狂歡節 女性「過橋摸釘」求添丁送子
    今天是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袨服華妝著處逢,六街燈火鬧兒童。」元好問的這一詩句也描寫了舊時元宵節的盛況。時至今日,觀燈會、踩高蹺……仍然是很多中國人腦海中揮之不去的美好記憶。4日,民俗專家王娟接受中新網記者採訪,歷數元宵節的習俗及有趣的娛樂活動。
  • 元宵節「正面迎戰」情人節:家人撞上佳人 湯圓不敵玫瑰
    導報記者查閱了萬年曆,發現情人節與元宵節的重疊似乎有規律可循,大約19年一次,1900年、1938年、1957年、1976年、1995年、2014年、2033年,元宵節都和情人節在一起。  一邊是傳統的元宵佳節,一邊是浪漫的情人節,究竟是捧著玫瑰去找佳人,還是回家陪父母吃湯圓?  事實上,雙節合一,原本喜上加喜的好日子卻讓不少人犯了愁。
  • 每年的農曆三月,古代中國有一個狂歡節,現在卻被人們所遺忘
    每年的農曆三月,中國古代有一個狂歡節,現在卻被人們所遺忘農曆三月三,現代人看起來一個無足輕重的日子,在古代卻是一個極為重要的節日——上巳節,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會出門遊樂,號稱古代版狂歡節。為什麼會稱其為狂歡節呢?
  • 元宵節專稿丨陳耀輝:火樹銀花憶流年
    大有開荒佔草的意思,就像中國人取名「中華」,那必定就是中國人,無可爭議的了。唐代元宵節還有一種食品,名為「焦圈」。對,就是焦圈,豆沙餡兒,白麵皮兒,油炸即成,就是不知道唐朝人喝不喝豆汁兒。品嘗美食之外,更要追求精神層面的歡愉。元宵燈會上,最能體現文化氛圍的一道景觀,當然就是猜燈謎了。在我國夏朝的時候,就出現了一種帶有暗示性質的歌謠,這就是謎語的源頭。
  • 今年元宵節較去年「晚」19天系閏月所致
    元宵佳節將至,一些公眾發現,元宵節很調皮,去年對應的陽曆日期是2月11日,今年為3月2日,而明年則是2月19日,這意味著今年的元宵節比去年晚到19天,而明年的元宵節又比今年早到11天。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作為中國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元宵節已經有2000多年的歷史。和其他傳統節日強調「闔家團聚」不同,元宵節更強調「普天同慶」,其熱鬧程度堪稱中華民族「狂歡節」。
  • 元宵節為什麼說是隱形情人節 元宵節給女朋友發多少紅包數字寓意
    今日是2月19日,也是農曆正月十五,中國傳統節日元宵節。中國的元宵節是春節過後的第一個重大節日,國內大部分城市在這一天都會舉辦燈會或者其他的活動,以慶祝元宵節的到來。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我國古代,元宵節還是隱形的情人節。
  • 名家筆下的元宵節 編織出中國式「狂歡節」的民俗圖譜
    南宋詞人辛棄疾筆下的元宵節,歷經歲月洗禮依舊燈火闌珊;看花燈、猜燈謎、吃湯圓、放煙花,銘刻於每個人回憶中的元宵節,凝固了中國人對這一傳統節日的 " 獨家記憶 "。  農曆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道家以其為上元,民間稱為元宵,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 漢家以望日祀太一,從昏時到明。今人正月望月,夜遊觀燈,是其遺蹟 "。
  • 正月十五元宵節各種習俗鬧起來 正月十五有什麼特殊禁忌?
    司馬遷創建「太初曆」時,就已將元宵節確定為重大節日。     「星月當空萬燭燒,人間天上兩元宵。」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張燈結彩,人們賞花燈,猜燈謎,將從除夕開始延續的慶祝活動推向又一個高潮,成為世代相沿的習俗。
  • 元宵節習俗 你知道哪些?
    今天就是正月十五啦正月十五是元宵節這個有兩千年歷史的節日一直流傳至今元宵節習俗你知道哪些?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秦朝就有。據資料與民俗傳說,正月十五在西漢已經受到重視;下面,我們就帶著您一起來說說元宵節的那些習俗。元宵節習俗一:吃「元宵」正月十五吃元宵,是在中國流傳己久的習俗,它的做法成份風味各異,但代表的意義卻大體相同,代表著團團圓圓和和美美。雖然南北各異,南方的湯圓是包出來的光滑細膩,而北方的元宵則是滾出來的咬勁十足,做法不同,口感也不同,你更喜歡哪一款呢?
  • 元宵節的習俗傳說和來歷:2018元宵節幾月幾日
    至誠財經網(www.zhicheng.com)3月2日訊  2018元宵節是3月2日,星期五。  農曆時間是:農曆一月十五 戊戌年(狗年)甲寅月癸巳日。  每年的陰曆正月十五是中國人很重視的傳統節日,元宵節。元宵節也叫「上元節」,春燈節,是很多家庭團圓的節日。
  • 今年元宵節為什麼比去年晚了19天?十五的月亮是十六圓嗎?
    元宵佳節將至,作為中國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元宵節已經有2000多年的歷史。和其他傳統節日強調「闔家團聚」不同,元宵節更強調「普天同慶」,其熱鬧程度堪稱中華民族「狂歡節」。在這一天,人們賞花燈、猜燈謎、吃元宵、逛廟會,其樂融融。
  • 今年元宵節時間為什麼比去年晚了19天?2018年元宵時間
    元宵佳節將至,作為中國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元宵節已經有2000多年的歷史。和其他傳統節日強調「闔家團聚」不同,元宵節更強調「普天同慶」,其熱鬧程度堪稱中華民族「狂歡節」。在這一天,人們賞花燈、猜燈謎、吃元宵、逛廟會,其樂融融。
  • 甲午馬年曆法稀罕多:閏九月 元宵節逢情人節
    甲午馬年曆法稀罕多:閏九月 元宵節逢情人節   從曆本還可知道:甲午(馬)年始於2014年1月31日(春節),終於2015年2月18日(除夕),而2014年與2015年的立春都是2月4日,這樣,它的年初與年尾都有立春。這就叫作「一年兩頭春」。  元宵喜逢情人節  因為春節在1月31日,正月十五傳統元宵節便落在2月14日,而這一天恰好是西方傳統的情人節。
  • 元宵節吃湯圓的意義和象徵 各地元宵節湯圓介紹
    同時也顯示中國人對傳統節日的傳承和熱愛,也是對中國文化的一種熱愛。  各地元宵節湯圓介紹  上海擂沙湯圓  上海的擂沙湯圓,已有70多年歷史,舊時是先用一隻內壁帶有梭形紋路的缸瓦土沙盆,再用一支質地堅硬的石榴木作為磨粉漿的「擂漿棍」,往沙盆中放入炒香的幹豆,如花生、芝麻或黃豆,幹磨出碎末粉狀的「香沙」;最後,煮熟的湯圓在「香沙」裡滾來滾去,於是粘粘的糯米丸子粘滿了盈香撲鼻的「香沙」,故名為擂沙湯圓。
  • 原來你竟是這樣有趣浪漫的元宵節
    如果說「臘八」奏響了過年的序曲,那么元宵節則為春節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這個又被稱作上元節的元宵節,在中國已經有兩千多年歷史,但顯然我們可能對它並不夠深入了解。吃湯圓、觀花燈、猜燈謎……一直是我們對於元宵節的印象。然而,原來元宵節並不僅僅如此而已,自古以來與元宵節有關的故事就不勝枚舉,甚至堪稱一場「狂歡盛宴」,並稱作是中國人的「情人節」。
  • 最全的元宵節習俗和禁忌,你不知道的都在這裡
    原標題:最全的元宵節習俗和禁忌,你不知道的都在這裡     農曆正月十五是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元夜、燈節。     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是我國一個重要的傳統節日。這一天古代稱為「上元」,其夜則稱「元夜」、「元夕」或「元宵」。
  • 古代人是這樣玩轉元宵節的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元夕節等,是中國人重要的傳統喜慶節日之一。元宵節就是中國人的「狂歡節」,是中國年的「壓軸戲」。熱熱鬧鬧的歡聚、喜慶團圓的節日氣氛裡,傳承著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生在這個時代的你大概沒有辦法真正領略古代中國元宵節的盛景,據說當時是「家家走橋,人人看燈」,華夏鬧元宵,天涯共此時有了確切的註解。所以,聯播君這次就帶大家穿越到正月十五,一起看看古代人是怎麼過元宵節的。
  • 科隆狂歡節 德國人最期待的「第五季」
    科隆狂歡節也是繼巴西裡約熱內盧狂歡節之後全球第二大狂歡節慶活動,每年將有上百萬的遊客盛裝打扮來此舉辦全城大party;在玫瑰星期一每年都有上萬頓的糖果和鮮花從花車上撒下,而且近幾年中在狂歡的人群中不乏中國人的身影。提到科隆狂歡節,不得不提的就是狂歡節三個標誌性人物「王子」,「農民」和「少女」,他們在整個狂歡節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 春節7部影片撤檔,票房為疫情「讓步」,情人節又要「涼涼」?
    繼春節7部影片撤檔之後,這個不幸的接力棒又傳到了元宵節和情人節。眾所周知情人節是繼春節檔之後的又一大「票房收割」節日,但是截止到目前為止,我們得知的消息卻是,原定2月份上映的20多部影片面臨撤檔,電影市場繼續原地踏步!
  • 「網絡祝年」讓傳統文化點亮千年「元宵之燈」
    這是中國的元宵節,這是中國人的元宵節。歡歡喜喜鬧元宵,過完十五過完年。在整個正月,元宵大概是國人的一場集體「轟趴」。不少人對傳統文化有一種執念:總以為傳統的就是少人氣的,就是老學究和故紙堆的。不過,日前的一則新聞大概打破了這個誤解——2月17日下午,故宮發布「紫禁城上元之夜」文化活動信息後,引發持續關注和搶票熱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