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舒說:「我們不快樂的原因之一,是不知道如何安靜地待在房裡,心平氣和地與自己獨處。」
談起獨處,很多人第一印象就是「孤獨」。孤獨似乎成了當代人最不願意提及的字眼。
但獨處不同於孤獨。
獨處這二字聽起來很孤獨,其實不然,安東尼.斯託爾說:「孤獨回歸自我」願我們在獨處中不斷提升自我。莊子也有言:「獨往獨來,是謂獨有;獨有之人,是謂至貴。」
這樣看來,獨處乃強者行為,獨處是自我的提升。
人生在世,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發展方向,有些路只能一個人前行。
幾年前接觸過一個老師,老師已經60多歲,是個實打實的獨行者。老師一輩子未婚,但似乎並沒有覺得孤獨。現代的年輕人為了事業,身處異鄉,最害怕過得就是節假日的一個人時光,但這位老師卻說:這只是一種生活方式。
有些時候,我們只能一人前行,沒有人可以為你遮風擋雨。在年輕的時候我們依賴家人,但家人不能一直陪著你。與其這樣,不如豐盈下自己。
老師的這種灑脫著實讓人羨慕。
60多歲的年紀,普通人早就兒孫滿堂了,但這位老師卻始終一個人,生活也是充滿光彩,有滋有味。
獨處是一種生活方式,並不是一種生活態度。
不知你身邊是否有這樣一類人:一到閒暇時光,就開始奔波各種聚會,跟一群陌生人噓寒問暖,說說客道話,加加微信好友或是留個聯繫方式。
可酒過三巡誰還記得誰?
而這類人,只不過想通過這種方式掩蓋自己內心的寂寞,掩飾自己的無能。他們看似朋友滿天下,微信有大幾千的好友,可自己心裡苦悶時卻找不到一個人來傾訴。
這個世界很公平,生活需要自己去豐盈,孤獨也好,喧囂也罷,都是自己選擇的。
與其沉迷垃圾社交,幻想別人拉自己一把,不如學會靠自己的力量早點站起來。
獨來獨往,不是桀驁不馴,更不是狂妄自大,而是在人來人往的生活中,能始終保持一份清醒,聽取內心的聲音,遵從內心的選擇。一個人只有靜下心來,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獨來獨往是一種姿態,是一些人行走於紛繁世間的姿態,不急不緩,享受一季花開的明媚,守候一季飄雪的純澈;不被浮名蒙蔽雙眼,不讓虛偽遮住心靈。
獨來獨往更是一種勇氣,不隨波逐流,不會人云亦云。
在紛擾的現實生活中,保持著自己的心性,用孤獨和寂寞面對現實,他們只是更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
林徽因說,真正的淡定,不是避開車馬喧囂,而是在心中修籬種菊。如果想衡量一個人的內心有多強大,就看他能不能一個人獨處。
獨處絕不是,一個人宅在家裡,聽聽歌,看看劇,又或是打打遊戲,真正的獨處,是不斷的學習來提升自己和反省自己。
正如心理學家亞當格蘭特所說「人們獨處時更容易有新的想法,當你學會獨處時,就能夠從平凡中看出獨特,在嘈雜中看出寧靜。」
自古聖賢皆寂寞,獨處並不是不合群,而是一種生活方式,一種自我提升的能力。
試問自己現在是孤獨的過著昏庸的日子,還是在過著聖人獨處的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