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四瀆的確立及封祀,據傳肇始於周代

2021-01-09 海趣講述

關於「四瀆」的確立及封祀,據傳肇始於周代,但似乎還並未形成一套完備的制度。後來,秦始皇、漢武帝均極重視對「四瀆」的封祀,曾下詔修河海之祀,但也沒有形成定型不改的制度。漢宣帝神爵元年,制詔太常:「夫江海,百川之大者也,今闕焉無祠。其令祠官以禮為歲事,以四時祀江海洛水,祈為天下豐年焉。」至是,自漢武帝時確立「五嶽制度」,「四瀆」亦成制度,皆有歲時常禮,予以專祭。其規格為:「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嶽視三公,四瀆視諸侯。」(《禮記王制》)五嶽為三公品級,四瀆為諸侯品級。水的品級低於山的品級一格,正同「智」與「仁」的關係相一致。四瀆的神廟位置:黃河在臨晉(今屬陝西),長江在江都(今揚州),淮河在平氏(今屬河南),濟水在臨邑(今屬山東)。其祭祀規制為:均由天子派特使持節往祠,黃河同於泰山,一歲五祠,江水四祠,淮水與濟水一禱而三祠。

至唐代,五嶽封王,四瀆晉位為公。《舊唐書禮儀志四》:「(天寶六年)河瀆封靈源公,濟瀆封清源公,江瀆封廣源公,淮瀆封長源公。」宋代,五嶽更晉為帝,而四瀆跟晉為王。《宋史禮志八》:「仁宗康定元年,詔封江瀆為廣源王,河瀆為顯聖靈源王,淮瀆為長源王,濟瀆為清源王。」元仍宋制。至明代,五嶽、四瀆封爵,一併罷去,此舉不是要貶禮嶽瀆,相反,卻是為了更加隆禮於山川。《明史禮志三》:「(洪武)三年,訓定嶽、鎮、海、瀆神號,略曰:為治之道,必本於禮。嶽、鎮、海、瀆之封,起自唐宋。夫英靈之氣,萃而為神,必受命於上帝,豈國家封號所可加。瀆禮不經,莫此為甚。今依古定製,並去前代所封名號。五嶽稱:東嶽泰山之神,南嶽衡山之神,中嶽嵩山之神,西嶽華山之神,北嶽恆山之神。五鎮稱:東鎮沂山之神,南鎮會稽山之神,中鎮霍山之神,西鎮吳山之神,北鎮醫無閭之神。四瀆稱:東瀆大淮之神,南瀆大江之神,西瀆大河之神,北瀆大濟之神。」清延明制不改。自然被人文化,太過了,而有此調整。所謂復古制,也就是要恢復先古性質的自然。人文與自然,要互相融入,由人文吃掉自然,是不行的,不合於中國文化的內在精神。——這是有明調整自然山川封爵的真正命意所在。

中華文明以黃河中下遊流域為主要發祥地,遠古初民主要活動於這一帶,與黃河發生極為密切的關係,既依之為生,復深受其害。河水,作為一種強大的自然力,似乎完全決定著人的命運,而受到人的隆重崇拜,成為初民文化系統中的大神之一。《韓非子內儲說上》:「河伯,大神也。但此時,河神仍處於自然神階段,故其形態呈現為不過水中之魚龍而已。《尸子》卷下:「禹理水,觀於河,見白面長人魚身出,曰:『吾河精也。』授禹《河圖》,而還於淵中。」稱之為河精,一種精靈,再恰當不過。此外,河伯並有馮夷、冰夷之稱。《莊子大宗師》:「馮夷得之,以遊大川。」《山海經海內北經》:「北極之淵,深三百仞,維冰夷恆都焉。冰夷人面,乘兩龍。」直至春秋戰國間,河神仍不脫這種自然蟲獸的身份,前引《韓非子》,在同一篇中就依然視河神為大魚:齊人有謂齊王曰:「河伯,五神也。臣請使王遇之。」乃為壇場大水之上,有間,大魚動,因曰:「此河伯。」這就是說,當此一階段,人與自然其實還相當隔膜,人自人,自然歸自然,雙方互為異在,而處於一種簡單的外在並峙狀態,自然沒有充分人文化,人文復沒有充分自然化,兩者還沒有發生內在的融入。

於是,河水暴虐,危害人的生命,人恨極而以暴抗暴,便也就是十分自然的事,而有了羿射河伯的嚴懲嚴重對抗事件發生。屈原《天問》有羿為什麼「射河伯」之問,王逸注云:「傳曰:河伯化為白龍,遊於水旁。羿見,射之,眇其左目。河伯上訴天帝,『為我殺羿!』天帝曰:『爾何故得見射?』河伯曰:『我時化為白龍,出遊。』天帝曰:『使汝深守神靈,羿何從得犯汝?今為蟲獸,當為人所射,固其宜也。羿何罪歟?』」《淮南子汜論訓》高誘注則謂:「河伯溺殺人,羿射其左目。」羿就是古神話中曾應堯之命上射十日的那位英雄射手后羿。

但是,在對抗的同時,也在發生著愈來愈深入的融合,這就是,人能過對河神的祭祀,愈來愈內在化程度更高地將河伯此一自然神納入到人的人文文化系統之中;與此同時,人也愈來愈向自然靠攏。兩相併進,而使人與自然,逐漸達成愈來愈深入的融合。據甲骨文,商朝人極重河伯之祭,有「煮」、「枋」、「埋」等名目。極可注意,並有「河妾」一語(據袁珂《中國神話傳說詞典》「河伯」條),表明,為河伯娶婦之俗,早在商代已開先河。以各種祭物祭河神也罷,更為甚者,為河伯娶婦將生人投諸河中獻祭也罷,依常語論,均為「媚神」:對河神通過媚之而籠絡之,進而達到控制之之目的。其實,這已經就是在文化的意義上在「馴化」自然了,使自然人文化,而內在地被納入文化系統之中;與此同一進程,在自然人文化的過程中,人也付出了自然化的代價——將生人投諸河,消解其生命,倒退性地將人再化為一種完全的自然物。

由此,人與自然的關係,也就被根本扭轉,由外在的對立關係,轉為一種內在的「親緣」關係——人與自然結了親,二者同時被排定於文化的譜系之中,互相融入,再也不是那種互相隔膜、互為異在的前文化的排斥關係了,自然的元素,作為一種純粹的野性,已然被馴化,而化作了一種文化的元素。這使我們想到,漢代以來,漢族中央政府對待胡族遊牧部落所常用的一種籠絡、馴化手段——「和親」,其深層的文化含義也就正在於,要將一種與本文化系統完全對立的異文化系統,經馴化之後,而納入到本文化系統之中。這就是當年劉敬為漢高祖出謀的中心意思所在:對於殺父妻母的野蠻人匈奴王冒頓,未可以武力徵服而使之為奴,卻可以親族文化馴化使之為臣。劉邦問:「怎麼做?」敬曰:「陛下誠能以適長公主妻之,厚奉遺之,彼必慕,以為閼氏(王后),生子,必為太子。冒頓在,固為子婿;死,則外孫為單于。豈嘗聞外孫敢與大父抗禮哉!可無戰而漸臣也。……」帝曰:「善!」。

此種文化心理,可謂為中國傳統文化之最基本、一貫的心理,無論在對待異文化的蠻邦時,還是對待無文化的純自然時,都一準於此種心理理式;而文化心理本身,當然也就是文化,且為文化系統之基礎構成,最內在,最穩定。這樣,同讓冒頓王做漢廷的女婿而使之馴化為一個準漢人一樣,將人女投之於河,讓「自然物」做人的女婿,也就意味著馴化自然,使之脫開原來完全野性的「自在」狀態,而加入到人的文化系統即文化的親族分類學系譜之中,從而獲具人文品格。結果,自然物隨著其內在品格的變化,其外部面目也發生形態學的根本變化:無論其為魚為龍,卻總是具有一副「人面」。對牛彈琴是不行的。好嘛,既然他總還是有了一張人臉,畢竟似非而是初具人的模樣,那就有得話說,可以商量。有了以上邏輯根據,於是為河伯娶婦的遠古風俗也就長盛不衰,直到戰國末,仍制度性地被沿用,史有明載。《史記六國表秦靈公八年》記:「初以君主妻河。」司馬貞索引:「謂以公主嫁河伯也。」直到西門豹治鄴時,決心革除此項惡俗,將主持此一事務的三老、廷掾及女巫投入漳河,付出數人的生命做代價,才一舉剎住其風。

相關焦點

  • 什麼是四瀆?中國神話中的四瀆神都是誰?
    據《左傳》記載,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所謂祀就是祭祀等活動,戎就是軍隊,軍事方面的活動。古人認為,祭祀和軍事,是一個國家最重要的東西。其中軍事的重要性大家都很好理解,為什麼祭祀也算是國家大事呢?所以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祭祀是增強國家凝聚力的一種方式,重要性甚至還要排在軍事前面。因此,實際上神話對於一個國家和文明的重要性,遠超過大家的想像。早期的人類活動,基本都是圍繞其神話體系,來展開和發展的。早期的神話誕生於人類對於自然的崇拜,日月星辰、山川河流等等,都是人類祭祀的對象。
  • 道教信仰|四瀆聖王和龍王|五嶽和五鎮
    山嶽以五嶽為尊,水域則以四瀆為長,經道教的宣傳,山水都衍化為神聖的載體。四瀆者,指中國古代四條獨流入海的大河,即長江、黃河、淮河、濟水。四瀆神源於中國古代對河流的崇拜,古人認為河流給人們豐富的水源,有可供人們食用的各種魚類,但也有威脅人類生命的各種怪物,於是對之產生敬畏之情,立廟祀之。從周朝開始,四瀆神就作為河川神的代表,由君王來祭祀,並在全國各地修廟祭祀。西漢宣帝正式列四瀆神入國家祀典,以禮為歲事,祈為天下豐年。至唐天寶六年,封江瀆為「廣源公」,河瀆為「靈源公」,濟瀆為「清源公」,淮瀆為「長源公」。
  • 南詔四瀆分別指雲南哪四條江?或許很多雲南人都不知道!
    南詔四瀆,南詔封江河名。南詔第六世王異牟尋於唐德宗興元元年(784),封四瀆。南詔四瀆分別指哪四瀆?異牟尋所封南詔四瀆:1、封金沙江為一瀆,祀在羅武部(今雲南武定縣)。金沙江,是中國長江的上遊。因江中沙土呈黃色得名。又名繩水、淹水、瀘水。川藏界河。
  • 四瀆龍王
    四瀆龍神,中國民間傳說中掌管長江、黃河、淮河、濟水四大水脈的水神,居住於鄱陽湖中。
  • 五嶽四瀆的祭祀是不可僭越的
    岐山是周代的發源地,被周人視為祖山,因此周幽王時期出現「岐山崩」的自然現象,就被當作周代衰落的前兆。《詩經》中有《崧高》一篇:「崧高維嶽,駿極於天。維嶽降神,生甫及申。維申及甫,維周之翰。四國於蕃,四方於宣。」這裡的崧高便是嵩山,嵩山靠近東周都城雒陽,因此被當作庇護周王朝的神山。
  • 道教神祇——四瀆龍神
    「四瀆」者:江,河,淮,濟,也,即長江,黃河,淮水,濟水。《爾雅.釋水》:「江、河、淮、濟為四瀆。四瀆者,發源注海者也。」 帝王在遊覽名山大川的時候,為了彰顯自己的功績,同時也處於對華夏名山大川的敬畏,往往會,對一些名山,大川進行封賜,而且還會讓國家專門掌管祭祀的部門,歲時,對自己所封的名山,大川進行祭祀。以彰顯自己的功德和敬畏!
  • 中國歷代對「四瀆」的敬畏,看長江流域的洪澇.
    《爾雅·釋水》:「江、河、淮、濟為四瀆。四瀆者,發源注海者也。」說明了奉江、河、淮、濟為四瀆的原因是此四者均流入大海。《風俗通義·山澤》引《尚書大傳》、《禮三正記》繼續解釋說:「瀆者,通也,所以通中國垢濁,民陵居,殖五穀也。江者,貢也,珍物可貢獻也。河者,播也,播為九流,出龍圖也。淮者,均,均其務也。濟者,齊,齊其度量也。」
  • 古代有「四瀆」,長江、黃河、淮河居其三,另一條今何在?
    天上有四瀆(星官名,屬井宿,共四星),地上也有四瀆,即長江、黃河、淮河和濟河。     為什麼以江、河、淮、濟為四瀆,是因為這四條河流均為大河,均向東注入大海,而且是獨流入海。遙遠的東方,壯闊的大海,原本就是神秘所在,讓人崇拜和嚮往,催人追尋和探究,故與大海相接的江、河、淮、濟四瀆被一個個披上神秘的面紗。古代皇帝祭祀名山大川,除了祭祀五嶽,還要祭祀四瀆。
  • 自古「五嶽四瀆」並稱,如果你不知道「四瀆」,那就貽笑大方了
    自古以來,「五嶽四瀆」並稱。「五嶽」我們都知道了,那麼你知道「四瀆」是什麼嗎?作為一個基本的常識,如如果你不知道,可就貽笑大方了!據《禮記王制》,古代的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即五嶽與四瀆。《史記殷本紀》:「東為江,北為濟,西為河,南為淮,四瀆已修,萬民乃有居。」也就是說,「四瀆」指的是長江、濟水、黃河、淮河四條大河。在古代,這四條大河與五嶽地位是並列的,都要享受帝王的祭祀。《爾雅釋水》說:「江、河、淮、濟為四瀆。四瀆者,發源注海者也。」說明了將長江、黃河、淮水、濟水奉為四瀆的原因是這四條水系均流入大海。
  • 中原有三山五嶽,眾所周知,南詔國五嶽四瀆,知之甚少
    南詔時期的五嶽四瀆,就知之甚少了。 「南詔是以烏蠻蒙姓為國王,白蠻大姓為輔佐,集合境內各族(含漢族)共同組成的統一國家。」在歷史上存在了160多年之久(范文瀾《中國通史簡編》)。 南詔第六代王異牟尋,仿中原道統,對境內山川封禪,產生了有別於中原的「五嶽四瀆」。
  • 道教四瀆龍神指的哪位神仙,與四海龍王有何區別?
    道教四瀆龍神指的哪位神仙,與四海龍王有何區別?中華神仙文化當中,江有江神,海有海神,河有河神。水族以龍為尊,有著呼風喚雨的本領,所以上天就賜封龍為水中尊神,掌管水族生靈,負責興雲降雨,所以掌管四瀆的神靈,就是龍啦,固稱四瀆之神,即四瀆龍神。
  • 道教中四瀆聖王和四海龍王分別是哪幾位尊神?掌管人間的什麼禍福
    四瀆龍神,中國道教和民間信仰中掌管長江、黃河、淮河、濟水四大水脈的水神,居住於鄱陽湖中。山嶽以五嶽為尊,水域則以四瀆為長為神聖的載體。四瀆者,指中國古代四條獨流入海的大河,即長江、黃河、淮河、濟水。四瀆神源於中國古代對河流的崇拜,古人認為河流給人們豐富的水源,有可供人們食用的各種魚類,但也有威脅人類生命的各種怪物,於是對之產生敬畏之情,立廟祀之。
  • 古時所稱的「四瀆」是哪四條河?
    「四瀆」能夠成為眾河之首並享受香火,主要的原因是他們能夠對周邊的人類生活造成巨大影響,甚至可以改變所覆蓋地區的地緣結構。對於周人來說,黃河中遊地區是他們東出崤函通道之前所熟悉的,在成為天下共主之後,黃河下遊地區與濟水成為了周人重點關注的對象,周人的東進後的核心區域也正在於此。
  • 江河淮濟為四瀆,濟水哪裡去了?
    長江、黃河、淮河、濟水在古代稱為「四瀆」,是我國非常重要的四條由西向東、獨流入海的河流。如今長江、黃河、淮河仍在,但濟水卻不見了蹤影,只能在史籍資料中才能找到和它有關的紀載,濟水哪裡去了?
  • 曹州那些年之上古四瀆--濟水
    濟水,古代四瀆之一。古濟水的流向在《禹貢》中這樣記載:「導水東流為濟,入於河,溢為滎,東出於陶丘北,又東至於菏(菏澤,古澤名),又東北會於汶,又北東入於海。」《爾雅》中提到的四瀆:江、河、淮、濟,就是古代四條獨流入海的河流,「濟」指的就是濟水。古皇帝祭祀名山大川,即指五嶽和四瀆。唐代以大淮為東瀆,大江為南瀆,大河為西瀆,大濟為北瀆。今在濟源市城北的濟瀆廟,就坐落於濟水東源上,是為祭祀濟瀆神「清源王」而建築的,佔地120餘畝,建設規模宏偉,它不僅是河南省現存規模最大的建築群之一,而且是現今四瀆中惟一保存較好的祭祀廟宇。
  • 「五嶽」「四瀆」
    「四瀆」,即「江」「河」「淮」「濟」四水,也就是長江、黃河、淮河、濟水。《爾雅·釋水》:「江、河、淮、濟為『四瀆』,『四瀆』者發源注海也。」後來《水經注》也曾補充:「自河入濟,自濟入淮,自淮達江,水徑周通。」故有四瀆之名。據《史記·殷本紀》,「四瀆」按照方位依次有:「東為江,北為濟,西為河,南為淮,四瀆已修,萬民乃有居。」
  • 咽喉腫痛聲嘶啞,四瀆幫忙顯特效——四瀆穴!
    四瀆穴出自於《靈樞本輸》,是隸屬於手少陽三焦經的穴位。中醫認為四瀆穴具有開竅聰耳、清利咽喉的功效,咽喉疼痛是生活當中非常常見的症狀,感冒、扁桃體炎、咽喉炎、鼻竇炎以及病毒感染等多種疾病都有可能伴有咽喉疼痛的症狀,而四瀆穴是治療咽喉腫痛的特效穴位。
  • 四瀆秒殺五嶽——中國的"陽"字輩城市中的有趣現象
    四瀆地圖中國古代最有名的四瀆——江河淮濟,在中國歷史上均可找出代表性的城市。長江有江陽(四川);黃河有河陽(古地名,在現在河南省孟縣西);淮河有淮陽(隸屬於河南省周口市),濟水則有濟陽(隸屬於山東濟南市)。
  • 自古「五嶽四瀆」並稱,「五嶽」家喻戶曉,那麼「四瀆」呢?
    自古「五嶽四瀆」並稱,「五嶽」家喻戶曉,那麼「四瀆」呢?文/旅者心心哈嘍,大家好,我是旅者心心,歡迎閱讀本篇文章。古時候,有「五嶽四瀆」並稱,人們對於「五嶽」了解甚多,但是「四瀆」卻很少出現,那麼「四瀆」究竟指的是什麼呢?讓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吧。一提到我國的名山,第一想到的就是「五嶽」,這象徵著中華民族的高大形象。「五嶽」是以中原為中心,按東、西、南、北、中的方位來命名,分別是東嶽泰山、西嶽華山、南嶽衡山、北嶽恆山、中嶽嵩山。五嶽總古至今,都在人們心目中佔據著重要地位。
  • 何處望神州——四瀆
    四瀆是我國古代對四條獨流入海的大河的稱呼,即「江、河、淮、濟」,(長江、黃河、淮河、濟水)。《爾雅·釋水》載:「江、河、淮、濟為四瀆,四瀆者發源注海也。」按《水經注》:「自河入濟,自濟入淮,自淮達江,水徑周通。」故有四瀆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