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氏旅於泰山,子謂冉有曰:「女弗能救與?」對曰:「不能。」子曰:「嗚呼!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祭祀山川為旅。當時,只有天子和諸侯才有祭祀名山大川的資格。季孫氏去祭祀泰山顯然是不合禮法的。孔子對他的弟子冉有說:「你難道不能勸阻他嗎?」冉有說:「不能。」孔子說:「唉!難道說泰山神還不如林放知禮嗎?」
人類的起源離不開山川大地的滋養,世界上早期先民們的原始崇拜對象中幾乎都有高山河流,中國也不例外。在距今六千年的山東大汶口文化遺址中,就出現了「日月山」的陶文符號,從中可以判斷中國原始社會時期已經有了對山的崇拜,山的功能就是可以溝通天地。
據《尚書》記載,古代帝王巡狩四方也必須到四嶽名山下匯集諸侯祭祀山川上帝。四嶽是分布在四方的四座大山,四嶽之神各奠一方拱衛居於天下之中的天子。先秦時期著名的山有岐山、嵩山、泰山。岐山是周代的發源地,被周人視為祖山,因此周幽王時期出現「岐山崩」的自然現象,就被當作周代衰落的前兆。
《詩經》中有《崧高》一篇:「崧高維嶽,駿極於天。維嶽降神,生甫及申。維申及甫,維周之翰。四國於蕃,四方於宣。」這裡的崧高便是嵩山,嵩山靠近東周都城雒陽,因此被當作庇護周王朝的神山。泰山一直是古代帝王舉行封禪禮儀時祭天之處,相傳從黃帝至漢代有七十二君封禪泰山,秦始皇統一天下也曾冒風雨封禪泰山。
秦代國家規定的名山有十二座,大川有六條,其中名山在華山及其以西分別是華山、薄山、嶽山、岐山、吳嶽、鴻冢、讀山,靖山及其以東是崤山、恆山、泰山、會稽、湘山。大川西方有河、沔、湫淵、江水四水,東方有濟,淮二水。西漢神爵元年,定五嶽四瀆禮,五嶽分別是東嶽泰山、南嶽潛山(後改為衡山)、西嶽華山、中嶽崧高、北嶽恆山;四瀆分別是黃河、長江、淮水和濟水,另外這些名山大川享受的待遇並不一致,其中泰山與黃河規格最是一歲五構,長江是一歲四詞,其餘山川是每年一禱三祠。自此之後,五嶽四瀆祭祀禮儀就被沿用了下來,直到清末才結束。
祭祀泰山是天子和諸侯的專權,季孫氏只是魯國的大夫,他竟然也去祭祀泰山,所以孔子認為這是「僭禮」行徑。此章仍是談論禮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