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嶽四瀆的祭祀是不可僭越的

2021-01-15 麟開祥趾

季氏旅於泰山,子謂冉有曰:「女弗能救與?」對曰:「不能。」子曰:「嗚呼!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祭祀山川為旅。當時,只有天子和諸侯才有祭祀名山大川的資格。季孫氏去祭祀泰山顯然是不合禮法的。孔子對他的弟子冉有說:「你難道不能勸阻他嗎?」冉有說:「不能。」孔子說:「唉!難道說泰山神還不如林放知禮嗎?」

人類的起源離不開山川大地的滋養,世界上早期先民們的原始崇拜對象中幾乎都有高山河流,中國也不例外。在距今六千年的山東大汶口文化遺址中,就出現了「日月山」的陶文符號,從中可以判斷中國原始社會時期已經有了對山的崇拜,山的功能就是可以溝通天地。

據《尚書》記載,古代帝王巡狩四方也必須到四嶽名山下匯集諸侯祭祀山川上帝。四嶽是分布在四方的四座大山,四嶽之神各奠一方拱衛居於天下之中的天子。先秦時期著名的山有岐山、嵩山、泰山。岐山是周代的發源地,被周人視為祖山,因此周幽王時期出現「岐山崩」的自然現象,就被當作周代衰落的前兆。

《詩經》中有《崧高》一篇:「崧高維嶽,駿極於天。維嶽降神,生甫及申。維申及甫,維周之翰。四國於蕃,四方於宣。」這裡的崧高便是嵩山,嵩山靠近東周都城雒陽,因此被當作庇護周王朝的神山。泰山一直是古代帝王舉行封禪禮儀時祭天之處,相傳從黃帝至漢代有七十二君封禪泰山,秦始皇統一天下也曾冒風雨封禪泰山。

秦代國家規定的名山有十二座,大川有六條,其中名山在華山及其以西分別是華山、薄山、嶽山、岐山、吳嶽、鴻冢、讀山,靖山及其以東是崤山、恆山、泰山、會稽、湘山。大川西方有河、沔、湫淵、江水四水,東方有濟,淮二水。西漢神爵元年,定五嶽四瀆禮,五嶽分別是東嶽泰山、南嶽潛山(後改為衡山)、西嶽華山、中嶽崧高、北嶽恆山;四瀆分別是黃河、長江、淮水和濟水,另外這些名山大川享受的待遇並不一致,其中泰山與黃河規格最是一歲五構,長江是一歲四詞,其餘山川是每年一禱三祠。自此之後,五嶽四瀆祭祀禮儀就被沿用了下來,直到清末才結束。

祭祀泰山是天子和諸侯的專權,季孫氏只是魯國的大夫,他竟然也去祭祀泰山,所以孔子認為這是「僭禮」行徑。此章仍是談論禮的問題。

相關焦點

  • 「五嶽」「四瀆」
    「五嶽」是中國地理文化中是五大名山的總稱,「五嶽」是古代民間山神崇敬、五行觀念和帝王巡獵封禪相結合的產物。五嶽的說法始見於《周禮·春官·大宗伯》:「以血祭祭社稷、五祀、五嶽。」從上古文獻來看,五嶽是糅合夏代、商代以來的四方神和戰國初期的五行觀念而形成的山嶽崇拜。歷代帝王帝王對五嶽不斷加封,更加深了人們對它們的敬仰。古代帝王們為了「報天之功」,常以雄偉險峻的大山為祥瑞,在峰頂上設壇祭祀,舉行封禪大典。這些帶有信仰色彩的名山由此就成為人們為之傾倒的聖地。「五嶽」是天下名山。
  • 自古「五嶽四瀆」並稱,「五嶽」家喻戶曉,那麼「四瀆」呢?
    自古「五嶽四瀆」並稱,「五嶽」家喻戶曉,那麼「四瀆」呢?文/旅者心心哈嘍,大家好,我是旅者心心,歡迎閱讀本篇文章。古時候,有「五嶽四瀆」並稱,人們對於「五嶽」了解甚多,但是「四瀆」卻很少出現,那麼「四瀆」究竟指的是什麼呢?讓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吧。一提到我國的名山,第一想到的就是「五嶽」,這象徵著中華民族的高大形象。「五嶽」是以中原為中心,按東、西、南、北、中的方位來命名,分別是東嶽泰山、西嶽華山、南嶽衡山、北嶽恆山、中嶽嵩山。五嶽總古至今,都在人們心目中佔據著重要地位。
  • 中原有三山五嶽,眾所周知,南詔國五嶽四瀆,知之甚少
    帝王視雄偉險峻的大山為祥瑞,常在山頂設壇祭祀,舉行各種封禪大典。 夏商以來的「四方神」形成了山神崇拜,戰國初期又有五行觀念,加之歷代帝王的封禪活動,「五嶽」之說由此產生。 中國名山何其多,五嶽始終尊為首。他們是東嶽泰山、西嶽華山、南嶽衡山、北嶽恆山、中嶽嵩山,分別以雄、險、秀、幽、峻聞名。
  • 自古「五嶽四瀆」並稱,如果你不知道「四瀆」,那就貽笑大方了
    五嶽中「嶽」意思是高峻的山。中國古代,認為高山「峻極於天」,把位於中原地區的東、南、西、北方和中央的五座高山定為「五嶽」,今天的「五嶽」指的是東嶽泰山,西嶽華山,中嶽嵩山,北嶽恆山,南嶽衡山。最初的「三山」指的是蓬萊、方丈、瀛洲三座海上的仙山,今天說到「三山」,通常指黃山、廬山、雁蕩山。三山五嶽風景各異,俗話說「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嶽」。五嶽劈地摩天,氣冠群倫。
  • 當四瀆遭遇人工運河,祭祀還管不管用?
    在我國古代,五嶽和四瀆,是人們對山河大地自然神崇拜最為典型的代表。五嶽、四瀆在古代知名度極高,甚至於相面算卦的人也把人的五官與五嶽、四瀆附會起來,「五嶽者,額為南嶽衡山,鼻為中嶽嵩山,顏為北嶽恆山,左顴為東嶽泰山,右顴為西嶽華山」。「四瀆者,耳為江、口為河、眼為淮、鼻為濟。」由於近年來旅遊業的興旺發達,五嶽作為5個著名的風景遊覽區,已經被大家所熟知。這裡單獨介紹一下「四瀆」。
  • 道教信仰|四瀆聖王和龍王|五嶽和五鎮
    山嶽以五嶽為尊,水域則以四瀆為長,經道教的宣傳,山水都衍化為神聖的載體。四瀆者,指中國古代四條獨流入海的大河,即長江、黃河、淮河、濟水。四瀆神源於中國古代對河流的崇拜,古人認為河流給人們豐富的水源,有可供人們食用的各種魚類,但也有威脅人類生命的各種怪物,於是對之產生敬畏之情,立廟祀之。從周朝開始,四瀆神就作為河川神的代表,由君王來祭祀,並在全國各地修廟祭祀。西漢宣帝正式列四瀆神入國家祀典,以禮為歲事,祈為天下豐年。至唐天寶六年,封江瀆為「廣源公」,河瀆為「靈源公」,濟瀆為「清源公」,淮瀆為「長源公」。
  • 五嶽你一定不陌生,那「五嶽四瀆」中的「四瀆」,你了解嗎?
    大家都知道中國五嶽,五嶽為五大名山的總稱,分別指中嶽嵩山,東嶽泰山,西嶽華山,南嶽衡山,北嶽恆山,對於五嶽大家都有著一定的了解,可是你知道人們常說的五嶽四瀆中,四瀆指的是什麼嗎?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了解一下吧!
  • 「五嶽四瀆」中的「四瀆」具體是指哪四條河,你知道嗎?
    「五嶽四瀆」在古代為天子祭祀的對象,現在泛指天下的名山大川。「五嶽」指東嶽泰山、西嶽華山、南嶽衡山、北嶽恆山、中嶽嵩山,「四瀆」具體是指哪四條大河呢?「四瀆」是我國古代對四條獨流入海的四條大河(江、河、淮、濟)的統稱,是我國古代河流神的代表,據《爾雅·釋水》載:「江、河、淮、濟為四瀆,四瀆者發源注海也。」「江」指長江,是我國第一大河,發源於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自西向東橫貫我國中部,流經我國青海、西藏、雲南、四川、重慶、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上海等11個省份,流域人口達4億以上。
  • 道教神祇——四瀆龍神
    「四瀆」者:江,河,淮,濟,也,即長江,黃河,淮水,濟水。《爾雅.釋水》:「江、河、淮、濟為四瀆。四瀆者,發源注海者也。」 帝王在遊覽名山大川的時候,為了彰顯自己的功績,同時也處於對華夏名山大川的敬畏,往往會,對一些名山,大川進行封賜,而且還會讓國家專門掌管祭祀的部門,歲時,對自己所封的名山,大川進行祭祀。以彰顯自己的功德和敬畏!
  • 你知道面相中的「五嶽四瀆」指的是什麼嗎?
    那麼在面相中人們常常說到的關於「五嶽四瀆」的術語是什麼呢?今天小編來給大家解釋一下。所說的五嶽,其實與我國的五嶽大山相結合,即面相中的額頭,下巴、鼻子、左右顴骨分別對應著五座大山。額頭為衡山,下頜為恆山;左顴骨為泰山,有顴骨為華山,鼻子則為嵩山。相術中認為:「五嶽不正,始終貧寒」。
  • 歷代皇帝為何都要祭祀五嶽?
    五嶽: 華山、泰山、嵩山、衡山、恆山 。五湖:洞庭湖、鄱陽湖、洪澤湖、巢湖、太湖 。四海:東海、南海、黃海、渤海。中國名山首推五嶽。五嶽是遠古山神崇拜、五行觀念和帝王封禪相結合的產物,它們以象徵中華民族的高大形象而名聞天下。以中原為中心,按東、西、南、北、中方位命名,「五嶽歸來不看山」。五嶽稱華夏名山之首,有景觀和文化雙重意義。
  • 面相第四課:五嶽四瀆及五星六曜丨文237面相相術5
    五 五星六曜五嶽四瀆五星六曜五嶽四瀆圖五嶽 略四瀆 略五星六曜說 略五星六曜決斷詩 略河西先生:五嶽四瀆,用山川來喻人之面相。非常好。科學同時又極具美感。科學之處在於:人生於山川之中,不離山川之影響。其影響方式多種多樣。此處不多言。
  • 周易面部的五嶽四瀆,人聰明、愚鈍、貴賤、福壽、貧夭的自測標準
    五嶽、四瀆原為名山大川之名,相學藉以與人的面相部位相配,並據此測斷人的福壽休咎。五嶽即指:額為衡山,頦(下巴)為恆山,鼻為嵩山,右顴為泰山,左顴為華山。四瀆即指:耳為長江,目為黃河,口為淮水,鼻為濟水。面部五嶽四瀆相互朝拱成勢,四瀆清朗端直、明淨流暢,可增加財富。但是,如果五嶽四瀆渾濁、短淺,那麼萬物不長。
  • 四瀆秒殺五嶽——中國的"陽"字輩城市中的有趣現象
    四瀆地圖中國古代最有名的四瀆——江河淮濟,在中國歷史上均可找出代表性的城市。長江有江陽(四川);黃河有河陽(古地名,在現在河南省孟縣西);淮河有淮陽(隸屬於河南省周口市),濟水則有濟陽(隸屬於山東濟南市)。
  • 古代有「四瀆」,長江、黃河、淮河居其三,另一條今何在?
    天上有四瀆(星官名,屬井宿,共四星),地上也有四瀆,即長江、黃河、淮河和濟河。     為什麼以江、河、淮、濟為四瀆,是因為這四條河流均為大河,均向東注入大海,而且是獨流入海。遙遠的東方,壯闊的大海,原本就是神秘所在,讓人崇拜和嚮往,催人追尋和探究,故與大海相接的江、河、淮、濟四瀆被一個個披上神秘的面紗。古代皇帝祭祀名山大川,除了祭祀五嶽,還要祭祀四瀆。
  • 中國歷代對「四瀆」的敬畏,看長江流域的洪澇.
    「祀」,即「祭祀」,意為敬天神、求地祗(zh)和拜祖先,其中也包括「祭河」神。「祭河」,最早產生於華夏先民的自然崇拜,其風俗在中原已延續了數千年。四瀆之內,還是堯舜二帝的天下所在,是九州冀州和中國中心所在,也是認定上古時期黃河下遊為四象、四方、八卦、八方的中土、中央、中原、中國、天下之中位置的重要依據。所以,戰國孟子記載,堯舜之時,黃河下遊形成的洪水泛濫於中國。大禹治水,首先治理堯舜帝都所在九州中央之州的冀州(與大禹劃分九州的豫州同地),冀州便是二帝的天下、中國、天地之中所在。據《禮記·王制》,古代的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即五嶽與四瀆。
  • 道教四瀆水帝與五嶽並列,受歷代帝王詔封,千年不絕!
    不僅三山五嶽受到來自官方和民間的祭祀和封神,河流也是如此。本期給大家介紹的就是道教的四瀆水帝,地位與五嶽並列,且受歷代帝王詔封,千年不絕!何為道教四瀆水帝河流崇拜同山嶽崇拜一樣,起源很早,而且在華夏文化中幾乎每條江河都有自己的主宰神靈,但其中影響最大,實力最強的當屬道教四瀆水帝。他們分別主管長江、黃河、淮河、濟水這四大河流。
  • 面相的五星六曜五嶽四瀆都清楚嗎?
    相術家通常認為,面部的五嶽四瀆要相朝拱,三停要豐滿,五官要端正,神要靜,氣要和,方能得富貴,享福祿。五星六曜五嶽四瀆說(參考《神相全編二》)五星為火星、土星、木星、金星、水星,各自代表著額、鼻、右耳、左耳、口。
  • 四瀆龍王
    四瀆,即長江、黃河、淮河、濟水,古代都是獨流入海的大河,成為河流崇拜的象徵。《爾雅.釋水》:「江、河、淮、濟為四瀆。四瀆者,發源注海者也。」《禮記.王制》:「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嶽視三公,四瀆視諸侯。」對河流山嶽的崇拜,起源很早。漢宣帝時始正式以五嶽 四瀆為國家禮典中山川神的代表。
  • 關於四瀆的確立及封祀,據傳肇始於周代
    關於「四瀆」的確立及封祀,據傳肇始於周代,但似乎還並未形成一套完備的制度。後來,秦始皇、漢武帝均極重視對「四瀆」的封祀,曾下詔修河海之祀,但也沒有形成定型不改的制度。漢宣帝神爵元年,制詔太常:「夫江海,百川之大者也,今闕焉無祠。其令祠官以禮為歲事,以四時祀江海洛水,祈為天下豐年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