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認為,古人將不可駕馭的自然體、自然力演化為神。在拜物教初期,將自然體,如火、雷、水、太陽等直接加以人格化,認為它們本身是具有意志和生命的,其後甚至對動物、植物也加以神化,這些在宗教學上被稱為自然神。隨著人們抽象能力的增強,神靈獨立於自然物體的觀念才逐漸萌生。
在我國古代,五嶽和四瀆,是人們對山河大地自然神崇拜最為典型的代表。五嶽、四瀆在古代知名度極高,甚至於相面算卦的人也把人的五官與五嶽、四瀆附會起來,「五嶽者,額為南嶽衡山,鼻為中嶽嵩山,顏為北嶽恆山,左顴為東嶽泰山,右顴為西嶽華山」。「四瀆者,耳為江、口為河、眼為淮、鼻為濟。」由於近年來旅遊業的興旺發達,五嶽作為5個著名的風景遊覽區,已經被大家所熟知。這裡單獨介紹一下「四瀆」。
瀆,是大河。能夠被稱為瀆,要有兩個標準,一是要「獨流入海」,另一個是要「源遠流長」,即最終要流入大海。「江、河、淮、濟」(長江、黃河、淮河、濟水)在古時被視為四瀆。由於黃河多次改道,現在濟水已經消失,但在我國山東還保留了濟南、濟寧這樣的古地名;淮水現在也注入長江,不再獨流入海了。
古人將河視為神,四瀆更是要祭祀的大神。而且只有帝王才有資格祭祀五嶽、四瀆。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開鑿了溝通江、淮二水之間的運河,史稱邗溝,南起長江北岸的邗城,北達今江蘇淮安城北。此後又開鑿了溝通濟水與泗水的運河——荷水,即從今定陶縣東北的古荷澤引水東流,至今魚臺縣北注入泗水。
在今天看來,開鑿運河,工程再浩大,也不過是一項水利工程。但在古時,吳王夫差開鑿運河,溝通四瀆,卻是極其轟動的一件大事。因為四瀆是只有天子才能祭祀的大河神明,敢於溝通四瀆,便是要問鼎中原了。可惜吳王夫差稱霸不久,便被臥薪嘗膽的越王打敗了。傳說吳王夫差美麗的妻子西施,也被越國大夫範蠡「扁舟帶美」拐跑了。不過吳王夫差修建的運河,卻頗有經濟價值。如荷水的起點「陶」,一下子便成為了當時重要的商貿中心,範蠡坐船跑到那裡,做生意發了大財,被稱為「陶朱公」,還被後世商人供奉為財神。
吳王夫差與西施
吳王夫差開鑿運河,在我國有首創之功。其後不久,公元前360年,魏惠王又開鑿了一條我國歷史上著名的運河「鴻溝」,在軍事、經濟等各方面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當時魏國的首都叫梁,地理位置大概就在今天的河南開封,所以開封又叫汴梁。魏惠王就是《孟子》裡面那個「梁惠王」,孟子他老人家苦口婆心勸梁惠王不要講利,要講仁義,顯然不符合開鑿運河、致力於強國富民的梁惠王的口味。孟子自然是無功而返了。
由於古代科技欠發達等原因的限制,古代的運河經常被泥沙淤積,航路不暢。例如我們耳熟能詳的京杭大運河,一般人以為自隋煬帝開通後,便是我國南北交通運輸的主幹道,其實不然,甚至到了元代,往元大都(今北京)運輸糧食,主要還是要繞道海運。這正是在南宋還不怎麼出名的海神天后媽祖,到元代以後神威赫赫的重要原因。因為海路運糧經常出危險,因此官民都需要天后媽祖的「保佑」。
古人以天河大地、各種自然現象為崇拜對象(自然神)。但隨著人類改造自然能力的加強,許多自然事物已經不再神秘。雖然自然界有四瀆,但人們仍可以開鑿運河「改天換地」。自然神在人工運河面前,便顯然有些「力不從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