曙光在前——培育「戰疫之苗」呼喚更緊密的命運共同體

2020-11-27 大江網

訂江西手機報:電信、聯通用戶發簡訊JX到10626655,移動用戶發簡訊JXP到10658000,3元/月

  新華社北京11月26日電題:曙光在前——培育「戰疫之苗」呼喚更緊密的命運共同體

  新華社記者郭爽張瑩

  全球累計新冠病例數已突破6000萬,仍以每日新增數十萬病例的速度在增長。人類與病毒的鬥爭處於緊要關頭。

  面對這場百年不遇的大疫,安全有效的疫苗被認為是戰勝疫情的「終極武器」。各國對新冠疫苗研發的重視程度、資源投入、審批速度以及就此展開的國際合作,也達到人類抗擊傳染病史上前所未有的水平。

  3月26日,中國工程院院士陳薇(右)在搭建的負壓帳篷實驗室檢查血清分離。新華社發(張振威攝)

  截至11月12日,各國已向世界衛生組織報告的在研候選新冠疫苗超過200種,其中48種處於臨床試驗階段。多款候選疫苗已取得令人鼓舞的初步試驗結果。

  暗夜終有破曉時。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各國攜手,就一定能夠儘早培育出「戰疫之苗」,奪取抗疫鬥爭的最終勝利。

  製圖:魯豫徐曉蕾

  多方合力,「加速」史無前例

  從國際組織、地區性組織到各國政府,從非政府組織、科研機構到企業……全世界都在行動。多方合力助推下,新冠疫苗研發推進速度創人類抗擊傳染病歷史的新紀錄。截至11月12日,全球已有至少11種候選疫苗進入Ⅲ期臨床試驗,多款候選疫苗已提前量產。

  在國際層面,世衛組織4月牽頭啟動「獲得抗擊新冠肺炎工具加速器」倡議,旨在匯聚力量,以更快速度和更大規模開展疫苗研發和生產。截至11月,致力於傳染病防控的流行病防範創新聯盟(CEPI)已在全球範圍內資助了9種候選新冠疫苗的研發,涵蓋多種技術路線,這9種候選疫苗已全部進入臨床試驗階段。

  在國家層面,各國政府紛紛為新冠疫苗開發、試驗和生產等環節開闢「綠色通道」「快速通道」。

  8月14日,在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省加林市的新冠疫苗研究實驗室內,科研人員為生產由英國牛津大學和阿斯利康製藥公司合作研發的新冠疫苗做準備。新華社發(馬丁·薩巴拉攝)

  在學界,各國科學家相向而行,不斷加深人類對新冠病毒的認識,為疫苗研發奠定堅實基礎:中國科研人員在病毒基因組測序以及刺突蛋白與「血管緊張素轉化酶2(ACE2)」複合物結構解析方面作出了重大貢獻;中國西湖大學團隊解析出新冠病毒感染人體細胞過程中ACE2受體的全長結構;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等機構科研人員利用冷凍電子顯微鏡首次繪製出新冠病毒表面刺突蛋白在原子尺度上的三維構造……

  在產業界,各國企業積極合作,成為推動疫苗研發的重要力量:中國三葉草生物製藥有限公司與英國葛蘭素史克公司在新冠疫苗研發方面展開合作;上海復星醫藥集團與德國生物新技術公司將共同推進新冠疫苗在中國的臨床試驗及後續商業化;法國賽諾菲公司和葛蘭素史克公司合作研發的一款新冠疫苗已啟動Ⅰ/Ⅱ期臨床試驗;德國生物新技術公司與美國輝瑞公司合作研發的候選疫苗在Ⅲ期臨床試驗中取得積極進展……

  11月9日,行人從位於美國紐約的輝瑞全球總部大樓前走過。新華社記者王迎攝

  這是5月18日在英國盧頓拍攝的阿斯利康標識。新華社發(蒂姆·愛爾蘭攝)

  「過去數月,多國政府、業界以及慈善組織為這類科研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支持,全球合作也達到前所未有的水平」,全球知名慈善基金會英國惠康基金會總監傑裡米·法勒在一份聲明中說。

  全球攜手「助推」中,來自中國的「推力」不可或缺。

  在極短時間內完成新冠病毒鑑定和測序,第一時間對外分享病毒基因序列……中國邁出了這場全球合作抗疫的第一步,也讓越來越多的國家真切體會到同舟共濟、守望相助的重要性。西班牙藥品和醫療產品管理局人用藥物部門主任塞薩爾·埃爾南德斯對新華社記者說,中國科研人員的研究成果增加了人類對新冠病毒的認識,「讓其他國家的科學家不需要再重複中國科研工作者已經走過的路」。

  3月,中國一款候選疫苗率先啟動Ⅰ期臨床試驗;5月,中國科研人員率先在權威醫學雜誌上公布候選新冠疫苗Ⅰ期臨床試驗數據;截至9月底,中國已有11款新冠疫苗開展臨床試驗,其中4款進入Ⅲ期臨床試驗。

  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指出,在抗擊新冠疫情過程中,中國人民「為全人類作出了貢獻」。面對新冠疫情這一全球公共衛生挑戰,中國既對本國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負責,也對全球公共衛生事業盡責,堅定與世界攜手抗疫,作出了重要貢獻,提供了有益經驗。

  4月11日,工作人員在國藥集團中國生物新冠疫苗生產基地質量檢定部門對新型冠狀病毒滅活疫苗樣品進行雜質檢測。新華社記者張玉薇攝

  多路並行,進展令人鼓舞

  在全球研發大潮中,候選新冠疫苗幾乎涵蓋了醫學界迄今研究過的所有類型,「多路並行」的技術思路讓疫苗早日問世增加勝算。截至目前,不同「跑道」的多名「選手」已傳出令人鼓舞的消息:

  ——5月和7月,權威醫學期刊《柳葉刀》分別刊載論文,報告了中國工程院院士陳薇等人團隊研發的腺病毒載體疫苗Ⅰ期和Ⅱ期臨床試驗結果。超過500名志願者參與的Ⅱ期試驗數據顯示,這種疫苗在安全性和誘導人體產生免疫應答兩個方面都表現「很好」。

  ——6月,生物領域權威期刊《細胞》雜誌發表論文,介紹中國國藥集團北京生物製品研究所的滅活疫苗研發成果。

  4月11日,工作人員在國藥集團中國生物新冠疫苗生產基地質量檢定部門對新型冠狀病毒滅活疫苗樣品進行純度檢測。新華社記者張玉薇攝

  ——7月,《柳葉刀》刊登了英國牛津大學和阿斯利康製藥公司合作的一款腺病毒載體疫苗Ⅰ/Ⅱ期臨床試驗報告,同樣進展良好,尤其年紀較大成人接種後出現副作用的概率更低。這款疫苗目前正在肯亞、南非、巴西以及美國等地開展大規模Ⅲ期臨床試驗。

  ——同樣是在7月,《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公布了美國莫德納公司一款信使核糖核酸(mRNA)疫苗mRNA-1273的Ⅰ期臨床試驗結果,在所有志願者體內誘導免疫應答,總體上安全,且具有較好耐受性。

  ——10月,《柳葉刀·傳染病》刊發了國藥集團北京生物製品研究所等機構的論文,報告其開發的滅活疫苗Ⅰ期和Ⅱ期臨床試驗結果,顯示這種疫苗安全並能夠在健康志願者身上誘導產生免疫應答。

  ——11月,德國生物新技術公司和美國輝瑞公司合作研發的一款mRNA疫苗以及莫德納公司mRNA-1273疫苗先後披露Ⅲ期臨床試驗的中期數據,有效性均超過90%……

  不同技術路線各具特點,各類在研疫苗其實都針對同一個靶點。多項揭示新冠病毒感染機制的研究表明,新冠病毒主要通過其表面刺突蛋白與人體細胞上的ACE2受體結合感染人體。刺突蛋白像一把「鑰匙」,細胞上的ACE2受體則像一把「鎖」,而新冠疫苗的主要作用就是阻止「鑰匙」去「開鎖」,從而預防病毒感染細胞。

  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教授、愛滋病研究所所長陳志偉認為,全球數百個在研疫苗可以分為兩大類:第一類是此前已得到廣泛應用的傳統類型疫苗,包括滅活病毒疫苗、基因工程亞單位疫苗、重組病毒載體疫苗等;第二類是此前無同類疫苗獲批過的新型核酸疫苗,包括核糖核酸(RNA)疫苗和脫氧核糖核酸(DNA)疫苗等。

  在傳統類型疫苗中,滅活疫苗生產工藝較成熟,中國有多款進展較快的新冠疫苗都屬於該類型。對新型核酸疫苗而言,其誘導的免疫反應與病毒自然感染產生的免疫應答相似度更高,但由於這類疫苗此前尚未有成功先例,其研發生產還需考慮如何獲取監管機構認可、提升疫苗產能以及大規模接種所需的冷鏈物流等現實挑戰。

  據中國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介紹,中國新冠疫苗研發已涵蓋滅活疫苗、重組蛋白疫苗、腺病毒載體疫苗、減毒流感病毒載體疫苗和核酸疫苗等5條技術路線。而這5條技術路線均對外開放,已與多國展開合作。

  在第73屆世界衛生大會上,中國鄭重宣示:中國新冠疫苗研發完成並投入使用後,將作為全球公共產品,為實現疫苗在發展中國家的可及性和可擔負性作出貢獻。對此,瑞士西區經濟發展署前署長、中國問題專家菲利普·莫尼耶印象深刻,認為這將惠及發展中國家,是對人類的巨大貢獻。

  11月5日,在第三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上,工作人員在醫療器械及醫藥健康展區介紹由復星醫藥與德國拜恩泰科合作開發的新冠病毒mRNA(信使核糖核酸)疫苗。新華社記者張玉薇攝

  休戚與共,團結應對挑戰

  輿論對全球首款新冠疫苗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上市普遍樂觀。不過,儘早育成「戰疫之苗」仍需直面諸多挑戰,人類唯有更密切攜手合作、構建更緊密的共同體。

  疫苗研發耗時久、投入大、風險高,要確保全球幾億乃至幾十億人口安全接種,在所有藥物審批標準中也最嚴格,已進入臨床試驗的一些候選疫苗也可能因安全性或效果不理想而被放棄。此外,新冠疫苗誘導的抗體水平能維持多久,是否存在抗體依賴性增強作用(ADE)風險,不斷進化變異的病毒以及新冠「二次感染」病例是否會影響疫苗效果……這是技術的挑戰。

  即使疫苗成功上市,在大規模接種之時如何擴大產能,如何確保各國能夠合理分配,如何讓廣大發展中國家也能及時獲得,如何讓全球貧困人口也可以負擔得起價格……這是經濟、社會和政治的挑戰。

  「唯一的希望是科學、找到解決辦法和團結」,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塞日前在第73屆世界衛生大會續會開幕辭中再次呼籲。

  人類命運休戚與共。只有全球各國攜手合作,尤其是那些科研能力較強的國家展現政治意願,才能應對種種挑戰,儘快培育出「戰疫之苗」並使其公平可及,這符合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全球疫苗免疫聯盟執行長塞斯·伯克利博士和流行病防範創新聯盟執行長理察·哈切特博士聯合發表文章強調,人類需要儘快獲得新冠疫苗,但各國不能自行其是,團結合作是快速結束疫情的最大希望。

  秉持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理念,中國一直關注並致力於確保發展中國家有機會公平獲取安全有效的疫苗。10月8日,中國正式加入由世衛組織和全球疫苗免疫聯盟、流行病防範創新聯盟共同牽頭成立的「新冠肺炎疫苗實施計劃」,旨在以實際行動促進疫苗的可及性和可負擔性,同時帶動更多有能力的國家加入並支持「實施計劃」。

  10月15日,非洲國家和機構的駐華外交使節來到國藥集團中國生物北京生物製品研究所,參觀中國生物博物館。新華社記者張玉薇攝

  此舉獲得國際社會高度評價。美國喬治敦大學助理教授亞歷山德拉·費倫認為,中國這一決定傳達了一個強烈信息:中國致力於國際多邊合作,並致力於將疫苗作為全球公共產品。衣索比亞駐華大使館副館長葛乃天表示:「作為疫苗研發的領先大國,中國加入『新冠肺炎疫苗實施計劃』並作出承諾,對非洲和世界至關重要。」

  從第一時間向世界公布新冠病毒基因組序列,到率先公布疫苗臨床試驗數據;從開放全部疫苗研發技術路線,到加入「新冠肺炎疫苗實施計劃」;從科技人員積極參與國際研發合作,到多個企業大力推動跨國合作……中國不僅處於領先地位,更始終致力於推動新冠疫苗研發的國際合作,確保疫苗在全球範圍內的公平可及,展現「中國精神」和「中國擔當」,為全球抗疫貢獻著「中國信心」「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

  伊拉克大學法學教授納吉布·朱布裡說,中國正以實際行動幫助發展中國家改善醫療衛生基礎設施,加速研發疫苗,推動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中國是團結協作抗擊新冠疫情的楷模。(參與記者:張家偉、劉曲、張毅榮、譚晶晶、張淼)

  新華社北京11月26日電題:曙光在前——培育「戰疫之苗」呼喚更緊密的命運共同體

  新華社記者郭爽張瑩

  全球累計新冠病例數已突破6000萬,仍以每日新增數十萬病例的速度在增長。人類與病毒的鬥爭處於緊要關頭。

  面對這場百年不遇的大疫,安全有效的疫苗被認為是戰勝疫情的「終極武器」。各國對新冠疫苗研發的重視程度、資源投入、審批速度以及就此展開的國際合作,也達到人類抗擊傳染病史上前所未有的水平。

  3月26日,中國工程院院士陳薇(右)在搭建的負壓帳篷實驗室檢查血清分離。新華社發(張振威攝)

  截至11月12日,各國已向世界衛生組織報告的在研候選新冠疫苗超過200種,其中48種處於臨床試驗階段。多款候選疫苗已取得令人鼓舞的初步試驗結果。

  暗夜終有破曉時。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各國攜手,就一定能夠儘早培育出「戰疫之苗」,奪取抗疫鬥爭的最終勝利。

  製圖:魯豫徐曉蕾

  多方合力,「加速」史無前例

  從國際組織、地區性組織到各國政府,從非政府組織、科研機構到企業……全世界都在行動。多方合力助推下,新冠疫苗研發推進速度創人類抗擊傳染病歷史的新紀錄。截至11月12日,全球已有至少11種候選疫苗進入Ⅲ期臨床試驗,多款候選疫苗已提前量產。

  在國際層面,世衛組織4月牽頭啟動「獲得抗擊新冠肺炎工具加速器」倡議,旨在匯聚力量,以更快速度和更大規模開展疫苗研發和生產。截至11月,致力於傳染病防控的流行病防範創新聯盟(CEPI)已在全球範圍內資助了9種候選新冠疫苗的研發,涵蓋多種技術路線,這9種候選疫苗已全部進入臨床試驗階段。

  在國家層面,各國政府紛紛為新冠疫苗開發、試驗和生產等環節開闢「綠色通道」「快速通道」。

  8月14日,在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省加林市的新冠疫苗研究實驗室內,科研人員為生產由英國牛津大學和阿斯利康製藥公司合作研發的新冠疫苗做準備。新華社發(馬丁·薩巴拉攝)

  在學界,各國科學家相向而行,不斷加深人類對新冠病毒的認識,為疫苗研發奠定堅實基礎:中國科研人員在病毒基因組測序以及刺突蛋白與「血管緊張素轉化酶2(ACE2)」複合物結構解析方面作出了重大貢獻;中國西湖大學團隊解析出新冠病毒感染人體細胞過程中ACE2受體的全長結構;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等機構科研人員利用冷凍電子顯微鏡首次繪製出新冠病毒表面刺突蛋白在原子尺度上的三維構造……

  在產業界,各國企業積極合作,成為推動疫苗研發的重要力量:中國三葉草生物製藥有限公司與英國葛蘭素史克公司在新冠疫苗研發方面展開合作;上海復星醫藥集團與德國生物新技術公司將共同推進新冠疫苗在中國的臨床試驗及後續商業化;法國賽諾菲公司和葛蘭素史克公司合作研發的一款新冠疫苗已啟動Ⅰ/Ⅱ期臨床試驗;德國生物新技術公司與美國輝瑞公司合作研發的候選疫苗在Ⅲ期臨床試驗中取得積極進展……

  11月9日,行人從位於美國紐約的輝瑞全球總部大樓前走過。新華社記者王迎攝

  這是5月18日在英國盧頓拍攝的阿斯利康標識。新華社發(蒂姆·愛爾蘭攝)

  「過去數月,多國政府、業界以及慈善組織為這類科研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支持,全球合作也達到前所未有的水平」,全球知名慈善基金會英國惠康基金會總監傑裡米·法勒在一份聲明中說。

  全球攜手「助推」中,來自中國的「推力」不可或缺。

  在極短時間內完成新冠病毒鑑定和測序,第一時間對外分享病毒基因序列……中國邁出了這場全球合作抗疫的第一步,也讓越來越多的國家真切體會到同舟共濟、守望相助的重要性。西班牙藥品和醫療產品管理局人用藥物部門主任塞薩爾·埃爾南德斯對新華社記者說,中國科研人員的研究成果增加了人類對新冠病毒的認識,「讓其他國家的科學家不需要再重複中國科研工作者已經走過的路」。

  3月,中國一款候選疫苗率先啟動Ⅰ期臨床試驗;5月,中國科研人員率先在權威醫學雜誌上公布候選新冠疫苗Ⅰ期臨床試驗數據;截至9月底,中國已有11款新冠疫苗開展臨床試驗,其中4款進入Ⅲ期臨床試驗。

  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指出,在抗擊新冠疫情過程中,中國人民「為全人類作出了貢獻」。面對新冠疫情這一全球公共衛生挑戰,中國既對本國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負責,也對全球公共衛生事業盡責,堅定與世界攜手抗疫,作出了重要貢獻,提供了有益經驗。

  4月11日,工作人員在國藥集團中國生物新冠疫苗生產基地質量檢定部門對新型冠狀病毒滅活疫苗樣品進行雜質檢測。新華社記者張玉薇攝

  多路並行,進展令人鼓舞

  在全球研發大潮中,候選新冠疫苗幾乎涵蓋了醫學界迄今研究過的所有類型,「多路並行」的技術思路讓疫苗早日問世增加勝算。截至目前,不同「跑道」的多名「選手」已傳出令人鼓舞的消息:

  ——5月和7月,權威醫學期刊《柳葉刀》分別刊載論文,報告了中國工程院院士陳薇等人團隊研發的腺病毒載體疫苗Ⅰ期和Ⅱ期臨床試驗結果。超過500名志願者參與的Ⅱ期試驗數據顯示,這種疫苗在安全性和誘導人體產生免疫應答兩個方面都表現「很好」。

  ——6月,生物領域權威期刊《細胞》雜誌發表論文,介紹中國國藥集團北京生物製品研究所的滅活疫苗研發成果。

  4月11日,工作人員在國藥集團中國生物新冠疫苗生產基地質量檢定部門對新型冠狀病毒滅活疫苗樣品進行純度檢測。新華社記者張玉薇攝

  ——7月,《柳葉刀》刊登了英國牛津大學和阿斯利康製藥公司合作的一款腺病毒載體疫苗Ⅰ/Ⅱ期臨床試驗報告,同樣進展良好,尤其年紀較大成人接種後出現副作用的概率更低。這款疫苗目前正在肯亞、南非、巴西以及美國等地開展大規模Ⅲ期臨床試驗。

  ——同樣是在7月,《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公布了美國莫德納公司一款信使核糖核酸(mRNA)疫苗mRNA-1273的Ⅰ期臨床試驗結果,在所有志願者體內誘導免疫應答,總體上安全,且具有較好耐受性。

  ——10月,《柳葉刀·傳染病》刊發了國藥集團北京生物製品研究所等機構的論文,報告其開發的滅活疫苗Ⅰ期和Ⅱ期臨床試驗結果,顯示這種疫苗安全並能夠在健康志願者身上誘導產生免疫應答。

  ——11月,德國生物新技術公司和美國輝瑞公司合作研發的一款mRNA疫苗以及莫德納公司mRNA-1273疫苗先後披露Ⅲ期臨床試驗的中期數據,有效性均超過90%……

  不同技術路線各具特點,各類在研疫苗其實都針對同一個靶點。多項揭示新冠病毒感染機制的研究表明,新冠病毒主要通過其表面刺突蛋白與人體細胞上的ACE2受體結合感染人體。刺突蛋白像一把「鑰匙」,細胞上的ACE2受體則像一把「鎖」,而新冠疫苗的主要作用就是阻止「鑰匙」去「開鎖」,從而預防病毒感染細胞。

  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教授、愛滋病研究所所長陳志偉認為,全球數百個在研疫苗可以分為兩大類:第一類是此前已得到廣泛應用的傳統類型疫苗,包括滅活病毒疫苗、基因工程亞單位疫苗、重組病毒載體疫苗等;第二類是此前無同類疫苗獲批過的新型核酸疫苗,包括核糖核酸(RNA)疫苗和脫氧核糖核酸(DNA)疫苗等。

  在傳統類型疫苗中,滅活疫苗生產工藝較成熟,中國有多款進展較快的新冠疫苗都屬於該類型。對新型核酸疫苗而言,其誘導的免疫反應與病毒自然感染產生的免疫應答相似度更高,但由於這類疫苗此前尚未有成功先例,其研發生產還需考慮如何獲取監管機構認可、提升疫苗產能以及大規模接種所需的冷鏈物流等現實挑戰。

  據中國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介紹,中國新冠疫苗研發已涵蓋滅活疫苗、重組蛋白疫苗、腺病毒載體疫苗、減毒流感病毒載體疫苗和核酸疫苗等5條技術路線。而這5條技術路線均對外開放,已與多國展開合作。

  在第73屆世界衛生大會上,中國鄭重宣示:中國新冠疫苗研發完成並投入使用後,將作為全球公共產品,為實現疫苗在發展中國家的可及性和可擔負性作出貢獻。對此,瑞士西區經濟發展署前署長、中國問題專家菲利普·莫尼耶印象深刻,認為這將惠及發展中國家,是對人類的巨大貢獻。

  11月5日,在第三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上,工作人員在醫療器械及醫藥健康展區介紹由復星醫藥與德國拜恩泰科合作開發的新冠病毒mRNA(信使核糖核酸)疫苗。新華社記者張玉薇攝

  休戚與共,團結應對挑戰

  輿論對全球首款新冠疫苗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上市普遍樂觀。不過,儘早育成「戰疫之苗」仍需直面諸多挑戰,人類唯有更密切攜手合作、構建更緊密的共同體。

  疫苗研發耗時久、投入大、風險高,要確保全球幾億乃至幾十億人口安全接種,在所有藥物審批標準中也最嚴格,已進入臨床試驗的一些候選疫苗也可能因安全性或效果不理想而被放棄。此外,新冠疫苗誘導的抗體水平能維持多久,是否存在抗體依賴性增強作用(ADE)風險,不斷進化變異的病毒以及新冠「二次感染」病例是否會影響疫苗效果……這是技術的挑戰。

  即使疫苗成功上市,在大規模接種之時如何擴大產能,如何確保各國能夠合理分配,如何讓廣大發展中國家也能及時獲得,如何讓全球貧困人口也可以負擔得起價格……這是經濟、社會和政治的挑戰。

  「唯一的希望是科學、找到解決辦法和團結」,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塞日前在第73屆世界衛生大會續會開幕辭中再次呼籲。

  人類命運休戚與共。只有全球各國攜手合作,尤其是那些科研能力較強的國家展現政治意願,才能應對種種挑戰,儘快培育出「戰疫之苗」並使其公平可及,這符合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全球疫苗免疫聯盟執行長塞斯·伯克利博士和流行病防範創新聯盟執行長理察·哈切特博士聯合發表文章強調,人類需要儘快獲得新冠疫苗,但各國不能自行其是,團結合作是快速結束疫情的最大希望。

  秉持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理念,中國一直關注並致力於確保發展中國家有機會公平獲取安全有效的疫苗。10月8日,中國正式加入由世衛組織和全球疫苗免疫聯盟、流行病防範創新聯盟共同牽頭成立的「新冠肺炎疫苗實施計劃」,旨在以實際行動促進疫苗的可及性和可負擔性,同時帶動更多有能力的國家加入並支持「實施計劃」。

  10月15日,非洲國家和機構的駐華外交使節來到國藥集團中國生物北京生物製品研究所,參觀中國生物博物館。新華社記者張玉薇攝

  此舉獲得國際社會高度評價。美國喬治敦大學助理教授亞歷山德拉·費倫認為,中國這一決定傳達了一個強烈信息:中國致力於國際多邊合作,並致力於將疫苗作為全球公共產品。衣索比亞駐華大使館副館長葛乃天表示:「作為疫苗研發的領先大國,中國加入『新冠肺炎疫苗實施計劃』並作出承諾,對非洲和世界至關重要。」

  從第一時間向世界公布新冠病毒基因組序列,到率先公布疫苗臨床試驗數據;從開放全部疫苗研發技術路線,到加入「新冠肺炎疫苗實施計劃」;從科技人員積極參與國際研發合作,到多個企業大力推動跨國合作……中國不僅處於領先地位,更始終致力於推動新冠疫苗研發的國際合作,確保疫苗在全球範圍內的公平可及,展現「中國精神」和「中國擔當」,為全球抗疫貢獻著「中國信心」「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

  伊拉克大學法學教授納吉布·朱布裡說,中國正以實際行動幫助發展中國家改善醫療衛生基礎設施,加速研發疫苗,推動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中國是團結協作抗擊新冠疫情的楷模。(參與記者:張家偉、劉曲、張毅榮、譚晶晶、張淼)

相關焦點

  • 曙光在前——培育「戰疫之苗」呼喚更緊密的命運共同體_新聞中心...
    新華社北京11月26日電 題:曙光在前——培育「戰疫之苗」呼喚更緊密的命運共同體新華社記者郭爽 張瑩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各國攜手,就一定能夠儘早培育出「戰疫之苗」,奪取抗疫鬥爭的最終勝利。不過,儘早育成「戰疫之苗」仍需直面諸多挑戰,人類唯有更密切攜手合作、構建更緊密的共同體。疫苗研發耗時久、投入大、風險高,要確保全球幾億乃至幾十億人口安全接種,在所有藥物審批標準中也最嚴格,已進入臨床試驗的一些候選疫苗也可能因安全性或效果不理想而被放棄。
  • 【地評線】荔枝網評:握緊合作之手,培育造福全人類的「戰疫之苗」
    從頂層到基層,從各地方到各行業,中國始終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在落實好抗疫舉措的同時,集中力量推動科學防疫、精準抗疫,馳而不息守牢疫情防護網,全面堵住一切可能的病毒傳播途徑。正如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所言,在抗擊新冠疫情過程中,中國人民「為全人類作出了貢獻」。   在這場與病毒賽跑的科技戰中,中國的科研力量展現出了科學防控之智和求真務實、開拓創新的實踐品格。
  • 2021年:人類四大挑戰呼喚「命運共同體」
    藥方是除了「體制下允許抄的中國作業最大化」這一點外,必須「結束各自為政,發揮歐盟作用」,也就是「舉一盟之力辦好一件事」,用兩個字總結就是「團結」。可喜的是,年末的歐盟汲取了春天抗疫步伐不一的教訓,在「歐盟重振基金」的分派上,體現出團結意願。27國更選在27日共同開打疫苗,刻意加強了統一行動的象徵性色彩。2021年須再接再厲。
  • 人類命運與共,中國推動構建更豐富多樣「共同體」
    4年前的1月18日,習近平主席在聯合國日內瓦總部出席「共商共築人類命運共同體」高級別會議,並發表題為《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主旨演講,詳細闡釋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提出動因、願景與實施路徑。 面對世界經濟增長乏力、金融危機陰雲不散、發展鴻溝日益突出等問題,如何讓和平的薪火代代相傳,讓發展的動力源源不斷,讓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輝?
  • 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生動例證(和音)
    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生動例證(和音)人民日報  作者:  2020-11-30 中國以自身復甦帶動世界共同復甦的效應日益凸顯,中國同東協合作的空間將更為廣闊
  • 守望相助 命運與共
    全球戰疫亟待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世界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一方面,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文化多樣化深入發展,全球治理體系和國際秩序變革加速推進,世界各國之間的相互聯繫和相互依存前所未有;另一方面,世界面臨的不穩定性、不確定性增加,全球經濟增長乏力,逆全球化思潮和貿易保護主義抬頭,恐怖主義、網絡安全、金融危機、重大傳染性疾病、氣候變化等非傳統安全威脅持續蔓延
  • 「地評線」金羊網評:抗疫全面彰顯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
    我們要堅決駁斥這一錯誤觀點,中國不會以意識形態不同、文化差異、地理空間遠近為由獨善其身,更不會通過援助疫情而製造意識形態問題。●繼續展現「行之以躬、不言而信」的大國擔當每逢災難,中華民族從不做諾亞方舟式的「拯救誰、放棄誰」選擇題。共克時艱、迎難而上,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內在基因,鬥爭、破局是我們面對困難的唯一出路。
  •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與邊民國家認同意識再造
    ),雲南大學邊疆治理與地緣政治學科(群)特區高端科研成果培育基金「邊疆治理與政治文化研究」(Z2018-01)。在前民族國家時期,人們的忠誠對象指向於家庭、村莊、領主、行會等群體,並未形成一個統一的國家觀念。民族國家形成以後,社會群體不僅需要忠實於地方、血緣等地域性認同,還需要忠誠於國家共同體。多元化認同帶來更加複雜的認知體系,使得選擇偏向成為一種經常的可能。國家致力於超越地方的國家共同體的認同建構,是維繫國家共同體存續、保障治理目標得以實現的內在訴求。
  • 「聚焦兩會」劉峰梅:打造唇齒相依、同頻共振的政商命運共同體
    她強調,各級各相關部門要聚焦企業需求,主動向前一步,開展精準服務,幫助企業排憂解難,打造唇齒相依、同頻共振的政商命運共同體,為加快建設「四區一城」提供有力保障。聽取部分委員討論後,劉峰梅指出政府工作報告總結成績鼓舞人心,謀劃未來全面周到。
  • 助力全球抗疫合作 詩朗誦暨歌曲《命運與共》重磅上線
    「讓我們攜起手來,共同打贏這場全球戰疫「生命在呼喚,把愛傳送/天下同心,命運與共」......當前,我國疫情防控向好態勢進一步鞏固,在常態化疫情防控中經濟社會運行逐步趨於正常,生產生活秩序加快恢復。  然而,全球疫情形勢仍然嚴峻複雜。病毒沒有國界,疫病不分種族。
  •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時代之問的中國答案
    央廣網北京1月17日消息(記者劉會民 馬喆)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全國新聞聯播》報導,2017年1月18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聯合國日內瓦總部發表演講,深刻、全面、系統闡述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主張共同推進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偉大進程,建設一個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
  •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習近平這些話語深入人心
    在聯合國迎來又一個10年之際,讓我們更加緊密地團結起來,攜手構建合作共贏新夥伴,同心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讓鑄劍為犁、永不再戰的理念深植人心,讓發展繁榮、公平正義的理念踐行人間!大家都好,世界才能更美好。
  • 聽,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大合唱
    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面對一些國家和地區新冠肺炎疫情數字攀升態勢,中方感同身受、牽掛在心。儘管本國疫情尚未完全緩解,仍伸出援助之手。   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   這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深入骨髓的文化基因,也是中國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必然選擇。
  • 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的全球共識與中國智慧
    為全面闡釋「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時代背景、基本原則、實踐路徑和治理架構,世界網際網路大會組委會發布了《攜手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概念文件,在人類信息化歷程的關鍵節點貢獻了中國智慧。信息革命開闢人類社會新未來技術創新是一種「新的生產函數」,信息革命推動人類社會全方位深度轉型。
  •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大國領袖的深邃思考
    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是習近平總書記以大國領袖的責任擔當,站在人類歷史發展進程的高度,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深入思考「建設一個什麼樣的世界、如何建設這個世界」等關乎人類前途命運重大課題過程中,提出的重要新理念,構成了習近平外交思想的核心和精髓。
  • 國內外學界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研究的比較及啟示
    在中國新時代的政治視角下,「中國夢」與人類命運共同體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頂層設計,是新的歷史方位的價值選擇。30 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時代背景下,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將為實現中國夢創造更多戰略機遇期。31 就國際層面而言,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是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生動體現。32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也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外交思想的核心。
  • 生態集體主義: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價值觀基礎
    在多年的研究中,筆者認為,生態集體主義可以而且能夠成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價值觀基礎,因為生態集體主義的概念形成過程彰顯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價值目標追求,而且本身具有深厚的學理基礎。   一、生態集體主義切合新時代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價值觀需求   「時代是思想之母,實踐是理論之源。」
  • 走向人類命運共同體
    「這個世界,各國相互聯繫、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類生活在同一個地球村裡,生活在歷史和現實交匯的同一個時空裡,越來越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習近平總書記在很多場合反覆闡述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思想。2017年1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日內瓦發表題為《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主旨演講,47分鐘演講,30多次掌聲,講到關鍵處,幾乎一句一掌聲。
  • 「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助力實現中國夢
    「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不僅繼承弘揚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和合」思想,又為全世界所有人開啟了更適合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的更大的空間和更好的環境。在當前挑戰層出不窮、風險日益增多的時期,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更加多樣,我國的國際環境更加複雜,全球和國家治理難度都在增大。
  • 【央視快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指引人類社會破解「世界之問」
    2017年1月18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聯合國日內瓦總部發表主旨演講,站在時代大勢和歷史哲學的高度,系統闡述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重要理念,洞悉發展大勢,順應時代大潮,倡導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習主席以中國理念和中國方案回答「人類社會何去何從」的世界之問,為人類社會繁榮發展注入了強大的思想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