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子儀上壽」講的是郭子儀晚年時每逢過生日,後輩子孫百多口人向他行禮祝壽其樂融融的故事。
史載郭子儀有8個兒子7個女兒,兒子、女婿都在朝中為官且品行端正,沒有一例違法亂紀的事情。而郭子儀其人作為中唐時期力挽狂瀾的一代名將,位極人臣,功高蓋主而不見棄,平平安安地活到85歲高齡,尚能督促家人保持清正,可謂家庭事業兩手抓兩手硬的典型代表,真真是難能可貴、羨煞旁人。是故,「郭子儀上壽」圖經常出現在國畫、雕刻等藝術作品中,寓意吉祥美好、安詳美滿,確實再合適不過了!
驚嘆羨慕之餘,郭子儀的生平事跡也許更能吸引後世人的眼光。
697年武則天在位時,郭子儀出生在華州鄭縣(今陝西華縣)。自幼習武,熟讀兵書,早年以武舉登第補任左衛長史,也就是皇帝禁軍的幕僚。其後因屢立戰功多次被提升,卻也是熬到天寶八年(749年)才拜左衛大將軍,彼時52周歲的郭子儀終於官居正三品。
不用懷疑,就是52周歲!五年後,郭子儀57周歲時又兼任九原太守、朔方節度右兵馬使。
何種原因且不表,郭子儀確實是52周歲才做了三品大員,這樣的履歷想來也沒什麼出奇的。但毫無疑問的是,郭子儀其人一直盡心盡性,絲毫不曾懈怠。許是認清了當時大唐內外的社會環境,文韜武略自不多言,即使快60歲的老人仍是憂國憂民,時刻警惕,而對家庭的引導和督促更是用心良苦。
唐玄宗天寶14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郭子儀在為母守孝的情況下被朝廷「奪情」啟用,改封衛尉卿等一些列官職。年近60的郭子儀權充朔方節度副大使,義無反顧的率領朔方軍東徵平叛,這才開啟了一代老將力挽狂瀾、中興大唐的光輝篇章。
出單于府(今內蒙)收復雲中(今大同)等地,匯合名將李光弼大戰史思明並獲全勝;繼而出兵兩京並成功收復長安和洛陽。期間,郭子儀雖然起起復復,但從未有過怨懟,始終本著為國為民的初心。再後來,吐蕃趁亂而起,回紇見縫插針,都被老令公剛柔並濟,一一化解。
郭老令公多謀而善斷,戰略眼光獨到且長遠,兩軍對陣時常能巧設伏兵,克敵制勝,且為人居功不傲、政治覺悟頗高。是以戰功卓著,仍能謙遜有敬,為人樂道。
唐肅宗病重時唯獨召見郭子儀,吩咐其「河東的戰事,都依仗愛卿之力……」,而在之前郭子儀收復兩京時更是說出「大唐江山雖是朕的,卻是由愛卿再造的啊」這樣的話。
唐代宗言郭子儀「對國家一片公心,功在社稷」,並賜免死金牌,繪影凌煙閣;
唐德宗乾脆尊郭子儀「尚父」,禮敬有加。
對於一個力挽狂瀾的百戰之將,皇帝是喜愛的,加之能公忠體國無有私意,皇帝就更加愛護。
郭子儀盡心盡性,不忘初心,年近60沙場建功,此後二十年戎馬兢兢業業,為國為民再造盛唐,且時刻不忘對家人的敦促和管教,他是可敬可佩的,更是可傳可銘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