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過「鵲橋」,奔赴「廣寒宮」,嫦娥四號有多與眾不同?

2020-11-28 澎湃新聞

跨過「鵲橋」,奔赴「廣寒宮」,嫦娥四號有多與眾不同?

12月8日凌晨2時23分,一支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劃破長空,載著嫦娥四號著陸器和月球探測器飛向月球,並將在月球背面進行著陸。這將是人類首次嘗試在月球背面軟著陸。

登月計劃,承載著無數科學家的期望與汗水,是航天工業技術的結晶。而汽車,作為另一方面的工業技術結晶,與航天技術有著異曲同工之處。其中的佼佼者,就是福特銳界。

輕量化材料:致力於減少每一克重量

航天材料致力於在提供可靠強度的前提下,儘可能的降低結構重量,畢竟,即使是發射到相對較低的近地低軌道,每克價格就要1—2萬美元(中國價格已能降至5000美元/克)。而要發射至月球軌道,則需要更大的成本。因此,儘可能降低每一克重量就顯得極為重要。

根據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的介紹,此次嫦娥四號巡視器(俗稱月球車)採用了大量先進材料,總重量約140千克,是全球目前重量最小的月球車。不過,儘管重量小,但嫦娥四號巡視器在功能上並沒有任何的妥協。嫦娥四號巡視器在運動安全、能源供給、科學探測、測控通信等方面均作了特殊設計,從而保證全景相機、紅外成像光譜儀、測月雷達、中性原子探測儀四大探測儀器在月球背面也能實現正常的運作。

工業設計總是有著共通之處,這種追求極致輕量化的設計,在汽車領域同樣能夠看到。俗話說「簧下一公斤、簧上十公斤」,懸掛方面的減重對於車輛性能的改善可以說是立竿見影。而福特銳界的懸掛,同樣採用了航空航天中常用的鋁合金材料,在保證結構強度的前提下,通過降低簧下重量,加強了操控體驗,降低了油耗。

「鵲橋」與SYNC 3:永不下線

不論人類的探測器飛到多遠,都需要深空測控通信系統作為聯絡的「紐帶」。相比近地軌道的通信來說,深空測控通信由於深空任務周期長、通信時延大、鏈路帶寬有限、信號微弱等原因,實現起來相對更為困難,而對於落在被月球遮擋、沒有任何通信信號地方的嫦娥四號來說,通信顯得難上加難。它無法向嫦娥三號那樣直接和地球上的親人們取得聯繫,「飛鴿傳書」的任務就落到「鵲橋」中繼衛星的肩上。

為了實現此次嫦娥四號著陸器和巡視器獲取的科學數據傳回地球,以及通過中繼提供嫦娥四號軟著陸及月面工作期間的測控支持,2018年5月21日,中國發射了月球中繼衛星——「鵲橋」。通過它,月球背面的信息也能夠傳輸回地球。

「鵲橋」中繼衛星攜帶了一副展開後口徑達近5米的傘狀天線,在人類上天的深空探測器上,還沒有這麼大口徑的通信天線,它直指地球在月球背面和地球之間架設了一個宏偉的信息高速橋梁。除了這副最大天線外,研製人員還給它配備了多副小一些的天線,通過這些天線,不僅可以將地面的測控指令說給巡視器聽,還可以聽清楚巡視器都「說了些啥」,讓嫦娥四號探測器「永不下線」。

在這個智能互聯的時代,「永不下線」也是很多人期望的功能,而福特銳界採用的SYNC 3智能交互系統,不但在UI方面類似手機,擁有流暢的觸控交互體驗。在移動互聯方面,也能夠通過藍牙、CarPlay、Andriod Auto、SYNC AppLink等方式,實現與手機和客戶的智能互聯,讓你永不下線。

多方位傳感器:保證安全萬無一失

登月,最重要的目的是到了月球表面以後「看得見」,因此各種傳感器必不可少。為了實現安全著陸,嫦娥4號的著陸器攜帶了4臺有效載荷和1臺科普載荷,主要有:地形地貌相機,用於獲取著陸區高解析度彩色圖像;降落相機,用於著陸過程中獲取著陸區地形地貌特徵和圖像;低頻射電頻譜儀,用於進行太陽爆發產生的低頻電場探測和著陸區上空的月球電離層探測;德國基爾大學研製的月球中子及輻射劑量探測儀,用於測量能量中性粒子輻射和著陸器附近月壤中的相關物質含量;科普載荷用於進行生物科普試驗。

另外,巡視器也攜帶了4臺有效載荷,包括全景相機,用於進行近距離景物 勘查,地形地貌分析,地質構造特徵分析;紅外成像光譜儀,用於進行巡視區月表礦物化學成分探測和分布研究;測月雷達,用於進行巡視路線上月壤厚度、結構探測和進行巡視路線上月殼淺層結構探測;瑞典空間物理所研製的中性原子探測儀,用於進行實地觀測月表濺射能量中性原子通量和研究靠近月表的散射能量中性原子分布函數。這些傳感器,保證了嫦娥四號既能安全著陸,又能在著陸以後「看得見」四周,實現科研探測。

全方位的檢測與保護,在福特銳界上同樣存在。為了保證用戶的行駛安全,福特銳界也採用了包括帶前向碰撞預警和碰撞緩解制動程序的ACC智能自適應巡航控制、ACS低速安全系統、LKA車道保持輔助系統、360度全景影像可視系統、BLIS盲區監測系統等一系列安全配置,360度無死角全方位保護駕乘者的安全。

航天技術,尤其是登月,可以說代表了當今人類社會科技創新的最前沿,背後是無數航天人的追求與付出。而一輛高品質汽車的背後則是無數汽車人的辛勤汗水。作為大七座SUV市場的標杆,福特銳界一直在創造趨勢。從最早的空間越級到真正享受的駕乘越級,再到全方位的智行科技,福特銳界都以堅持消費者的需求為導向,努力給消費者以更好的使用體驗,相信這輛集智能科技於一身的強大SUV在未來也會收穫更多消費者的青睞。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嫦娥四號中繼星「鵲橋」一歲了!
    由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抓總研製的嫦娥四號中繼星「鵲橋」自2018年5月成功發射至今已一年,回顧「鵲橋」這一年,是忙碌的一年,是不平凡的一年,更是激動澎湃的一年。在「鵲橋」發射一周年之際,讓我們再次回顧它每一個激動人心的瞬間。「鵲橋」成長大事記2015年11月,嫦娥四號任務獲批,標誌著嫦娥四號工程研製工作正式開始。2018年4月10日,「鵲橋」通過出廠評審,標誌著研製流程規定的全部工作完成。2018年5月21日,「鵲橋」從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
  • 2年前的今天:嫦娥四號任務「鵲橋」中繼星發射成功
    2018年5月21日,中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四號丙運載火箭,成功將嫦娥四號任務「鵲橋」中繼星發射升空。6月14日11時,成功實施軌道捕獲控制,進入環繞距月球約6.5萬公裡的地月拉格朗日L2點的Halo使命軌道。
  • 嫦娥四號的月球之旅·中繼星「鵲橋」在哪裡?
    嫦娥四號的月球之旅·我們為什麼需要「鵲橋」?)說了為什麼嫦娥四號需要「鵲橋」這樣的通訊使者,這集,我們繼續聊聊這顆中繼星在哪裡,長什麼樣。01中繼衛星被送到哪裡去?鵲橋號在發射8-9天後被送入一個叫做環地月拉格朗日L2點的軌道。拉格朗日點又叫做平動點,兩個天體周邊一共有5個這樣的點。
  • 嫦娥四號自述:我走過最長的橋,是你的「鵲橋」
    我是嫦娥四號,嫦娥三號的妹妹,人稱「四妹」。  12月8日凌晨,我乘坐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穿過地球大氣層奔向月球,開啟了人類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巡視探測之旅。  6個多月前,一位專一的「男士」已經跨越幾十萬公裡的路程,在深空中心心念念地等待著我,這便是我的「情郎」,由我的出生地航天科技集團五院抓總研製的嫦娥四號中繼星——「鵲橋」。
  • 「嫦娥」未動,「鵲橋」先行,為什麼嫦娥奔月要先架「鵲橋」?
    為了讓嫦娥四號遠航之途平平安安,中國航天人早就做好了周密打算。 「嫦娥」未動,「鵲橋」先行。半年多前,帶著探月中繼通信任務的「先行官」——「鵲橋」中繼星進入使命軌道,為此次發射的嫦娥四號架起一座最長的「橋」。
  • 「嫦娥四號」為何要落月球背面
    經過20多天的太空飛行,「嫦娥四號」很快將著陸於月球背面預選著陸區——月球南極-艾肯盆地內的馮·卡門撞擊坑,成為世界第一個在月球背面軟著陸和巡視探測的太空飛行器。「嫦娥四號」落月探測器是2018年12月8日升空的,2018年12月12日進入月球軌道。那麼,「嫦娥四號」為什麼要落到月球背面?落到月球背面有哪些困難?
  • 嫦娥四號「鵲橋」中繼星就位,「三體」運動達成
    記者從國防科工局、國家航天局獲悉,6月14日11 時06分,探月工程嫦娥四號任務「鵲橋」中繼星成功實施軌道捕獲控制,進入環繞距月球約6.5萬公裡的地月拉格朗日L2點的Halo使命軌道,成為世界首顆運行在地月L2點Halo軌道的衛星。
  • 中繼星「鵲橋」升空 將助「嫦娥」探月
    記者從國防科工局、國家航天局獲悉,昨日5時28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四號丙運載火箭,成功將探月工程嫦娥四號任務鵲橋號中繼星發射升空。鵲橋號中繼星是世界首顆運行於地月拉格朗日L2點的通信衛星,將為年底擇機實施的嫦娥四號月球探測任務提供地月間的中繼通信。
  • 嫦娥四號中繼星「鵲橋」即將發射 你關心的問題都在這兒!
    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將於2018年5月21日凌晨5時許利用長徵四號丙遙二十七(CZ-4C Y27)運載火箭擇機發射嫦娥四號中繼衛星(鵲橋號)。  不可否認,嫦娥四號任務將是2018年我國航天領域的最大亮點!  作為嫦娥三號的備份,嫦娥四號將是國際首次在月球背面著陸的探測器,嫦娥四號任務包括發射中繼星及月球背面著陸器、巡視器兩次任務。
  • 嫦娥四號任務中繼星成功發射 將搭建地月「鵲橋」
    長徵四號丙運載火箭點火發射。梁珂巖攝   中國軍網西昌5月21日電記者從國防科工局、國家航天局獲悉,5月21日5時28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四號丙運載火箭,成功將探月工程嫦娥四號任務鵲橋號中繼星發射升空。鵲橋號中繼星是世界首顆運行於地月拉格朗日L2點的通信衛星,將為年底擇機實施的嫦娥四號月球探測任務提供地月間的中繼通信。
  • 嫦娥四號「鵲橋」中繼星總設計師張立華:創新成於實幹
    幾十年來,大家在不斷面對新的挑戰,嫦娥四號任務就是一個代表。  偉大事業都成於實幹,創新中要有實幹,實幹中也要有創新。嫦娥四號任務堅持自主創新,實現了多項技術突破,填補了國際國內空白。  比如說,我們在研製「鵲橋」中繼星過程中,為確保衛星在天上能夠表現得好,首先要確任它能在地面上表現得好。
  • 科普:「鵲橋」中繼星靠什麼幫「嫦娥」赴廣寒?
    新華社北京6月18日電 題:科普:「鵲橋」中繼星靠什麼幫「嫦娥」赴廣寒?新華社記者白國龍經過20多天的精確飛行,承擔嫦娥四號中繼通信任務的「鵲橋」中繼星不畏宇宙射線、太空碎片的襲擾,跨越40多萬公裡於6月14日成功抵達繞地月L2點的Halo軌道,正式進入預定位置。
  • 嫦娥奔月為何先架「鵲橋」?揭秘中繼星特殊能力
    浩瀚宇宙,太陽系一隅,在地球與月球之間,一座貼有中國標籤的「鵲橋」,已經搭建完畢,其任務是迎接到訪月球的地球客人——嫦娥四號。  多年前,它的「同胞姐姐」嫦娥三號曾探訪過。多年後的今天,嫦娥四號帶著人類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巡視探測的神聖使命飛往月球。  探月之路,路途遙遠;每邁一步,充滿艱險。為了讓嫦娥四號遠航之途平平安安,中國航天人早就做好了周密打算。  「嫦娥」未動,「鵲橋」先行。
  • 嫦娥四號中繼星飛天之旅:人類太空飛行器首次月背著陸第一步
    「鵲橋」號中繼星是世界首顆運行於地月拉格朗日L2點的通信衛星,將為年底擇機實施的嫦娥四號月球探測任務提供地月間的中繼通信。長徵四號丙運載火箭飛行25分鐘後,星箭分離,將「鵲橋」號中繼星直接送入近地點高度200公裡,遠地點高度40萬公裡的預定地月轉移軌道,衛星太陽翼和中繼通信天線展開正常。
  • 從嫦娥一號到嫦娥四號的光輝歷程
    從嫦娥一號到嫦娥四號的光輝歷程 戚鐵磊 發表於 2020-11-24 10:27:21 2004年,我國探月工程立項實施,確定了「繞、落、回」三步走戰略規劃,由國家航天局牽頭組織實施
  • 打頭陣的「鵲橋」有啥作用?「嫦娥之父」這麼說
    新華網北京1月4日電(記者袁晗 實習生 呂瑞潔 朱賀)2019年1月3日10時26分,嫦娥四號探測器自主著陸在月球背面南極-艾特肯盆地內的馮•卡門撞擊坑內,實現人類探測器首次在月球背面軟著陸。 那麼,打頭陣的「鵲橋」中繼星,它會起到哪些作用?
  • 嫦娥四號笑落「蟾宮後院」折桂
    2019年1月3日10時26分,嫦娥四號探測器自主著陸在月球背面南極-艾特肯盆地內的馮·卡門撞擊坑內,實現人類探測器首次月背軟著陸。    經過約38萬公裡、26天的漫長飛行,1月3日,嫦娥四號進入距月面15公裡的落月準備軌道。
  • 「航天的浪漫淵源」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鵲橋
    或許是這個故事太過於悲情,不忍之情使然下,為了讓牛郎和織女能夠相會,相傳在每年農曆七月七日,即七夕,會有飛鵲在銀河上架起橋梁,讓牛郎和織女得以相見,稱作鵲橋。古時的鵲橋,連接起的是真摯不渝的愛情,連接起的是從古至今的浪漫情懷,它不存在於現實,卻活在人們心裡。
  • 今晨,嫦娥四號中繼星成功發射!
    軍報記者西昌5月21日電 ( 蔡金曼、張文軍、王玉磊、記者鄒維榮 ) 記者從國防科工局、國家航天局獲悉,5月21日5時28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四號丙運載火箭,成功將探月工程嫦娥四號任務鵲橋號中繼星發射升空。
  • 聚焦嫦娥四號研發團隊:在中國航天史寫下「人類首次」
    「2013年,嫦娥三號實現首次月球軟著陸後,中國國家航天局認為作為備份星的嫦娥四號應承擔更具挑戰的任務。」嫦娥四號「鵲橋」中繼星總設計師張立華介紹,「去月球背面比去正面風險增大了很多,不僅要解決中繼通信的難題,還要面對起伏多變的崎嶇地形。」由於月球的自轉周期和公轉周期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