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佛弟子只要學會這一點,不用跳出三界,當下你就可以解脫

2021-01-08 每日一首佛歌

《楞嚴經·卷四》講解98

阿難,今汝諸根,若圓拔已,內瑩發光,如是浮塵,及器世間諸變化相。如湯銷冰,應念化成無上知覺。阿難,如彼世人,聚見於眼。若令急合,暗相現前。六根黯然,頭足相類,彼人以手循體外繞。彼雖不見,頭足一辨,知覺是同,緣見因明,暗成無見,不明自發。則諸暗相,永不能昏,根塵既銷,云何覺明不成圓妙?

這段開始陳述,都是比較簡單了。這裡講到,阿難,今汝諸根若圓拔已。就是阿難,現在六根如果能夠圓滿地拔出塵境,不是一根拔六根圓拔了,如果六根能夠圓滿地拔出塵境,內瑩發光,如是浮塵及器世間諸變化相,如湯銷冰。就是說內在晶瑩的性體中,就是我們的妙覺明心,我們以後統一就叫做妙明真心,如來藏妙明真心。

否則你看他一會說這樣,一會說那樣,說著說著,聽多了就不知道說哪個了。這樣的話,內瑩發光就是發出本具的佛性,真如光明。這個時候會怎麼樣?如是浮塵及器世間諸變化相。就是這個時候,虛妄的浮塵六根,就是我們浮在外面的,器官性的眼耳鼻舌身意,及器世間的山河大地等一切變化出來的相狀,會怎麼樣呢?如湯銷冰。

如湯銷冰到底是燒開的湯扔進一塊冰,還是把一點點湯倒在大冰塊上?是如什麼?怎麼理解呢?如同於熱湯銷融於冰一樣,應念化成無上知覺。冰是什麼,凝聚的,死的,湯是沸騰的,活的。這個冰到了活的這個熱湯中,馬上就化成湯了。就等於說,應念化成無上知覺,就是我們那會轉染成淨,脫凡成聖了,桶底脫落,六根徹底脫了。

六根清淨方為道,原來退步是向前,也是指的這個境界,六根清淨了。及器世間諸變化相和浮塵,就說明一切的山河大地,所有的這些現象,本來都是我們自心的純覺之體,但是我們一會翻成苦,一會兒變成樂,一會轉成慧,一會又成淨。乃至一會有大有小,等等這些,所有的這些已經不可得了。就像觀音菩薩一樣,三十二應得大自在了。

所以我們就從這點就知道,六根如果不解,循根把它伏得見這個本來的狀態,不但外在的山河大地器世界,就算我們的根身也不得自在。外在不要說山河大地,就算我們的根身現在也是自在不了,走路也罷,吃飯也罷,睡覺也罷,看東西也罷,上網,讀書,包括修行,信解行證的一系列,都是用我們沒有解開的六根,依照它沒解的狀態來讓它解。

可是它不得自在,如果六根解了,哪怕有一根解了,六根全解,不但我們根身自在了,外在的器世界山河大地也自在了。所以由此我們想想,我們常說修行第一個要了生死,要出輪迴,要跳出三界外,三界在哪裡?真正的修行就是但解根,不出界的。哪裡有三界,就是根綁定了就是界內了,根解開了就是界外了,不離半分,當下就是出界之塵,出三界之路。

難道大家以為說我們要出三界,還真的跋山涉水地到生死輪迴的一個邊緣那,蹭的跳出去嗎?不是這樣的。所以佛法收放自如,一會是宏觀,一會是微觀微妙,一會是宏博,整個這些唯一不出的就是我們的六根門頭,就解決你六根門頭見聞覺知的問題。所以從這上面來慢慢地悟。下面有一個非常好的比喻,佛講到宗因喻的時候,怎麼樣講?阿難,如彼世人。說明咱們都是世間人,每個人都是這樣的。

相關焦點

  • 「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哪三界,哪五行?從佛家來簡析
    無色界天沒有任何色相,無物質、無身體、宮殿、國土,唯有心識住於深妙之禪定,此界眾生必須要了知心意識當體即空,非住心、非非住心,不即不離,見達自性,則當下即可出離無色界天。上述三界,在境界上有很大的差別,但仍是迷妄有情,是未得到真正解脫者所處的空間。三界無安,猶如火宅,三界迷苦,猶如大海,故又稱苦海。所以佛陀教化我們要跳出三界方得真正解脫。
  • 「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是啥意思
    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資料圖) 佛教中講的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是名三界。出三界有出三界的條件,那麼如何才能出三界呢?
  • 佛教中「三界六道」和「解脫果」的關係
    在佛教中,「三界六道」是什麼呢?以現代的觀點來說,就相當於是我們的世界觀。佛教的世界觀認為,眾生皆是生活在三界六道之中的,無量劫以來,眾生皆在這裡面生死相續,不斷輪迴。圖片來源於網絡那麼,什麼是三界呢?三界既是指欲界、色界、無色界。欲界之中,又分別對應相應的六道,地獄、餓鬼、畜生是三惡道;人、天阿修羅、欲界六天是三善道。
  • 道家常言「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這「三界」分別指啥?
    道家常言「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這「三界」分別指啥?很多人喜歡稱佛門為淨土,的確,超脫於俗世之中的佛家比起人間的喧囂自然是淨土般的存在。而在道家看來,想要真正做到身處淨土,是要「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五行我們自然知道,他指代的是五元運行之意,這五元分別是金木水火土。不論佛道都是如此作解。那麼,三界又指的是啥呢?
  • 在佛教中何謂「三界」?
    《法華經·譬喻品》:「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三界三界又稱三有,生死境界有因有果故名為有。指眾生所居之欲界、色界、無色界。此乃迷妄之有情,在生滅變化中流轉,依其境界所三個層次;又稱作三有生死,或單稱三有。
  • 佛法:學佛人,如何才能「跳出三界外,不在六道中」
    每個人信佛的因緣和目的都各不相同,因而對於這一問題的回答也自然千差萬別。但想必有不少人信佛是為了求得佛菩薩的保佑,從而獲得現世的福報。祈求保佑,求取福報,只要不違背因果法則,也無可厚非。信佛人真心誠意禮拜佛菩薩,只要功夫到家,則可以與佛菩薩的慈悲願力感應道交,從而得到加持。但如果只是為了獲得保佑與福報而信佛,實際上不過僅僅停留在民間信仰的層次,與佛法真義還相去甚遠。佛教,不是神道設教,不是以消災賜福來吸引信眾的宗教,而是佛陀對眾生至善圓滿的教育,是了解宇宙人生真相、實現徹底覺悟解脫的正道。
  • 科普:佛教中的「三界」指的都是什麼?可以在生滅變化中流轉!
    三界指眾生所居之欲界、色界、無色界。此乃迷妄之有情,在生滅變化中流轉,依其境界所三個層次;又稱作三有生死,或單稱三有。因三界迷苦如大海之無邊際,故又稱苦界、苦海。在佛教術語中指眾生所居之欲界、色界、無色界或指斷界、離界、滅界等三種無為解脫之道。
  • 孫悟空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是跳出了天、地、人三界嗎
    《西遊記》中孫悟空被地府鬼差將魂魄勾到地府時,曾說自己已經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也就是說他已經超脫了生死,不在受天地的束縛。而在這裡,很多人都自然而然地將三界理解為天、地、人界。照這樣的理解,孫悟空所說跳出三界,指天、地、人也不錯。其實孫悟空所說三界並不是我們所理解的三界,而是欲界、色界、無色界。我們都知道,在道教中,將天地分為三十六層。而這三十六層又被分為三界,這才是孫悟空所說的跳出三界,其實與天、地、人三界的分法也差不多,只不過是更細一些。
  • 怎樣才能「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學佛的根本目的,就是「解脫」二字。得解脫者,如天王如來所說「身在地獄,亦如天堂」。未得解脫者,縱使你本已大富大貴,人人稱羨,卻感覺種種痛苦紛擾。看不開,悟不透,難心安!可以說,「解脫」二字,才是佛法真實義!那麼,如何得解脫呢?達摩祖師在其《破相論》中回答弟子「志求佛道者,當修何法,最為省要?」
  • 佛教:何謂「三界」?如何超越三界?
    佛教:何謂「三界」?如何超越三界?佛教中常說的三界是指欲界、色界、無色界。欲界眾生是以三維陽性物質為身,有肉質之身。色界是四維眾生,以光的形象為身體。無色界是四至六維眾生,連光體也沒有,只有意識存在。前面在「修煉」中所謂的「四禪八定」修成後,也僅能突破色界天,還不能衝出三界。
  • 漲知識:你我在佛教「三界」中的哪一界?
    跳出三界外佛教「三界」:第一界叫做「欲界」。「欲界」就是「六道」。修與行第三界叫做「無色界」。只有受、想、行、識四心。此界沒有色,離開了物質但還有一些精神的東西在此界有「四重天」。白蓮花三界二十八重天示意圖如下:
  • 如何跳出三界五行?除了太上老君的仙丹,還有這三樣東西也可以!
    看過書籍《西遊記》的讀者都知道,在書中有很多厲害的神仙,但是實力最強大的神仙就是不在三界五行之內,不歸玉皇大帝掌管,可以說他們是不死不滅,從洪荒流小說的觀點來看,這類神仙就是先天聖人。仔細看完這本書,我們會發現書中有很多東西能讓神仙跳出三界五行,成為先天聖人,它們分別是太上老君的仙丹,王母娘娘的蟠桃,鎮元子的人參果和唐僧肉。太上老君是三清之一,坐於太清之右,實力深不可測,書中的法寶幾乎都是太上老君煉製出來,比如孫悟空的金箍棒。從書中的內容來看,我們會發現太上老君不僅會煉製法寶,他還會救死扶傷,修煉各種各樣的仙丹。
  • 佛教三界六道和大千世界的秘密
    以此類推,佛教的宇宙觀,其實就是佛教對空間與時間的認識。佛教的空間觀受到其他原始宗教的影響,同樣認為整個宇宙世界是以無數個地球為基礎點,太陽和月亮並存的「小世界」構成的「大世界」。位居小世界中央的乃是須彌山,此山與其他山不同,越往山頂越廣闊,因為越往山頂,所住的天王地位越高,法力越大。
  • 道家所說的「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您知道是哪「三界」嗎?
    孫悟空說了一句話:「我老孫超出三界之外,不在五行之中,已不伏他管轄,怎麼朦朧,又敢來勾我?」孫悟空從菩提祖師學得長生不老之道法,已然壽與天齊,至於為何還會被寫入生死簿,暫且不表,本期主要跟大家聊一聊「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之中的「三界」是什麼。道教認為在「三界」和「五行」範圍之外可以超脫生死,達到逍遙自在、長生不老的境界。
  • 佛教「三界」和「二十八天」的關係
    三界,佛教指六道眾生輪迴所居住處。按照生命形式的不同分為欲界、色界、無色界。這三界中的眾生不論形式如何,也不論壽命的長短,仍處於輪迴之中。所以我們經常會聽到「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之類的俗語,來表示修行的終極目的。
  • 到底如何才能跳出三界,不受輪迴?
    如何知道你是從哪一道輪迴投胎轉世的呢?怎樣才能跳出三界,不受輪迴呢?今天咱們來一一講述:一、何為六道輪迴?六道輪迴原為印度婆羅門教的世界觀,後佛教引用。佛法認為天地之間有輪迴,而輪迴當中又有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會苦、愛別會苦、所求不得苦、五陰盛苦。如此,六道輪迴可以說苦多於樂,所以人生是苦誨也。古人所謂的六道,即天道、阿修羅道、人道與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
  • 佛教中的三界指什麼?佛教的世界觀,修行之人都該看看!
    佛教術語中的三界指的就是三種無為解脫之道,三界可以指欲界、色界、無色界,除此之外,三界也可以指斷界、離界、滅界,或是指法界、心界、眾生界。佛教認為在欲界的眾生,都是有情慾的,欲界有六重天,包括四大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和他化自在天。從欲界六重天再往上去,就到了色界。色界共有十八層天,每高一層,福報就多一分。
  • 西遊的三界、五行
    西遊裡悟空最喜歡顯擺的一句話是,我老孫,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你管不到我。五行,比較統一,就是金木水火土,泛指各類物質。心靜三界,佛教道教各有說法。佛教的三界比較複雜,指的是欲界、色界和無色界。三界是處於生死輪迴中的、迷妄有情的眾生生存場所,故三界又稱為苦海。由於在三界中還有生死,所以只有跳出三界外,才能通向涅槃之路,佛教修行的目的就是超越三界,以佛法教化三界眾生,教眾生做人做事,以圓滿智慧普渡眾生,以悟色悟空出世。道教的三界比較通俗,天地人三界。通俗理解為將天地人三界視為三個球體,分別置於三角形的銳角之上,形成三界之勢。魔妖精靈等族群處於聯線位置。
  • 佛弟子如何過農曆新年?
    作為佛弟子,雖然過年稍微隨大家高興一點,熱鬧一點,也只是稍微隨意點,內在還是保持平常心。只有人,才會編出一些日子過節、過年,然後在那裡過多地動蕩。你看地球繞太陽轉,轉一圈成一年,真正過年是地球在過年。但它都是很穩定的,它如果說「到哪個地方,過年了,我高興就突然抖動一下」,那麼地球人不都完了嗎?天體的運行都是常恆穩定的。上面講了幾個原則,下面是一些具體問題。
  • 西遊記:他是唯一一個不在五行中,跳出三界外的神仙,如來都怕他
    劇中,師徒四人一路歷盡艱難,靠著孫悟空的本領才得以安全取得真經,別的不說,就為這師徒四人的毅力,這種不畏艱險的精神,都值得我們現代人好好的思考。西遊記中師徒四人西行的時候,路上的妖魔鬼怪都可謂是法術高深,更是有著奇寶傍身,就算是當年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有時候都是那這些妖怪毫無辦法,只能是去天庭尋找各路神仙前來助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