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卷四》講解98
阿難,今汝諸根,若圓拔已,內瑩發光,如是浮塵,及器世間諸變化相。如湯銷冰,應念化成無上知覺。阿難,如彼世人,聚見於眼。若令急合,暗相現前。六根黯然,頭足相類,彼人以手循體外繞。彼雖不見,頭足一辨,知覺是同,緣見因明,暗成無見,不明自發。則諸暗相,永不能昏,根塵既銷,云何覺明不成圓妙?
這段開始陳述,都是比較簡單了。這裡講到,阿難,今汝諸根若圓拔已。就是阿難,現在六根如果能夠圓滿地拔出塵境,不是一根拔六根圓拔了,如果六根能夠圓滿地拔出塵境,內瑩發光,如是浮塵及器世間諸變化相,如湯銷冰。就是說內在晶瑩的性體中,就是我們的妙覺明心,我們以後統一就叫做妙明真心,如來藏妙明真心。
否則你看他一會說這樣,一會說那樣,說著說著,聽多了就不知道說哪個了。這樣的話,內瑩發光就是發出本具的佛性,真如光明。這個時候會怎麼樣?如是浮塵及器世間諸變化相。就是這個時候,虛妄的浮塵六根,就是我們浮在外面的,器官性的眼耳鼻舌身意,及器世間的山河大地等一切變化出來的相狀,會怎麼樣呢?如湯銷冰。
如湯銷冰到底是燒開的湯扔進一塊冰,還是把一點點湯倒在大冰塊上?是如什麼?怎麼理解呢?如同於熱湯銷融於冰一樣,應念化成無上知覺。冰是什麼,凝聚的,死的,湯是沸騰的,活的。這個冰到了活的這個熱湯中,馬上就化成湯了。就等於說,應念化成無上知覺,就是我們那會轉染成淨,脫凡成聖了,桶底脫落,六根徹底脫了。
六根清淨方為道,原來退步是向前,也是指的這個境界,六根清淨了。及器世間諸變化相和浮塵,就說明一切的山河大地,所有的這些現象,本來都是我們自心的純覺之體,但是我們一會翻成苦,一會兒變成樂,一會轉成慧,一會又成淨。乃至一會有大有小,等等這些,所有的這些已經不可得了。就像觀音菩薩一樣,三十二應得大自在了。
所以我們就從這點就知道,六根如果不解,循根把它伏得見這個本來的狀態,不但外在的山河大地器世界,就算我們的根身也不得自在。外在不要說山河大地,就算我們的根身現在也是自在不了,走路也罷,吃飯也罷,睡覺也罷,看東西也罷,上網,讀書,包括修行,信解行證的一系列,都是用我們沒有解開的六根,依照它沒解的狀態來讓它解。
可是它不得自在,如果六根解了,哪怕有一根解了,六根全解,不但我們根身自在了,外在的器世界山河大地也自在了。所以由此我們想想,我們常說修行第一個要了生死,要出輪迴,要跳出三界外,三界在哪裡?真正的修行就是但解根,不出界的。哪裡有三界,就是根綁定了就是界內了,根解開了就是界外了,不離半分,當下就是出界之塵,出三界之路。
難道大家以為說我們要出三界,還真的跋山涉水地到生死輪迴的一個邊緣那,蹭的跳出去嗎?不是這樣的。所以佛法收放自如,一會是宏觀,一會是微觀微妙,一會是宏博,整個這些唯一不出的就是我們的六根門頭,就解決你六根門頭見聞覺知的問題。所以從這上面來慢慢地悟。下面有一個非常好的比喻,佛講到宗因喻的時候,怎麼樣講?阿難,如彼世人。說明咱們都是世間人,每個人都是這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