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蘇軾思念弟弟之情溢於言表

2021-01-18 火鍋好劇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宋代·蘇軾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

——宋代·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賞析

這首詞是作文在中秋節的時候望著月亮懷念故人而創作的,表達了他對對胞弟弟蘇轍的思念之情,其中的丙辰時間是北宋神宗熙寧九年,當時作者蘇軾在密州做太守的職位,蘇軾在中秋節的夜晚,坐在這裡一邊欣賞著月亮,一邊飲著酒,一直等到天亮才做了這一首《水調歌頭》,作者運用了很形象地描繪手法,描繪出一幅皓月當空,自己的親人在距離自己千裡之外的地方的這種孤高曠遠的境界。在熙寧四,作者以開封府推官通判杭州,是想要避開汴京政爭的紛爭,在熙寧七年被調知密州,作者雖然嘴上說著是自願的,但實際上是處於被流放的地位,這一首秋詞也表現出當時的宦途險惡。

在大自然的景物當中,月亮是很具有浪漫色彩的,可以引發一些藝術家的聯想,新月可以聯想到初生的萌芽事物,而滿月象徵著人人都嚮往的美好的團圓生活,皎潔的月光可以聯想到人的品格做事光明磊落,很的詩人子在月亮上集中了許多人類無限美好的憧憬。而作者蘇軾性格很豪放,氣質浪漫的文學家,當他在望著月亮的時候表達了自己一系列的思想情感,也表現出自己豪放灑脫的風格。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蘇軾思念弟弟之情溢於言表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在文中一開始就提出了問題,月亮是什麼時候開始有的?好像在追溯明月的起源,感嘆世間萬物造化的奇妙,在這裡可以看出詩人對明月的嚮往和憧憬。把酒問青天這一句和李白的《把酒問月》有些相似,「唯願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裡」表達了作者李白失意惆悵的情感,在詩中蘇軾把青天當作自己的好朋友,和它把酒相問,表達了作者豪放的性格。

後面的「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加強了作者對月亮的嚮往之情, 作者在想像月宮裡的晚上是什麼日子,月亮這麼圓這麼亮一定是非常好的日子所以作者想要到月亮上看一看,所以說了「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這一句表明作者想要飛到月亮上,但是又怕上面的瓊樓玉宇太高,身體禁不住上面的寒冷,其中的「歸去」二字表現出作者早已經把那裡當成自己的家,當成一種歸宿。

因為作者深受道家思想的影響,所以有著超然外的生活態度。一方面表現出作者對宇宙的好奇,另一方面表達了作者對現實生活的不滿,想要脫離這煩惱的人間,雖然想要過這種似神仙的生活但是後面的「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急轉直下,雖然上面非常的美好但是不適合久居,表現了作者留戀人間又想要上天生活的矛盾心情。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表明作者很熱愛人間的生活,與其到寒冷的月宮還不如在人間月光下起舞,作者從幻覺回到現實,也因為中秋節思念親人感受到了人生的悲歡離合,而接下來的一句斌就是作者在這裡既指作者對弟弟的思念之情,月亮那耀眼的光芒穿過門窗作者也難以入眠的憂傷。在接下來的一句中,說明月亮也有被天上的雲彩給遮住的時候,何況是這無奈的人生呢!自古以來就很難有十全十美,又何必為暫時的離別而憂傷呢?最後的「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嬋娟」是指美好的樣子,即使人與人之間的分離是無法改變的,但只要思念的人健在就可以通過明月來把兩地聯繫起來,整首詩意境豪放而又有一些感情,明確的表達了作者對這圓圓的月亮的嚮往和對親人的思念。

相關焦點

  • 李白與蘇軾華山論劍,一壺酒一輪月兩篇千古佳作,蘇軾意境更佳
    李白與蘇軾的華山論劍最終誰又能笑到最後呢?一壺濁酒,一輪圓月,兩篇佳作,各有千秋。要真的說出誰更勝一籌,個人喜歡蘇軾的水調歌頭,更有意境。李白於明月下小酌《把酒問月》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皎如飛鏡臨丹闕,綠煙滅盡清輝發。但見宵從海上來,寧知曉向雲間沒?白兔搗藥秋復春,嫦娥孤棲與誰鄰?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 明月幾時有?文人墨客都為月亮附上了什麼特殊的含義?
    只因筆者今天所寫涉及他的一首膾炙人口的詞——「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百家號版權圖片全詞如下: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詞前的小序將作詞的時間、事件的起因、事情的經過,用寥寥數語交代的一清二楚。而整首詞,都圍繞月亮做文章,從開頭「明月幾時有?」
  • 願你多年以後,依舊有歌、有酒、有朋友
    蘇軾的一生,命途多舛,血雨腥風。酒給了他溫暖,也給了他力量,蘇軾孤獨時,喜歡喝酒。蘇軾因為與當權的變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見不同,自求外放,輾轉各地為官。他曾經要求調任到離弟弟蘇轍較近的地方為官,以求兄弟相互照顧。熙寧七年,蘇軾差知密州。
  • 蘇軾筆下的「嬋娟」來自何處?
    作者:陳二虎一、蘇軾的「嬋娟」表達了什麼中秋節漸近,不由想起蘇軾的那闕《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其中的「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成了膾炙人口的千古名句,也成了民俗中中秋節最詩意最美好的祝福。一般情況下,人們都把這「嬋娟」解釋為月亮,這僅僅是最淺顯的解釋。那麼,這「嬋娟」兩字到底表達了什麼?
  • 蘇軾問明月幾時有,我告訴他,心中明月從未離開
    文|月兮書記東坡先生一代大文豪,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這首詞也是流傳千古,但就這首詞思想上而言,卻不敢恭維,為什麼這樣說呢?下面就說說理由。第一、歡飲達旦,大醉。這一點,是否是錯?不說身體健康是第一位的,就是這樣飲酒大醉也不應該,讀了這樣的詞,學起蘇軾整夜飲酒,豈不是很不好。第二、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這一點更是錯上加錯,為何?乘風一詞,代表的是教化和教育,聖賢之道有什麼不好呢?內心充實,善心充滿,內心所住的地方,就是瓊樓玉宇,有寒,怎麼會有光明呢?可見,此處也是有問題。蘇軾的一生,漂泊不定,其實也是他內心的問題。
  • 李白的《把酒問月》裡令人陶醉的天問,誰能回答呢
    下面白馬君就和諸位詩友一塊欣賞一首有名的太白體《把酒問月》。貳《把酒問月》李白故人賈淳令予問之。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皎如飛鏡臨丹闕,綠煙滅盡清輝發。但見宵從海上來,寧知曉向雲間沒?白兔搗藥秋復春,嫦娥孤棲與誰鄰?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願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裡。
  • 吳迪雜談:蘇軾的肺腑之言:聰明反被聰明誤,值得深思
    蘇軾是北宋中期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都有相當成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但就是如他那麼聰明的人,在人生的旅途中,也常常遭受到被貶官、流放,無可奈何,故發出感嘆:聰明反被聰明誤一說。我們就以蘇軾的一生為參照來分析一下這句話的內涵吧。我認為有如下因素決定了"聰明反被聰明誤"這一說法辨證思維及正確性。
  • 蘇軾兩首精彩的「定風波」宋詞,各有7字名句對你我的人生有幫助
    比如一說到「念奴嬌」,我們就會想起「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一想到「水調歌頭」,我們就會想起「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在談到「江城子」,我們就會背誦出「十年生死兩茫茫」,或者「老夫聊發少年狂」……今天我們所分享的,是蘇軾的兩首以定風波作為詞牌名的精彩宋詞。
  • 李白寫明月的9首詩,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下獨酌》共有四首,當時詩人在長安,處於官場失意之時,其政治理想不能實現,心情是孤寂苦悶的。但面對這樣的現實,他沒有沉淪,而是繼續追求自由,嚮往光明。二、《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這首我們小學就學習過的詩,寫的是詩人在寂靜的月夜思念家鄉的感受。
  • 東坡《水調歌頭》書法作品推薦,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歷史治水名人。蘇軾是豪放派詞人的主要代表之一,「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政治上屬於舊黨,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其詩題材廣泛,內容豐富,現存詩3900餘首。代表作品有《水調歌頭·中秋》、《赤壁賦》、《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記承天寺夜遊》等。
  • 蘇軾思念妻子的一首詞,和杜甫名作《月夜》有異曲同工之妙!
    宋神宗熙寧七年(1074)三月底,在杭州任通判的蘇軾因為賑濟災民而遠赴潤州,在離家半年多的時間裡,蘇軾為了表達對自己妻子王閏之的思念之情,寫下了不少詞篇,其中最出名的一首就是《少年遊·潤州作》。去年相送,餘杭門外,飛雪似楊花。今年春盡,楊花似雪,猶不見還家。
  • 蘇軾預感到自己大限將至,於是寫下了這樣一首詩贈給親兄弟
    蘇軾和蘇轍這種兄弟都是文豪的,往前數有曹丕和曹植,生在帝王家就註定了兄弟情不可能太和諧,往後數有周樹人和周作人,咳咳……魯迅先生的家庭關係也一言難盡。不說這些大文豪,就咱們普通百姓,兄弟反目也是屢見不鮮,像大小蘇這種兄弟情深的,可以說是非常難得了。大小蘇從小一起學習,又是同科進士,曾被皇帝欽點為未來宰相的兩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