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宋代·蘇軾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
——宋代·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賞析
這首詞是作文在中秋節的時候望著月亮懷念故人而創作的,表達了他對對胞弟弟蘇轍的思念之情,其中的丙辰時間是北宋神宗熙寧九年,當時作者蘇軾在密州做太守的職位,蘇軾在中秋節的夜晚,坐在這裡一邊欣賞著月亮,一邊飲著酒,一直等到天亮才做了這一首《水調歌頭》,作者運用了很形象地描繪手法,描繪出一幅皓月當空,自己的親人在距離自己千裡之外的地方的這種孤高曠遠的境界。在熙寧四,作者以開封府推官通判杭州,是想要避開汴京政爭的紛爭,在熙寧七年被調知密州,作者雖然嘴上說著是自願的,但實際上是處於被流放的地位,這一首秋詞也表現出當時的宦途險惡。
在大自然的景物當中,月亮是很具有浪漫色彩的,可以引發一些藝術家的聯想,新月可以聯想到初生的萌芽事物,而滿月象徵著人人都嚮往的美好的團圓生活,皎潔的月光可以聯想到人的品格做事光明磊落,很的詩人子在月亮上集中了許多人類無限美好的憧憬。而作者蘇軾性格很豪放,氣質浪漫的文學家,當他在望著月亮的時候表達了自己一系列的思想情感,也表現出自己豪放灑脫的風格。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蘇軾思念弟弟之情溢於言表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在文中一開始就提出了問題,月亮是什麼時候開始有的?好像在追溯明月的起源,感嘆世間萬物造化的奇妙,在這裡可以看出詩人對明月的嚮往和憧憬。把酒問青天這一句和李白的《把酒問月》有些相似,「唯願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裡」表達了作者李白失意惆悵的情感,在詩中蘇軾把青天當作自己的好朋友,和它把酒相問,表達了作者豪放的性格。
後面的「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加強了作者對月亮的嚮往之情, 作者在想像月宮裡的晚上是什麼日子,月亮這麼圓這麼亮一定是非常好的日子所以作者想要到月亮上看一看,所以說了「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這一句表明作者想要飛到月亮上,但是又怕上面的瓊樓玉宇太高,身體禁不住上面的寒冷,其中的「歸去」二字表現出作者早已經把那裡當成自己的家,當成一種歸宿。
因為作者深受道家思想的影響,所以有著超然外的生活態度。一方面表現出作者對宇宙的好奇,另一方面表達了作者對現實生活的不滿,想要脫離這煩惱的人間,雖然想要過這種似神仙的生活但是後面的「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急轉直下,雖然上面非常的美好但是不適合久居,表現了作者留戀人間又想要上天生活的矛盾心情。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表明作者很熱愛人間的生活,與其到寒冷的月宮還不如在人間月光下起舞,作者從幻覺回到現實,也因為中秋節思念親人感受到了人生的悲歡離合,而接下來的一句斌就是作者在這裡既指作者對弟弟的思念之情,月亮那耀眼的光芒穿過門窗作者也難以入眠的憂傷。在接下來的一句中,說明月亮也有被天上的雲彩給遮住的時候,何況是這無奈的人生呢!自古以來就很難有十全十美,又何必為暫時的離別而憂傷呢?最後的「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嬋娟」是指美好的樣子,即使人與人之間的分離是無法改變的,但只要思念的人健在就可以通過明月來把兩地聯繫起來,整首詩意境豪放而又有一些感情,明確的表達了作者對這圓圓的月亮的嚮往和對親人的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