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608年,那一年不屬於魯宣公,也不屬於哀姜

2021-01-09 海叔說春秋
魯宣公

公元前608年的春天,魯國的都城中吹起了微冷的風,王宮內外的道路上鋪滿了白色的花瓣,宮殿的深處傳來低沉的哭泣聲,人們踩著細碎的腳步奔忙著,魯國的第十九任君主魯文公薨了。魯文公的嫡子惡及視守護在魯文公的病榻前,滿臉的憂傷掩蓋不了即將成為新任國君的喜悅之情,在他的背後恭敬的站立著季文子、叔孫莊叔和東門襄仲幾大名臣,當年在魯國政壇上叱吒風雲的孟穆伯已經不在了,臧文仲也已經不在了。在惡及視的背後,這幾股力量縱橫交錯,都在為家族的未來暗地籌謀。

魯文公的葬禮還是相當隆重的,天下諸侯十個來了九個,該來的大多都來了。在葬禮上惡及視即以國君的身份負責整個葬禮的舉辦,基本上所有的朝臣們都認可惡及視的身份,可是春秋若不亂,就難以為春秋。在這些朝臣中就有兩位人物不喜歡惡及視,不幸的是這兩位朝臣又是在朝中執掌大權的人物,一個是跟魯文公寵姬敬嬴關係密切的東門襄仲,一個是曾經率領魯國軍隊打敗戎狄的叔孫莊叔。這兩個人物在朝堂上的作用舉足輕重,他們對惡及視的反對聲音,將成為魯國權力之爭的風暴。

魯國的儲君到底選誰

這一年的冬天,東門襄仲和叔孫莊叔來到了齊國,「襄仲請齊惠公,惠公新立,欲親魯,許之」,齊惠公顯然知道魯國的重臣中東門襄仲是舉足輕重的,而且齊惠公新即位,魯國也將有新任君主,有一個陷入內亂的魯國,顯然要比多一個同仇敵愾的魯國更好,齊惠公當然支持東門襄仲。「冬十月,襄仲殺子惡及視而立俀,是為宣公。」 東門襄仲的作風可謂是雷厲風行,回到魯國就殺掉了惡及視,而立的俀正好就是敬嬴的兒子。這即是說當年東門襄仲跟敬嬴之間的關係絕對非同一般。

魯宣公的即位前後可謂是風雨飄搖,嫡兄惡及視的背後是哀姜,而哀姜是正統的夫人,有相當政治覺悟的人應該都是支持惡及視的。但是惡及視還是在守喪期間,沒有經歷名正言順的典禮儀式,嚴格意義上說還是名不正言不順的。這個空檔時期就是東門襄仲的機會。而即便敬嬴曾經跟東門襄仲密謀,但沒到最後一刻,誰也不知道魯國究竟是該誰說了算。東門襄仲在魯宣公之前是長期被壓制在三桓及臧文仲的下面的,沒有在朝野之中有什麼話語權,國內那種盤根錯節的家族和權力關係,讓東門襄仲必須認真審視任何抉擇。

東門襄仲和叔孫莊叔

東門襄仲選擇到齊國去開展外交活動,當然就是帶著明確目的,國內的力量雖然在新任國君人選上起著決定性作用,可是如果引入外部力量的話,這種決定性作用本身就可能不夠穩固。春秋以來很多國之動亂,往往來自於外部。東門襄仲與齊惠公的交易非常成功,齊惠公需要一個亂的魯國,東門襄仲需要一個可以掌控的國君,更重要的是東門襄仲有著魯國的後宮力量,敬嬴沒有理由不與東門襄仲裡應外合。在東門襄仲與齊惠公達成協議的時候,魯國的政治就已經相當明朗,嫡子惡及視徹徹底底的成為魯國政治的過客,就是還沒有開始就已經結束。

魯宣公的最後人生

《史記》裡有「哀姜歸齊,哭而過巿,曰:天乎!襄仲為不道,殺適立庶!巿人皆哭,魯人謂之哀姜」,惡及視的母親哀姜顯然在魯國已經沒有生存的價值,即便還能在後宮生活,哀姜也多半會被囚禁到冷宮終生不見天日,哀姜離開魯國回到齊國的這種「哭而過市」,多少帶有一點兒悲天憫人的絕望,就算是魯人至少也對這個喪夫、喪子再加上喪權的女人深表同情,本是太后命,一朝之間卻成了怨婦,當年離了齊國來魯國,笙歌豔舞好不歡樂,今朝孤寡了後半生,終究只有回了娘家,了此殘生。看舊人舊事非舊事,看新人新事非新事,哀姜之「哀」,即為如此。

相關焦點

  • 公元前841年發生了什麼,為何說這一年在歷史上至關重要?
    不過儘管如此,那也足以傲視群雄了,因為從我們出現了準確紀年之後,華夏文明的歷史就再也沒有間斷過。公元前841年是我國有確切紀年的開始,那麼這一年發生了什麼,為何又說這一年在歷史上至關重要呢?這就需要我們先知曉這個年份發生的重要歷史事件。國人暴動。
  • 什麼是公元前和公元後?
    以公元1年為標誌,公元前就是1年之前,公元就是1年之後。
  • 《左傳》為什麼要以公元前722年為春秋時代的開端?
    平王四十九年,魯隱公即位,《春秋》紀年開始,《左傳》也始於這一年,這年是公曆的公元前722年,距平王東遷已經過了半個世紀。也就是說司馬遷認為「春秋」結束於前477年,之後是六國時代,這個時代一直延續到秦二世亡國為止,共計二百七十年;第四階段是「秦楚之際」,主要是項羽與劉邦爭天下的那幾年歷史;最後階段則為「漢興以來」,從劉邦統一天下直到漢武帝時代為止。
  • 《鬼吹燈》中,為什麼反覆提到公元前841年?這一年真的很關鍵?
    在《鬼吹燈》的《龍嶺迷窟》一章中有這樣的一個細節:陳教授使用841這個數字作為一個盒子的密碼,並且多次提到歷史上的公元前841年,那麼,這一年中國歷史上發生了什麼?熟悉中國歷史的朋友會發現這樣的一個現象,那就是在權威性的歷史圖書上,對夏朝、商朝之間的年代劃分上,存在一刀切的現象:比如夏朝的存在年代被視為公元前21世紀——公元前18世紀,而商朝的存在年代則被記載為公元前18世紀到公元前11世紀。
  • 公元前841年,這一年發生了什麼?為何《鬼吹燈》中會反覆提到
    公元前841年,這一年發生了什麼?為何《鬼吹燈》中會反覆提到 《史記》記載:「共和元年,歲次庚申。」 沒錯,就是公元前841年,這一年制定紀年,是我國歷史有確定紀年的開始,自此之後,中國歷史便有了準確的時間記載。 如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這些時間都是有確切文字記載的。
  • 《鬼吹燈》為什麼反覆提到公元前841年?這一年在歷史上這麼的重要?
    文/《鬼吹燈》為什麼反覆提到公元前841年?這一年在歷史上這麼的重要? 《鬼吹燈》中有這麼一個場景,說瘋了的陳教授,用841作為密碼,打開了一個至關重要的盒子。那麼,公元前841年,這一年發生了啥?
  • 公元前和公元後,是如何劃分的?公元1年,是我國的哪個朝代?
    眾所周知,公、元是一種紀年法。也正因為公、元的存在,才有了公元前和公元後的說法。現如今我們常說的2019年、2020年,其實也就是公元後2019年、公元後2020年。又為了傳播和應用的方便,常常將「公元後」,簡稱為「公元」。那麼,公元前和公元後,又是如何來劃分的?
  • 中國歷史,有準確連續的記載,原來起始於公元前的這一年
    但是,有了這些文物,我們只知道有這麼一個時代,但哪年哪年都幹了些什麼,由於記載的混亂很不連續,我們根本無法捋出頭緒來。什麼時候,我們才對我們國家的歷史有了清晰明確的認識,做到有據可查了?那和夏商相隔就比較遠了,是西周的周厲王時期。確切地說,公元前841年,從這一年開始,中國有了比較準確的編年史,中國的歷史揭開了歷史的新篇章。。
  • 《鬼吹燈》反覆提到公元前841年,這一年發生過什麼,為何如此重要
    他們還多次提及過歷史上公元前841年,為何這一年頻被提起,在這一年裡中國歷史又發生過什麼故事如此重要?下面我們就細細道來。據史料記載,夏朝起源於公元前21世紀--公元前18世紀,到了商朝便為公元前18世紀--公元前11世紀,說到夏朝商朝存在的年代不可能是這樣不確切,因為當時西周共和元年之前無法精確紀年,所以歷史學家才會這樣劃分。
  • 六十甲子的幹支紀年算法(包括公元前)
    但是萬年曆不能查萬年,比如公元前得怎麼辦?比如夏商周得曆法不一樣怎麼辦?這裡介紹幾個簡單算法,方便查詢。 需要首先說明:幹支的六十甲子計數不受夏商周的曆法規則影響,只按時間算。如1911年,其尾數為1,對應的天幹為「辛」;以12除1911得159,餘數為3,對應的地支為「亥」,該年即為辛亥年。
  • 歷史上的那一年:公元元年
    它以相傳的耶穌基督誕生年即公元元年作為歷史算起,在中國這一年正好是西漢平帝元始元年。以這一年為界,在此以前的時間稱公元前多少年,在此以後的時間稱公元多少年,或直接稱XX年(注意,不能寫成公元後XX年)。公元1年,屬公元1世紀00年代。中國為辛酉年(雞年),漢平帝元始元年。公元元年政權公元1年存在國家及其統治者。
  • 現在是公元2019年,那公元1年是古代的哪一年?又是誰定的呢?
    今年是2019年,按照幹支紀年法計算呢就是已亥年。天幹地支第二種叫年號紀年法,從西漢漢武帝劉徹(西漢第七位皇帝)開始有年號,此後每個皇帝即位都要改元,並以年號紀年,此後形成制度,劉徹登基的第一年,就是建元一年(公元前141年),劉徹一生一共使用11個年號,分別是:建元、元光、元塑等,一直到他的最後一個年號—後元, 歷代帝王遇到"天降祥瑞"或內訌外憂等大事、要事,一般都要更改年號。
  • 現在是公元2019年,那公元1年是古代的哪一年?是誰定的呢?
    今年是2019年,按照幹支紀年法計算呢就是已亥年。第二種叫年號紀年法,從西漢漢武帝劉徹(西漢第七位皇帝)開始有年號,此後每個皇帝即位都要改元,並以年號紀年,此後形成制度,劉徹登基的第一年,就是建元一年(公元前141年),劉徹一生一共使用11個年號,分別是:建元、元光、元塑等,一直到他的最後一個年號—後元, 歷代帝王遇到"天降祥瑞"或內訌外憂等大事、要事,一般都要更改年號。
  • 漢武大帝-劉徹(公元前156年-公元前87年)
    漢武大帝-劉徹(公元前156年-公元前87年)劉徹是漢景帝劉啟的第十個兒子,生於漢景帝前元元年(公元前156年),生母為王太后,公元前140年即位,年僅16歲(少年天子),為漢武帝,公元前87年病死於五柞宮,在位54年,終年70歲。
  • 公元元年是我國的哪一年?公元前我國是從多少年開始的?進來看看
    再從公元元年往後180年,還是一個辛酉年,公元181年,東漢末代皇帝漢獻帝和千古名相諸葛亮出生,黃巾起義即將爆發,東漢行將滅亡。此後,中國大地長期陷入分裂(中間只是西晉的短暫統一,而後陷入東晉、五胡十六國的更大分裂)。所謂的公元前,就是公元一年以前的紀元,必須倒數。就像我們常使用的溫度計一樣。O度以上為「正數」,以下為「負數」,記作公元前一年,二年……依次類推……。
  • 秦始皇是公元前200年,中華5000年,現在是公元2018年,那3000年去...
    對傳統文化有興趣的朋友經常會聽到中華歷史5000年的說法,並因為中華民族擁有悠遠的歷史而產生一種自豪感。但有細心的朋友發現史冊上真正記錄的時間跨度好像並沒有5000年那麼長。而以我們現在使用的公元紀年法來看,直到2018年(切合題目,現在已經2019年),也就是說公元後只有2000多年歷史。
  • 公元前476年緣何成為春秋和戰國的分界線
    司馬遷在《史記》中提出了春秋和戰國的明確分解年:春秋為前770——前476,戰國為前475——前221年,並被普遍認同。 春秋時期(公元前770一公元前476年),是我國由奴隸制向封建制轉變時期。由於鐵製農具和牛耕的使用,荒田大量開墾,耕地面積擴大,農業生產有了發展。
  • 利簋:武王伐紂是在哪一年?
    但如果問中國有確切年代的歷史,那只能從公元前841年算起。那一年,周厲王犯了眾怒,引起「國人暴動」,周定公和召穆公開始「共和行政」。司馬遷的《史記·十二諸侯年表》就是以這一年為起點,這一年往後,我們的紀年就沒亂過。
  • 公元前和公元後,是怎麼劃分的?公元1年是我國哪個朝代?
    引言 故鄉今夜思千裡,霜鬢明朝又一年。——《除夜作》 我們都知道地球自轉為一天,公轉為一年,日子一天天地過,人們為了記錄年份就發明了各種各樣的紀年法,其中有一種就是公元紀年。我們一般都會說公元前和公元後,那麼公元前和公元後究竟是如何劃分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