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帛書《道德經》和後世流傳《道德經》哪個大有裨益?
1、其實這個是對立統一的,各有利弊,各取所需,因為人這個東西是有立場、角色、利益、以及情緒的,很多人根本沒有意識到兩個版本有什麼區別。2、傳世的《道德經》流傳至今,太多人心血和精力,智慧和付出,那能一票否決,況且真心化,傳世的不一定就對,但是會更更多人幫助。
-
《道德經》與《易經》的關係破譯
原標題:《道德經》與《易經》的關係破譯 乾第一 坤第二 乾卦,《道德經》對應章節為第一章 坤卦,《道德經》對應章節為第二十五章 《道德經》總結兩卦的章節為第四十章 「天」、「地」在《易》和《道德經》中都是很重要的概念,又被解釋為「乾」、「坤」和「無」、「有」,但不能等同。
-
為什麼經典《易經》《道德經》晦澀難懂,比聖人我們現代人缺什麼
首先,經典是承載智慧、真理、覺悟的載體,《易經》也好,《道德經》也好。《易經》《道德經》晦澀難懂嗎?文字、知識、語言、邏輯都不全是思維方式上的差異,更多是踐行和悟性的高低,很多道理講的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在踐行層面大打折扣,甚至倒行逆施的不在少數。古人的智慧寫不出來,寫不完,甚至無始無終,無有無不有,古人和現代人差異大嗎?非常大,也非常小。
-
《道德經》的根脈魂是什麼?對個體的啟示是什麼?
《道德經》《易經》其實是百家共尊的經典,溯源來說,就是河圖洛書,是伏羲八卦,先天八卦,而能得到考證的是《周易》,就是周文王註解的《易經》。小道消息,《易經》分三種類,《連山易》《歸藏易》《周易》,而連山易起首的卦是艮卦,先天八卦是立體的,天為乾,地勢坤。《道德經》的根是真理、是規律,是智慧,是本質。
-
日本對《易經》研究的路徑
作者:史少博,西安電子科技大學人文學院 摘要:日本學者對《易經》的研究,隨著儒學在公元五世紀傳入日本就開始了,至公元757年,《易經》正式成為了日本古代國子監的教材之一。日本對《易經》的研究有伊藤仁齋、北村沢吉等人的"義理派",也有根本通明等人的"象數派",還有許多易學家既重視象數,也重視義理的"易理與象數兼容派"的研究。綜括日本古今對《易經》的研究途徑:一是對《易經》的講讀。通過講讀而研究《易經》博大精深的內涵。日本古代多次實施宮內講學的制度,大規模皇室主持的講《易經》活動極大地推進了日本的易學研究和普及程度。二是日本學者對中國易學文本的研究。
-
這兩個成語出自《道德經》,因人們的悟性不同,理解和用法也不同
《道德經》在開篇就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由於古人的文言沒有標點符號,後人在斷句上就為難了。有的學者斷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在出土的文物《老子》一書中,又有一個版本「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名,可名也,非恆名也",標點不同,意思也就大不相同。
-
易經最吉一卦,與道德經不謀而合
研究易經的人一般都喜歡乾卦、坤卦,緊接著被研究最多的應該是謙卦。 謙卦,可以說是易經陰陽之「陰」發展到極致的一個卦,催生了中國傳統文化另外一個學派——老子《道德經》一派。謙卦爻辭與《道德經》相關內容,遙相感應,從中能夠感受到中華文明的源遠流長與傳承性。
-
《道德經》中的三生萬物,原來是這麼回事!
《道德經》中有一句非常引人入勝的話,古往今來有不少的人都在註解,直到現在還爭議不斷,沒有形成一個定論,這句話就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讀了不少講解《道德經》的書,現在普遍學術界能接受的觀點是:「一」指的是「氣」,「二」指的是「陰陽」,「三」指的是「多」。意思說的就是,由「氣」生出「陰陽」,由「陰陽」生出了萬事萬物。但是對於惜墨如金的老子來說,在書中寫出:「陰陽生出萬物」這種廢話,小編就覺得不太可能,答案一定在別處。
-
《易傳》與《道德經》的關係
-
中國的入世與出世:先跟《周易》學生存,後跟《道德經》學生活
中國人對於這兩種道最好的學習方法就是:先跟《周易》學生存,後跟《道德經》學生活。為什麼說要跟《易經》學生存?道德經的古籍《道德經》強調要尊重自然法則,順勢而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經》多次強調「作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而不居」。一個人要踏踏實實做事,不求華麗的辭藻;做了一點事,不能居功自恃,應該謙虛謹慎,正確對待自己。正確對待自己是最不容易的事,所以說「知人者智,知己者明」。許多人犯錯誤,往往是因為缺乏自知之明,有了一點成績就忘乎所以;遇到一點挫折就失去信心。
-
黃靖浩:為什麼職位越高的人越喜歡學習和研究易經?
閱世越深我們越會發現一個社會現象,那些職位越高,越是擔當大任的人,他們越是喜歡學習和研究易經,於是在他們的影響下,我也走進了易經的世界,探究起學習和研究易經的價值和意義。易經素來被中國人奉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易經含蓋萬有,綱紀群倫,是中華文化的傑出代表;廣大精微,包羅萬象,亦是中華文明的源頭活水。
-
為何南懷瑾大師稱:年輕人不要去研究易經和佛學?
古往今來,易經吸引了無數能人異士。「如果想要把事業做大到一定的程度,就一定要去讀一讀《易經》。」阿里巴巴創始人馬雲對易經就非常推崇,覺得其中韻味無窮。可當那些站在金字塔頂層的人物都說要讀《易經》並不代表其他人也要去讀,中國正統文化傳播者南懷瑾認為,易經和佛學都是無比深奧的學科,是需要有極高的智慧,或者完全沒有讀過書的人,才可以去鑽研的。
-
《道德經》中一個神奇的數字密碼,是宇宙萬物起源的秘密所在
三的妙用普遍而深刻,宇宙萬物萬有之一切,不是三本身,就是三的倍數,九是陽數之極,就連珠算裡的九九歸一,也是從易經和道家哲學化來的.在道家思想裡,「九」是大之極致,終極的。三三得九,九九歸一,是一種忘我的狀態,是人類文化的最高哲學精神。
-
如何理解道德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道德經是春秋戰國時代的一部巨著,被後世稱為「眾經之首」,不過在當時它被稱為「老子」而不是道德經,而現代的道德經頒布還是被漢武帝獨尊儒術以後,經過了一批儒生的改版,根據70年代湖南馬王堆出土的文物中,還有一批竹簡中,當時的版本應該是德經在前,道經在後,應該成為德道經。但是由於道德經現在版本已經傳了幾千年,約定成俗要改過來確實有點難度。
-
如何理解《道德經》中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道德經》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這一章歷來爭議比較多,現在流行的解釋是與《易經》的陰陽之說結合起來:「一」是太極,「二」是陰陽,「三」是陰陽結合繼而衍生萬物。還有說「一」是八卦的第一層「兩儀」,「二」是八卦的第二層「四象」,「三」才演化出了八卦,繼而八卦生萬物。
-
道德經智慧:牢記兩條天規,生活將愈來愈好,運氣和福報與日俱增
對此充滿了智慧的老子,曾經在《道德經》中透露了兩條天規,當你能夠領悟和實踐這兩條天規時,你的生活將會越來越好。歷史上許多成功者,都把握住了這兩條天規!那麼老子是誰?為何大家都說「老子天下第一」呢?老子,戰國時代諸子之一,也是中國道家的先賢。在近代的大哲學家「王東嶽」看來,他「老子」為中華文化的第一始祖。
-
《道德經》縱橫捭闔五千言,其核心思想可用四個關鍵詞概括
《道德經》是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寶庫,古今中外歷代先賢聖人無不從中汲取營養和智慧。德國哲學家、思想家尼採這樣評論《道德經》:「老子思想的集大成者《道德經》,就像一個永不枯竭的泉井,滿載寶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道德經》能給你想要的人生智慧、財富智慧和國家智慧。
-
用《易經》卦象來解釋《道德經》,非常有意思
大家都知道,老子的《道德經》,蘊涵著天地人,道德,人體生命,物理學,量子力學,管理學,等等都有密切的聯繫,可以說是天地萬物,無所不包。《道德經》第三篇原文:不尚賢, 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
《道德經》道可道,孔子怎樣去觀察人和事?
少兒讀《道德經》,也許背誦如流,不見得能領悟其中規律。有一定社會閱歷的人,回頭讀《道德經》,常常能恍然大悟。《道德經》開篇:道可道,可道對應無數的變化現象,萬變不離其宗,根本規律卻只有一條,即是:人們終其一生,都在不確定的(變化)狀態中,尋求確定,以此為安全感。在變化和確定之間,找到一個平衡,是每一個人一生的課題,領悟規律的人,生活就越來越順。
-
為何越用心研讀《易經》越覺得自己膚淺?當探其精髓之後徹夜難眠
但作者最感興趣的還是易經,下課之後就用心研究了一番。·《易經》的博大精深談到古代哲學就很有意思了,因為這時很多國學愛好者會說,西方哲學要不就是抄襲我們的,要不就是文藝復興之後他們編造出來的。部分極端國學愛好者會說,當我們的先人在書寫《論語》、《道德經》、《易經》時,西方人還在飲毛茹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