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孟談:人品堪稱「戰國謀士第一」,用「術」比申不害還早100年

2021-01-10 騰訊網

《戰國策》中記載了一位冰心玉壺、超然脫俗的謀士――張孟談。

張孟談是趙襄子的謀臣,而《史記》稱之為張孟同,是趙襄子的相。

在《戰國策》中,他的形象主要是由《知伯帥趙韓魏而伐範中行氏》和《張孟談既固趙宗》兩篇文章連貫而來的。

《知伯帥趙韓魏而伐範中行氏》

當知伯滅了範氏、中行氏後,接著向韓、趙、魏三氏索取土地。

韓、魏懼於知伯,皆應其所求,唯趙氏不肯給。因此,知伯暗中聯合韓、魏兩氏攻趙。

趙襄子劇照

張孟談為趙襄子選好防禦之地,擬定守城計劃,使得三國聯軍進攻三年仍不下。但三年後,城中「財食將盡,士卒病羸」,而且趙襄子已打算投降了。

誰也沒有想到,張孟談竟然能力挽狂瀾。

他先拜見韓、魏之君,說之以「唇亡齒寒」的道理,而成功讓此二國倒戈;再以趙臣的身份,朝會知伯,假裝乞降;並打探軍情,得到知伯疏於防範的情報;最後使用計謀——連夜以水灌知伯軍,殺知伯。

可見,張孟談不僅具有極佳的口才,在智謀和觀察方面,皆高人一等。更難能可貴的是,他立下此等大功,卻不貪戀權力、名聲、財寶。

張孟談劇照

《張孟談既固趙宗》

在張孟談看來,國君的權勢要能控制臣下,而今自己的權勢高過國君,對國家是有害的。

對趙襄子的賞賜和挽留,張孟談堅決地說:

「臣觀成事,聞往古,天下之美同,臣主之權均之能美,未之有也!」

這是國君所必備的駕馭臣下之「治術」。可見,他所考量的,是守住國家的方法。

從歷史上看來,春秋之時臣弒君者多有,往往是世卿執政後權力高過王權所致,尤其是春秋晚期,各國普遍發生內亂,如田氏代齊、魯之三公、晉之六卿。

晉靈公劇照

晉國在晉靈公被權臣趙氏殺死後,由趙氏扶立晉成公,從此以後進入「六卿專政」的階段。晉哀公四年(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氏滅知氏;又五十年(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晉。

張孟談親眼見到「六卿專政」所導致的政局動蕩不穩,並實際參與了重要的三家滅知氏之戰。因此,在鞏固了趙氏的宗社之後,張孟談為趙國提出了經濟改革的方案,主要是推行田制改革:

「廣封疆,發五百。」

「五百」是什麼意思?應作「阡陌」,即《商君書》所稱「開阡陌封疆」之意。

張孟談劇照

當時,晉之六卿破壞了「步百為畝」的井田制,而擴大了田畝制和地稅制。張孟談的「廣封疆,發阡陌」,是以二百四十步為畝,是六卿中最大的畝制,又不徵收地稅,因而自然得到了老百姓的支持。

他所提出的,是一項使國家富強的改革措施,而接下來,他要做的是內政上的安定,即擴張君權,來避免「六卿專政」的歷史重演。

他的理論,比申不害還早100年

我們都知道,申不害提出「術治」的論點,以為「君不專制,臣必擅主」。申子說:

「獨視者謂明,獨聽者謂聰,能獨斷者故可以為天下王。」

戰國時期,遊說者眾。他們各出奇計,投君所好,以釣權勢。試想,如果臣之權勢過大,而君對臣又無駕馭之術,那麼恐怕會形成國家分崩離析的局面。

申不害劇照

其實,張孟談已有「術治」的初步思想,比申不害還早100年。而且,他為鞏固趙氏的根基,率先做出表率——「捐功名,去權勢以離眾。」

張孟談是趙襄子最重要的大臣,不僅身份尊貴,而且大權在握,更有享不盡的採邑稅收,但他卻能放棄名利歸隱,過起平淡的躬耕生活。

在他隱居三年後,國家有難——諸侯合謀攻趙。趙襄子親自下鄉會見張孟談,此時他又義不容辭上路,回朝主持國政,並能用計化解四國的結盟,順利解除趙的危機。

玲瓏說

張孟談為相,不積極為己身富貴圖利;他為隱士,也不消極避世。

看來,他恪守綱常倫理,事有道之君與事無道之君,都能盡己分,更何況趙襄子是個頗有作為的國君!

趙襄子劇照

《史記》中記載,當趙氏被圍城三年時,群臣皆有外心,唯張孟談不失禮;當趙襄子往見張孟談,請其復出主政時,張孟談也要求:

「君其負劍而御臣以之國,舍臣於廟,授吏大夫。」

戰國時代的「士」,大都缺乏守禮、忠君的觀念,普遍以「逐利」為人生目標。而張孟談要求「吏大夫」的職位,並非貪於官職權勢,而是「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的表現,有禮有節。

他是戰國謀士中的「少數派」,是忠君愛國、不為名利的典範,其人品堪稱是「戰國謀士第一」。

相關焦點

  • 高深莫測的政治權術——申不害眼中的韓昭侯
    韓昭侯與申不害從戰國中期的形勢看,韓國無論規模還是實力在群雄中都不具備明顯優勢,在地緣戰略上,又處在列強環伺的四戰之地,但韓國卻總能逢兇化吉,甚至還擴大了自己的疆土。不過,韓國得以躋身於「戰國七雄」的行列,與申不害擔任國相的十五年中的變法活動密不可分,在這種意義上來說,韓國即使是第一個被滅掉的「七雄」,也無憾了。公元前337年,申不害卒於韓都(今新鄭),韓國的改革基本上就中斷了。
  • 商鞅變法成功,申不害為何失敗?看完頓覺好老闆嘴臉嚇人
    申不害(前385年-前337年)其人,屬鄭國人,按《史記》說法,是專研」黃老之術「的大家,後續通曉黃老後,又研究自創了法家,進而成了戰國時期法家思想奠基人之一,以"術"著稱。這樣的人物,在那個求賢若渴時代,當然是需要被重用的對象。後續韓國進行了歷史上最重要吞併,滅了申不害母國鄭國,這個戰國大才,就此成了韓國人。
  • 韓國申不害變法:戰國法家術派唯一實踐,終使國政陰謀化?
    而一個國家變法如得真正富強,必然也會迅速參與到戰國爭霸之中,怎可能20餘年沒戰?就連最深刻的同時期的商鞅變法時期,秦國14年之內也進行了七場對外戰爭,這還不算反擊戎狄固守後方之戰。而秦孝公在商鞅變法時盡力斡旋國際關係,其參加的戰爭大致也兩年一次,更何況是韓國。
  • 「無為」和「獨斷」——韓昭侯和申不害以「術」為主的政治改革
    那就需要講究統治之「術」。申不害所謂的「術」,主要是指國君用以選擇、任用監督、考核臣下的一套辦法,即君駕馭臣之術。《韓非子·定法》記載戰國末年的韓非曾這樣描繪申不害的術:「術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責實,操生殺之柄,課群臣之能者也。」
  • 韓國明明推行了 「申不害變法」,為何還是戰國七雄中最弱的國家
    一首先,申不害,原為鄭國京(今河南滎陽東南)人,戰國中期法家著名代表人物。公元前375年,鄭國被韓國滅亡,鄭地納入韓國版圖,韓國的版圖擴展到中原一帶,與楚國接壤。但是,韓國與其他大國相比,無論從疆域面積,還是從國力上講,都不能算是強國(地理位置使韓無擴張空間)。此時,各國的變法運動風起雲湧,不變法就有落後和被別人吃掉的危險。
  • 商鞅變法、申不害變法很牛?韓非子:這二位的做法都存在重大不足
    商鞅、申不害,以不同思路推進秦、韓兩國變法,效果截然不同我們先看看商鞅變法、申不害變法的基本情況。,也得被從宗族中踢出;這還不算完,所有人的待遇,細緻到穿什麼衣服、能僱多少個傭人、死後墓前種幾棵樹,都與功勞、爵位嚴格掛鈎。
  • 耳熟能詳的孔子、老子、莊子、韓非子,人們一直遺忘了申子
    學術以幹韓昭侯,昭侯用為相。內修政教,外應諸侯,十五年。終申子之身,國治兵強,無侵韓者。申子之學本於黃老而主刑名。著書二篇,號曰《申子》。」短短兩段,是司馬遷關於申子傳的全部。「申不害是京縣人,原來是鄭國的一個小官。後來學了刑名之術來求見韓昭侯,昭侯任用他為相,對內整治政治教化,對外應付諸侯之國,達十五年。一直到申子去世之時,韓國國治兵強,沒有敢於侵犯的。
  • 謀士有5層境界,怎麼樣的謀士才稱得上頂尖謀士?
    說起謀士,那些大名鼎鼎的人物便進入我們的腦海,比如姜子牙、管仲、範蠡、孫臏、張良、諸葛亮等等,這麼謀士都在歷史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也有一些謀士,終其一生也碌碌無為。謀士成功留名青史者寥寥,無數謀士都淹沒在歷史的塵埃裡。不過,無論是何種謀士,都在以下這5層境界裡。
  • 上海簡稱滬或申,車牌第一個字,為啥用滬,而不用申?
    戰國時,這裡是楚國貴族黃歇的封地。三國時,東吳孫權在這裡建起了水師基地,那時這裡還是一個無名的小村落。到了唐朝,當時的吳郡(今蘇州)太守趙居貞上奏,割崑山南境、嘉興東境和海鹽北境設置華亭縣(即今上海松江區)。那個無名小村落也有了華亭海的名稱,這應是上海最早的名稱。到了宋朝,這裡的經濟得到發展,成了國內外貿易的集散地。南宋鹹淳元年即公元1265年,開始在這裡建鎮。
  • 這四大星座女,堪稱仙女下凡,人品長相俱佳
    說到仙女,不僅僅是長相甜美就可以的,還需要過硬的人品,就像下面這幾個星座女,真乃稱得上仙女下凡,人品長相都是那麼的甜美。雙子女雙子座的女生聰明活潑,性格開朗,而且雙子女的顏值也很高,長得好看不說,還有一張像抹了蜜的嘴,可甜了,很會說話,不論跟誰在一起,都能讓別人感覺特別舒服,所以雙子女很會為人處世,不僅是個高顏值的星座女,情商也特別高,不管在什麼場合裡,雙子女都能得到別人的喜愛,因此雙子女的人緣不錯,好的人緣會給雙子女帶來好的運勢,雙子女不管做什麼都比較順利,堪稱仙女下凡,人品長相俱佳。
  • 老祖宗識人術:你走路姿勢,暴露了你的人品
    古代有個「邯鄲學步」的故事,說在戰國時,燕國有人聽說趙國邯鄲人走路好看,就前往邯鄲去學習走路,但是學成歸來的途中,又把邯鄲的走路姿勢忘卻了,並且連自己原來的走路姿勢也想不起來,於是只能夠爬回到燕國。這個故事雖然荒誕,但是從中卻能夠看出古人重視走路的態度,不然也不會編造出這樣的故事來警告世人。
  • 鬼谷子留給後世9大騙局,能看懂3招堪稱大神,第一很多人都敗了
    鬼谷子,姓王名詡(或利),又名王禪,號玄微子,華夏族,一說春秋戰國時期衛國朝歌(今河南省鶴壁市淇縣)人;一說說是戰國時期魏國鄴地人(河北省邯鄲市臨漳縣香菜營鄉穀子村)。春秋戰國時期著名的道家、兵家、是縱橫家的鼻祖,是中國歷史上一位極具神秘色彩的人物,被譽為千古奇人,長於持身養性,精於心理揣摩,深明剛柔之勢,通曉縱橫捭闔之術,獨具通天之智。圖為鬼谷子。
  • 水滸裡厲害的謀士不止有吳用,還有公孫勝和朱武,甚至更勝一籌
    水滸裡厲害的謀士不止有吳用,還有公孫勝和朱武,甚至更勝一籌每次談到水滸謀士,吳用肯定是首先要被提及的那一位,因為此人足智多謀,確實為宋江出過許多計謀,但是吳用的計謀有些時候心狠手辣,讓人對他充滿了諸多非議,確實,宋江本來是頗為正義的一個人,卻使用了一個這樣的謀士,所以有時候想想也讓人覺得有些害怕
  • 春秋戰國成語故事競猜:十道選擇題,五百多年歷史你能了解多少?
    春秋戰國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歷史時期,這一時期跨度五百多年,不僅是諸侯爭霸從分裂到統一的過程,同時也是人才輩出、百家爭鳴和思想文化璀璨的時代;其它不說,後世的不少成語都和這一時期息息相關,今天就以春秋戰國成語故事競猜出十道選擇題,看看你對那段五百多年歷史能了解多少?
  • 戰國三大狠人:一人殺妻一人食子,最後一人為取信於人乾脆自殺
    #戰國時期謀士如雲,百家爭鳴,良將輩出,針鋒相對,是一個璀璨的時代。時勢造英雄,英雄大多不拘小節,然而「小節」的標準對於每個人來說都不一樣,如果這個標準較低,就會做出令人瞠目結舌的事情,筆者稱之為「狠人」。狠人第一重境界:為了功名利祿,不論是誰我都可以下手兵家亞聖吳起是衛國人,他出將入相,不管是在魯國、魏國還是楚國,都能帶領一個國家走向興盛。
  • 鬼谷子一生縱橫捭闔,弟子出國列相,以戰國為棋局博弈天下
    鬼谷子長於修身養性,精於心理揣摩,深明剛柔之勢,通曉縱橫捭闔之術。相傳鬼谷子天文數學、佔往察來,六韜三略、排兵布陣,修身養性、祛病延年,縱橫捭闔、雄辯之術無所不通。鬼谷子隱居世外,著有《鬼谷子》一書,體現了他的大智慧。鬼谷子隱居世外,專心授徒,培養出了許多出類拔萃的人物,在戰國時期大放光彩。相傳鬼谷子的徒弟有蘇秦、張儀、孫臏、龐涓、呂不韋、白起、李牧等等,他們都在戰國時期大放光彩。
  • 1942年,「裘德考」盜走長沙戰國帛書,如今已是美國國寶
    戰國人物龍鳳圖這兩幅戰國時代的帛畫堪稱中國最古老的畫卷,不過,考古家在1973年挖出這兩件文物後絲毫沒有高興,反而非常的沮喪。這不是因為在考古過程中遇到什麼變故,是因為考古家都想到了民國時代這一座古墓被盜的一件文物,這件文物除了是中國最古老的帛書之外,還是中國最重要的戰國文物之一,堪稱戰國時代的稀世國寶。可惜的是,因為盜墓,被《盜墓筆記》中裘德考的原型考克斯走私到美國,如今很難追回,已經成為了美國大都會博物館的國寶級文物。
  • 術數類必背硬知識(八字、六壬、奇門、太乙、紫薇、梅花等)
    「術」,指方術;」數」,指氣數、數理;即陰陽五行生剋制化的數理。  《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漢書-藝文志》將天文、歷譜、五行、蓍龜、雜佔、形法等六方面列入術數範圍。《中國方術大辭典》把凡是運用這種陰陽五行生剋制化的數理以行佔卜之術的,皆納入術數範圍。
  • 不同出生年份屬猴人2019年害太歲輕重程度解析與化解害太歲
    生肖屬猴之人2019年害太歲,害太歲(太歲相害)又名穿太歲,是指生肖地支與值年太歲地支相害,對個人運勢產生不良影響。太歲相害亦稱太歲相穿,破壞、損害不和之意,也代表阻隔與爭鬥。    屬猴人的生肖地支是申,2019年己亥太歲值年,地支申亥相害導致屬猴人2019年害太歲。一方面來說,申與巳合而亥衝之,故申與亥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