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內容轉載自《教學考試》(2020 高考作文5)
例談辯論稿寫作
文 |章俊(安徽省池州市第八中學)
我們在日常生活和社會活動中經常用到辯論。大到國際談判,小到瑣事爭辯,辯論是交流思想、交換意見、達成共識的重要手段。再回看課本,在語文必修④「表達交流」部分,就提供了必要的辯論知識,設計了一系列與「辯論」有關的語文實踐活動。另外,近幾年高考作文注重語言交際與應用,命題者有意創設某個具體的寫作情境,要求考生在這個情境下按照要求寫作。《2019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大綱》關於寫作部分的要求是能寫論述類、實用類和文學類文章,並把「實用類」置於「文學類」之前,也彰顯了實用類文本寫作的重要性。所以辯論稿寫作是高中生應知應會的。
基於此,在平常的語文學習中和在高三備考時,教師開展辯論稿寫作教學與辯論活動是很有必要的。
一、引導學生了解並掌握辯論稿寫作的一般知識
辯論賽是參賽雙方就某一問題進行辯論的一種競賽活動,實際上是圍繞辯論的問題而展開的一種相關知識的競賽,體現參賽人員的知識儲備、邏輯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基本流程如下:
競賽有競賽的規則,作文也有作文的規範。我們在寫作前就應該做好定位,樹立明確清晰的文體規範意識,即對文章體裁的一種敏銳的感覺、一種具體的印象。由以上辯論流程可見,高考對辯論的考查在作文中可能體現為「立論階段」「總結陳詞階段」的正方、反方陳詞或主持人的總結陳詞。寫在高考試卷上的辯論稿,筆者認為不僅要符合應試作文的一般要求,而且要凸顯辯論的本色。
一般來說,辯論稿分標題、正文、署名、日期等部分。
標題可點明辯論稿的中心,或標明中心事件,或標明中心論題,讓人一看到標題就能知曉辯論的內容。
正文是辯論稿的重點部分,要突出中心,用典型的材料有理有據並有力地分析,獲得聽眾贊同。學生寫作正文,可以模仿辯論賽一辯發言。一辯,作開篇立論,主要是闡述己方觀點,所以稿件的內容要開門見山,要體現辯手深入探究的能力,體現一辯應該具有的演講能力和感染能力,要能把觀眾帶入到論辯的氛圍中。一辯辯論稿寫作的格式如下:
各位評委老師、對方辯友、同學們:
大家好!
我是某方一辯,我方的觀點是……理由有以下幾點:
首先,……
其次,……
再次,……
綜上所述,我方觀點認為……謝謝大家!
學生也能以四辯口吻來寫作正文。四辯一般要重申己方觀點,並加以發揮和升華,針對對方指出己方觀點中的漏洞,進行必要的申辯總結。要求發言有激情,鏗鏘有力,把氣氛帶到另一個高潮。總結陳詞階段四辯發言格式如下:
謝謝主席!大家好!我們與對方的以下幾種觀點有根本上的分歧……
第一,……
第二,……
第三,……
綜上所述,我方觀點為……謝謝大家!
署名是署辯論者的姓名,日期是辯論的日期(如果是考場作文,此項可能因命題情境略有變動)。
學生只有熟練掌握辯論的相關知識,尤其是辯論稿的格式與寫作要求,才能真正進入辯論稿寫作情境,規範文體意識,明確文體特徵,讓學生理解文體概念,夯實寫作功底。這項教學活動是很有必要的。
二、以試題為載體,進行實戰演練,思辨表達
我們以下面這道作文試題為例: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著名作家米蘭昆德拉說:負擔越重,我們的生命越貼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實在。相反,當負擔完全缺失,人就會變得比空氣還輕,就會飄起來,就會遠離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個半真的存在,其運動也會變得自由而沒有意義。
有人贊成米蘭昆德拉的觀點,認為無論是個人還是民族都應該負重前行,這樣才會真正獲得成功;但也有人反對他的觀點。
如果就此組織一場以「必須負重前行/無須負重前行」為辯題的辯論賽,請你結合上述材料,選擇正方或反方寫一篇論辯陳詞,或者以主持人的身份綜合兩方的觀點寫一篇總結陳詞。
要求:觀點鮮明,理由充分,符合文體要求,不要套作,不得抄襲,題目自擬,不少於800字。
這道題主要考查的是學生的理性思辨能力。首先,要求學生認真閱讀作文材料,迅速地鎖定關鍵詞。在題幹中,米蘭昆德拉認為生命的負擔越重,人就越貼近大地,就越真切實在,實則已經對「輕」與「重」做出了價值判斷,即選擇真切實在的「重」,而非沒有意義的「輕」。其次,學生切合自身的優勢,慎重選擇適合自己寫作的辯題。學生假如選擇正方辯題——「必須負重前行」,那辯論稿主體可以這樣構思:①準確地闡釋「輕」與「重」的內涵;②在生命的「輕」與「重」之間做出正確的選擇;③展開論證,說明為什麼選擇「必須負重前行」以及如何做到「負重前行」。學生假如選擇反方辯題——「無須負重前行」,那可以這樣進行立意:前行是必須的,但是不要背負包袱,應輕裝上陣、從容應對。如此立意更能體現學生的辯證思維和批判性思維。學生還可選擇以主持人的身份綜合兩方的觀點寫一篇總結陳詞。筆者以正方一辯的角度行文示範。
教師範文
負重前行,攜美跫音
(標題點明辯論的內容和作者的觀點)
各位評委老師、對方辯友、同學們:
大家好!
(開篇格式規範。善對評委、辯友及其他觀眾,是辯手應有的素養。辯論賽是一種大眾文化活動,也是語言文明的表現。優雅禮貌的談吐不僅讓觀眾得以觀摩欣賞,也是對觀眾的尊重)
我是正方一辯。遲子建說:「泥濘誕生了跋涉者,它給忍辱負重者以光明和力量,給苦難者以和平和勇氣。」當足跡遲滯、跋涉泥濘時,當負重前行、篳路藍縷時,生命的骨血才在前進中豐滿。基於此,我方認為,無論是個人還是民族,都應該負重前行,這樣才會真正獲得成功。
(引用名言,說明負重前行能使生命的骨血豐滿,迅速亮明觀點。在辯論稿開篇,作者應迅速亮明辯題,明確觀點,提出辯論稿的主要內容,使聽眾了解你的辯論思路。當然,開篇也應注意行文技巧,吸引聽眾或讀者)
首先,負重前行是目標明確的砥礪前行,是為了成就與超脫而不懼銷蝕。中國自古以來便有「仁以為己任」「死而後已」的教誨,在成就自我、獻身民族的過程中,我們從不孤獨。「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魯迅負重前行,為寒夜中的人們追求光明;「做一朵小小的浪花奔騰。」黃大年負重前行,投身奉獻者的滾滾洪流中,詮釋了人生的真諦;樊錦詩負重前行,與其丈夫彭金章「相戀在未名湖,相愛在珞珈山,相守在莫高窟」,用生命與敦煌相伴相守。但負重前行絕不是碌碌無為、盲目奔走,亦非自身壓榨,而是目標明確的砥礪前行。
其次,負重前行不僅能讓人們戰勝磨難,而且能升華自身靈魂。莫言下放農村十年,條件艱苦,他將靈魂的精粹與高密凜冽的寒風相融,才澆灌了旺盛生長的《紅高粱》;陳忠實緊握時代交予他的如椽大筆,潛心於自己的文學天地,用異於常人的清醒與冷靜,造就了《白鹿原》的真實鮮活。負重前行成了他們置於肩上的畢生的責任與使命。在這一過程中,沒有隱忍與厚積的沉澱,絕不可能造就生命的充實與輝煌。由此可知,負重前行更有意義。
再次,負重前行更是血脈的傳承,精神的接力。「哪有什麼歲月靜好,只是有人在負重前行。」中國人總是被最勇敢的國人保護得很好,宋英傑迎風堅守,犧牲時年僅28歲;楊佳辰寫給母親的家書「從前是你,現在是我」,楊智明、彭銀華……他們將自己留在抗疫的凜冬,給了更多人擁抱春天的機會。我們致敬英雄、悼念英雄,但真正重要的不是哀悼會上的輓詞寫得多麼哀婉動人,而是應接下他們手中的接力棒,枕戈待旦,負重前行,替他們抵達理想中的光明遠方。由此,負重前行更是血脈的傳承,精神的接力。
(作者用翔實的事實論據和典型的道理論據,深入論證「負重前行」的原因和意義。這部分內容是辯論詞的重點,一般應圍繞己方觀點多個角度闡述理由,分點寫出,有理有據有力地論證)
當我們負重前行,貼近大地,才更能理解土地的寬廣與博大,才更明白國之為國的深遠意義。由是,彼岸迢遠終有跡可循,宛在水中央的美人方能尋覓蹤跡。讓我們跋涉泥濘,負重前行,攜美跫音。
(結尾照應標題和前文,強調並呼籲「負重前行」,與聽眾、讀者產生情感上的共鳴。辯論詞正文結尾可歸納自己的見解,使聽眾有個完整的印象。結尾要有力,能給人啟示,使人回味無窮)
辯論,是見解不同的人彼此闡述理由、辯駁爭論。它指彼此用一定的理由來說明自己對事物或問題的見解,揭露對方的矛盾,以便最終達成共識。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設題進行辯論稿的寫作練習,甚至組織辯論活動,不僅能夠提升學生寫作實用類文章的能力,加深對辯論的認識和理解,還可以藉此培養學生敏捷的思維能力和準確的表達能力,提高學生的思想修養和語文素養,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從而為學生適應社會生活做好必要準備。
(本號尊重原創,公益推薦,如有侵權,請留言聯繫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