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大道文明公眾號,作者漢學道學研讀,版權歸其所有,文章觀點不代表本人,圖文無關,轉載旨在弘揚道教新風,歡迎關注該公眾號,如拒絕轉載請聯繫本人,將即刻刪除。
春節俗稱「年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自漢武帝太初元年,以夏年(農曆)正月初一為「歲首」(即「年」),延續至今。年節古稱「元旦」,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
春節歷史悠久,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祭祀活動。春節期間,要舉行各種活動以示慶祝。這些活動均以祭祀天地、祭奠祖先、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春節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來自農業,古時人們把谷的生長周期稱為「年」,《説文。禾部》:「年,谷熟也。
年節也是祭祝祈年的日子。古人謂穀子一熟為一「年」,五穀豐收為「大有年」。西周初年,即已出現了一年一度的慶祝豐收的活動。後來,祭天祈年成了年俗的主要內容之一。而且,諸如灶神、門神、財神、喜神、井神等諸路神明,在年節期間,都倍於平日得享人間香火。人們藉此酬謝諸神過去的關照,並祈願在新的一年中能得到更多的福佑。
年節還是合家團圓、敦親祀祖的日子。除夕,全家歡聚一堂,吃罷「團年飯」,長輩給孩子們分發「壓歲錢」,一家人團坐「守歲」。元日子時交年時刻,鞭炮齊響,辭舊歲、迎新年。各家焚香致禮,敬天地、祭列祖,依次給尊長拜年,親友互致祝賀。元日後,走親訪友,互送禮品,以慶新年。耍獅子、舞龍燈、雜耍諸戲等,為新春佳節增添了濃鬱的喜慶氣氛。此時,正值「立春」前後,古時會舉行盛大的迎春儀式,鞭牛迎春,祈願風調雨順、五穀豐收。各種社火活動直到正月十五。
因此,集祈年、慶賀、娛樂為一體的盛典年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佳節。春節是華夏中國文化的優秀傳統的重要載體,它蘊含著華夏中國文化的智慧和結晶,凝聚著華夏人民的生命追求和情感寄託,傳承著中國人的家庭倫理和社會倫理觀念。
春節過去稱為元旦。春節所在的這一月叫元月。宋人吳自牧在《夢粱錄·正月》中說:「正月朔日,謂之元旦,俗稱為新年。」隋代杜臺卿在 《五燭寶典》中說:「正月為端月,其一日為元日,亦云正朝,亦云元朔。」原本的「春節」,不過指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如《後漢書·楊震傳》載:「春節未雨,百僚焦心,而繕修不止,誠致旱之徵也。」
六朝時期,「春節」是泛指整個春季。中國歷代元旦的日期並不一致:夏朝用孟春的元月為正月,商朝用臘月(十二月)為正月,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以十月為正月,漢朝初期沿用秦歷。漢武帝劉徹以曆紀太亂,令大臣公孫卿和司馬遷造「太陽曆」,規定以農曆正月為一歲之首,以正月初一為一年的第一天,就是元旦。此後中國一直沿用夏曆(陰曆,又稱農曆)紀年,直到清朝未年,長達2080年。
春節,正月初一,不同時代有不同名稱,古稱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歲旦、歲首、歲朝、新正、首祚、三元或年、過年,在先秦時叫「上日」、「元日」、「改歲」、「獻歲」等;到了兩漢時期,又被叫為「三朝」、「歲旦」、「正旦」、「正日」;魏晉南北朝時稱為「元辰」、「元日」、「元首」、「歲朝」等;到了唐宋元明,則稱為「元旦」、「元」、「歲日」、「新正」、「新元」等;而清代,一直叫「元旦」或「元日」。
1912年孫中山在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時,宣布廢除舊曆改用陽曆(即公曆),用民國紀年。並決定以公元1912年1月1日為民國元年1月1日。一月一日叫新年,但不稱元旦。但民間仍按傳統沿用舊曆即夏曆,仍在當年2月18日(壬子年正月初一)過傳統新年,其他傳統節日也照舊。
有鑑於此,1913年(民國二年)7月,由當時北京政府任內務總長向大總統袁世凱呈上一份四時節假的報告,稱:「我國舊俗,每年四時令節,即應明文規定,擬請定陰曆元旦為春節,端午為夏節,中秋為秋節,冬至為冬節,凡我國民都得休息,在公人員,亦準假一日。」但袁世凱只批准以正月初一為春節,同意春節例行放假,次年(1914年)起開始施行。自此夏曆歲首稱「春節」。
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決定在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同時,採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紀年。為了區分陽曆和陰曆兩個「年」,又因一年24節氣的「立春」恰在農曆年的前後,故把陽曆一月一日稱為「元旦」,農曆正月初一正式改稱「春節」。
把華夏正朔的元旦移植給耶歷,是對天地四時日月星辰江河山川的運行的更改,也是對華夏族人的思維運行模式日常生活作息模式的更改,相當於改了華夏的正朔,也相當於出家當和尚的改了胡姓釋迦摩尼,只是這個更改更加龐大和嚴重,是改了天地自然日月星辰的姓氏了,本來姓黃-黃帝或者姓華夏,如今改成了耶歷,姓耶了,耶通野,俗話常常說野男人云雲,這一改,還真是,一到耶誕節,平安夜,狂歡夜,萬鬼節之類的,本國的女子們多跟來自國外的野男人們一起香檳牛奶巧克力的狂歡起來了。
既然更改了華夏族的正朔,那麼出現當前的嚴重的漢族虛無主義,歷史虛無主義,計劃生育漢族人口,顛覆歷史,顛覆英雄,汙衊聖賢,抹黑英雄,賣祖求榮,數典忘祖,去中國化,去華夏化,去漢族化,去神州化,去道化,佛化,胡化,西化,流氓化,禽獸化,叢林化等方面的事情也就順理成章了。
古籍記載,元旦為天臘之日,道教有五臘良辰的信仰,正月初一是道教天臘之辰。道教認為一年中的這幾天是良辰吉日,適合祭祀祖先和諸神以獲得福佑。燃放爆竹、喝屠蘇酒、掛桃符等風俗都跟道教有關。
據《雲笈七箋》記載:
正月初一(春節)是天臘,此日五帝會於東方九炁青天;
五月初五(端午節)名地臘,此日五帝會於南方三炁丹天;
七月初七(乞巧節)是道德臘,此日五帝會於西方七炁素天;
十月初一(寒衣節)是民歲臘,此日五帝會於北方五炁黑天;
臘月初八(臘八節)是王侯臘,此日五帝會於上方玄都玉京。
明太祖第十七皇子朱權所著之《天皇至道太清玉冊》載五臘為「五帝攢會之日,此日酆都北陰天帝考校鬼魂,查生人祖考及見世子孫所行善惡,以定罪福。此日皆累生人,宜當醮謝,須憑法力祭祀,追贖塗苦,一一得福,常日祭祀,不可享也」。
《赤松子章歷》卷二載:「王長謂趙升真人曰:子知五臘日乎?趙升真人曰:吾於鶴嗚洞侍右,聞先師與鬱華真人論之,五臘日者,五行旬盡,新舊交接,恩赦求真,降注生氣,添神請算之良日也。此日五帝朝會玄都,統御人間地府、五嶽四瀆、三萬六千陰陽,校定生人,延益之良日也。學道修真求生之士,此日可齋戒沐浴,朝真行道。今故明傳妙旨,可宜勤行之」。
《赤松子章歷》載:
「正月初一天臘,五帝校定生人神氣,時限長短,益添年命。求禱子孕,祭祀先亡,升達玄祖。其日不可壅滯溝澗,用力色慾。可吟詠歌贊,導引神氣。
五月初五地臘,五帝校定生人官爵,血肉衰盛,外滋萬類,內延年壽,記錄長生名字。此日可謝罪,求請移易官爵,祭祀玄祖。其日不可伐損樹木、血食,可服氣,消息四大。
七月初七道德臘,五帝校定生人骨體枯盛,學業文籍,名官降益。其日可謝罪、請福、服氣、沐浴、祭祀先亡。其日不可伐樹碎石,食啖酸鹹,乘騎臨險。可導引攝理,展舒筋骨。
十月初一民歲臘,五帝校定生人祿料、官爵、算盡、疾病輕重。其日可謝罪、請添算壽、祭祀先亡、沐浴玄祖。慎勿多食、侄昏醉睡。可行道禮拜、旋逵庭壇。
臘月初八王侯臘。五帝校定生人處所、受祿分野、降注三萬六千神氣。其日可謝罪、求延年益壽、安定百神、移易名位、回改貧乏、沐浴、祭祀先亡、大醮天官,令人所求從願,求道必獲。此日不得聚會飲樂。可清淨經行山林有壇庭之處,行道有念,三魂七魄,不得經營俗事,逢臘日即是」。
據以上,正月初一天臘,五帝校定生人神氣時限長短;五月初五地臘,五帝校定生人官爵、血肉衰盛;七月初七道德臘,五帝校定生人骨體枯盛;十月初一民歲臘,五帝校定生人祿科官爵;十二初八王侯臘,五帝校定生人處所,受祿分野。五臘日,齋戒沐浴,朝真行道,自然獲福無量。
《道教全真秘旨》載:
「東方青靈始老蒼帝九炁天君、西方皓靈黃老白帝七炁天君、南方丹靈真老赤帝三炁天君、北方五靈玄老黑帝五炁天君、中央元靈元老黃帝一炁天君。」
五老寶誥
志心皈命禮。陰陽始祖,天地根原。受誥命於玉皇,秉咒章於靈寶。採書錦篆,吐五氣之精華;赤幅丹囊,發三光之晃耀。簫歌於寒靈殿內,飛步於紫微宮中。鍊度身形,鎮驅妖邪。大悲大願,大聖大慈,五靈五老上帝,度人護命天尊。
志心皈命禮。一元分炁,五曜舒暉。按行乎南北西束,餡患乎雨踢寒燠。奠中宮者曰聖,佐后土者曰神。各分周天之候,不爽次捨之經。九街大使,三界行人。大悲大願,大聖大慈。太虛布化,周通無極,五老天尊。
志心皈命禮,一炁呈樣,五帝凝精。傳太極之樞機,顯揚至道;授皇圖之巨細,開拓金丹。聚五行而布五炁,總百脈而通百骸。箴規金木水火土,校訂青黃赤白黑。監臨天地人三才,執扶上中下七圖。足步天罡,手抉地煞。掌運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卜吉乾坎艮震,巽離坤兌,爻彖偶奇。造化不爽於精神,形骸固蒂;肺腑清明灌溉甄,盈於宇宙。神伏玉液,道體推尊。大悲大願,大聖大慈。洞靈宮中,蒼老上聖。五德應粵,混元一陽,無上真仙,玄靈五老上帝。
三元五臘中唯天臘日拜年,也唯天臘日為歲首,元日,因此,這一天拜年,是對生命,對歲月的尊重,是對人倫秩序的尊重,是對天地祖宗的尊重,是對日月星辰運轉的尊重,也是對長壽,長生和長輩,先賢,祖師的認同與尊重,即是對大道的尊重,是對天地自然系統與天地人三才系統秩序的尊重,對天道的尊重。
年,就是生命,就是壽命,就是人生,就是歲月,就是時光,就是上天,就是日月星辰,天地祖宗,天地鬼神,天地自然,就是歷史,就是宇宙,就是華夏正朔,就是慎終追遠,就是天道,就是道,就是一脈相承,就是長生不老,就是生生不息,就是長生久視,就是青天白日,就是光明,就是未來,就是節日,就是民族,就是文明,就是傳統,就是文化,就是我們,就是我們自己!
把年說成是一種怪獸,放鞭炮是為了嚇跑怪獸,又說怪獸是獨角獸,其實可能暗指華夏上古神獸,這安的是讓華夏上古神獸無家可歸的心,也的確,獅子並不是華夏本有物種,而華夏本有神獸如麒麟,貔貅,天祿等等神獸目前則也的確被華夏族人子孫所拋棄,往往造成外來的獅子把門而本有的麒麟,貔貅,天祿無家可歸。
而漢家歷代的功臣則多供奉在畫麟閣之內,以麒麟暗指漢家的功臣。以麒麟圖書寓意孔子的出生。他們憑空捏造的年是一種怪獸,而人們又年年拜年,難道說是在拜怪獸嗎?這是對中華文明的褻瀆,是別有用心的對華夏民族的改造,是無恥的漢奸和異族禽獸對華夏族人的詛咒和對華夏族人天地祖宗的大不敬!是去中國化,去漢化,去華夏化,去神州化,去道化的胡化,佛化,西化,夷狄化,野蠻化,流氓化,禽獸化的一個大項目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