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用1500字,記錄趙武靈王的一件事,真的有這麼重要嗎

2021-01-12 騰訊網

戰國初期,發生了一件,歷史影響極為深遠的事件——胡服騎射。

在《史記》中,司馬遷用了1500字去講述這一個事件。那麼胡服騎射,到底是什麼意思,有產生了什麼深遠的影響呢。

首先,我們要說一下胡服和漢服之間的區別。

漢服就是漢族人穿的服裝,起源於黃帝,發展於周朝,漢朝時期定性。然而,趙武靈王時期,還沒有「漢服」這個稱謂,僅僅形成了早期的風格,為了方便後人們也稱之為「漢服」。

胡服是指當時北方遊牧民族的服裝,也只是一個歷史稱呼而已。

在當時,兩種服裝到底有什麼區別呢?

1,漢族服飾,一般都是上衣下裳,胡服一般都是上衣下褲。

這種穿著方式,起源於黃帝,上衣象徵天,下裳象徵地,一般人都不敢隨意的更改。

裳是什麼東西,其實就是一個類似圍裙的東西,從生活角度上來看,當時氣溫溫和,面料也非常的粗糙,短而舒適。

而北方的天氣比較寒冷,經常在荒野之間行走,還要騎馬狩獵,因此穿褲子比較多。

2,左衽和右衽

這個東西很好理解,是指衣襟折過去的方向,漢族一般都是靠右折,遊牧民族則相反。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不同,在歷史文獻中並沒有詳細的記載。

民間有一種比較流行的傳說:

一個說,盤古開天闢地之時,左眼為日,右眼為月,從而形成左為陽,右為陰,因此衣襟從左到右,有一種陽包裹陰的說法,。

其實小編認為,這種說法並不可靠,還要從實際勞動中去尋找。

漢族是農耕民族,勞動的時候,經常使用右手,因此右邊的衣襟稍微小點,動作才會更加的利落。而遊牧民族,則是左手拿弓,因此左邊的衣襟小一點,更加的省力。

現在的漢服,一般是男生採用右,女生採用左,只是做一個區別而已。

3,一個崇尚文,一個崇尚武

漢服,胡服還有很多地方不同。

比如:漢服的衣袖普遍比較寬大,而胡服的衣袖則比較窄。

漢人喜歡用布系腰,而胡人一般都是用皮革,漢人愛穿草鞋,胡人穿皮靴。

總體來說,漢服和胡服的差異,主要取決於生活環境的不同。

那麼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有起到什麼歷史作用呢?

趙武靈王始於戰國時期人物,當時天下紛爭不斷,於是他就想引進「胡服」武裝軍隊。

大家要知道,中國文化雖然博大精深,可是也具有強大的頑固性。

趙武靈王想要推行「胡服騎射」,第一個先要說服的就是——叔叔公子成。

剛開始的時候,公子成以祖宗沿襲制度,阻止趙武靈王的行動。

後來,趙武靈王抓住機會,說出了自己的理由:

1,服飾是古聖人因地制宜創造的,重點是有利於民眾。

2,「胡服騎射」是為了國家,從夏商到周,服飾禮儀沒有變化,還是亡國了,可見服飾與國家存亡並沒有多大關係。

不過遺憾的是,趙武靈王雖然開創了先河,也僅僅將胡服用於軍隊之中。

秦始皇時期,終於廢除了周朝的禮服,建立了一個新官服體系。

一直到漢朝時期,恢復冕服制度,逐漸成為現代漢服的樣板。

歷史上,還有一個更為著名的事例——孝文帝改革。

只不過,事情反過來,是遊牧民族學習漢族。

北魏時期,有的一位赫赫有名的女人——北魏馮太后,他本身是漢族人,孫子孝文帝拓跋宏,自小就由其撫養嗎,深受漢族文化的薰陶。

馮太后去世之後,孝文帝掌權,開始了一項名垂歷史的大改革。

遷都洛陽,穿漢服,講漢話,改籍貫,改漢姓,與漢族通婚,興辦學校,使用漢族禮儀,甚至採用漢族的封建統治制度。

胡服騎射,孝文帝改革,都是古代民族大融合的表現,從文化的意義上來說,民族的融合是一個大趨勢,只不過要經過長久的時間,來驗證而已。

孝文帝改革之後,不久就迎接來了一個盛世——唐朝。

唐朝在服裝上面的成就,至今都讓人驚嘆不已,下次小編給大家詳細介紹一下,唐朝服飾的樣式以及產生的深遠影響。

相關焦點

  • 沙丘為何這麼邪門?真的是商紂王、趙武靈王和秦始皇的困龍之地?
    談秦說漢(368)沙丘為何這麼邪門?真的是商紂王、趙武靈王和秦始皇的困龍之地?沙丘春秋以前屬於代戎部落居住的地方,稱之為代國,戎女性格開放,沒有中原人那麼多的禮數講究,所以是男人們理想的玩樂之處。公元前475年,趙國佔領代國,設為代郡,趙武靈王將其封給公子章。秦始皇統一中原後,沙丘仍歸代郡管轄。
  • 關於趙武靈王你不知道的那些事
    邯鄲是一個古老的城市,邯鄲也稱之為成語之鄉,因為老家也是邯鄲的,從小在課文上就學習過完璧歸趙,胡服騎射,邯鄲學步等等這些成語典故,邯鄲還有一個稱呼就是千年趙都,為什麼這麼叫是因為邯鄲在兩千年前就是趙國的都城了,談到趙都就不得不提一下趙武靈王了。
  • 趙武靈王為何餓死在河北邢臺?
    歷史上的趙武靈王趙雍絕對算的上是一個軍事天才了,可以說趙國的軍事上的崛起他的作用不可替代,但是對於他晚年的悲慘遭遇也是因為他自己的所親手造成的惡果,為什麼這麼說呢?趙武靈王胡服騎射,趙國最有為的一代君主,但是死得很慘,怎麼死的呢?被活活的餓死的, 到底是怎麼回事?
  • 遺憾:趙武靈王玩的權力平衡術,成了別人的嫁衣裳!
    公元前295年,趙武靈王和齊國、燕國一起消滅了中山國,把中山王遷到膚施城。趙武靈王十分高興,回到邯鄲就,論功行賞,施行大赦,並且設酒慶祝,下令讓全國都歡宴五天。趙武靈王原來有個長子,名叫趙章,他把趙章封到代,號稱安陽君。趙武靈王把小兒子趙何立為小趙王,他自己做了趙國太上王,但他並沒有享樂,而是選定繼承人之後,繼續率領他改造過的胡服鐵騎為趙國開疆拓土。
  • 趙武靈王為什麼要把秦昭襄王送回秦國?
    趙武靈王把秦昭襄王送回秦國,主要是為了通過幹涉秦國的王位繼承,來鞏固趙國的霸業。只是趙武靈王打空了如意算盤,秦昭襄王是一個英明神武的國君。在趙武靈王去世後,秦昭襄王通過長平之戰擊潰了趙國,徹底粉碎了趙國的霸業,為秦國一統天下掃平了全部的障礙。
  • 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不只是穿胡服那麼簡單
    戰國時期,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的政策太有名氣了,以至於《戰國策》《史記》以及後來的《資治通鑑》都有較為詳細的記載。簡單來說,所謂的胡服騎射,就是趙武靈王要求所有的臣民都要穿著胡人樣式的衣服,就也是類似於當時西北戎狄之衣短袖窄的服裝,以便於騎馬射箭。當時,趙武靈王即位的時候,趙國國勢衰微,就連鄰近的小國中山國都想著侵擾他們。強大的秦國更是常常侵犯趙國。
  • 趙武靈王推行胡服騎射,使趙國成為抗秦強國,卻被活活餓死
    七國之中,趙國一直是實力強大的一方,戰國時能數得上的大將有一半都在趙國,所以趙國的國力一直十分強大,最初的時候,連秦國也比不上他。趙國的強大自然離不開國主的帶領。趙武靈王推行胡服騎射,使得趙成為當時的軍事大國。趙武靈王除了改革是一把好手之外,他還有著一顆童心未泯的好奇心。他對秦昭襄王和宣太后的長相十分好奇,因為這兩個人名聲太大,他很想見識一下。
  • 趙武靈王,究竟為何死於非命?關鍵是家庭關係不會處理
    諡號有惡諡、美諡、平諡之分,如武、文等都是美諡,一般只有對國家做出了突出貢獻要麼有經天緯地之才,要麼勤奮好學仁惠愛民要麼開闊疆土,平定禍亂的帝王才有資格享受如此美諡,而煬、靈等都是惡諡,一般被授予惡諡的君主,都代表這後人對他的否定。
  • 英明一世的趙武靈王為何死於沙丘之變,他的朝令夕改成最大原因
    當然放在當時,趙武靈王的想法是,這樣可以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可以輔佐自己的幼子好好的掌權。趙武靈王在影視劇中的人物形象但是問題是,他當時所立的幼子年齡實在是太小,而他退居二線自然也讓他的權力大大減少。按理說其實他那個時候本該繼續穩坐皇位,繼續加強趙國,而即便是他真的想立幼子,這段時間其也能長大。
  • 沙丘宮變,趙武靈王之外還有一關鍵人,兩人之死使趙國失去理想
    武功沒有趙武靈王,趙國失去了進取精神,文略沒有肥義,趙國失去了大管家,更重要的是失去了潤滑劑。肥義的存在,使主父、惠文王、趙章、公室、大臣間關係協調,雖有矛盾而不致激化,對外時則能形成合力。趙武靈王使趙國成為強國一、趙武靈王使趙國一躍成為軍事強國趙武靈王接手的趙國,強鄰環伺,中山國如楔子插在國中,發展舉步維艱。
  • 中國最邪門的地方:歷代皇帝都害怕,趙武靈王和秦始皇皆因它而亡
    由於趙武靈王常年在北境進行胡服騎射改革,這就導致後方都城無人坐鎮,為確保後方穩定,趙武靈王就有意將國君之位提前傳給自己的兒子。當時,趙武靈王有兩個兒子,長子公子章和少子趙何。本來,按照立長立嫡的規矩,趙武靈王應當將國君之位傳給公子章,問題是,當時的公子章已經成年,趙武靈王害怕將王位傳給他後,他會趁機掌握都城局勢,最終把自己變成為不問世事的太上王。
  • 趙武靈王為啥被梁啓超稱為黃帝以後第一人?一手推動趙國由弱變強
    1903年,梁啓超寫了這麼一篇文章《皇帝以後第一偉人趙武靈王傳》,他的論點是:趙武靈王和秦始皇、漢武帝、宋武帝一樣,是少數可以取得對北方遊牧民族戰爭勝利的人之一。雖然梁啓超寫這篇文章可能包含了特定目的(主張自上而下改革,師夷長技以制夷),但趙武靈王在歷史上的地位確實值得肯定:作為戰國時期首個親自發起改革的帝王,他的胡服騎射具有特殊的意義——徹底提升了趙國的實力,躍升為能在軍事方面足以對剛虎狼之秦的強國;首次打破了華尊夷卑的思想束縛,為後世演示了開放、務實觀念的重要性。用一個詞來形容戰國初期的趙國:平平無奇。
  • 司馬遷聽老百姓說:誰知道什麼是仁義,對我有好處的就是好人
    年長後,司馬遷離開家鄉,來到京城長安,跟父親一起學習著述歷史。學有所成後,遵循父命,走訪各地,進行實際考察,了解風物人情,採集各類民間傳聞,遍訪中華大地各處遺風遺景,搜集古事遺聞,網羅各地民俗民風。(前108年)司馬遷入朝為官任太史令,因李陵敗降一事牽連,受宮刑,此後司馬遷忍辱負重,潛心搜集,整理和考證歷史史料,繼承父業,撰寫歷史……完成《史記》的著述。
  • 評《史記》人物:司馬遷是怎麼樣「黑」孔子的?
    司馬遷之前不少典籍,如《左傳》、《莊子》、《孟子》、《荀子》等都評價過孔子。《孟子》這麼讚美孔子:「聖之時者也,孔子之謂集大成。」《莊子》否定孔子,說孔子之道是「詐巧虛偽事也,非可以全真也」。《史記·孔子世家》對孔子有褒有貶。褒獎時用明確的筆法,貶損時用隱晦的筆法,這種寫法跟司馬遷所處的政治環境有關係。
  • 戰國四公子—平原君篇,有功亦有過生不逢時的守平之臣
    平原君趙勝是趙國的一代雄主趙武靈王的兒子,趙惠文王的幼弟,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平原君趙勝者,趙之諸公子也。諸子中勝最賢,喜賓客,賓客蓋至者數千人」。出身於趙國王族的平原君,身份高貴,因此受到了良好的教育。而且趙勝天資聰穎,趙國的諸位王子中表現得最為賢良,憑藉自己身份的優勢和豐厚的家產,其也蓄養了數千門客。
  • 吳曉波:司馬遷的「西漢富豪榜」和那些富豪致富的秘訣
    在司馬遷的《史記》裡有一章叫《貨殖列傳》,專門記載了西漢初期的富豪――他稱之為「賢人所以富者」。前日,閒來無事,算了一下,有二十一個名字,把這些人所從事的產業一一排列出來,突然發現,兩千多年前的財富積累好像與當今並無太大區別。在司馬遷的這張「西漢富豪榜」上,排在前四的竟都是冶鐵業者。
  • 趙國往事之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到底改變了什麼?
    趙武靈王親政之後,重新任用了肥義等老臣,並迎娶韓國公主,國內外的局勢都得到了穩定。韓國變法之後,主動攻擊秦國,結果遭受失敗,使得申不害變法的成果破產。此後,魏國和齊國主持五國相王大禮,魏王邀請趙雍參加,但是趙雍以自己實力不行拒絕了。為了表示誠意,趙雍讓趙國臣民還按照過去稱呼趙簡子和趙襄子的習慣,稱呼自己為主君。
  • 給孩子起名用「梓」字,真的有不吉祥之意嗎?
    近來看到一個說法,說給孩子用梓字起名的都是傻瓜,因為梓代表梓宮,就是我們常說的棺材。 近年來,梓字也常用於給孩子起名,比如梓軒,梓熙等等,具民政局公開數據顯示,梓字曾連續3年,蟬聯取名用字的「冠軍」,和上世紀的「建國」「建軍」一樣,「梓涵」「梓軒」們也成為當今時代的標誌之一
  • 客觀而不呆板,字多但不冗雜,《史記》的成書無愧「絕唱」二字
    並且司馬談非常注重培養司馬遷的歷史意識,司馬遷從小就跟隨父親到全國各地考察。20歲的司馬遷已經開始獨自前往全國各大山水名地,進行實地採訪,並且不斷依據實際情況和他人的敘述進行記錄。公元前104年,繼承父親的太史令,開始著手根據自己記錄的信息編寫史學名著《史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