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初期,發生了一件,歷史影響極為深遠的事件——胡服騎射。
在《史記》中,司馬遷用了1500字去講述這一個事件。那麼胡服騎射,到底是什麼意思,有產生了什麼深遠的影響呢。
首先,我們要說一下胡服和漢服之間的區別。
漢服就是漢族人穿的服裝,起源於黃帝,發展於周朝,漢朝時期定性。然而,趙武靈王時期,還沒有「漢服」這個稱謂,僅僅形成了早期的風格,為了方便後人們也稱之為「漢服」。
胡服是指當時北方遊牧民族的服裝,也只是一個歷史稱呼而已。
在當時,兩種服裝到底有什麼區別呢?
1,漢族服飾,一般都是上衣下裳,胡服一般都是上衣下褲。
這種穿著方式,起源於黃帝,上衣象徵天,下裳象徵地,一般人都不敢隨意的更改。
裳是什麼東西,其實就是一個類似圍裙的東西,從生活角度上來看,當時氣溫溫和,面料也非常的粗糙,短而舒適。
而北方的天氣比較寒冷,經常在荒野之間行走,還要騎馬狩獵,因此穿褲子比較多。
2,左衽和右衽
這個東西很好理解,是指衣襟折過去的方向,漢族一般都是靠右折,遊牧民族則相反。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不同,在歷史文獻中並沒有詳細的記載。
民間有一種比較流行的傳說:
一個說,盤古開天闢地之時,左眼為日,右眼為月,從而形成左為陽,右為陰,因此衣襟從左到右,有一種陽包裹陰的說法,。
其實小編認為,這種說法並不可靠,還要從實際勞動中去尋找。
漢族是農耕民族,勞動的時候,經常使用右手,因此右邊的衣襟稍微小點,動作才會更加的利落。而遊牧民族,則是左手拿弓,因此左邊的衣襟小一點,更加的省力。
現在的漢服,一般是男生採用右,女生採用左,只是做一個區別而已。
3,一個崇尚文,一個崇尚武
漢服,胡服還有很多地方不同。
比如:漢服的衣袖普遍比較寬大,而胡服的衣袖則比較窄。
漢人喜歡用布系腰,而胡人一般都是用皮革,漢人愛穿草鞋,胡人穿皮靴。
總體來說,漢服和胡服的差異,主要取決於生活環境的不同。
那麼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有起到什麼歷史作用呢?
趙武靈王始於戰國時期人物,當時天下紛爭不斷,於是他就想引進「胡服」武裝軍隊。
大家要知道,中國文化雖然博大精深,可是也具有強大的頑固性。
趙武靈王想要推行「胡服騎射」,第一個先要說服的就是——叔叔公子成。
剛開始的時候,公子成以祖宗沿襲制度,阻止趙武靈王的行動。
後來,趙武靈王抓住機會,說出了自己的理由:
1,服飾是古聖人因地制宜創造的,重點是有利於民眾。
2,「胡服騎射」是為了國家,從夏商到周,服飾禮儀沒有變化,還是亡國了,可見服飾與國家存亡並沒有多大關係。
不過遺憾的是,趙武靈王雖然開創了先河,也僅僅將胡服用於軍隊之中。
秦始皇時期,終於廢除了周朝的禮服,建立了一個新官服體系。
一直到漢朝時期,恢復冕服制度,逐漸成為現代漢服的樣板。
歷史上,還有一個更為著名的事例——孝文帝改革。
只不過,事情反過來,是遊牧民族學習漢族。
北魏時期,有的一位赫赫有名的女人——北魏馮太后,他本身是漢族人,孫子孝文帝拓跋宏,自小就由其撫養嗎,深受漢族文化的薰陶。
馮太后去世之後,孝文帝掌權,開始了一項名垂歷史的大改革。
遷都洛陽,穿漢服,講漢話,改籍貫,改漢姓,與漢族通婚,興辦學校,使用漢族禮儀,甚至採用漢族的封建統治制度。
胡服騎射,孝文帝改革,都是古代民族大融合的表現,從文化的意義上來說,民族的融合是一個大趨勢,只不過要經過長久的時間,來驗證而已。
孝文帝改革之後,不久就迎接來了一個盛世——唐朝。
唐朝在服裝上面的成就,至今都讓人驚嘆不已,下次小編給大家詳細介紹一下,唐朝服飾的樣式以及產生的深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