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王姬昌,臨終前留下的遺言,可能透露著《易經》核心!

2021-01-09 吳阿靜1

《易經》被稱為三玄之冠,是「群經之首,大道之源",是中國哲學與文化的總源頭。

易經的發展經歷了4個版本:伏羲氏創造先天易,也叫先天八卦;然後是神農氏創造連山易,也叫連山八卦;再到黃帝軒轅氏創造歸藏易,也叫歸藏八卦;最後才是我們熟悉的《周易》,周文王將《易經》的八卦演繹成64卦和384爻,並作卦辭、爻辭,後人把這個版本稱為《周易》。

周文王是商末周部落首領,姓姬名昌,商紂時為西伯侯。他任用賢能,施行裕艮政策,國力日盛,卻為紂所忌,囚於羑裡。

周文王在獄中受盡欺辱,只能裝瘋賣傻。在被囚禁七年裡,他對上古時期的《易經》進行了整理,創造推演了《周易》,因此人們也說,這是一本起源於監獄的絕代奇書。

據司馬遷《史記》所記「文王拘而演周易」,後人因此認為《周易》及《後天八卦》皆為文王所蓍。後人有詩讚曰:七載艱難羑裡城,卦爻一一變分明。玄機參透先天秘,萬古流傳大聖名。

2008年7月,一位校友向清華大學捐贈了2388枚戰國竹簡(簡稱「清華簡」),竹簡上記錄的「經、史」類書,大多數前所未見,其中《保訓》即為其中的篇章,它記述著文王在彌留之際,用舜以及商朝祖先上甲微的故事來教導姬發,如何治國以及中庸、德治內容,這也是《易經》的核心。

首先關於禹的故事是:舜帝幼年時還在鄉間田野裡,芸芸眾生中的一員,在歷丘這個窮鄉僻壤的地方墾荒種植以維持生計。但他胸懷大志,雖身在鄉野,心懷天下,唯恐此生庸碌。就這樣,他孜孜不倦地研習「中」的道理。既考慮自身的意願,又照顧到眾人之所需,按「中"的要求為人處世,平衡陰陽得失、評判是非曲直,都能得到好的結果。

周文王留下的這段話,說出了《易經》的核心:求中。

第二個是關於商湯的六世祖上甲微為其父王亥復仇的故事,當中是這樣記載的:「昔,微假中於河,以復有易,有易服厥罪。微無害,迺歸中於河。微志弗忘,傳貽子孫,至於成唐(湯)祗備不懈,用受大命。」在這個故事中,周文王再一次強調了「中」,上甲微把「中」傳給了子孫後代,這才有了後來的商湯得天下。

什麼是「中"?

在我們現代人的理解裡,「中庸之道」是狹義的,真正的「中」在易經裡是一個最佳位置,一種最佳的狀態,也可以理解為「道」本源的狀態。

而周文王就是要告誡自己的兒子要謹記求中,不能偏離「道」源,方可避免極盛而衰。

如何才能做到「求中"?

如果我們事事都能做到避開"物極必反,盛極而衰",那麼我們就做到了"中"。

比如:不悲不喜,不垢不淨,不生不滅,是中;一個人吃飯,不能吃得太飽,那就是求中;一個人說話,留點餘地,那就是求中;一個人做事,不能做得太絕,那就是求中;正所謂福不可享盡,勢不可用盡,話不可說盡,利不可佔盡。

在儒家經典《中庸》中就有這麼一段話:「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由此可見,周文王遺言中的思想與儒家學說有著共同之處。

有人說:西方智慧的源頭是柏拉圖,印度智慧的源頭是《奧義書》,中國智慧的源頭是《周易》。《周易》這部特殊的經典,在我國歷史上地位非常高。儒家認為它是第一經典,所謂的五經之首;道家認為它是第一經典,所謂三玄之冠。

不知道大家在讀《三國演義》時,羨不羨慕諸葛亮那般無所不會的聰明才智,通曉天文,精通音律;

還有王陽明,開創偉大的「心學」體系不說。一介儒生竟然在平定寧王叛亂的過程中用兵如神,教滿朝武官五體投地。

在歷史上,像這樣文韜武略、學究天人的還有孔子、鬼谷子、張良等。

其實,他們共同之處在於——熟讀《周易》。

有人說它可以趨吉避兇,有人說它可以預卜未來,這部上古就出現的聖書究竟有何魔力?能夠歷經數千年而越發令世人稱奇?《易經》幾千年來,被廣泛地運用在政治、經濟、軍事、天文、地理、人文、科學、哲學等領域中。可以說,看懂《易經》,也就看懂了人生!

可是大多人提起《周易》就犯了難,覺得晦澀難懂,不知道該怎麼讀下去。

大家可以看看這本。採用通俗、生動的圖文,化簡為易,全面詮釋了河圖、洛書、八卦及六十四卦的起源與原理。

這本書將晦澀難懂的文言文翻譯成白話文,通俗易懂。對於書中的卦象也做了詳細註解,讓我們讀起來非常輕鬆,還能學到非常有用的知識。

只需55元,相信會給您的人生帶來不一樣的啟發!

如果您想購買的話,點擊下面的商品卡,就能直接購買了。

相關焦點

  • 周文王臨終留給兒子一段話,是《易經》的核心,專家至今沒琢磨透
    而且至今還沒有人能夠完全的參悟此書,這本奇書就是《易經》。現在很多人其實分不清《易經》還有《周易》的區別。通俗點講,《易經》其實是一個統稱,從原始時代的伏羲開始,到周文王姬昌演繹《周易》一共有4個版本。第一個版本就是伏羲氏開創的先天八卦。第二個版本是之後神農氏創造連山八卦。之後黃帝軒轅氏又開創了歸藏八卦。最後才是周文王姬昌演繹的《周易》。
  • 《周易》創始人,臨終留下一段話,為易經核心之一,至今耐人尋味
    從上古時代開始,《易經》經歷了4個版本:伏羲創造先天易,也叫先天八卦;然後是神農氏創造連山易,也叫連山八卦;再到黃帝軒轅氏創造歸藏易,也叫歸藏八卦;最後才是我們熟悉的《周易》,由周文王演繹。所以,周文王可以稱為《周易》的創始人,但他也是在前人的基礎上演繹,將《易經》的八卦演繹成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並加上卦辭、爻辭,後人把這個相對完整的版本稱為《周易》。
  • 周文王臨死留下300字告誡,卻是《易經》精髓,至今無人讀透
    周文王可以稱為《周易》的創始人,但他也是在前人的基礎上演繹,將《易經》的八卦演繹成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並加上卦辭、爻辭,後人把這個相對完整的版本稱為《周易》。周文王在臨終前給兒子留下一段話,後人稱為《保訓》,僅僅300字,至今無人讀透。這段話,就是《易經》的核心。隹(惟)王五十年,不豫,王念日之多歷,恐墜保(寶)訓。
  • 周文王姬昌為什麼能推演出《周易》?
    周文王姬昌為什麼能推演出《周易》?《周易》是我國最神秘的著作之一。在幾年前的央視頻道,百家講壇欄目上,著名教授曾仕強曾經對《周易》一書進行過解讀。一時間引發一股《周易》熱。不僅民眾們都喜歡買一些《周易》類型的書,而且很多電視臺也請了許多教授來講解《周易》。
  • 「名人歷史百科」至德施仁──周文王姬昌
    【名人簡歷】周文王(前1152—前1056年),就是殷商西伯(意即西方諸侯之長,《封神演義》演繹為西伯侯),又稱作周侯,周季歷(周朝建立後,尊為王季)之子,姬姓,名昌。先秦時期貴族有姓有氏,男子稱氏、女子稱姓。故周文王雖姬姓,卻不叫姬昌。「姬昌」一說在東漢時期成型,後世延續了這種說法,遂稱文王為姬昌。
  • 戰國竹簡上的五個字,證實儒家曲解歷史:周文王果然是反賊
    按照這種說法,周文王一直恪守商朝忠臣本分,臨終之時不忘告誡兒子忠君愛民,哪怕紂王殘暴無道也要恪守其職,不準以臣伐君。藝術源於生活、高於生活。按照藝術創作基本理論,《封神演義》對周文王形象的塑造,應該是以周文王忠於商朝、忠於紂王為基礎,然後在此基礎上適當誇張渲染。那麼,歷史上的周文王真有如此忠誠嗎?
  • 清華教授臨終前:中國會大放光彩,注意《易經》
    不只是我國前史上名人們的名言,在講義中咱們還接觸過許多外國的「名人名言」,就比如當年的法蘭西榜首帝國製造者拿破崙就曾經說過:「我國是一頭熟睡的雄獅」。信賴每個人的前史老師都對咱們提起過這句話,現在看來,拿破崙的預言現已成真了,在近幾十年來,我國快速興起,在各個領域多處開花。不只是拿破崙,在30年前,一位清華教授在臨終前也說過相似的話。
  • 封神演義:姬昌被囚的七年只做了一件事,從此跟伏羲孔子並列成聖
    再說周文王姬昌。在歷史上,姬昌被囚禁時已經八十多歲了,食無味,樂無趣。因此,只能用另一種方式豐富自己的精神生活。而且,姬昌作為一方諸侯,所好的就是佔卜。對於上古時期,伏羲所畫的八卦非常精通。在漫長的七年鐵窗生涯中,姬昌將伏羲八卦通過演化的方式,變為六十四卦,以及三百八十四爻。爻這個字,最初是一個種符號。意思為作用和交織。
  • 演化易經八卦,周文王奠定了中國文化的基因
    前一篇:古代吳國竟然是起源於周朝,但還是被稱為蠻夷,為什麼?「鬱郁乎文哉」,這是孔子對周文王的讚嘆,周朝幾代人的努力聚集賢才,擴大版圖,引起了中央王朝商朝的注意。周文王季歷死後,姬昌即位,就是周文王,他果然沒有辜負古公亶父的願望。文王更加注重自己的德行和任用賢才,並且他很喜歡對大自然規律和社會人事進行思考,他對巫祝的卜卦很感興趣,思想時常深陷其中,思考這些八卦的意義。
  • 真正的《周易》是科學巨著,周文王只是編輯,辯證法來源於易經
    在中華文化五千年的進程中,有一本奇書,那就是《周易》,相傳易經是上古伏羲氏所注(連山易,歸臧易已失傳),周文王也就是姬昌在獄中注釋了64卦爻辭。雖主要為佔卜所用,但中國古哲學大多源自易經。而太極圖等一些東西,出自陰陽家,而道家的創始人老子一部分思想也是符合《易經》的。
  • 周文王精通易經,姜子牙卻讓他算錯一次,厭星術能救人命?
    周文王精通易經,姜子牙卻讓他算錯一次,厭星術能救人命?歷史上,商末大亂時期,西伯候姬昌在天下諸候中出類拔萃,非常的有賢名和威望。他的優秀,不僅使得四方諸侯信服,治下的西岐百姓也是「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然而,「木秀於林,風必摧之」,特別是在紂王無道,天下諸侯被逼造反的特殊時期。
  • 八卦是誰創造的,伏羲、周文王、還是孔子?可能另有他人
    也就對於易經貢獻最大有三個人,分別是伏羲、周文王、孔子。漢代司馬遷在《史記·太史公自序》云:「餘聞之先人曰:『伏羲至純厚,作易八卦。』」對於伏羲創始八卦學說,歷來最得到認可。從司馬遷的自述中就可見,在漢代伏羲依據河圖洛書啟發,畫出了八卦。其次是周文王。
  • 抗戰老兵臨終遺言:希望找回1947年延安出生的兒子
    原標題:抗戰老兵臨終遺言:希望找回1947年延安出生的兒子 楊寶山拿著父親的照片,希望能找回失散的哥哥  「父親臨終時說,1947年在延安我有個同父異母的哥哥出生,希望我能找到這位失散的哥哥。
  • 馮友蘭老人臨終前囑咐「中國一定會大放光彩,要注意《周易》」
    這樣一位對中國有巨大貢獻的先生,臨終前其學生問他,還有什麼要囑咐的嗎?老人思考良久只說「中國一定會大放光彩,要注意《周易》」。這是為什麼?我們說到《周易》也就是《易經》,大家都停留在佔卜,算卦的的層面上,似乎這是一本十分玄學,學會了就能通曉天地的神書。其實不是這樣的。《易經》乃群經之首,是中國古代人民思想、智慧的結晶,直指大道之源,自然會有一些難懂。
  • 大師臨終一句話,因為有《易經》,中國必將崛起
    近代哲學大師臨終留下一句話,千叮萬囑,將一本書視為中國必將崛起的依據 馮友蘭,這個名字背後,是近代中國的哲學光芒在閃爍,其留下的諸部哲學巨著,直到今天依舊影響著世人。
  • 劉備死前的一句遺言,保住了阿鬥的性命,卻毀了蜀漢四十年的基業
    別的證據都不舉,只需要看看劉備臨終前說了什麼你就知道了。劉備臨終前對著劉禪說了一句遺言,不是對諸葛亮說的,不是你們想的那句,劉備死前的一句遺言,保住了阿鬥的性命,卻毀了蜀漢四十年的基業。劉備到底對阿鬥說了什麼呢?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這句話夠經典吧!
  • 姬發是嫡次子,姬昌為何傳位於他,學者:或發生了唐版玄武門之變
    據《毛詩正義》引《大戴禮》記載,周文王十三歲時,生下長子伯邑考,十五歲時,生下次子周武王,因此伯邑考與周武王年紀只相差二歲。 但歷史上的周文王一共活了97歲,臨終之前才傳位姬發,大概算一下,姬發繼位時已經82歲,伯邑考已經84歲。那麼,會不會是伯邑考死在周文王之前,所以無法繼位呢?
  • 周文王——「文王拘而演周易」
    周文王姬昌是周朝的奠基者,他是周太王之孫,季歷之子,周武王姬昌之父。同時他還是我國古代歷史上有名的一代明君。 圖為周文王姬昌石像。季歷去世後,姬昌繼承西伯侯之位,故稱西伯昌。 姬昌在位四十二年後,才正式稱王,史稱周文王。他在位期間,重視農業生產。
  • 被質疑了6500多年的《易經》,被證實是「超科學」,不是封建迷信
    易經裡面的學問那就多了,總體可以概括為象、數、理、佔四門學科。  而現在的人都把注意力放在了佔卜上,想通過其中的學問來預測未來、預測吉兇,因此對易經充滿了興趣。    著名哲學家馮友蘭先生臨終前,還留下過一句遺言:「中國將來一定會大放光彩,要注意《易經》。」  是封建迷信,還是自然規律?
  • 文王神卦真的有那麼準嗎,歷史上的周文王究竟會不會佔卜術?
    《周易》又稱《易經》,是一本流傳千古的「奇書」,學界對它的最高評論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學與人文實踐的理論根源,被譽為「大道之源」。不管怎樣,談到《周易》的作者,總要牽扯到三個人:伏羲、孔子、周文王姬昌(史書好像更傾向文王推演六十四卦一說),但我們對這個問題不做深究,探討的只是周文王推演天數、預卜未來的神奇之術是否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