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被稱為三玄之冠,是「群經之首,大道之源",是中國哲學與文化的總源頭。
易經的發展經歷了4個版本:伏羲氏創造先天易,也叫先天八卦;然後是神農氏創造連山易,也叫連山八卦;再到黃帝軒轅氏創造歸藏易,也叫歸藏八卦;最後才是我們熟悉的《周易》,周文王將《易經》的八卦演繹成64卦和384爻,並作卦辭、爻辭,後人把這個版本稱為《周易》。
周文王是商末周部落首領,姓姬名昌,商紂時為西伯侯。他任用賢能,施行裕艮政策,國力日盛,卻為紂所忌,囚於羑裡。
周文王在獄中受盡欺辱,只能裝瘋賣傻。在被囚禁七年裡,他對上古時期的《易經》進行了整理,創造推演了《周易》,因此人們也說,這是一本起源於監獄的絕代奇書。
據司馬遷《史記》所記「文王拘而演周易」,後人因此認為《周易》及《後天八卦》皆為文王所蓍。後人有詩讚曰:七載艱難羑裡城,卦爻一一變分明。玄機參透先天秘,萬古流傳大聖名。
2008年7月,一位校友向清華大學捐贈了2388枚戰國竹簡(簡稱「清華簡」),竹簡上記錄的「經、史」類書,大多數前所未見,其中《保訓》即為其中的篇章,它記述著文王在彌留之際,用舜以及商朝祖先上甲微的故事來教導姬發,如何治國以及中庸、德治內容,這也是《易經》的核心。
首先關於禹的故事是:舜帝幼年時還在鄉間田野裡,芸芸眾生中的一員,在歷丘這個窮鄉僻壤的地方墾荒種植以維持生計。但他胸懷大志,雖身在鄉野,心懷天下,唯恐此生庸碌。就這樣,他孜孜不倦地研習「中」的道理。既考慮自身的意願,又照顧到眾人之所需,按「中"的要求為人處世,平衡陰陽得失、評判是非曲直,都能得到好的結果。
周文王留下的這段話,說出了《易經》的核心:求中。
第二個是關於商湯的六世祖上甲微為其父王亥復仇的故事,當中是這樣記載的:「昔,微假中於河,以復有易,有易服厥罪。微無害,迺歸中於河。微志弗忘,傳貽子孫,至於成唐(湯)祗備不懈,用受大命。」在這個故事中,周文王再一次強調了「中」,上甲微把「中」傳給了子孫後代,這才有了後來的商湯得天下。
什麼是「中"?
在我們現代人的理解裡,「中庸之道」是狹義的,真正的「中」在易經裡是一個最佳位置,一種最佳的狀態,也可以理解為「道」本源的狀態。
而周文王就是要告誡自己的兒子要謹記求中,不能偏離「道」源,方可避免極盛而衰。
如何才能做到「求中"?
如果我們事事都能做到避開"物極必反,盛極而衰",那麼我們就做到了"中"。
比如:不悲不喜,不垢不淨,不生不滅,是中;一個人吃飯,不能吃得太飽,那就是求中;一個人說話,留點餘地,那就是求中;一個人做事,不能做得太絕,那就是求中;正所謂福不可享盡,勢不可用盡,話不可說盡,利不可佔盡。
在儒家經典《中庸》中就有這麼一段話:「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由此可見,周文王遺言中的思想與儒家學說有著共同之處。
有人說:西方智慧的源頭是柏拉圖,印度智慧的源頭是《奧義書》,中國智慧的源頭是《周易》。《周易》這部特殊的經典,在我國歷史上地位非常高。儒家認為它是第一經典,所謂的五經之首;道家認為它是第一經典,所謂三玄之冠。
不知道大家在讀《三國演義》時,羨不羨慕諸葛亮那般無所不會的聰明才智,通曉天文,精通音律;
還有王陽明,開創偉大的「心學」體系不說。一介儒生竟然在平定寧王叛亂的過程中用兵如神,教滿朝武官五體投地。
在歷史上,像這樣文韜武略、學究天人的還有孔子、鬼谷子、張良等。
其實,他們共同之處在於——熟讀《周易》。
有人說它可以趨吉避兇,有人說它可以預卜未來,這部上古就出現的聖書究竟有何魔力?能夠歷經數千年而越發令世人稱奇?《易經》幾千年來,被廣泛地運用在政治、經濟、軍事、天文、地理、人文、科學、哲學等領域中。可以說,看懂《易經》,也就看懂了人生!
可是大多人提起《周易》就犯了難,覺得晦澀難懂,不知道該怎麼讀下去。
大家可以看看這本。採用通俗、生動的圖文,化簡為易,全面詮釋了河圖、洛書、八卦及六十四卦的起源與原理。
這本書將晦澀難懂的文言文翻譯成白話文,通俗易懂。對於書中的卦象也做了詳細註解,讓我們讀起來非常輕鬆,還能學到非常有用的知識。
只需55元,相信會給您的人生帶來不一樣的啟發!
如果您想購買的話,點擊下面的商品卡,就能直接購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