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王臨終留給兒子一段話,是《易經》的核心,專家至今沒琢磨透

2021-01-08 小智慧吧

我國有一本千古奇書,它包羅萬象,大至宇宙星辰,小至人生百態,它都包含其中,被譽為"大道之源"。儒家、道家都將其奉為經典,有著"三玄之冠"之稱。而且至今還沒有人能夠完全的參悟此書,這本奇書就是《易經》。

現在很多人其實分不清《易經》還有《周易》的區別。通俗點講,《易經》其實是一個統稱,從原始時代的伏羲開始,到周文王姬昌演繹《周易》一共有4個版本。第一個版本就是伏羲氏開創的先天八卦。第二個版本是之後神農氏創造連山八卦。之後黃帝軒轅氏又開創了歸藏八卦。最後才是周文王姬昌演繹的《周易》。

所以說《易經》其實是這4個版本的統稱,而《周易》則是特指周文王所推演的那一部。不過之後,連山八卦與歸藏八卦在歷史的流傳中下落不明,我們目前在讀的其實是周文王重新推演過的《周易》。

《周易》是周文王在被紂王關進監獄的時候所創造出來的。把伏羲的先天八卦給擴充到了六十四卦,可以說是對上古《易經》的一個整理概括與創新。

周文王50年的時候,自感時日無多的周文王,將自己的兒子,也就是後來的周武王姬發叫到跟前,對他說了一段話,這段話後來被記載為《保訓》,是《易經》的核心。據說當年《保訓》書簡出土時,當時的專家們還專門的進行過研究,不過最終也沒有研究出個統一的結果,直到今天,專家都沒有琢磨透 。

《保訓》的原文是這樣寫的:

隹(惟)王五十年,不豫,王念日之多歷,恐墜保(寶)訓。戊子自靧水,己丑昧[爽]……[王]若曰:"發,朕疾適甚,恐不汝及訓。昔前人傳保(寶),必受之以詷。今朕疾允病,恐弗念終。汝以書受之。欽哉,勿淫!昔舜舊作小人,親耕於歷丘,恐求中,自稽厥志,不違於庶萬姓之多欲。厥有施於上下遠邇,乃易位設稽,測陰陽之物,鹹順不逆。舜既得中,言不易實變名,身茲備,隹(惟)允,翼翼不懈,用作三降之德。帝堯嘉之,用授厥緒。嗚呼,祗之哉!昔微假中於河,以復有易,有易服厥罪,微亡害,乃歸中於河。微持弗忘,傳貽子孫,至於成湯,祗備不懈,用受大命。嗚呼!發,敬哉!朕聞茲不久,命未有所延。今汝祗服毋懈,其有所由矣,不及爾身受大命,敬哉!勿淫!日不足惟宿不詳。"

而在這段話中,有一個詞非常的重要,它是《易經》的核心,那就是求中。

何為求中?它與儒家思想中的"中庸之道"有些相似,但是其範圍要更寬廣。"中庸之道"告誡人們要保持一個中性,追求一個平衡。但是這裡的求中則有著更博大的意義。

在《易經》中,"中"其實代表著一種最佳的狀態,這個狀態可以理解為道家的"道"之本源。森羅萬象,一切事物都是來自於此,一旦脫離了這個狀態,那麼必將走向衰落。

而周文王的這段遺言,其實就是要警示自己的兒子,不要偏離"中"的狀態,才能讓江山一直傳承下去。

而放之於我們的社會生活中,就是要人們適可而止,要把握尺度,不可越界。用於管理中,就是告訴管理者,既不能走極端也不能對手下人關於寬鬆,這裡其實與儒家的"中庸"思想已經很接近了。

在北京紫禁城的中和殿裡懸掛著一塊匾額,寫著"允執厥中"四個字,這裡的"中"字其實就是"求中"的意思。

《易經》值得每個人讀一讀

《易經》內容豐富,思想深遠,將宇宙萬物,人類命運等"大道"全部涵蓋其中。是我國先人思想智慧的集大成之作,對我國後世的政治、經濟、文化以及思想領域都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我國後世的眾多名人都深受其影響,像孔子、鬼谷子、諸葛亮、王陽明等人,他們每一個人雖然處於不同的時代,有過不同的功績,但是卻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他們都在25歲之前熟讀《易經》。

孔子曾說,"假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就是說如果學會了《周易》就可以知曉一切,不再犯任何過錯。可以看出我們的孔聖人對於《易經》是非常推崇的。

甚至還有人說:西方智慧的源頭是柏拉圖,印度智慧的源頭是《奧義書》,而中國智慧的源頭則是《易經》。

後世人說讀雜書萬卷不如真經一部,這裡說的"真經"指的就是《易經》。人生一世,真的該好好讀一讀《易經》,去感悟裡面的大智慧,或許會讓你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

不過大家如果要讀的話,建議還是不要去讀古文原版的,因為它的內容實在是太過深奧,所以從它問世以來,還沒有一個人能夠完全的參透,即使是諸葛亮、劉伯溫等牛人,也不過是學到了《易經》的部分內容而已。曾經有人說,如果誰能參透《易經》,就離成仙不遠了。

所以大家要讀,還是建議去讀帶有白話文譯文版的《易經》,最好還帶有配圖,這樣圖文並茂更便於理解《易經》。

目前我看的這本就是帶有白話文翻譯的圖解版易經,名叫《易經的智慧》。它採用圖文解讀的方式,一一解讀了《易經》中的每一句話,將其深奧無比的智慧,以最淺顯易懂的方式展現在讀者面前,讓大家可以一探《易經》的古老智慧。

如此一本智慧"聖書"只要50元,也就是兩包煙錢,卻可以學習到我國古人的偉大智慧,讓你受益終生!

想要學習的,點擊下方連結就可以購買了。

相關焦點

  • 《周易》創始人,臨終留下一段話,為易經核心之一,至今耐人尋味
    從上古時代開始,《易經》經歷了4個版本:伏羲創造先天易,也叫先天八卦;然後是神農氏創造連山易,也叫連山八卦;再到黃帝軒轅氏創造歸藏易,也叫歸藏八卦;最後才是我們熟悉的《周易》,由周文王演繹。所以,周文王可以稱為《周易》的創始人,但他也是在前人的基礎上演繹,將《易經》的八卦演繹成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並加上卦辭、爻辭,後人把這個相對完整的版本稱為《周易》。
  • 周文王臨死留下300字告誡,卻是《易經》精髓,至今無人讀透
    周文王可以稱為《周易》的創始人,但他也是在前人的基礎上演繹,將《易經》的八卦演繹成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並加上卦辭、爻辭,後人把這個相對完整的版本稱為《周易》。周文王在臨終前給兒子留下一段話,後人稱為《保訓》,僅僅300字,至今無人讀透。這段話,就是《易經》的核心。隹(惟)王五十年,不豫,王念日之多歷,恐墜保(寶)訓。
  • 周文王姬昌,臨終前留下的遺言,可能透露著《易經》核心!
    《易經》被稱為三玄之冠,是「群經之首,大道之源",是中國哲學與文化的總源頭。易經的發展經歷了4個版本:伏羲氏創造先天易,也叫先天八卦;然後是神農氏創造連山易,也叫連山八卦;再到黃帝軒轅氏創造歸藏易,也叫歸藏八卦;最後才是我們熟悉的《周易》,周文王將《易經》的八卦演繹成64卦和384爻,並作卦辭、爻辭,後人把這個版本稱為《周易》。
  • 馮友蘭老人臨終前囑咐「中國一定會大放光彩,要注意《周易》」
    這樣一位對中國有巨大貢獻的先生,臨終前其學生問他,還有什麼要囑咐的嗎?老人思考良久只說「中國一定會大放光彩,要注意《周易》」。這是為什麼?我們說到《周易》也就是《易經》,大家都停留在佔卜,算卦的的層面上,似乎這是一本十分玄學,學會了就能通曉天地的神書。其實不是這樣的。《易經》乃群經之首,是中國古代人民思想、智慧的結晶,直指大道之源,自然會有一些難懂。
  • 戰國竹簡上的五個字,證實儒家曲解歷史:周文王果然是反賊
    封神演義中的周文王愚忠形象《封神演義》第二十九回「斬侯虎文王託孤」,周文王臨終託孤,字字感人至深,一個忠君愛民的周文王形象躍然紙上。對姜子牙說:「倘吾死之後,縱君惡貫盈,切不可聽諸侯之唆,以臣伐君。丞相若違背孤言,冥中不好相見」,說罷淚流滿面,讓人讀之唏噓。對兒子姬發:「縱天子不德,亦不得造次妄為,以成臣弒君之名。」
  • 三本易經,只剩《周易》,失傳天書在古墓重現,專家研究卻被中止
    《易經》中國的曠古奇書,也被許多人稱之為「天書」,由於其內容繁雜,分支眾多,再加上現在電視和電影的影響,現代人對《易經》有著「非科學」的質疑。但凡是對《易經》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易經》是古代人對生活規律總結的結晶。涵蓋了中華民族的先人對天地、自然、萬物、生命等運行規律的認識。 為中華文化「三玄」之一。
  • 現在學習易經算晚嗎,易經是怎麼來的,越早知道越好!
    所以,我們每個人都要學習易經,不要求人人都成為研究易經的專家,從古到今,有幾個人能把易經都參透?我們懂得點皮毛的東西,也能指導我們的生活,比什麼也不懂強吧。《三字經》裡說讀書先要從六經讀起,首先就是讀《易經》。現代人讀《易經》不容易,因為都是古文,現在我們的書本是簡化字,有些生僻字連讀音都不知道,更別說是弄懂意思了。所以我們就用通俗易懂的話語來講解,大家都能看明白。
  • 中國古代的一種神器,外國專家:想仿製出來,先研究透《易經》
    由於各種原因,其他三大古國的文明都曾徹底中斷過,唯獨中華文明延續至今,並且創造出影響深遠的四大發明,作為炎黃子孫,這是非常值得驕傲的事情。古代科技相對落後,是因為時代的限制,但古人的智慧令人欽佩,甚至與現代人相比,絲毫不落下風。思路決定出路,格局決定所能達到的高度,中國古代雖然有「鬼神論」,但更相信人定勝天,與天鬥其樂無窮,與地鬥其樂無窮。
  • 周文王精通易經,姜子牙卻讓他算錯一次,厭星術能救人命?
    周文王精通易經,姜子牙卻讓他算錯一次,厭星術能救人命?歷史上,商末大亂時期,西伯候姬昌在天下諸候中出類拔萃,非常的有賢名和威望。他的優秀,不僅使得四方諸侯信服,治下的西岐百姓也是「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然而,「木秀於林,風必摧之」,特別是在紂王無道,天下諸侯被逼造反的特殊時期。
  • 皇帝壓著此戰神不用,臨終對兒子說:他是我留給你用的,果然應驗
    皇帝壓著此戰神不用,臨終對兒子說:他是我留給你用的,果然應驗每位帝王在登上九五至尊寶座的時候,也會顧及到自己的下一代是否能承擔大任。為了讓自己的下一代能夠順利的成為人中之龍,很多帝王會觀察和培訓讓自己的接班人成為人群中的翹楚。
  • 真正的《周易》是科學巨著,周文王只是編輯,辯證法來源於易經
    在中華文化五千年的進程中,有一本奇書,那就是《周易》,相傳易經是上古伏羲氏所注(連山易,歸臧易已失傳),周文王也就是姬昌在獄中注釋了64卦爻辭。雖主要為佔卜所用,但中國古哲學大多源自易經。而太極圖等一些東西,出自陰陽家,而道家的創始人老子一部分思想也是符合《易經》的。
  • 大師臨終一句話,因為有《易經》,中國必將崛起
    近代哲學大師臨終留下一句話,千叮萬囑,將一本書視為中國必將崛起的依據 直至臨終之前,他依舊心憂著中國的哲學未來,面對近旁子女的戀戀不捨,他卻心狠不顧,單留下一句遺言:"中國將來一定會大放光彩,要注意《周易》。"語罷,1990年11月26日老人與世長辭,其留下的金口玉言卻值得世人警覺。 《易經》包羅人生宇宙萬象,以及深刻的道理,易經只用四個現象概括:吉、兇、悔、吝,沒有第五個。吉是好。兇是壞。
  • 秦始皇去世之前,曾發生三件怪事,兩件至今讓專家無法解釋
    秦始皇去世之前,發生三件怪事,兩件至今讓專家無法解釋!引言:朕在,當守土開疆,掃平四夷,定我大秦萬世之基。朕亡,亦將身化龍魂,佑我華夏永世不衰——秦始皇眾所周知,在中國數千年的歷史歲月中,能夠將「千古一帝」形容的淋漓盡致的,也只有秦朝皇帝嬴政了,從有名無實到獨攬天下大權,滅六國建立大一統帝國,進而奠定了中國統一的框架,嬴政的政績算是影響萬世,然而,就是這樣一位名垂千古的人物,卻逃不過生老病死的自然規律,最終病死在「尋藥」的路上,值得一說的是,秦始皇在臨終之前,曾發生三件怪事,至今令專家無法解釋其緣由
  • 易經裡暗藏的三大人生智慧,真正悟透的人恐怕只有10%
    人生其實一點都不難,《易經》裡暗藏的這三大智慧,真正悟透它的人恐怕只有10%。《易經》坎卦:直面坎坷坎,坑穴。人生一世,猶如在道路上或行走或奔跑,不可能永遠寬闊平坦,很多時候路是不平坦的,甚至還有陷阱,但是我們想要不斷前進,只能克服它們,沒有後退可言。
  • 諸葛亮臨終前,給後代留下「8字祖訓」,流傳至今被世人讚頌感慨
    鳳雛龐統,早年漂泊於江東,後輔佐周瑜,他雖然是一個懷才不遇的人,但因此桀驁不馴,加上長相十分醜陋,所以一直沒被周瑜重用。後來還是在諸葛亮的強烈推薦下,才成了輔佐劉備的軍師。法正也是一位足智多謀的人,本來他是輔佐劉璋的,但他覺得劉璋昏庸且無能,最後便選擇輔佐劉皇叔。
  • 公公留給兒媳「水晶」遭嫌棄,兒子拿來鑑寶,專家:可以換鑽戒
    公公留給兒媳「水晶」遭嫌棄,兒子拿來鑑寶,專家:可以換鑽戒自從上世界60年代,人們的生活水平質量都有了飛躍的上升之後,很多人都搞起了副業,其中古董收藏就是裡面炙手可熱的行業了。要說起古董,那都是動不動上百年上千年的寶貝了,這其中的價值,哪能不值錢,不吸引人嗎?
  • 三個問題告訴你,《易經》《易傳》《周易》的異同及核心
    中國人一般的觀念,講到《易經》就想到八卦,就想到那些穿著八卦道袍的道士,或者跟算命先生聯繫起來。大家也有一種觀念(吹出來的),好像學了《易經》後,便可以天上知一半,地下全知道的樣子。可現實情況是:很多人根本搞不清楚什麼是《易經》?什麼是《周易》?《易傳》跟他們又有啥關係?
  • 清華教授臨終前:中國會大放光彩,注意《易經》
    不只是拿破崙,在30年前,一位清華教授在臨終前也說過相似的話。清華教授臨終前:我國一定會大放榮耀,要留意《易經》1991年,在北京的友誼醫院,一位白叟即將與世長辭,在臨終前叮嚀完遺言之後,身旁的學生問詢他是否還有什麼要留下的。白叟沉默了一瞬間,只留下了一句話:「我國將來一定會大放榮耀,要留意《易經》。」
  • 演化易經八卦,周文王奠定了中國文化的基因
    「鬱郁乎文哉」,這是孔子對周文王的讚嘆,周朝幾代人的努力聚集賢才,擴大版圖,引起了中央王朝商朝的注意。文王的父親季歷對周邊的蠻夷部落進行徵服,這有力地打擊了商朝邊遠地區的騷亂,保障了中央政府的安全和政治穩定,但這也同時擴大了周的地盤,引起了商朝的不安,於是他們把季歷召喚到中央任職,表面實行嘉獎,封伯侯,實際上是抑制周的擴張,相當於明升暗降,處於軟禁狀態,不久季歷被殺害,罪名不清不楚。
  • 讀一輩子易經,看不到這5個真相,也是枉然
    關於《易經》的歷史地位,自古以來早有定論,八個字:群經之首,大道之源。那麼《易經》是一門什麼樣的學問?想要明白易經的學問體系,我們先要了解5個問題。1、易經沒有真正的作者很多人都在苦苦追尋和追問易經的作者究竟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