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月亮與六便士》看資產階級婚姻形態:冷漠的靈魂,無果的愛情

2020-11-27 文化的理想國

威廉·薩默賽特·毛姆是20世紀英國著名小說家,《月亮和六便上》是其重要長篇小說之一。在這部作品中,毛姆著力刻畫了三位女性:斯特裡克蘭德太太、勃朗什以及愛塔,她們分別與男主人公處在不同的婚姻、婚外兩性關係中。這裡,我們從女性主義角度對這些女性形象進行剖析,進而揭露當時社會中存在的不健康的婚姻兩關係。

中產階級冷漠的婚姻關係

主人公銀行職員斯特裡克蘭德的第一任妻子是個較為典型的中產階級中上層社會的主婦形象。她終日忙於社交,為的是維持自己的社會地位,並隨時準備為別人呈現自己貌似美滿的家庭,以至於自己都被自己製造的假象所蒙蔽。

她以為這種表面光鮮的家庭關係就是完美而和諧的,卻始終沒有意識到這種表象掩蓋下的那日益擴大的感情裂痕。直到丈夫出走之後,斯特裡克蘭德太太仍百思不得其解,「我還以為他一直生活得很幸福呢。」可見,她的這種對於丈夫內心精神世界的無知已經到了讓人咋舌的地步。

斯特裡克蘭德夫婦的這種婚姻關係基本代表了19世紀末歐洲中產階級中上層社會典型的婚姻關係:「婦女為了財富而結婚,男人為了擴大他們將要傳給他們的合法後代的財產而結婚。」夫妻之間能否達到精神上的契合,是否真正關注彼此的內心世界,這是一直被忽略的因素。

伍爾夫說過:「在父權社會中,婦女的經濟不獨立,教育無法得到保障,又受到家庭和孩子的牽扯,難以有從事自己事業所需要的獨立空間和完整時間。由於她們囿於家庭的小人地,養育子女和操持家務成為她們的全部生活內容,這也使她們無法獲得豐富的閱歷。」

自部落時代後期開始,女性就一直作為男性的附屬品。經濟不獨立,自我意識末覺醒,以至於她們認為一旦脫離男人便無法生存。因此,在起初得知斯特裡克蘭德出走的消息之後,斯特裡克蘭德太太一度陷入了悲傷絕望的境地,甚至以為「沒有他我無法生活下去,我寧可殺死自己。」但這種絕望更多的並不是因為一段感情的消失,而足基於自己日後生存的考慮。在此,我們看到的足一個可憐而又可悲的女性形象。

在經歷了痛片而無果的等待之後,斯特裡克蘭德太太做出了「但是我不要他回來了」這一驚人的決定。此時,女性意識往她身上開始覺醒。她「決定利用一下她認識不少作家這一有利地位,一點兒沒耽擱時問就開始學起速記和打字來」,「她重新把牛活安排好。她非常能幹,她決心興辦的這個買賣一定會成功的。」

這樣看來,斯特裡克蘭德的出走在某種意義上對於斯特阜克蘭德太太是種幫助,使她開始意識到女人其實是獨立於男人之外的,離開男人照樣可以生活,甚至可以生活得更好,因為這是一種靠自己的努力而獲得的有成就感的生活。

相互利用的婚外兩性關係

斯特裡克蘭德出走法國之後,有了情婦勃朗什。在這種婚外兩性關係之中,真正的愛情往往也是不存在的,更多的只是肉體的吸引或彼此之間的相互利用。對於斯特裡克蘭德來說,「實際上愛情是生活中無足輕重的一部分,女人是我享樂的工具,我對她們提出什麼事業的助手、生活的伴侶這些要求非常討厭。」斯特裡克蘭德不需要愛情,勃朗什只是他創作時的模特、他享樂的工具。與此同時,勃朗什也試圖通過佔有斯特裡克蘭德的自由,控制他的意志,操縱他的精神來體驗自己的存在。

毛姆筆下的勃朗什是個個性複雜的女性。她溫婉、賢淑、善良,在遇到斯特裡克蘭德前,與丈夫過著相敬如賓的舒適生活。然而,他們這種愛也並非真正的愛情,充其量只是憐憫之情,是施特略夫在她絕望無助之際出於憐憫之心收留了她。

當施特略夫苦口婆心地說服她照料重病的斯特單克蘭德時,她終於看透了這種「愛情」的實質。施特略夫提醒她:「你自己是不是也一度陷入非常悲慘的境地,恰好有人把援助的手伸給你?你知道那對你是多麼重要的事。如果遇到這種情況,你不願意也幫別人一下兒嗎?」

如果施特略夫對勃朗什所有的是真愛的話,他不會重提那令愛人不堪回首的往事的。此時的勃朗什看透了丈夫對自己的感情不過是出於同情,於是她絕望了。但是作為依附於丈夫的弱者,她除了屈服,別無他選。但是此時的她想必也如釋重負了,知道丈夫並不是真正地尊重她,她也沒有必要再繼續規規矩矩地做個好妻子來報答丈夫對自己的恩情了。於是,勃朗什大膽地放縱自己壓抑己久的激情,愛上了野性不羈的斯特裡克蘭德。

勃朗什的下場是悲慘的。她為了自己所認為的「愛情」進行著無力的抗爭,最終依然擺脫不了自殺的命運。在勃朗什的身上又一次體現出了女性的軟弱,「她們具有非常強烈的統治欲,不把你完全控制在手就不甘心。」但是她們忽視了男人真正需要的除了肉體,更重要的是精神和理想方面的自由。

原始狀態下蒙昧的婚姻關係

本書中描寫的斯特裡克蘭德與愛塔的關係是另一對婚姻關係(如果可以這樣說的話)。愛塔是大溪地島上土生土長的部落居民。原始的生活狀態使她沒有主體性和存在的自由感,而是像島上的熱帶植物一樣自生自滅。

斯特裡克蘭德為什麼拋棄生活在文明世界中的妻子及情婦而和愛塔這樣一個近乎於原始人的女性生活在一起呢?原因是愛塔像侍奉主人似的對待斯特單克蘭德,不僅對他無所要求,還給了他充分的自由。跟她在一起,斯特墾克蘭德可以不受任何幹擾、沒有任何負擔地進行創作;可以隨意地以他粗暴的方式對愛塔發脾氣。另外,愛塔有一塊自己的產業,她可以使斯特裡克蘭德不必為生計而擔憂。這也是斯特裡克蘭德選擇愛塔時重點考慮過的一個方面。可見,女性經濟上的獨立也是婚姻成功的一個重要條件。

儘管如此,愛塔與斯特裡克蘭德之間的感情也很難稱得上是「愛情」。這種原始蒙昧狀態下的沒有任何精神層面交流的感情只是無本之木,很難開花結果。

簡·奧斯丁在其作品中描寫過各種不同的婚姻關係。在經濟地位中處於劣勢的女性往往成為婚姻關係巾的犧牲品。《月亮和人便上》中的這對婚姻兩性關係,雖然發生在中產階級之間,也因受到資產階級思想的影響而表現出相同的特徵。由此可見,和諧的婚姻關係中夫妻之間的精神交流是關鍵;同時女性必須自強自立,做到經濟、精神的雙獨立。

文化的理想國,讓每一個詩意的靈魂,都有棲身之地。感謝您的關注!

相關焦點

  • 毛姆給中年人的靈魂拷問:月亮、六便士,你會選擇哪一個?
    月亮、與六便士,你會選擇哪一個?毛姆給所有人留下了一個靈魂拷問。他是一位很會講故事的人,擁有很強的代入感。我總是對朋友說:我太愛這個小老頭的《月亮與六便士》了。;《月亮與六便士》中寫道:「你要克服的是你的虛榮心,是你的炫耀欲,你要對付的是你的時刻想要衝出來想要出風頭的小聰明。」都說《月亮與六便士》的故事人物原型是保羅·高更,不看油畫的人可能不知道是誰。保羅·高更是法國印象派畫家,是19世紀美術史離不開的人物。
  • 月亮與六便士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愛情?
    沒有一個是相同的,月亮只有一個,可月光潑灑萬物,就有了萬千各種各樣的形態。科技發達,訊息爆炸,關於愛,我們討論的也太多。我們滿不在乎,脫口而出,愛和理想,像是蛋糕上點綴的櫻桃,美則美矣,太過輕浮泛濫。許許多多微不足道的東西都以其名義行走天下,於是它們變得不再高高在上,不再有力量。美好的愛情都是相似的,兩情相悅,你儂我儂。但不美好的愛情,各有各的不同。
  • 《月亮與六便士》用象徵主義理論,解讀了月亮與六便士的意義
    在滿是六便士的街上,他抬頭看到了月亮,此後便再也看不到六便士了。《月亮與六便士》是英國作家毛姆以畫家高更的原型為素材寫就的。月亮代表的是理想,六便士代表的是現實。每個人的一生都會在月亮與六便士之間搖擺,但所有人都應該為自己活一次。不錯,書中的主人公斯特裡就是這樣的,他為了追逐畫畫的理想,不被世俗羈絆,他毅然地選擇了前者——月亮。讀書是為了能讓我們認知社會、人情、人性。
  • 《月亮與六便士》:我們在月亮和六便士中輾轉生活
    很多人,終日仰慕著月亮,卻沒有看到腳下的六便士。——描述了太多年輕人,心中充斥著理想,熱血和激情,仰慕「月亮」,浪漫而衝動,卻往往看不到現實的荊棘和妥協,從而這種對暗淡生活的抗議,就真正成為了虛無的浪漫主義。他,抬頭看見了月亮,而腳邊的六便士卻在夜裡無聲地反射著幽冷的月光。
  • 《月亮與六便士》:何妨彎腰撿六便士,再抬頭描摹月亮
    月亮代表著我們的信仰與追求,六便士則是世俗的生活,為了天上的月亮,我們就必須像他們一樣捨棄地上的六便士嗎?帶著這樣的疑問,下面將從斷臂式取捨是否可取,月亮與六便士是否可以共存及如何共存這三個方面對這本書進行剖析,以便我們能更深入了解月亮與六便士的取捨問題。一 「斷臂式」取捨,月亮有了,六便士便不值一錢嗎?
  • 《月亮與六便士》中的斯特裡克蘭:純粹的靈魂,純粹的自由與美
    讀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我是慕名而讀的。前兩章實在乏味,我懷疑不是一篇小說而是在讀評論,甚至兩次確認要不要讀下去。後來才漸入佳境,直到認識斯特裡克蘭,並從他身上重新認識了自己,明白自我常常痛苦與深深憂鬱的根源。斯特裡克蘭的一生,便是我們每個人時常仰望的那個月亮。
  • 左手是月亮,右手是六便士,他追的是一個落魄的夢
    提到保羅·高更,我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他跟梵谷的「割耳朵事件」,然後是威廉· 薩默賽特·毛姆以高更為原型創作的小說《月亮與六便士》,主人公查爾斯正是畫家高更的原型。小說主人公有著魁梧的外表,性格冷漠、不通情理。書中他曾說過這樣一段話:「我不需要愛情。我沒有時間搞戀愛。這是人性的弱點。我是個男人,有時候我需要一個女性。但是一旦我的情慾得到了滿足,我就準備做別的事了。我無法克服自己的欲望,我恨它,它囚禁著我的精神。
  • 重讀《月亮與六便士》:原諒與背叛,失衡的天平稱不出愛的分量
    愛是有輕重之分的,重讀了毛姆的經典小說《月亮與六便士》後,我開始並不理解德克·斯特羅夫面對妻子背叛所採取的方式,但是後來我發現,在面對月亮與六便士的人生選擇題,不管是做了怎樣的選擇,其實與個人高貴的自我追求息息相關。這個選擇無關對錯,只有對愛是否看重!
  • 《月亮與六便士》:寫給每個人的夢想之書
    月亮是那崇高而遙不可及的夢想,六便士是為了生存不得不賺取的卑微收入,多少人只是膽怯地抬頭看一眼月亮,又繼續低頭追索賴以渴的六便士。英國小說家威廉· 薩默賽特·毛姆的小說《月亮和六便士》講述了一個為了追求內心的渴望,從而走向孤獨,走入自我,把餘生的價值注入了絢爛畫面的故事。
  • 《月亮與六便士》:一本值得你用心去閱讀的好書,強烈推薦
    《月亮與六便士》書中的主人公思特裡克蘭德,真的是一個很脫俗的人,他是作者筆下的偉人。人到中年,放棄了安穩舒適的生活,拋棄了處事八面玲瓏的妻子、一雙可愛的兒女,遠離故土,悽苦漂泊在異鄉。六便士象徵著世俗,包括事業、愛情、家庭、婚姻、道德約束等。對於思特裡克蘭德來說還包括那些所謂的普世價值,甚至人性;而月亮則代表了「詩和遠方」,也就是理想,是人生存在的價值或本來面目。除此以外的一切,說白了就是「眼前的苟且」,就是「人生的枷鎖」。我們的生命,如盧梭說過的那樣:「人生而自由,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讀懂思特裡克蘭德,也就讀懂了《月亮和六便士》,甚至讀懂了毛姆。
  • 影響千萬人的小說《月亮與六便士》到底講了什麼?
    上一篇文章中,懵董菌剛剛解讀了毛姆的《刀鋒》,刀鋒之外,《月亮與六便士》是一部影響了千千萬萬各個年齡段讀者的作品。小說原型據說《月亮與六便士》的原型是法國後印象派畫家保羅·高更,書名用「六便士」比喻世俗所認同的安穩生活,而「月亮」則代表那些遙遠而不切實際的夢想。我們或許不會像斯特克裡蘭德那麼極端,突然離家出走去追尋一個如月亮般遙遠的夢想,但想要堅持自己人生理念、生活方式、夢想與愛情,也會像斯特克裡蘭德一樣遭遇現實的壁壘。
  • 《月亮與六便士》:一個中年男性的人性救贖
    最求月亮的人最求月亮的人如果荒誕不經的故事出自英國小說家威廉· 薩默賽特·毛姆的創作的長篇小說《月亮與六便士》。月亮與六便士月亮與六便士《月亮與六便士》的主人公思特裡克蘭德是個在倫敦做事的證券經紀人《月亮與六便士》全書故事曲折,語言簡練,思想豐富,為我們刻畫了一個看似荒誕的故事,卻又無比精彩,每一句話都是十分的精闢,直害,是一本不可不讀的外文名著。故事很離奇,但給我們的感受卻是十分十分真實的,富有衝擊性的。可以說我們每個人心底都住著一個思特裡克蘭德,只是我們都把他深深地壓在心底,不讓他有絲毫的露頭。
  • 《月亮與六便士》:物質與精神的抉擇之路
    「斯特裡克蘭懷著種種我並不了解的夢想,帶著孤獨的靈魂,奔向那早已令他魂夢縈繞的陌生群島。」「在四十七歲的年紀,當絕大多數同齡人早已過著安逸舒適的日子,他卻毅然去尋找新的世界。」然而,天響驚雷,斯特裡克蘭在無任何預兆之下,留下了一封離婚信,遠赴他方,去追逐他的夢想,開始了藝術摸索之路。可笑的是,他從未接受過任何關於藝術方面的教導,更可笑的是,在他逝世後,他的畫作千金難求。
  • 《月亮與六便士》豆瓣讀書好評榜第一的書籍,到底講述了什麼?
    英國小說家威廉·薩默賽特·毛姆筆下就有這樣一個人物,但他沒有選擇地上的「六便士」,而是去追尋了那天上的「月亮」。保羅·高更的作品月亮與六便士是以「我」的第一人稱來講述查爾斯·斯特裡克蘭德的故事。保羅·高更的作品小的時候,家長和老師都會問我們這樣一個問題,長大後你想做什麼?
  • 讀《月亮與六便士》:卑微到骨子裡的愛,終是一場笑話
    在《月亮與六便士》這篇小說裡,如果說我們要對一個男人恨鐵不成鋼,那非施特羅夫莫屬了,為了大家閱讀方便,以下簡稱羅夫。羅夫這個男人,讓人不忍心去恨,可是又不得不恨;讓人不想去喜歡,可又不得不承認他是那麼善良的一個人。他對老婆布蘭奇的愛,真是卑微到骨子裡,儘管周圍人也不想拿這個事兒來說,但真真切切,自始至終,就是一場自艾自憐的笑話。
  • 解析《月亮與六便士》蘊含的深刻佛法內涵:人生最終歸宿是什麼?
    1.月亮與六便士,說的不僅是理想和現實的衝突《月亮與六便士》是英國作家毛姆代表作,從1919年出版以來便一直暢銷至今,它引發了無數人對於理想與生活該如何抉擇的思考與爭議。書中,毛姆以畫家高更為原型,講述了一個頗為不可思議的追逐夢想的故事。
  • 《月亮與六便士》:命運中的不幸正是那些關係親密的人帶來的
    毛姆長篇小說《月亮與六便士》中有一位其貌不揚的人,蹩腳的畫家,他有自知之明,但奇怪的是,作者毛姆又賦予他高超的美術鑑賞力,而且還把人類固有的嫉妒心理從此人身上清除掉。故事來了,這位畫技拙劣鑑賞力超群而又沒有嫉妒心的人,發現一個窮困潦倒的畫家的天才時,傾慕不已,把臥病在床奄奄一息的天才弄到自己家裡調養護理。結果是賠了夫人又折兵。天才畫家病癒後,不幸就降臨到這位好心人的頭上。
  • 它是《月亮與六便士》中的大溪地,美到被人稱為最接近天堂的地方
    在《月亮與六便士》中,曾提到這麼一個地方「大溪地「,它是南太平洋上的一個海島,西方遊客稱那裡是「最接近天堂的人」。之所以對這個地方印象深刻,不僅是因為我去了那個令書中畫家魂牽夢繞的陌生群島,更是結束旅程大概兩年之後,從書中再次看到它的影子的時候,回憶的畫面頓時變得強烈。
  • 《月亮和六便士》讀書摘錄
    《月亮和六便士》作者:毛姆1. 如果我的寫作不是自娛自樂,而是抱有其他想法,那我就是個十足的傻瓜。2.一個人,你可以欣賞他的品性,卻不必和他在一起。3.這種生活模式給出的是天倫之美。8.皈依,有時以不同的形態出現,也可以通過不同的方式實現。有些人,是激變,仿佛憤怒的激流把石塊瞬間化作齏粉;另一些人,則是漸變,好比日積月累,水滴石穿。9.我認為,良心,是心靈的守門人,社會要向前發展,就必然制訂一套規矩禮儀。它是我們心中的警察,它就在那兒,監視著我們,不能違反。
  • 威廉薩默塞特毛姆月亮與六便士裡有你想要答案
    ——威廉·薩默塞特·毛姆《月亮與六便士》摘抄讀完這段話,也許你會突然明白為什麼有些人願意背井離鄉去到另一個地方尋找他們的「詩與遠方」.隨附《月亮與六便士》經典語錄《月亮與六便士》在愛情的事上如果你考慮起自尊心來,那只能有一個原因:實際上你還是最愛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