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與六便士》中的斯特裡克蘭:純粹的靈魂,純粹的自由與美

2020-11-27 大和尚演果

讀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我是慕名而讀的。前兩章實在乏味,我懷疑不是一篇小說而是在讀評論,甚至兩次確認要不要讀下去。後來才漸入佳境,直到認識斯特裡克蘭,並從他身上重新認識了自己,明白自我常常痛苦與深深憂鬱的根源。斯特裡克蘭的一生,便是我們每個人時常仰望的那個月亮。

理想總高高在上,值得我們在凡俗的紅塵中仰望,

靈魂在月亮上飛翔,而肉體在瑣碎日常的街道徜徉。

這是我曾寫下的詩句,在一些莫名憂傷的夜晚和痛苦工作的白天。也許每一個人都和我一樣,渴望純粹的自由,可惜卻沒有純粹的靈魂。

而毛姆筆下的斯特裡克蘭卻擁有這一切,令人羨慕嫉妒恨。

純粹的靈魂

斯特裡克蘭擁有最純粹的靈魂,純潔的一塵不染,簡單的一句話說完。

中年的他,忽然有一天離家出走了,他放棄了安穩富足的生活,拋棄了美麗賢惠的妻子與可愛的孩子。不是因為心血來潮的愛情,也不是厭倦生活的逃避,他說:"我只想畫畫"

"我只想畫畫",只有五個字的簡單理由。這五個字講述了他的後半生,如此簡單,匪夷所思。

他並不在乎物質的享受,不在乎明天有沒有錢花,不屑為錢去工作,即便滿街都是六便士,他不屑彎腰去撿,他只想畫畫。他從沒有一件工作能超過一兩個月的,只要他能攢夠買畫畫材料的錢,他便不幹了。衣服總是破破爛爛的,食物,只要能填飽肚皮就行。

他精神上是純粹的,從不在乎別人怎麼評價,道德在他眼裡都是可笑的東西,他也從不在乎孩子和妻子。他更不在乎愛情,他很忙,沒有時間在這上面浪費時間,他忙於思考和畫畫。

他也不在乎友情,道義,責任,修養,禮貌等等,這些與他都毫不相干。他純粹的只是畫畫,甚至對自己的畫也不在乎,畫完了便與自己沒什麼關係了,隨便扔在角落,或著送人,甚至燒毀。

我們認為他可恨,冷酷,沒有責任心,卑鄙無恥,自私與狂妄。可是,我們只是自己生氣罷了,因為他從不在乎,並泰然處之。惡棍,混蛋,懦夫這些稱號絲毫無法汙染他靈魂的純粹,只是我們自做自受的苦惱,他只想畫畫。

我十分痛恨和厭惡這個傢伙,他怎麼可以做到,如此純粹,純粹的一塵不染。

純粹的自由

讀懂了斯特裡克蘭這個混蛋,我們才發現,我們所有的痛苦和不快都來自於我們自以為是的自由。我們總以為,在這個社會上擁有越多,我們就會越自由。我有足夠的財富,我就可以想幹什麼幹什麼了,我有更高的地位,更好的工作,更大的房子,更多的朋友,我就會更快樂,更自由!我們是聰明的傻瓜。讓我們痛苦和失去自由的恰恰是這些東西。

其實,獲得自由的方法便是放棄,放棄你所擁有的一切,包括感情。像一個流浪漢一樣,你才能擁有純粹的自由。

斯特裡克蘭就是這樣,他走出了家庭,工作,還有感情的束縛,口袋中常常沒有一個銅板,他依然如故坦然享受這自由。

從倫敦到巴黎到馬賽,再到他最終的歸宿大溪地島,他一直享受著純粹的自由。他常常挨餓,沒地方住,他從不在乎,也從不改變,包括他對待感情的態度。在巴黎,布蘭奇愛上他是個錯誤,和他生活了三個月,最後卻選擇了自殺。他連一眼都沒去看她。

我不想要愛情,我沒時間談情說愛。這是人性的弱點。我是個男人,有時我想要一個女人。當我滿足了我的激情後,就準備做其他的事情了。她有一個完美的身體,我想給她畫一張裸體畫,當我畫完這幅畫以後,我就對她失去了興趣。

他如此自由,瀟灑,他一無所有,四處遊蕩,他衣不敝體,食不果腹,卻自由而高傲的行走在自已的世界裡。

他純粹的自由,我們望塵莫及。

純粹的美

他站在我的面前,一動不動,眼睛裡帶著一絲嘲笑。一個炙熱的、飽受折磨的靈魂,目標是更為偉大的東西,它超越了與肉體捆綁在一起的,能夠被領略的任何東西。我瞥見的是對某種無法描述的事物的熱烈追求。

斯特裡克蘭追求的是最純粹的美,少有人理解。很多人認為拙劣而不知所云。但在他死後,慢慢人們才知道,他是個天才。

斯特羅伊夫是第一個認同斯特裡克蘭作品的人。他在自己家畫室中發現了斯特裡克蘭畫的布蘭奇的裸體,他原本憤怒的想毀掉它,但最後無法下手。他說:"它是一幅偉大的、絕代的畫作,是一件藝術品"

布魯諾船長也是為數不多,欣賞斯特裡克蘭畫作的人,也理解他的靈魂。他認為:

斯特裡克蘭內心的激情正是一種創造美的激情,讓他不得安生。它催促他不得不東奔西走。他就像一個永恆的朝聖者,魂牽夢縈的是那一塊聖地,而心中盤踞的魔鬼又是那麼無情。

庫特拉斯醫生也見證了這種美。他在斯特裡克蘭快死時去見他,看到他畫在屋內牆上的畫。

那畫的氣勢磅礴,充滿肉慾,又激情無限;然而,它又含著某種令人恐懼的東西,讓人心驚肉跳。它是一個人的傑作,這個人已經鑽研到大自然最隱秘的深處,洞悉了大自然既美麗又讓人恐懼的秘密;

但是,我認為斯特裡克蘭在大溪地島上找到了他想要的純粹的美。他總是喜歡住在叢林中,那裡有高大的椰子樹,野生的果木,各種灌木叢,還有大自然色彩的盛宴。天色蔚藍,空氣清新,遠離塵囂。

他住在這裡,和當地的一個女孩愛塔結婚,畫畫,遊蕩,直到他死在那裡。他找到了自己的聖地,也找到了靈魂安息的伊甸園。他是快樂的,也是幸福的。

結語:

我們無法理解斯特裡克蘭的一生,但我們可以理解自己。也許做一個純粹的人很難,所以,才配擁有上帝給予的最高獎賞,純粹的自由和大自然最純粹的美。我們知道我們都很難做到。但那就像天上的月亮,明亮而美好,神秘又充滿幻想,讓我們總是忍不住仰望。

大概,這一生,我也只是仰望!

相關焦點

  • 《月亮與六便士》:何妨彎腰撿六便士,再抬頭描摹月亮
    《霸王別姬》程蝶衣摒棄真實的自我,以劇中人自居,成就了「虞姬」這個角色;東方不敗自宮後才練成了絕世神功——葵花寶典;《月亮與六便士》主人公斯特裡克蘭如斷臂般與世俗的一切做了決裂,後半生以心血作畫,終成一名偉大的畫家。英國作家威廉· 薩默賽特·毛姆以法國著名後印象派畫家高更為原型創作了《月亮與六便士》,以主人公斯特裡克蘭的一生深刻探討了「月亮」與「六便士」如何取捨的問題。
  • 毛姆給中年人的靈魂拷問:月亮、六便士,你會選擇哪一個?
    月亮、與六便士,你會選擇哪一個?毛姆給所有人留下了一個靈魂拷問。他是一位很會講故事的人,擁有很強的代入感。我總是對朋友說:我太愛這個小老頭的《月亮與六便士》了。;《月亮與六便士》中寫道:「你要克服的是你的虛榮心,是你的炫耀欲,你要對付的是你的時刻想要衝出來想要出風頭的小聰明。」都說《月亮與六便士》的故事人物原型是保羅·高更,不看油畫的人可能不知道是誰。保羅·高更是法國印象派畫家,是19世紀美術史離不開的人物。
  • 《月亮與六便士》:一本值得你用心去閱讀的好書,強烈推薦
    《月亮與六便士》書中的主人公思特裡克蘭德,真的是一個很脫俗的人,他是作者筆下的偉人。人到中年,放棄了安穩舒適的生活,拋棄了處事八面玲瓏的妻子、一雙可愛的兒女,遠離故土,悽苦漂泊在異鄉。終其一生,思特裡克蘭德在他生命的最後幾年找到了他想到達的「伊甸園」,並在逝世前畫出了他的月亮,這是他追求的美,對於他來說他這一生是成功的,無憾的。思特裡克蘭德對於理想的執念、不顧一切的追求精神,這也讓我想起毛姆的另一部小說《人生的枷鎖》。掙脫枷鎖,實現人生價值,或者說找到正確方向,走向值得的生活不容易。但《月亮和六便士》所討論的問題更為深刻與極端。
  • 《月亮與六便士》:我們在月亮和六便士中輾轉生活
    很多人,終日仰慕著月亮,卻沒有看到腳下的六便士。——描述了太多年輕人,心中充斥著理想,熱血和激情,仰慕「月亮」,浪漫而衝動,卻往往看不到現實的荊棘和妥協,從而這種對暗淡生活的抗議,就真正成為了虛無的浪漫主義。他,抬頭看見了月亮,而腳邊的六便士卻在夜裡無聲地反射著幽冷的月光。
  • 《月亮與六便士》用象徵主義理論,解讀了月亮與六便士的意義
    在滿是六便士的街上,他抬頭看到了月亮,此後便再也看不到六便士了。《月亮與六便士》是英國作家毛姆以畫家高更的原型為素材寫就的。月亮代表的是理想,六便士代表的是現實。每個人的一生都會在月亮與六便士之間搖擺,但所有人都應該為自己活一次。不錯,書中的主人公斯特裡就是這樣的,他為了追逐畫畫的理想,不被世俗羈絆,他毅然地選擇了前者——月亮。讀書是為了能讓我們認知社會、人情、人性。
  • 月亮與六便士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愛情?
    《月亮與六便士》也是這樣一部作品,流傳廣,解讀多,是英國作家毛姆的盛名之作。表面看,這本書講述了一個離經叛道追求自我的故事,故事原型是生前落魄死後哀榮的後印象派畫家高更。書名月亮和六便士的意象說的就是天壤之別,正是對應星圖上的對分相。對分相意味著兩個行星的位置處於一百八十度,是一組互相衝突的能量,表現形式往往會只顧一端,因此協調與平衡是這個相位必須學習的功課。
  • 《月亮與六便士》:物質與精神的抉擇之路
    「斯特裡克蘭懷著種種我並不了解的夢想,帶著孤獨的靈魂,奔向那早已令他魂夢縈繞的陌生群島。」「在四十七歲的年紀,當絕大多數同齡人早已過著安逸舒適的日子,他卻毅然去尋找新的世界。」四十七歲的斯特裡克蘭是令人豔羨的,他有一份體面的工作,有一位優雅溫柔的妻子,有幾個活潑聰明的孩子。不出意外,斯特裡克蘭會一直這樣生活下去,和妻子白頭偕老,孩子長成鄰家少年,盡享安倫之樂。這樣的家庭無疑是人人都嚮往的。然而,天響驚雷,斯特裡克蘭在無任何預兆之下,留下了一封離婚信,遠赴他方,去追逐他的夢想,開始了藝術摸索之路。
  • 《月亮與六便士》豆瓣讀書好評榜第一的書籍,到底講述了什麼?
    人生漫長得轉瞬即逝,有人見塵埃,有人見星辰,查爾斯就是那個終其一生都在追逐星辰的人你身邊一定有這樣的一位朋友,他家庭富足,生活美滿,有一份穩定的工作,現實中,他大概率會就此過上一生。英國小說家威廉·薩默賽特·毛姆筆下就有這樣一個人物,但他沒有選擇地上的「六便士」,而是去追尋了那天上的「月亮」。
  • 《月亮和六便士》讀書摘錄
    《月亮和六便士》作者:毛姆1. 如果我的寫作不是自娛自樂,而是抱有其他想法,那我就是個十足的傻瓜。2.一個人,你可以欣賞他的品性,卻不必和他在一起。3.這種生活模式給出的是天倫之美。5.斯特裡克蘭夫人對流言蜚語這般在意,讓我有些心寒,因為,當時我還不明白,他人的意見,對女人的生活,關係如此重大。我認為這種態度,會在她們深切的情感上,投下不真誠的陰影。6.我那時還不懂得,人性有多矛盾;我不知道,真誠中有多少虛偽,高尚中有多少卑鄙,或者,邪惡中有多少善良。7.只有詩人和聖賢才會相信,在柏油馬路上辛勤澆灌,能培育出百合花來。
  • 解析《月亮與六便士》蘊含的深刻佛法內涵:人生最終歸宿是什麼?
    1.月亮與六便士,說的不僅是理想和現實的衝突《月亮與六便士》是英國作家毛姆代表作,從1919年出版以來便一直暢銷至今,它引發了無數人對於理想與生活該如何抉擇的思考與爭議。書中,毛姆以畫家高更為原型,講述了一個頗為不可思議的追逐夢想的故事。
  • 《月亮與六便士》:寫給每個人的夢想之書
    月亮是那崇高而遙不可及的夢想,六便士是為了生存不得不賺取的卑微收入,多少人只是膽怯地抬頭看一眼月亮,又繼續低頭追索賴以渴的六便士。英國小說家威廉· 薩默賽特·毛姆的小說《月亮和六便士》講述了一個為了追求內心的渴望,從而走向孤獨,走入自我,把餘生的價值注入了絢爛畫面的故事。
  • 它是《月亮與六便士》中的大溪地,美到被人稱為最接近天堂的地方
    在《月亮與六便士》中,曾提到這麼一個地方「大溪地「,它是南太平洋上的一個海島,西方遊客稱那裡是「最接近天堂的人」。之所以對這個地方印象深刻,不僅是因為我去了那個令書中畫家魂牽夢繞的陌生群島,更是結束旅程大概兩年之後,從書中再次看到它的影子的時候,回憶的畫面頓時變得強烈。
  • 《月亮與六便士》:一個中年男性的人性救贖
    最求月亮的人最求月亮的人如果荒誕不經的故事出自英國小說家威廉· 薩默賽特·毛姆的創作的長篇小說《月亮與六便士》。月亮與六便士月亮與六便士《月亮與六便士》的主人公思特裡克蘭德是個在倫敦做事的證券經紀人《月亮與六便士》全書故事曲折,語言簡練,思想豐富,為我們刻畫了一個看似荒誕的故事,卻又無比精彩,每一句話都是十分的精闢,直害,是一本不可不讀的外文名著。故事很離奇,但給我們的感受卻是十分十分真實的,富有衝擊性的。可以說我們每個人心底都住著一個思特裡克蘭德,只是我們都把他深深地壓在心底,不讓他有絲毫的露頭。
  • 《月亮與六便士》:命運中的不幸正是那些關係親密的人帶來的
    作者 |鴻影藏書閣(孔網店鋪:鴻影藏書閣)來源 | 孔夫子舊書網App動態抖音有一些人好談人生教訓,比如有一條說,除了親人,別和任何人過於親密,因為你會發現,你命運中的不幸正是那些關係親密的人帶來的。毛姆長篇小說《月亮與六便士》中有一位其貌不揚的人,蹩腳的畫家,他有自知之明,但奇怪的是,作者毛姆又賦予他高超的美術鑑賞力,而且還把人類固有的嫉妒心理從此人身上清除掉。故事來了,這位畫技拙劣鑑賞力超群而又沒有嫉妒心的人,發現一個窮困潦倒的畫家的天才時,傾慕不已,把臥病在床奄奄一息的天才弄到自己家裡調養護理。結果是賠了夫人又折兵。天才畫家病癒後,不幸就降臨到這位好心人的頭上。
  • 左手是月亮,右手是六便士,他追的是一個落魄的夢
    提到保羅·高更,我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他跟梵谷的「割耳朵事件」,然後是威廉· 薩默賽特·毛姆以高更為原型創作的小說《月亮與六便士》,主人公查爾斯正是畫家高更的原型。書中他曾說過這樣一段話:「我不需要愛情。我沒有時間搞戀愛。這是人性的弱點。我是個男人,有時候我需要一個女性。但是一旦我的情慾得到了滿足,我就準備做別的事了。我無法克服自己的欲望,我恨它,它囚禁著我的精神。我希望將來能有一天,我會不再受欲望的支配,不再受任何阻礙地全心投到我的工作上去。
  • 影響千萬人的小說《月亮與六便士》到底講了什麼?
    上一篇文章中,懵董菌剛剛解讀了毛姆的《刀鋒》,刀鋒之外,《月亮與六便士》是一部影響了千千萬萬各個年齡段讀者的作品。小說原型據說《月亮與六便士》的原型是法國後印象派畫家保羅·高更,書名用「六便士」比喻世俗所認同的安穩生活,而「月亮」則代表那些遙遠而不切實際的夢想。我們或許不會像斯特克裡蘭德那麼極端,突然離家出走去追尋一個如月亮般遙遠的夢想,但想要堅持自己人生理念、生活方式、夢想與愛情,也會像斯特克裡蘭德一樣遭遇現實的壁壘。
  • 從《月亮與六便士》看資產階級婚姻形態:冷漠的靈魂,無果的愛情
    威廉·薩默賽特·毛姆是20世紀英國著名小說家,《月亮和六便上》是其重要長篇小說之一。在這部作品中,毛姆著力刻畫了三位女性:斯特裡克蘭德太太、勃朗什以及愛塔,她們分別與男主人公處在不同的婚姻、婚外兩性關係中。這裡,我們從女性主義角度對這些女性形象進行剖析,進而揭露當時社會中存在的不健康的婚姻兩關係。
  • 重讀《月亮與六便士》:原諒與背叛,失衡的天平稱不出愛的分量
    愛是有輕重之分的,重讀了毛姆的經典小說《月亮與六便士》後,我開始並不理解德克·斯特羅夫面對妻子背叛所採取的方式,但是後來我發現,在面對月亮與六便士的人生選擇題,不管是做了怎樣的選擇,其實與個人高貴的自我追求息息相關。這個選擇無關對錯,只有對愛是否看重!
  • 讀《月亮與六便士》:卑微到骨子裡的愛,終是一場笑話
    在《月亮與六便士》這篇小說裡,如果說我們要對一個男人恨鐵不成鋼,那非施特羅夫莫屬了,為了大家閱讀方便,以下簡稱羅夫。羅夫這個男人,讓人不忍心去恨,可是又不得不恨;讓人不想去喜歡,可又不得不承認他是那麼善良的一個人。他對老婆布蘭奇的愛,真是卑微到骨子裡,儘管周圍人也不想拿這個事兒來說,但真真切切,自始至終,就是一場自艾自憐的笑話。
  • 讀《月亮與六便士》:一個超級自我男人身邊3個女人3種命運
    讀<<月亮與六便士>>,有些人便在理想與現實之間徘徊。人人都有理想,當某種力量在激勵著自己的時候,往往就會為了理想奮不顧身。可現實往往是殘酷的,任何一種理想都不能凌駕現實之上,要不,那樣的理想就像浮萍,隨波逐流,生命短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