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佛人都夢想去的那些地方,連佛陀都強烈推薦!

2021-01-09 騰訊網

生死輪迴太苦,成佛又太遙遠

我們還有地方去嗎?

當然有——淨土!

這是所有佛弟子做夢都想去的地方

你知道淨土到底是怎樣的嗎?

超升到了淨土就一勞永逸了嗎?

你又是否知道

除了阿彌陀佛的極樂淨土

其實還有無數的淨土存在

『什麼是淨土』

淨土其實並不單指西方極樂淨土,而是諸佛在過去修行菩薩道時,發起淨化佛國土、成就眾生的誓願,通過無量永劫的積功累德,建立成就的莊嚴清淨世界。因而,淨土是一個通稱。

除了人們最為熟知的阿彌陀佛和西方極樂世界外,釋迦牟尼佛在各部佛經中所宣說的淨土更有無量無數,包括藥師佛的東方淨琉璃世界、彌勒佛的兜率淨土、阿閦佛的東方妙喜世界等等,所以也稱十方淨土。

『阿彌陀佛 西方極樂世界』

有菩提樹,高四百萬裡......珍妙寶網,羅覆其上,百千萬色,互相映飾,無量光炎,照耀無極......微風徐動,吹諸枝葉,演出無量妙法音聲。聲其流布,遍諸佛國,清暢哀亮,微妙和雅,十方世界音聲之中最為第一。若有眾生,睹菩提樹,聞聲,嗅香,嘗其果味,觸其光影,念樹功德,皆得六根清徹,無諸惱患,住不退轉,至成佛道。

——《無量壽經 · 菩提道場第十五》

釋迦牟尼佛講得最多的淨土,就是阿彌陀佛的西方極樂世界了,其中以佛無問自說的《佛說阿彌陀經》、對彌勒菩薩等所講的《無量壽經》以及對頻婆娑羅王所說的《觀無量壽經》中講述得最為詳盡。所以,這三部也被稱為「淨土三經」。其實,《普賢行願品》最後也是導歸極樂的。

根據相關佛經中記載,釋迦牟尼佛說,西方極樂世界最殊勝之處,是環境極利於修學佛法,水鳥樹林、虛空自然樂器,常演法音,其國眾生皆壽命無量,永離諸苦,恆受諸樂,具足神通自在......而阿彌陀佛正在那裡親自教導,那裡的眾生都能順利地趨向佛果,可以說是修學佛道最佳的「超級學院」。

『彌勒菩薩 兜率淨土』

彌勒菩薩原來釋迦牟尼佛座下弟子之一,現居兜率天,示現菩薩身份講法,未來將繼釋迦牟尼佛之後來到我們這個娑婆世界,證悟成佛。彌勒菩薩的淨土分為現在的兜率淨土和未來下生成佛之後的未來人間淨土。

《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中,詳細描繪了兜率淨土的情景:凡往生兜率淨土者,出生快、聞法快,立即面見彌勒菩薩,聽其說法;彌勒菩薩晝夜六時說法,其餘天女、樂器、樹聲、水聲等聲音皆在演說妙法,兜率淨土就是巨大而華麗的講堂;往生兜率淨土者,未來都將隨彌勒菩薩下生人間,合力打造人間淨土......

唐朝玄奘大師及其弟子窺基大師,都是發願往生彌勒淨土的,近代的虛雲老和尚也曾在112歲時到過彌勒淨土,他曾作證說,那時正當彌勒菩薩在說法,座下正有十多位他認識的法師,那場法會的維那師正是阿難尊者。

『藥師佛 東方琉璃世界』

佛法的修行以淨化內心的煩惱為主,雖然強調身體是個臭皮囊,但這是讓人們不要執著身體,並非就可以不愛護自己的健康。修行佛法、弘法利生、世間行善都需要一個好身體,現代社會越來越多的人日夜顛倒、熬夜作樂、三餐不定,不去大自然中徜徉,關在室內踩跑步機......絕不是正確的生活方式。

藥師佛的琉璃淨土,是一個不必憂慮經濟、物質豐富的地方,處處都有財寶和富麗堂皇的建築,那裡的眾生需要什麼,都能隨心所有,在那裡沒有惡道,沒有鬥爭和煩惱。還有日光遍照菩薩和月光遍照菩薩輔助藥師佛教化眾生。

基本上和阿彌陀佛的西方極樂淨土比較相似,而且修藥師法門,不但是往生後得安穩,現生也能免除種種災難、危厄。

『阿閦佛 東方妙喜世界』

阿閦(chù)佛也被稱為不動佛、無怒佛等,他對一切眾生不起瞋恚,能教化一切眾生成就佛道。但因為修行往生不易,所以一般人會感到比較陌生。

《阿閦佛國經》中對東方淨喜世界有詳細描述,總體看那裡的大地平坦,沒有山谷瓦礫,而且地面柔軟,隨足高低;氣溫合宜,不寒不熱;風有香氣,隨人意念而起;風吹動七寶樹時,會發出美妙的聲音。那裡的眾生沒有疾病、性情善良,地位平等……是個純粹學道修行的佛土。

但是要往生這裡需要效法阿閦佛往昔的願行,修習菩薩所修的六度,相對前幾個淨土更側重於依靠自力成就,所以門檻相對高一點。

『去淨土不是逃避 而是留學』

禪門有個經典故事,洞山禪師問弟子,「天氣如果太熱,你們去哪裡避暑?」弟子答「當然到氣候涼爽的地方避暑!」洞山禪師再問:「寒冷時到哪裡避寒?」弟子們答:「當然到天氣暖和的地方避寒!」

洞山禪師很失望,弟子追問:「師父!照你看,我們應該到哪裡避暑、避寒呢?」洞山禪師說,「要避暑,當然要到很熱的地方去避暑;避寒,要到很冷的地方去避寒啊!」

所以,淨土也絕對不是我們逃避娑婆世界的去處。往生淨土,不能為了個人尋找安樂窩,去享清福,而是為了「留學」,學成後回歸娑婆,倒駕慈航,普渡眾生。如果你有這樣的發心,往生淨土的品位自然高。一個人的發心大,心胸就開闊,將來的成就也越大。而且因為心胸開闊,煩惱也會少些。有些在別人看來痛苦不堪的事情,在你的眼裡自然不值一提,你還會為它煩惱嗎?

來源:上海玉佛禪寺,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若有侵權請告知刪除

相關焦點

  • 細說佛家的「十二因緣法」,學佛人都應該牢記的內容,你做到了嗎
    昌樂法師講解《十二因緣》第一講佛陀的因緣觀,緣起的基本原理。包括我執、佛教的世界觀、人生觀、時間觀、空間觀,佛陀說法的基本原理和人間佛教的一些基本內容。所有這些都是為了講十二因緣,因緣法是釋迦摩尼佛在菩提樹下覺悟的最主要的緣由。佛陀一輩子說法的內容,不出因緣二字。
  • 情感煩惱,學佛之人怎麼面對|菩薩|出家|佛陀|佛法_網易訂閱
    人是欲界眾生,由先世煩惱惑業,感得粗重的血肉之軀。除了乘願再來的三果以上聖人,飲食男女,到了青春期,都有面對情感的渴望。情感、婚姻是欲界生死之根,最為重要的煩惱。  不少佛教青年,都為這一矛盾所困惑。情關難過,欲界難出。縱觀佛法,雖力說情愛為欲界生死之根,但也並非一概教人不婚不嫁。愛情、婚姻一事,多分由前生的習氣和業因所決定,多為既定的業報。愛情婚姻雖能障道,但也非必然障道,修道亦非必以不戀愛結婚為最佳。釋迦牟尼佛以一生補處菩薩示現成佛,是在結婚之後出的家,此事當有其深刻寓義。
  • 神通人人渴望,佛陀也展現神通妙用,但佛教卻反對神通,這是為何
    可以說,正是因為佛陀示現神通,降服了諸多外道,才為佛教立足印度建下堅實的基礎。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在漢朝時期,佛法傳到了中國,在這塊土地上紮根發芽。可當時漢朝正是本土教派道家興盛的時期,道教的一些道人,看到自己的信眾不斷地離開道教,轉而去信佛教,非常的生氣。便對皇帝說,佛教是假的,是外國的宗教,不是中國的,所以不應該令它在中國流傳,要把佛教趕出去!
  • 人無欲則剛,人無欲則明,學佛修行必讀的八句智慧經
    人無欲則剛,人無欲則明宋朝的雪竇禪師喜歡雲遊四方,有一天,禪師在淮水旁遇到了曾會學士。曾會就問道:「禪師,您要往哪裡去?」雪竇禪師回答說:「說不準,也許去往錢塘,也許會去天台。」曾會禪師建議道:「靈隱寺的住持珊禪師和我交情甚篤,我給您寫封信帶給他,您一定會受到他的款待。」
  • 拜佛拜的到底是什麼,為什麼連大迦葉都要頂禮佛足呢?
    我們今天繼續講述那些不一樣的佛法故事。大迦葉星夜兼程,不停的跑,不停的跑,他一定要見到佛陀的最後一面。但當大迦葉匆匆趕到時,佛陀已然入滅,金棺存放於拘屍那迦城郊外的天冠寺。看著佛陀慈祥的面孔,大迦葉不禁悲中從來,繞棺三匝,稽首頂禮。
  • 學佛:如何快速成就忍辱波羅蜜,一語驚心夢中人
    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嗔恨。」對於初學佛的同修來講,這個「忍」就是要學著疏導,平衡自己的心理感受,生活中遭遇所有的煩惱,事實上都是因為自己的心不平衡所造成的,這是根本原因,並非是外界因素。忍辱波羅蜜能度化嗔恚煩惱,以忍辱波羅蜜來對治嗔恚。下面用最簡單的方式,理解是什麼讓你生嗔恚煩惱,一語驚醒夢中人。
  • 夢境能預示一個人的因果,佛陀千年前已經說過,怎麼用佛法解夢?
    相信很多人都會做夢,睡眠時自己的思緒完全不受自己「管控」隨意雲遊到任何地方,變幻任意世俗相。無心的人不會去留意夢境的暗示,但是很多「有心人」卻常常會因一場「小夢」來主導自己未來一段時間的心緒。那麼,夢境真的能預示自己的因果嗎?
  • 佛教:佛陀一生說法有五大階段,分別都講了什麼經?
    佛陀一共說了十二年的阿含經,所以很多弟子都證了一至四果不等的羅漢果位,為後面的回小向大打下了牢固的底子,所以佛經裡面常提到「千二百五十人」僧團都是阿羅漢,就是這個原因。這個時候眾弟子們要麼證阿羅漢果,要麼已經回小向大入了菩薩道了,所以世尊已經不用再說那些不了義的方便法門了,說的都是最圓滿的法度,最後又被集結為了兩部經——《妙法蓮華經》以及《大涅槃經》。而此時佛陀已經不再說小乘的「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法無我,觀心無常」了,而是開示「常樂我淨」,這才是涅槃彼岸的真相。
  • 學佛三書(套裝三冊)
    聖嚴法師以真修實證的智慧,紮實嚴謹的學術素養,透過平實流暢的語言,領你進入佛陀的世界,契悟佛教的奧秘。《學佛群疑》:佛教相信神通和異能嗎?相信風水算命嗎?人能改變自己的命運嗎?密宗是什麼?念佛能消災延壽嗎?持咒有用嗎?魔考是真的嗎?如何修行?如何禪修?個人自修和群體共修有什麼不同?佛教徒能賺錢嗎?能有感情生活嗎?佛教的生命觀合乎科學嗎?佛教的世界觀合乎現代科學嗎?佛教相信世界末日嗎?
  • 聽高僧法師講《金剛經》:為什麼學佛?學佛的目的是什麼?
    現實之中,有些人學佛可能是出於一時好奇,如果以這種心態來學佛,是很難得到佛法真正的受用的;有些人學佛是為了榮華富貴、平安長壽等等,這樣又是將佛法大材小用了,得到的利益又太少了。那麼我們為什麼學佛?學佛的目的又是什麼呢?
  • 佛陀為修佛之人點破5個關於念頭的疑惑,很多學佛者都不懂
    佛陀是智慧的載體,也是我們認為的智慧的象徵,我們在學佛修佛中,對佛學有了很多的認識,但更多的是疑惑!所以今天,為了解決我們修佛之人的疑惑,我特意整理了5個修佛時常見的疑惑。這些疑惑如果得不到應有的解答,修佛會變得十分痛苦!
  • 學佛之人能抽籤嗎?抽籤到底準不準呢?
    有個老生常談的話題:學佛人能抽籤嗎?從正知正見的學佛人來講,學佛是不能抽籤的。因為我們學佛人相信因果,一切都掌握在自己手上,而不(把自己的命運)交給外在一切變數的力量。命運是隨時隨地,只要努力就能改變的。  那有的人問了:為什麼抽籤有時候很準呢?
  • 學佛修行四種人不能傷害,人在做天在看,因果報應饒過誰
    學佛修行四種人不能傷害,人在做天在看,因果報應饒過誰。佛教主張因果,所謂「萬法皆空,因果不空」,這也是自然規律。種什麼因,得什麼果。就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今生的一切遭遇,不是無緣無故的。一切法都是因緣和合而生,緣聚則起,緣盡則滅,故名無常,不可得。
  • 佛陀是如何修行的?
    這是《金剛經》開篇的第一段,翻譯便是:我曾經聽佛這樣說:那時候,佛陀與1250位大比丘住在一起,住的地方叫袛園精舍,是舍衛國的給孤獨長者,施捨的。有一天,到了吃飯的時間,佛陀就穿上袈裟,拿起衣缽,走進舍衛城去乞食。挨家挨戶的乞討一邊後,就回到住處,吃了飯,收拾好袈裟,洗乾淨飯缽,又用清水洗淨雙足,鋪好座位,安靜的坐下。
  • 佛教:帶著「貪嗔痴」之心學佛,不僅無法解脫,反而要墜入惡道
    這個還真可以有,佛陀從來沒有給大家保證過,學佛就一定會有成果,這如果路走斜了很可能上升不成反下降,我們這個人間道已經是三善道的最底層了,再往下掉,那就只能去三惡道了。尤其是以「貪嗔痴」這三種心態學佛,等於是誤種下了惡道的種子,只會開出惡道之花,結出惡道之果。
  • 佛不積怨的故事,文殊師利菩薩的恩惠,以身作則的佛陀
    缽飄到光明王佛的國土上空時,停住了,佛國土裡的侍者看了,連忙去問光明王佛。  光明王佛回答說:「從梵天上釋迦如來飄來的缽,是來拯救求菩薩道不堅定且退縮的人。」  缽飛過的地方,人人知道釋迦如來。因此,堅定了所有學佛者的決心。  這缽落下後,沒多久就消失得無影無蹤。如來對舍利弗說:「你去把缽找回來吧!」
  • 佛陀為什麼不解釋宇宙的真相?佛陀的一生只講了這一件事!
    佛陀是世間偉大的覺者,流傳下來的覺悟法門,讓無數眾生離苦得樂。許多人都可能會有這樣的疑問,佛陀在菩提樹下深觀緣起,徹悟世間真相,可是在流傳下來的佛經中卻很少記載關於宇宙真相的內容,那麼佛陀真的明白了世間宇宙的真相嗎?
  • 強烈推薦!一切所求都靈驗的咒語!
    《大隨求心咒》又稱《大隨求陀羅尼咒》,此咒佛陀叫佛教第一咒,也就是所有咒中最有力量的,滅罪成佛的第一咒。「大隨求」就是「一切所求都如願」的意思。陀羅尼中,有兩句子是「一切所求都如願」的意思,這在其它的咒語中是罕見的。也從中知道「大隨求」的願求威力。
  • 佛陀慈悲開示,跟阿那律講明了這八大人覺,修佛之人要認真領悟
    阿那律,是佛陀十大弟子之一,出家後修道精進,立誓不眠,因而罹患眼疾,至於失明,天眼漸開,終成第一,能見天上地下六道眾生。阿那律在修行之時,請佛陀慈悲開示,佛陀就跟他說了這八大人覺,後成《佛說八大人覺經》。
  • 佛教與道教,學佛與學道,選擇哪一個更好?
    站在佛教的角度去看,佛教與道教是一樣的,他們二者是不相上下,無有高低的。可有人會問,既然佛教與道教,沒有區別,為何學佛的人,要比修道的人更多?難道大家的選擇,不是因為佛法要更高明一些嗎?其實,並不是佛法更高明,而是佛教在這一點上,做到比較接地氣,我們要清楚一個道理,並不是多數人喜歡的,就一定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