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一首詩詞,寥寥數字,就能讓你潸然淚下?
我首先想到的是「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
《虞美人》蔣捷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少年時,在歌樓紅燭中上聽雨,中年時,在異國他鄉聽雨,老年時,在僧廬下獨自聽雨。
人的一生,要經歷三場雨,每一場雨,在不同的時間、階段,有不同的心境、經歷。
第一場雨,在少年時代:
歌樓、紅燭、羅帳,這是燈紅酒綠中的輕歌曼舞,再用一個「昏」字,表達的是少年時那種縱情歡樂、醉生夢死的奢靡,是青春芳華。
這叫「少年不識愁滋味」。
第二場雨,在壯年時代:
只用一個「客舟」,就寫盡了羈旅天涯的孤獨。
「江闊」、「雲低」、「斷雁」、「西風」,用以點準「客舟」,是為了用最蕭瑟的意象,反映羈旅他鄉時的萬種離愁,風雨飄搖的坎坷和悲涼。
此時,青春的芳華早已散盡,回過頭來讀第一句,原來,少年的種種情懷,都是為了襯託之後的愁恨。
這叫「而今識得愁滋味」。
第三場雨,已至暮年
這是一個白髮蒼蒼的老人,獨自在僧廬下聽雨的悽涼畫面。
少年芳華和壯年愁恨,都已經隨著前面兩場雨隨風而去了。
每次讀到這一句,我就會想起杜甫那句:
少壯能幾時,鬢髮各已蒼。訪舊半為鬼,驚呼熱中腸。
「悲歡離合總無情」,這是詩人經歷一生後得到的結論,飽含無限的傷感和悲涼,這不是蔣捷傳播負能量,要知道,蔣捷的一生經歷滄桑,他生活在宋元之交,深刻地明白什麼叫國破家亡。
他說要「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是啊,都是鬢已星星也的老人了,經歷了那麼多,還有什麼能讓自己內心驚起波瀾呢?
實際上,如果真能做到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這位老人又何必徹夜聽雨?
這叫「欲說還休」。
這三場雨,有強烈的時代印記,用人生的不同階段,透射出一個朝代的興衰滅亡。
也強烈地反映人生——少年風流、壯年羈旅、晚年孤楚,是三幅生動的畫面,是人一生的滄桑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