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坐的功德:心止念絕真富貴,私慾斷盡真福田

2021-01-10 佛音妙法大智慧

「若人靜坐一須臾,勝造恆沙七寶塔。」人若能靜坐,就算很短的一剎那,在這時候他能如如不動,了了常明,一切塵勞、妄想雜念皆止,則一切智慧、辯才便生起。這時,認識法的本體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明白法的自性本來清淨不動,便能返本還原。恆沙七寶塔是有為法,有形有相,靜坐,則是無為法,無為而無不為。「淨極光通達」,淨到極點,智光現前,再不顛倒,這時便行菩提道,發無上正等正覺心,因此,比建造七寶塔更殊勝、更重要、更有用。

這時,能真布施,真持戒,真忍辱精進,真禪定,真般若,六度齊修,萬行俱備。人為何無智慧,因為一天到晚向外馳求,未能迴光返照,反求諸己事顛倒,離開自性愈來愈遠,不知道回頭,「苦海無邊,回頭是岸。」苦海,是世間的海,雖然無邊無際,人若懂得回頭,便能離苦得樂。

人在世間上求名求利,心勞力拙,一天比一天愚痴,因為被五欲所牽纏,看不破,放不下,故不自在,跑到外面去。若能看破放下,得到自在,就不向外跑,在本性上不搖不動,不取不舍,無欠無餘,無人無我,這時證得無生法忍,回頭轉身,才知天空地闊。人為什麼被六根、六塵、六識所拘?因為把根本忘了,未能放下根本無明。根本無明即是慾念,總共有五種:財色名食睡。

靜坐

這五欲粘粘糊糊,擺脫不開。把財欲擺脫明,色慾就擺脫不開;色慾擺脫開,名欲又擺脫不開;直至財色名食都擺脫了,睡欲還是擺脫不開,每天非睡八小時不可,否則就覺得吃了大虧。為什麼覺得吃了虧,因為你執著睡眠,若不執著,就不知自己睡了沒有,都無所謂。財色名食的欲,亦復如是。你能放下,輕鬆活潑,就得到自在。念動事事有,念止事事無。

「心止念絕真富貴,私慾斷盡真福田。」你能夠不打妄想,就是大富大貴,斷絕私慾,才是真正享福,人有一絲毫的私慾,仍然是窮人。你想有福嗎?就不要打那麼多妄想,不要被五欲所縛,不得自在。

相關焦點

  • 楞嚴咒第一會,毗盧真法會
    三藐三菩陀寫虛空法界光明藏 十方三世大智尊我今皈命真實性 正遍知覺妙法堂005.南無薩怛他信從聖教兩足尊 內施外施效能仁一切無著即自在 解脫知見無我人006.佛陀俱胝瑟尼釤百億相好莊嚴身 大佛頂首秘靈文若人受持勤精進 皈依法寶日日新007.南無薩婆恭敬一切摩訶薩 清淨福田菩提芽
  • 淨土法門:念佛念六個字,念四個字,功德都是平等的
    這兩個字是關鍵,聽到這一句阿彌陀佛名號,一定要真信,一點懷疑都沒有,西方確確實實有極樂世界,極樂世界確確實實有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曾經發四十八大願,在這部經第六品裡面,我們學習過「發大誓願」。每一個念佛的同修,無論在家出家、老少賢愚,聽到這個名號就能相信、就能接受。接受嚮往,我想往生到極樂世界,我想親近阿彌陀佛,這就接受。接受了就真幹。
  • 楞嚴經·卷六|稱念觀音,獲得十四種無畏功德(13)
    【世尊,我復以此聞燻聞修金剛三昧無作妙力,與諸十方三世六道一切眾生,同悲仰故,令諸眾生於我身心,獲十四種無畏功德。】「世尊,我又以此聞燻聞修金剛三昧無作妙力,與諸十方三世六道中一切眾生同一悲仰的緣故,能令一切眾生於我的身心中,能獲得十四種無畏功德。」
  • 保持這念心,運用在假有、真空、中道實相上,是真正的體用一如
    修一切善法,不執著這些功德、福報,最後達到一念不生,這念心不想過去、現在、未來,清清楚楚、處處作主,當下就是無為。想契悟這念心,要先從有為法,精進修一切方便法門,再進一步契入無為。精進,分為消極與積極兩面。
  • 清靜經.修行密鑰.靜坐冥想
    如《陰符經》所講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如《內觀經》所講道以心得,心以道明。如《道德經》所講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原文一:老君曰: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夫道者:有清有濁,有動有靜;天清地濁,天動地靜;男清女濁,男動女靜;降本流末,而生萬物。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
  • 念「觀音菩薩」名號,牢記這2點,功德更圓滿!
    許多信眾喜歡誦持觀世音菩薩名號,誦持名號時,牢記這2點,功德更圓滿。一、用心、無雜念,放可與菩薩感應道交。不論是誦持觀音菩薩名號,還是其他佛菩薩名號,記住最關鍵的一點,就是一定要用心,念誦時心無雜念和掛礙,如此才能真正慈悲攝受。如《心經》中所說: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
  • 看看平時我們念的不同佛號都有哪些功德吧
    我們每一個人在念佛的時候,他的功德是不一樣的,也就是說同一句佛號,在不同的心態所表現出來的功德其實是不同的。 有些人念佛他只是追求一種離苦得樂的心情,他現在有痛苦;或者他追求健康、長壽、富貴的安樂:他以離苦得樂的心情來念佛,他不想求往生的。這樣子佛號對他產生的力量,是一種滅惡生善的力量,但是不能產生往生不退的力量。
  • 佛教:念「六字大明咒」的功德
    而修行的目的在於消惡斷業,由此積累功德,待到功德圓滿,也就可以往生佛國淨土,解脫世間輪迴苦海了。因此,念咒也是有功德的,如念準提咒、大悲咒、穢跡金剛咒、佛頂尊勝咒、往生咒、功德寶山神咒、光明真言等,都有很大的功德,甚至念佛經、佛號也一樣有很大的功德。念「六字大明咒」,即唵嘛呢叭咪吽,當然也不例外,也有很大的功德。
  • 佛教常識:不信佛的人念阿彌陀佛,會有利益嗎
    並讚嘆了阿彌陀佛不可思議的功德。為了讓眾生深信西方真有極樂世界,極樂世界真有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真能前來接引,十方諸佛都來幫釋迦牟尼佛作證和讚嘆。釋迦牟尼佛也真是大慈大悲,明知讓眾生相信淨土念佛法門很難,但還是決定「行此難事」。實在是因為這一法門最易修行、最易成就。可謂是三根普被、利鈍全收。而《無量壽經》儼然一部西方極樂世界的說明書。
  • 怎樣念觀音才靈驗
    達真堪布開示        大慈大悲觀音菩薩救度眾生的心情非常急迫,她用盡了一切辦法也無能為力,就加持自己的名號而發願:憶念三次我之名號者,願彼於輪迴中無有恐怖。六道眾生時時不離恐懼,只是有時候能感覺到,有時候感覺不到而已。
  • 想要諸事順利,要常耕這三種福田!
    來到寺院,常聽到法師開示說,種植福田、培福、修福這一類的詞。有些居士會問:「福田到底是什麼意思?怎樣才是種植福田呢?」   「福田」這個「田」是表示能夠生長東西、能夠收穫東西的地方,像我們吃的糧食、瓜果蔬菜等等,都是從田地裡生長出來的。我們經常說的「福報」、「福氣」,是從哪裡生長出來的呢?能生長「福報」的地方,就被稱為「福田」。比如布施供養、孝敬父母、積德行善等等這些,能夠獲得福報,就好像農民耕種田地,能夠收穫糧食一樣,這就是福田。
  • 佛教:佛前佛前十種供養的功德與意義!
    今天小禪就給大家大概說一下一般佛前供養的類型和供養功德!1 供香:「香」,淺說是戒定真香,說得深一點,就是佛法常請的「五分法身香」。供香功德:1罪障消除2福報優厚3來世富貴4所求如願5遠離惡趣。2供油:古代沒有電燈和蠟燭,一般都是點油燈。在晚上,讓佛前的油燈保持常亮不滅,而這需要信眾來供養油。
  • 從佛經中看贊佛的功德
    當時,釋迦牟尼是一位尚未成佛的外道仙人,因慈悲愍念眾生,又名為「菩薩」;與他同時的還有彌勒菩薩。弗沙佛為了度化二人,入甚深禪定觀察因緣,發現釋迦牟尼菩薩的心還未純熟,雖然慈悲但慧解、觀行之力仍嫌不足,而與他有緣的眾生們,心性皆已成熟堪受法益;相反地,彌勒菩薩心已純熟,但他的弟子們得度因緣卻多未成熟。
  • 念大悲咒與往生淨土
    有一天,正在持念佛名,一不小心木魚掉落在地,忽然有所省悟。從此以後,隨口說偈頌,好像宿世曾經修習一樣。  成注曾經開示大眾說:「腳蹋無生路,四面何回互。推出眾人前,分明絕舉揚。本來真面目,萬事皆具足,觸著與磕著,處處超佛祖。更有念佛親,西方勝境真。蓮胎保養處,不隔一毫塵。若人達此意,不勞向外尋。業識消磨盡,往生即此心,華開親見佛,萬象盡回春。」
  • 佛前供花、供果、供水的功德
    我們知道,佛前供的水果,佛菩薩是不會吃的,我們是要通過這種方式提醒自己要善護心念,種好善因,多行布施,才能得到好的果報,成就善果。三、佛前供水在佛教中,水是清淨、清涼的象徵,水能離垢得清淨。佛教寺院裡舉行法會或進行灑淨儀軌時僧眾會唱誦楊枝淨水贊。
  • 佛教:佩戴觀音像、念六字真言,到底有多大功德?99%的人不知道
    除蓋障菩薩不理解為什麼說觀音菩薩超勝於佛,佛陀就開始講:「過去劫尾缽屍佛出世時,我當時是妙香口菩薩,尾缽屍佛給我宣講了觀音菩薩的無量功德;過去劫尸棄佛出世時,我是勇施菩薩,尸棄佛給我宣講了觀音菩薩的無量功德;過去劫尾舍浮佛出世時,我是忍辱仙人,尾舍浮佛給我宣講了觀音菩薩的無量功德。」
  • 揭秘西遊記:佛家弟子遇到事都念阿彌陀佛,那如來遇事念什麼呢?
    他通過正常的飲食恢復了體力,於是來到了距離苦修地點不遠的伽耶城,在一棵菩提樹下佛陀靜坐了七天七夜,最終大徹大悟。隨後又靜坐了兩個月,其間有兩個商人供奉,隨後佛陀前往鹿野苑,那裡聚集了很多宗教家,佛陀也找到了五個隨從,經過一番細緻耐心的教化,這五人又回到了佛陀身邊成為他的第一批弟子。 這是釋迦牟尼從凡夫到佛陀的大致過程。
  • 佛教常識|佛教十供養的意義與功德
    以十供養來做功德︰香、花、燈、塗、果、茶、食、寶、珠、衣等十種物品供養,各有其不同的象徵意義與功德。十供養源自於《梁皇寶懺》,又名《慈悲道場懺法》。 十供養贊 香:心然五分,普遍十方,香菸童子悟真常,鼻觀妙難量,瑞靄祥光,堪獻法中王; 花:釋迦往昔,七枝紅蓮,殷勤買獻世尊前,受記在當然,法會重拈,微笑得真傳; 燈:心燈奉獻,慧焰重重,輪分七級耀長空,法會廣含融,箭剔成功,天眼證圓明;
  • 一文讀懂:功德是什麼?如何積累功德?
    「功」是福利之功能,這個「功」能為善行之德,所以叫「功德」。一般說來,「功」,指做善事;「德」,指得福報。兩者互為因果,勸人多多行善得報。另一種解釋是:善念存在心裡叫「德」,見之於行動叫「功」。還有一種說法是:「德」即「得」,修功有所得,所以稱「功德」。無論何解,反正功德總是好事,一般指念佛、誦經、布施等,據說因此可得到善報。就像《仁王經疏》所說的:「施物名功,歸己曰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