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常識|佛教十供養的意義與功德

2021-01-17 騰訊網

佛教有十供養之說,即指對佛陀的香、花、燈、塗、果、茶、食、寶、珠、衣十物供養。供養開始以身體行為為主,後來也包含純粹的精神供養,所以有身分供養、心分供養之分。

以十供養來做功德︰香、花、燈、塗、果、茶、食、寶、珠、衣等十種物品供養,各有其不同的象徵意義與功德。十供養源自於《梁皇寶懺》,又名《慈悲道場懺法》。

十供養贊

香:心然五分,普遍十方,香菸童子悟真常,鼻觀妙難量,瑞靄祥光,堪獻法中王;

花:釋迦往昔,七枝紅蓮,殷勤買獻世尊前,受記在當然,法會重拈,微笑得真傳;

燈:心燈奉獻,慧焰重重,輪分七級耀長空,法會廣含融,箭剔成功,天眼證圓明;

塗:泉淵滴滴,湖海汪洋,楊枝灑處遍十方,點出變瓊漿,普施無方,心地得清涼;

果:修因積果,行滿三千,蟠桃結實幾千年,王母獻瓊漿,香味清鮮,堪獻紫金山;

茶:蒙山雀舌,獨佔先春,趙州有語遍禪林,三盞退魔軍,爽快精神,堪獻大能仁;

食:醍醐美味,上妙香糜,聖凡同享總無飢,神力妙難思,一缽能持,堪獻古牟尼;

寶:色形隱密,是真難窺,南金大貝二無如,高價過須彌,世間希奇,獻上大牟尼;

珠:輪王寶貴,妙色圓明,如王兵戰有功能,賞與喜難詮,妙法靈文,持者證無生;

衣:僧伽上服,迦葉親持,雞足山中少人知,定力不思議,法會重持,奉獻福田衣。

南無普供養菩薩摩訶薩(三稱)

十供養意義

1.香供養——象徵意義:戒香。

2.花供養——象徵意義:微妙萬行,開花結果。。

3.燈供養——象徵意義:光明。

4.塗供養——象徵意義:甘露水,撫慰眾生煩惱。

5.果供養——象徵意義:出世聖果。

6.茶供養——象徵意義:清醒。

7.食供養——象徵意義:禪悅妙食。

8.珠供養——象徵意義:摩尼寶珠。

9.寶供養——象徵意義:法寶。

10.衣供養——象徵意義:柔和忍辱,出離生死。

十供養功德

1.香供養:心神安寧,身體潔淨;三業清淨,多聞妙法。

2.花供養:處世如花,見者歡喜;身常香潔,歡喜真理。

3.燈供養:眼睛明亮,事業順利;獲正知見,智慧圓滿。

4.塗供養:身心清淨,相貌莊嚴;遠離煩惱,人緣良好。

5.果供養:遠離瘟疫,不受災害;享受快樂,早證佛果。

6.茶供養:口齒芳香,永離渴愛;安樂少病,具大福報。

7.食供養:力大無窮,壽命綿長;眾人愛樂,辯才無礙。

8.珠供養:相貌莊嚴,風度美好;破除慳貪,速證聖果。

諸供養中,法供養最

分享此文,功德無量

相關焦點

  • 佛教:佛前佛前十種供養的功德與意義!
    佛教:佛前佛前十種供養的功德與意義!說起佛前供養,關於這大家都知道,都是以香、花、果等物品進行供養,供養的物品不分大小多少,都是一顆虔誠的心。昨天有就個網友問小禪,什麼時候可以進行佛前供養,這裡小禪稍微的回覆一下。
  • 佛教:佛前供花,功德與意義
    在佛教中,在佛前供奉殊勝、美妙、莊嚴的物品,比如鮮花、水果、香、燈等,會有無量的功德。但許多初學佛的人,對佛前供花、供果的意義比較疑惑,佛前供花、供果的因緣和意義。佛前供花,植物結果前必先開花,所以花是因,果實叫做果。是將鮮花用器皿供於佛前,為佛門儀式之一。
  • 佛教佛塔的緣起和功德
    塔是佛教建築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妙法蓮華經》中寫道「乃至童子戲,聚沙為佛塔,如是諸人等,皆已成佛道」。可見即便是童子聚沙成塔也能成佛道。其實無論是造塔、補塔,還是繞塔,都有很多功德。《右繞佛塔功德經》中也寫過「一切諸天龍,夜叉鬼神等,皆親近供養,斯由右繞塔」。
  • 佛教:為什麼要供佛,供養的意義是什麼?
    佛教:為什麼要供佛,供養的意義是什麼?在民間,素有初一、十五十齋日供佛的習俗。有些人,還會特地跑到寺廟,給佛菩薩供養瓜果。當然,對於佛教的善信而言,供佛禮佛則是每天必做的事情。那麼,為什麼要供佛呢?供養的意義是什麼呢?難道真的是佛菩薩要吃我們的東西嗎?其實不然。
  • 佛教:對佛供養鮮花水果等,並不是最好的供養,最好的供養有一種
    佛教:對佛供養鮮花水果等,並不是最好的供養,最好的供養有一種。平時到寺廟裡燒香拜佛,少不了帶些鮮花和水果。佛法中講「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所以能做到恭敬心供佛,是有功德的,而功德中也可能包含著福德。當然用鮮花水果供佛的寓意也很好,表法也很好。
  • 佛教:佛前「上香」,牢記這4點,圓滿你的功德!
    相信每個到寺院拜佛的人都有燒香的習慣,寺院裡都設有流通處,可供人購買佛教用品,如果我們要燒香,可以到流通處去「請香」。注意不能說「買」,寺院非世俗名利場所,說買賣會很不恭敬。不論我們在佛前供養什麼,都不是在於佛菩薩交易,佛菩薩更不會因為你供養了而保佑你,你不供養就開罪於你,佛菩薩慈悲為懷、心無分別,怎會有世俗功利心?供養不是做給菩薩看到,供養只是表我們的心中的恭敬,對三寶的感恩與信仰,同時也在這個過程中,培養我們的利他心,捨棄內心的自私貪婪,其實是利益自己,而非佛菩薩受益。
  • 佛教:佛前供花的方法和功德
    「今生貌美為何因,前世佛前供花人」,佛教歷來與花有著甚深的淵源,許多佛菩薩的法器或者坐檯就是蓮花,蓮花被譽為佛門「聖花」。蓮花又叫「蓮華」,佛教經典《妙法蓮華經》就是此義。比如我們熟悉的觀世音菩薩,就常常是端坐蓮花臺,手持淨瓶甘露。
  • 佛教的念珠有哪些象徵意義?
    佛珠(圖片來源:鳳凰網華人佛教)佛教中的念珠即以線貫串一定數目之珠粒,於稱名念佛或持咒時用以記數之隨身法具。 又稱數珠、珠數、誦珠、咒珠、佛珠。--以上是依據陀羅尼集經第二作數珠法相品、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第九、諸佛境界攝真實經卷下持念品、曼殊室利咒藏中校量數珠功德經、蘇悉地羯囉經卷中供養次第法品、蘇婆呼童子請問經卷上除障分品等經所舉述。諸經所說,品質數目不等。又據金安一居士密宗輯要一書、及師範大學教授聞汝賢有關修密之釋疑一文舉述,有「水晶珠、菩提子珠、珊瑚珠、人頭骨珠、鳳眼菩提子珠、琥珀珠」。
  • 佛教:佛前上供「花果」,這幾點常識,要謹記!
    為了表達對「佛法僧」三寶的恭敬和感恩,一般信眾到寺院裡燒香禮佛,都會選擇在佛前做些供養,以積攢功德。不論是供養錢財,還是供養物品,最重要的是要有那顆發心供養的清淨心,不盲從、不功利、不強求,隨緣隨心,即是利益。
  • 佛教:佛前「上香」,這3條常識,一定要清楚!
    每到初一、十五,或者佛教寺院裡有法會的時候,我們會發現寺院的香客數量猛增,尤其是一些名聲在外的著名寺院,更是吸引來來往往的「名利客」。很多善信一到寺院就會燒香,其實自己也不明白為什麼要這樣做,只是覺得大家都這樣做,自己不做怕「佛菩薩」怪罪,出於人云亦云的心理而去供香,這就違背佛教的初衷了。
  • 佛教:佛前供花很重要,佛在世的時候就有,但是不是最殊勝的供養
    佛教:佛前供花很重要,佛在世的時候就有,但是不是最殊勝的供養。花與佛有著很深的關係,佛陀一生與花有著特殊而密切的淵源。據說,佛陀誕生前,摩耶夫人曾作了一個奇特的夢,她夢見一隻白象銜著一朵白蓮花,進入宮殿。
  • 佛教文化元宵節之際,燃燈供佛不僅有十種功德,還得三種清淨心
    中國佛教文化元宵節歷史,燃燈供佛有十種功德,還得三種清淨心,知道是哪十種功德嗎?元宵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這是我們期間一個重要節日。元宵節叫做上元,正月十五日叫做上元日,所以也稱上元節。元宵節,在佛教的文化中,也正值藏曆的神變月期。
  • 供燈的意義是什麼?功德作用是什麼?
    藏傳佛教供燈,漢傳佛教供香,南傳佛教供花,這都是一種習慣。所有的供養都離不開五官的享受,眼睛喜歡看美的東西、耳朵喜歡聽美的聲音、鼻子喜歡聞香的味道、嘴裡喜歡吃香味、身上也愛穿戴好看的衣服首飾……所有的供養其實都和五觸有關。
  • 佛教:佛前供「花果」,這2點常識,要牢記在心!
    不論是去寺院,還是在自己家的佛堂,我們往往都會在佛前做供養,一來表達對佛菩薩的恭敬與感恩,二來修福修慧增長功德。佛門供養,所供物品,佛菩薩是不會吃的。供養不是「賄賂」,不要帶著功利心修供養,發心不誠,功德就散了。佛菩薩也不會因為供養的多寡而對眾生區別對待。
  • 持咒的意義與功德!
    咒就是守護你的心,譬如說我現在要做十供養,然後諸佛菩薩很高興,那如何讓這個心永遠都變成真實如此?所以你念咒的時候,你會背,那你就會觀想,唵阿姆嘎波匝瑪那,你就看到諸佛菩薩,因為你熟了,背下來了以後,你就很容易觀想,不但容易觀想,這個咒的力量還真實的圓滿了。
  • 佛教:擺放供果時,牢記這3點,功德無量!
    不論是自家設置的佛堂,還是到寺院裡禮佛,大多數人都會選擇在佛前做供養。佛教裡,供養主要有供花、供果、供水、供燈、供樂、供香等形式。其實,佛菩薩並不缺世人任何外在的供養,是我們這些眾生需要通過這些善巧方便法幫助自己消業積福,所以看似供養是在利益佛菩薩,實際上最終是為了我們自身的修行、自身的解脫。無論我們在佛前供養什麼,都不要炫耀功德,不要走形式,不要帶著功利心來求佛。佛教講究的是因果,而不是什麼世俗交易。佛菩薩視一切眾生平等,我們也不要妄圖燒高香走捷徑,那都是迷信,是無用的。
  • 花與佛教有哪些聯繫,佛前為何需要供花?
    花和佛教也有著很深的因緣 佛教中的十供養中 以香、花最為普遍 在佛案前的供桌上 在佛前供花,這些花是用來裝飾的,還是有什麼特殊的意義呢?
  • 佛教:佛前「上香」,牢記這2點,圓滿你的功德!
    舉報   幾乎每一個到寺院禮佛的人都會選擇在佛前上炷香,但絕大多數人其實並不太清楚佛前上香的意義
  • 闡釋經典 | 楊曾文:以十善為中心的佛教因果報應論——兼論《十善...
    在上述各類戒規之外,佛陀還制定了具有道德理念和道德規範意義的「十善」,要求僧俗信眾從身業(行為)、口業(語言)、意業(思想)三個方面自我約束,注重道德修養,促進心靈淨化,並在行為上做到行善、止惡,積累功德,謂既可得到善的報應,也為深入修持其他佛法創造條件。
  • 佛教:念「六字大明咒」的功德
    學佛的人都知道,念咒是佛教最殊勝的修行法門之一。而修行的目的在於消惡斷業,由此積累功德,待到功德圓滿,也就可以往生佛國淨土,解脫世間輪迴苦海了。因此,念咒也是有功德的,如念準提咒、大悲咒、穢跡金剛咒、佛頂尊勝咒、往生咒、功德寶山神咒、光明真言等,都有很大的功德,甚至念佛經、佛號也一樣有很大的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