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稀有記憶,ID:XYvacation】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
潮汕是美食家心中「中國美食的一座孤島」,可見潮汕在中國美食中的獨特地位,不要妄想來幾天潮汕就可以吃遍所有當地必吃,單從潮汕牛肉火鍋來說就已經是一座人間寶藏,值得我們不斷去探索其中奧義。
在潮汕的10天裡,先後打卡了三家潮汕牛肉火鍋店,其中有名不見經傳的市井小店,也有人山人海的網紅熱店,經過這些探店,對潮牛火鍋有了更多元的認知和理解。
理想之牛,牛之理想
潮汕地區絕少飼牛,本地產牛量遠遠不夠供給當地火鍋店,最近跟貴州的一位朋友聊起,才知道很多潮汕火鍋店的老闆每月都會派人去貴州收購大批黃牛,才知道了原來潮汕火鍋的牛肉大多來自雲貴高原,那裡的牛才是最適合潮汕牛肉火鍋的理想之牛。
貴州近年來大力發展肉牛產業,要做「中國和牛」
雲貴活牛被運回潮汕,一條極致牛肉供應鏈就此開啟,流程間隔被儘可能縮短,牛肉從屠宰場到案板再到餐桌絕不超過4小時,早上宰牛供午市,下午宰牛供晚市,這條牛肉供應鏈高效到極致,就是為了保證牛肉的頂級新鮮。
所以,一頭有理想的牛應該來潮汕奉獻它的一身,在潮汕,牛的每個部位,都有一個好聽的名字,肥嫩有嚼勁的脖仁、細嫩香滑的吊龍、久煮不老的匙仁、稀少難求的趾肉......這些有著極致口感的部位不到牛身1/3,而剩下肉質瘦硬的部位,捶鍛出桌球般彈韌的潮汕牛丸,餘下的牛雜還可以製成滷水,全身上下毫不浪費。
大道至簡,大味至淡
潮牛火鍋的湯底蘊含著潮汕人的美食哲學,低調樸實的湯底,撒幾片先苦後甜的苦瓜,再來幾塊經得起時間熬煮的白蘿蔔,有的店家還會附贈幾塊甜玉米,一鍋看似如此寡淡的清湯,卻恰能吃出牛肉的全新口感。
火鍋的清湯,並不是完全的白水,而是用牛骨和潮汕特有食材南姜熬出來的湯底,正所謂大道至簡,大味至淡,秉承了傳統潮菜崇尚食材本味的理念,用最傳統的做法,最後僅加入鹽調味即可。清湯鍋通常只是架在電磁爐上一口簡易的鐵鍋,去了潮汕大小不同三家店,無一例外的如此,不消任何花哨。
焯牛肉 沉蔬菜
潮汕牛肉一般選兩歲齡左右的黃牛,母牛為最佳,動少食多,肉質最為細嫩,口感更加細膩。切過肉的人都知道未冷凍的新鮮牛肉是最不好切的,更何況是切薄片,每切一片都考驗著師傅的刀功。
喧譁周遭切肉師傅安靜切肉
打聽了一下,在潮汕牛肉火鍋店裡,刀工學徒月入過萬都不算什麼新鮮事,老師傅的月入則更豐,但其實細想,一位師傅每天要一直站立切上百斤牛肉,賺的都是辛苦錢。
潮汕牛肉火鍋非常講究「快涮快吃」,涮肉的時間可以精確到秒,在這裡煮牛肉有個專業術語,叫「焯牛肉」,略微一煮就撈起來,形象詮釋了煮製過程。
除了胸口朥需要5分鐘,其他部位的肉,基本控制在8-15秒,多一秒少一秒,口感都千差萬別,並且為保證不影響肉的味道,蔬菜一定要放在最後,潮汕人管這叫「沉蔬菜」。
最最後再點一盤粿條,燙熟後裹上沙茶,完美收尾。
隱藏技能
對於潮牛火鍋,清湯淨肉已是絕品美味,而蘸料的加持,則是畫龍點睛般的神來之筆。醬料大都不掩食材本味,只為提味,沙茶醬和普寧豆醬是「最潮」醬料,都屬於溫婉舒緩之味,意圖激發牛肉本身的鮮香。
兩勺沙茶醬一勺花生醬半勺蒜一點辣椒一點芹菜末,這蘸料配比是一家火鍋店老闆的多年心得,在試過之後,我決定以後都用這個配比吃潮牛火鍋。
頂級老饕都懂,清湯一定要在水沸之後轉小火,讓湯保持在將沸沒沸的狀態,這樣涮出來的牛肉才最好吃。
潮牛火鍋的儀式感,還體現在對下菜順序的講究。耐煮的最先下,比如牛筋、牛肉丸,一開始就放,煮到最後再吃,軟爛入味。接著涮肉,先瘦後肥,從五花趾、匙肉到吊龍、脖仁,最後到肥拼和胸口朥。當然,還有另一種吃法,那就是隨你喜歡,開心就好。
打卡的店
潮汕有三傑,潮州、汕頭和揭陽,這次潮汕之行,我們分別在三個地方各打卡了一家潮汕牛肉火鍋店,每家都略有不同,有著自己的獨門之處。
1.霖磐牛牛@揭陽
揭陽的一家「蒼蠅小館」,本地人都會來吃的的店,最暢銷的不是火鍋,而是粿湯和炒粿~
2.老跡牛肉@潮州
外地來潮州旅行都會來打卡的店,味道和服務都很棒,就是在這裡發現了蘸料的黃金配比。
3.杏花吳記牛肉火鍋@汕頭
店面很大,排隊超長,還有3輛專門接客的電瓶車,屠宰場直供沒有中間商,牛肉的味道新鮮到爆。
潮汕牛肉火鍋
表面看似極其簡單,
內裡實則無比精妙,
亦如潮汕人對美食的追求,
在後臺不斷跟自己較勁,
最終做出讓食客嘖嘖稱奇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