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姓氏》潮汕第一大姓--陳氏

2021-01-13 陳氏天下一家親

點上面「陳氏天下一家親」免費關注

無論您在哪裡,只要您姓「陳」,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陳氏天下一家親」 再點擊「關注」,即可加入陳氏大家庭,和世界各地宗親交流。讓我們攜手同行,弘揚祖德,敦親睦族,造福宗親,傳播正能量!


潮汕第一大姓--陳氏


開漳聖王雕塑 陳政 陳元光父子


在全國性的姓氏排列中,陳姓大概處在第5-7位之間。但在福建、江西、廣東、臺灣等南方省份,卻長期穩坐上第一把交椅。這說明陳姓氏是個活躍好動的姓氏,而且這種流動又帶有明顯的趨南性,向南,向南,「不指南方誓不休」。從發祥地南遷江浙,南遷湘贛,南遷閩粵,跨海過臺灣,直到遠涉重洋。陳姓以沖天的熱情和堅定的信念,去國千萬裡,在世界各地創建自己的家園。

陳姓乃虞舜之後,胡公滿是他們的得姓始祖。這方面各類姓氏書籍談得夠多了。我們關心的是,潮汕陳氏如何從河南中州遷移到這裡,中間經過了多少艱難險阻?有多少可歌可泣的事跡可向後人訴說?有多少精神財富可供子孫繼承?又有多少經驗教訓可供借鑑?

一、「開漳聖王」陳元光

潮汕陳氏,跟陳政、陳元光有很大關係。

陳氏世居河東(今山西),後遷至河南光州固始縣。唐朝高宗年間,泉州、潮州間發生被中央政府稱之為「蠻獠嘯亂」的反叛活動。唐高宗總章二年(公元669年),朝廷詔令歸武將軍陳政為嶺南行軍總管,率府兵3600名和123名中級將校前來徵討。陳政在徵戰中因不服南方水土而病歿,下葬福建雲霄將軍山。朝廷又派陳政之兄陳敷、陳敏及陳政之子率兵前來支援,兩批府兵5600名,合計58姓。援軍行至浙閩邊界,陳敷、陳敏俱病歿。陳元光得襲父職,率軍繼續直下潮、泉。陳元光代父領兵,經歷大小百餘次戰鬥,從九龍江一直打到潮州。應潮州刺史之請,解了揭陽之圍。他採取鎮壓與懷柔相結合的策略,對敢於虎裝反抗的,他無情徵剿;對願歸順中央政府的,他給予寬待。終於基本平定了這場「嘯亂」。應該說,陳元光的這次軍事行動的歷史意義基本上應該肯定。

首先,它維護了國家的統一,制止了一場沒有政治目的的盲目分裂行為,強化了中央政權。同時也給當時尚處在蠻荒狀態的潮州、泉州一帶地區帶來了先進的中原文明,促進了這些地方生產力的發展。值得一提的是,這是一次成功的以軍事組織形式出現的移民運動。出徵之前,唐高宗已在詔令中對這次出兵的任務和目的作了明白交代:「開堡建屯,共期墾治。靖寇患於炎方,奠皇恩於絕域。」他率領的5600名府兵和123員中級軍官大者攜家帶眷,肩苛農具,手執武器,車載糧食種子,預先作了在這一帶安家落戶的準備。陳元光本人也在詔令之列。也就是說,或勝或敗,他都必須留在這裡。

看來,做為原隋朝歸順將領,朝廷對陳政、陳元光所擁有的私人部創優並不信任(隋時還有府兵制)。不願他們長居於中原腹地,於是就命令他們「上山下鄉」,參加「生產建設兵團」。陳元光家族對此好像沒有怨言,看來他們在中原的日子並不好過,很願意到南方來開闢新天地。你看,陳元光的三位父輩先後都南下了,病故了,他仍然前赴後繼。陳元光的祖母魏氏也以老邁之軀隨行軍中,幫助年幻尚幼的陳元光策劃軍事行動。陳元光在這次大移民中首先做出表率。

有些研究資料還表明,陳元光的第四房夫人種氏乃山越女子。說明他決心在蠻荒之地長期定居,便作出了和少數民族通婚之舉。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陳元光上表朝廷,奏請在泉州至潮州之間廣闊地帶,建州立縣。朝廷準其所請,設置漳州,任陳元光為首任漳州刺史。福建始稱「八閩」。

唐睿宗景雲二年(公元711年),少數民族首領率眾潛伏於嶽山(地處雲霄縣),元光不備,帶輕騎入山,受藍奉高偷襲中箭受傷,終因傷重不治,時年55歲。

陳元光的事跡在唐代史書中沒有記載,但在福建民間卻廣為流傳,民間百姓都將陳元光尊奉為神。因為是他使落後的漳、潮地帶開始接受文明的洗禮,他和自己率領的5600名府兵、123員將校合共58姓,都留了下來,成為漳、潮百姓的成員,這些人便是我們今天閩南和粵東許多姓氏的開基祖先,是潮州先民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陳政、陳元光被稱為「陳氏開閩始祖」,也是潮汕大部分陳姓人氏的共同祖先。至宋代,陳元光的功績才受到朝廷重視,被封為「開漳聖王」。

二、陳洪進獻地得封王

話說漳州自從設州建縣以後,陳元光祖孫父子五代先後主持漳州政事軍務百餘年,漳州有了一個較長的穩定時期,經濟和文化均有較快的發展。以陳政為開閩始祖的陳氏,從此便在福建、廣東發揚光大。唐朝到了中後期發生「安史之亂」後,政局便開始不穩定。北方又常常發生戰亂,中原陳氏紛紛入閩入潮,這兩省陳氏人數漸漸超過林姓,躍居首位。

唐玄宗天寶年間,漳州來了一位被貶官員,這人姓陳名邕,字崇福,號南山。他在朝官至太子太傅,因忤了權相李林甫才遭貶的。初居莆田,再遷惠安,最後安家落戶在漳州南門外。

據漳州當地傳說,陳邕定居漳州城後,其夫人高氏連懷九胎,俱是雙胞胎,計生18個兒子。至最後一胎第十胎才生下一個女兒。因為開基祖一下子就兒孫滿堂,所以繁衍至今,後代已啟遍布閩粵,成為南遷陳氏中重要的一支。

他有個兒子叫陳夷則,進士及第,官至光祿大夫。陳夷則派下傳至第五代時又出了個有名人物叫陳洪進,分居仙遊縣。他精通兵法,很有謀略。起初投軍清源鎮(今泉州)節度使麾下,官至馬步行軍都校、副統軍使,職務幾等於節度副使當時節度使年已老邁,軍權實際上掌握在陳洪進手中。宋太祖穩定中原之後,下揚州,取荊州,直逼湖廣閩贛。陳洪進識時務者為俊傑,遣使奉表,獻出泉州、漳州二州地圖,表示願意歸順中央政權。宋太祖即封陳洪進為武寧軍節度使,留在京師,同平章事。之後又封他為杞國公,再進封岐國公。陳洪進知道宋太祖把他留在京城,雖不時封公亞爵,實際上是對他不放心。他便裝病,長期深厚感情居簡出。後來便以年老多病為理由,請求放他回漳州老家。此時他也真的老了,宋太祖知道他再也不會有所作為,又念他是主動請降、獻城獻地,就不殺他,放他回鄉。不久,他便病逝漳州。朝廷追贈他中書令,累贈南康郡王,諡號忠順。

三、「江州義門」陳氏

宋代,中國出了個有史以來既是空前也是絕後的大家族:「江州義門」陳氏。這「江州義門」就出在今江西省九江市德安縣東橋鎮義門陳村。

「江州義門」的創建者是南朝時陳朝陳霸先的後人。陳朝的最後一位皇帝就是那位既風流又無能的陳後主陳叔寶,陳朝就亡在他手裡。陳叔寶有個弟弟陳叔明,封宣王。陳朝滅亡後,有子孫避難到福建仙遊。陳叔明的兒子陳兼傳至第七代,已是唐玄宗開元年間。陳兼第七代裔孫陳旺遷到九江郡蒲塘場太平鄉常樂裡永清村,開始在那裡構建最具有中國宗法社會特色的合族居住大宅第,成為「江州義門」的始祖。自此人口猛增,家族極其興旺。至宋代仁宗年間,「江州義門」陳氏已經歷了300多年,全家族人口達3900多人,田莊300多處。十九代人同居共飲食,實在是人間一大奇蹟,歷代受到統治者褒揚鼓勵的山東曲阜孔子後裔孔氏家族,也無法達到如此規模。而一個沒落小王朝的後代,一位名不見經傳的布衣儒士,卻於江西廬山腳下一處平和的村莊裡做到了。這不能不首先歸功於莊園創建者的組織管理家族的能力和由他首訂的義門陳氏家法。

《義門陳氏家法》共有33條,可說是中國宗法社會法典的縮影,也是中國儒學的精髓,字裡行間處處體現忠恕孝悌的思想。根據家法33條,家族內部管理有序,上上下下各有分工,無一閒人。家族內擁有學校、藏書樓、接待所、醫室、祠堂、田莊管理部門,以及生產、生活用品設施。但是單靠嚴格的管理條例——家法,單靠管理者高度的管理和組織才能,而沒有大多數家族成員的自學配合,「江州義門」無論如何是無法維持幾百年之久的,所以「江州義門」的成功主要還是應該歸功於家族內部的凝聚力。凝聚力這種傳統美德在江州義門的成員身上得到了淋淳盡致的體現。

由於一代又一代的理論灌輸,家族內的大多數成員,都把這種家族聚居、自給自足的生存方式視為最高理想境界,是儒家修身、治家、平天下的最佳教練所。家族內部團結一致,家族利益共同維護,把敬老尊長護幼視為天職,把光揚「義門家風」、讓它世代綿延作為已任。

在主張君君臣臣的封建社會裡,當然需要這樣一個古風純樸的田園牧歌式的家族來做典型和樣板。最先看中它的是唐朝統治者,唐昭宗大順二年(公元891年)賜立義門,這是義門名號的由來。到了北宋時代「江州義門」最為鼎盛顯赫。宋太宗淳化三年(公元992年)旌賜「忠孝世家」匾額。至道三年(公元997年),太宗又御書「真良家」。宋仁宗嘉佑八年(公元1063年),文彥博、包拯、範師道、呂海等又上表宋仁宗,建議把「義門陳氏」作為封建化的樣板進行褒揚,詔令全國學習。

但是,烏託邦式的理想國,小農經濟那種自給自足的的生產生活方式,到底經不起歷史的風浪,終有一天會解體。萬其是當它龐大到超過管理者的能力時,矛盾就暴露出來了。試想百口尚且難調,又有誰能讓幾千人同攪一把勺而個個吃得滿意呢,神仙也不能。它的矛盾首先暴露在經濟上。朝廷方面,既需要這樣一個以「義」著世的家族來做樣板,又怕它勢力過於膨脹,尾大不掉,畢竟他們是被取代了的皇族後裔。於是有人上書皇帝,說義門人口太盛,家族過於集中,而且在朝野把持政權的人過多,建議削弱,實行分析。這個家族的當事人「善解君意」,也就順水推舟,奏請分家,真是明智之舉。好合好散,圓滿期收場,歷史上落個好名聲。

隨後,朝廷派江南路轉運使謝景初等官吏,於嘉家庭成員七年(公元1062年)監護分家析產。按皇帝御賜字號:「知宋宗希,公汝才思,彥承延繼」十二個字進行分析,將家族所有田莊分作291份,依派分遷全國各地州縣。

「江州義門」隨之進行浩浩蕩蕩的家族大遷徙,到各地掌管田莊,安家落戶,另謀發展。存在300多年,19代同堂的「江州義門」,終於走完了只有在國封建社會裡才能勉強走下去的獨特旅程。這次,「江州義門」陳氏的大分家,又衍生出另一種現象:天下陳氏出「江州義門」。這種說法雖然有些誇大,但也不無根據,遍存全國城鄉的陳姓人,有不少確實屬於義門一系。

四、潮汕陳氏源三派

以上3個故事都跟潮汕陳氏有直接關係。作為人口第一的陳姓,派繫著似十分複雜,遷徙路線也異常迂迴曲折。有時連一些村莊的修譜人士也感到棘手,無從理順源與流的關係,也無從理順族與族之間的關係。其實,只要認真查考總可以理出頭緒,找出規律來的。潮汕陳姓村莊數以千計,歸納起來只有三派,不是陳政、陳元光之後,便是陳邕、陳洪進的子孫,要不就是出自「江州義門」。

陳政、陳元光一派也稱「北廟派」或「龍湖派」(龍湖是陳元光之號)。當今福建雲霄縣,是陳元光最先的創居地,現在全縣陳氏幾乎是清一色的北廟派。北廟派後又遷居詔安、東山,而後入居饒平,故饒平陳氏也有不少屬北廟派。南宋抗元名將張達之妻陳璧娘,娘家在東山縣,也是陳元光的後代,這在東山陳氏族譜已有記載。陳元光另一派人潮後裔是潮陽陳氏。宋徽宗太觀三年,陳政十七代裔孫陳湯徵登進士第,授博士,後謫潮陽令,座於宣和五年,葬潮陽。陳湯徵的後代便落籍當地。傳至21世陳暨,娶龍圖閣學士劉舫的女兒為妻。東津劉氏當時已是望族,早在唐末五代軍伐混戰時期,便從石壁鄉遷居海陽東津。劉舫又是當朝大官,能娶劉舫之女為妻,說明陳元光派下子孫已在潮州站穩腳跟,也是有根基的望族。澄海大東山陳氏,也屬「北廟派」。另外還有潮安田邊、澄海十三鄉陳氏也屬此派。

陳邕、陳洪進一授課稱「南院派」。這一派的人口很多。如潮安秋溪陳氏,其始祖陳坦也是北廟陳洪進之後,在其陳氏大宗祠碑記中已作了記述。再如澄海隆者前美陳氏也屬「南院派」,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屬於「江州義門」的,有揭西縣河婆陳氏始祖「千七郎公」,自稱出自「江州義門」。其第22世孫陳紹文曾主編《陳氏千七郎公譜》,言明世系淵源。另外,義門大分家總帳中有一條載:「陳育分得廣東海陽莊。」可作今潮州市陳姓人有些是出自義門的佐證。

總之,潮汕陳氏不出此三個源流派系。其實說到底,他們原本是一家,都是陳霸之後。陳政論輩序是「南院派」始祖陳邕的祖叔,再往上溯就更不用說了。

那麼,外人如何區別他們呢?「南院派」常自稱「忠順世家」,只要看他們門額上鐫的是「忠順世家」或者「南康世家」就可以肯定是」南院派「陳氏。「江州義門」。以上兩派也有的稱「潁川世家」。「潁川世家」,以標明正統,也有些在祠堂牌匾上書「鷹揚將軍後」,因陳元光曾被皇帝封為「鷹揚將軍」。

關於陳氏後代,有一則流傳甚廣的佳話。

一天,著名僑領陳嘉庚僑居國外的後代過府拜訪潮汕著名華僑世商陳慈黌的子孫,見陳家祠堂書著「忠順世家」四字,與自家祠堂相同。覺得好生奇怪,便問陳慈黌的子孫,莫非我們是同宗?主人無法回答。陳嘉庚後代為此事還鄭重其事地寫信回大陸陳慈黌的家鄉,向當地幹部詢問了解。此事鄉村幹部也無法答覆,便不了了之。其實,這個謎底並不難解開。陳嘉庚屬夏門嘉禾陳氏,只要拿前美陳氏譜與嘉禾陳氏譜兩相對照,便可尋找出兩者之間的世系關係。

五、溪南一鎮過半陳

陳姓是澄海第一大姓。1989年,澄海全市的人口統計總數為68萬多人,其中陳姓人就達14萬多人,遠遠多於其他姓氏。萬為有趣的是,這個市的溪南鎮,全鎮有22個自然村中竟有13個村莊是陳姓人聚族而居之地,故澄海歷來有「十三鄉陳」之說法。這13個村莊是南砂村、東社村、大渡頭村、新埠村、下岱美村、上岱村、東岱村、銀北村、銀砂村、牛脯村、英臺村。溪南全鎮人口6萬多人,陳姓人口達5萬人。而且,他們基本上屬於同一裔派,大多數人為陳潭沙的後裔。陳潭沙原居福建莆田,於明朝萬曆(公元1573-1619年)年間來此創鄉定居。數百年人口繁殖之快,實在使人吃驚。如果再加上居住於溪北的兩個村莊(他們原也屬溪南十三鄉陳氏,只是因為解放後以韓江支流義豐溪南北劃分行政轄屬,才不算溪南古三鄉陳氏之列),陳氏的隊伍就更龐大了。

清朝康熙年間,這個鎮的上岱美村出了一位窮苦出身的讀書人,名叫陳春英,自幼聰穎過人,很得業師賞識,預言他將來必金榜題名。陳春英年方弱冠,已是一名秀才。但此後兩度赴鄉試,卻名落孫山。家中又貧窮,他從此鬱鬱不樂。不久,科期又至,親友鼓勵他再去一搏。他回答說日食沿且難度,豈有盤纏上路。親友就資助他銀兩。他因有過兩次失財,知道功名不是單靠學問就可換來的。溪南離蓮花山不遠,當地人有到蓮花山頂仙公臺上露宿,求仙公託夢的飛俗。於是陳春英就到蓮花山仙公臺上完夢,根據夢兆再作定奪。

在冥冥中,夢神告訴陳春英:「海底撈針日,功名成就時。」他醒來後,細細揣摩夢境,海底撈針,豈不是預兆希望渺茫?就把赴考之事置之腦後。一日,他有一件長褂破了,喚妻子來縫補。他妻子正在剁豬菜,脫不開身。就說:「破了一個小洞,你自己動手吧。」陳春英想著也有道理,問:「針線在哪裡?」妻子說:「在門板上。」原來妻止上次縫補後,怕針線失落,就把它插在門板對聯紙上。陳春英上前尋針,見針不偏不倚插在「福如東海」字中間。陳春英猛然想起蓮花山上得到的夢兆:「海底撈針日,功名成就時。」不是應兆了嗎!他欣喜萬分,取下針,對妻子說,多謝娘子相助,即打點行裝上省城應鄉試去了。

陳春英鄉試一舉奪魁,中了解元。又上京應試春闈,於康熙五十二年得中進士。因此,在當地流傳著「大海撈針非惡兆」的說法。

陳春英官至翰林院檢討。致仕後,攜眷居潮州。至今潮州意溪鎮有陳春英府第和陳春英後代。現在,意溪鎮把他算作意溪人,而澄海則說他是澄海人。但解放前意溪陳氏仍回溪南上岱美村祭祖。溪南十三鄉陳氏要是把他們也算進去,那麼這支隊伍就又增加了一撥人馬。

來源:網絡


 家譜 | 祖訓 | 名望 

 文化 | 精神 | 古蹟 

長按二維碼識別關注


相關焦點

  • 廣東潮汕第一大姓「陳」,它都有哪些故事!姓陳的朋友都看看!
    在全國性的姓氏排列中,陳姓大概處在第5-7位之間。但在福建、江西、廣東、臺灣等南方省份,卻長期穩坐上第一把交椅。這說明陳姓氏是個活躍好動的姓氏,而且這種流動又帶有明顯的趨南性,向南,向南,「不指南方誓不休」。從發祥地南遷江浙,南遷湘贛,南遷閩粵,跨海過臺灣,直到遠涉重洋。陳姓以沖天的熱情和堅定的信念,去國千萬裡,在世界各地創建自己的家園。
  • 潮汕古建築風水-下山虎
    潮汕民居融匯千百年來潮人的智慧與勞動,有江南徽屋的雅致,併兼蘇州園林的自然,潮汕民居擁有自己的獨特的建築風格以及文化內涵。潮汕的民居不會隨便建,通常都是通過厲害的風水大師「格庚」後方能建,這種風水建築不是迷信,而是蘊含著科學依據,一般是取朝南偏東的,以南為主。
  • 潮汕民居「下山虎」、「四點金」、「駟馬拖車」的建築風貌
    北京的故宮、四合院;周莊的水鄉;客家的圍龍屋;潮汕的民居……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文。 當我第一次來到澄海隆都鎮前美村參觀陳慈黌故居時,這處規模宏大的潮汕古建築還是讓我震撼不已。想不到生於斯,長於斯,以為熟視無睹的環境,居然蘊藏著如此瑰寶! 陳慈黌故居凝聚了潮汕民居的建築特色,既保留潮汕民居「下山虎」、「四點金」、「駟馬拖車」的建築風貌,又效仿中國古典的宮廷式建築,富麗堂皇,古樸典雅,在此基礎上更融進西方建築藝術。
  • 樂哥說潮汕:潮汕逢年過節祭拜活動,「三牲」是不可缺的!
    潮汕的祭拜活動眾多廣為人知,潮汕人祭拜祖先和神明的時候,祭品中常常有「粿」,而每一次祭拜前夕家中做粿的時候,幾家人一起在做,孩子在嬉鬧,大人們邊做粿,邊閒聊,其樂融融。而在祭品中比粿品還要重要的,當屬「三牲」,在每次的祭拜活動中,「三牲」是不可缺的。
  • 浙江第一大姓,浙江全省陳氏分布概況,看看有你的支系嗎?
    在中國,陳姓是大姓,七千萬的人口位居第五位,其中潁川衍派約5000萬;在海外,五千萬的華人中,又有「陳林半天下」之稱。 浙江最早有關陳氏的記載始於漢代。當時陳氏在山陰(今紹興)、上虞、烏傷(今義烏)就有繁衍,出了一些當地名家望族,如陳囂、陳業、陳宮等。後來,隨著朝代更替,由外地遷入今浙江境內的陳姓人口越來越多。
  • 潮汕民俗:土地神在多神明文化的潮汕是何等地位,為何要祭拜?
    潮汕是一個多神明的地區,從古至今上千年的文化,演變到今日成為了一種地方特色,人人都對神明懷著一顆敬畏之心,人們希望用這種方式,祈禱生活能夠順風順水,土地神是眾多神明中的其中一位,潮人每月初二、十六都會將其祭拜一番,土地神承載著多少潮人對生活美好期盼和祈禱,在當地人的眼中,土地神更像是一種精神寄託
  • 潮汕人拜的到底是什麼神
    他們帶來了閩南語系與文化與當地居民融合,形成了操閩南語系的潮汕話的居民沿海的優越自然環境為移民至此的人提供良好的生存環境這佔了潮汕大多數居民還有一些,經由梅州輾轉到潮汕西北地帶與當地的畲、瑤少數民族語言融合形成潮汕的客家方言區而這些移民帶來了先進生產技術也帶來了各地的
  • 潮汕入厝、入宅風俗
    每個晚上,村子的某個角落,時不時地響起鑼鼓及鞭炮的聲音,接著便是搖鈴及讀經的聲音,這便是潮汕鄉下入厝的驅鬼儀式,俗稱打油火。打油火是潮汕入厝的一種風俗,建了新宅,入宅居住,主人必須請西公(法師)來屋內做法一次,驅去室內邪煞之物,以求合家居住平安。因打油火須擇日,一般必須有特別好的日子才行,如廳堂的「升楹母」,都必須挑上上之日。潮汕有一俗語「三五一小來,五年一大來」,這是說吉辰的好日子難求。
  • 獨具特色的潮汕民居:「下山虎」
    說起潮汕民居,自古就流傳有「潮州厝,皇宮起」的說法。意思就是潮汕民居是仿製京城皇宮宅院的體制建造,可與皇宮相媲美。前面我已經介紹了潮汕民居「四點金」,今天我再給大家介紹潮汕另外一種建築格局——「下山虎」。「下山虎」,是一種在潮汕地區普遍可見的建築,又名為「爬獅」。
  • 潮汕:喝著不同的水,說著不同的話
    潮汕地處粵東,東與福建接壤,隋至清稱為潮州,簡稱「潮」。宋代以來,福建地區人多地少,人口壓力大,為了生存,大量福建移民沿著閩粵沿海平原,就近南下遷移到潮汕地區,在平原地區定居了下來,這些移民帶來了閩南的文化習俗。
  • 潮汕民俗:潮汕舊時婚嫁習俗,對潮人有何重大意義?
    中國習俗禮節頗多,自古流傳下來的繁瑣禮節,後人將其加以改善傳承至今,潮汕人從隋朝時期慢慢遷居至潮汕紮根,還保存著許多舊時風俗,也別稱之為中國「第57個少數民族」,其中潮汕的婚俗更是讓人感受到特有的潮汕風情,潮汕人之所以敢拼敢闖,是因為有一個可為止作後盾的和睦家庭,一家人平安健康,才是人生一大樂事
  • 人間煙火·「潮汕吃桌」·汕頭·「入厝」
    每個晚上,村子的某個角落,時不時地響起鑼鼓及鞭炮的聲音,接著便是搖鈴及讀經的聲音,這便是潮汕鄉下入厝的驅鬼儀式,俗稱打油火。打油火是潮汕入厝的一種風俗,建了新宅,入宅居住,主人必須請西公(法師)來屋內做法一次,驅去室內邪煞之物,以求合家居住平安。因打油火須擇日,一般必須有特別好的日子才行,如廳堂的「升楹母」,都必須挑上上之日。潮汕有一俗語「三五一小來,五年一大來」,這是說吉辰的好日子難求。
  • 趣說潮汕風俗:潮汕事事都有「雞蛋」,對於潮人有何蘊意?
    在潮汕眾多饒有風趣,而且地方特色鮮明的習俗和潮人的人生禮俗中,總能看到「雞蛋」的身影。在潮人生活中,人際交往,禮尚往來,雞蛋是最常用的禮品,為何潮汕事事都有「雞蛋」,到底對於潮人來說,有何蘊意?在潮汕地區,迎親的時候,男方家會準備送紅喜蛋(是被染成紅色殼的,而且必須是雙數,至少要十二個)給女方,關於這個習俗,在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個傳說,據說在三國時期,東吳都督周瑜用「劉備招親」計謀,要用假招親,然後把劉備扣留下來做人質,但是諸葛亮早就看破這個計策,所以設下「錦囊妙計」破這計策,其中就有一條是「紅喜蛋計」,諸葛亮將劉備處動物的時候帶上大量染紅色殼的生雞蛋。
  • 這裡是潮汕地區,一個最神奇最接近神的部落~
    △「潮汕」這個名字,來自1906年的潮汕鐵路的列車機車頭雖然在長達2000年的時間裡這裡曾被稱為「潮州」但今天的潮汕 ≠ 潮州潮州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而潮汕並不是一個城市它是一個地區狹義上的潮汕地區主要包括:潮州、汕頭、揭陽三市而廣義上的潮汕地區
  • 趣談潮汕風俗:潮汕年終「謝神恩」,不是迷信,更多的是懂得感恩
    在潮汕每個地方的酬神時間都不一樣,如大長隴鄉。在每年的十二月初七或初八壽設為謝神日,會在東門剛收割完的稻田上埕搭起神廠,在前面會搭起兩個以上的系統,然後請潮劇團來演戲,以謝神恩。然後鄉裡的村民會紛紛來神廠祭拜諸神。在鄉裡每家每戶都會宰殺三鳥,然後做紅粿、準備熟豬肉作為供品,場面十分熱鬧。祭拜完後,供品會分享給親戚,請親戚來看戲。出嫁的女兒就會帶兒帶女到娘家來一起共歡。
  • 潮汕廣府客家,廣東怎麼像三個省
    雖然外地人提起來都是廣東人,但廣東內部的潮汕、客家和廣府三個地區各有各的語言、各有各的風俗。彼此之間的差異,讓今日的廣東仍然是一個內鬥大省。可能說起客家你的第一印象也是土樓 / 視覺中國你經常去吃的潮汕牛肉火鍋,則出自潮汕地區。主要是潮州、揭陽、汕頭三市,使用的語言主要是「潮州話」——這裡的潮州比今天的潮州市範圍要廣一些。2017年,潮州、汕頭、揭陽三地總人口達1400餘萬人,佔據廣東省人口的約12.95%。到這裡,你或許已經知曉了第一個廣東省內部差異巨大的原因:語言不通。
  • 潮汕功夫茶傳統糕點小吃潮汕朥餅和豆方,一清甜一香酥,你愛哪種
    今天為大家介紹兩款配功夫茶的傳統糕點分別是潮汕朥餅和豆方潮汕朥餅潮汕人吃餅,不用特意挑中秋節。在平時三兩好友聚會時,會切上一塊外表滿是光亮的豬油覆蓋著的潮式月餅。再配上一杯功夫茶,餅香與淳茶成為嘮嗑的附屬品。潮式月餅,又叫潮汕朥餅。為什麼叫朥餅呢?
  • 飯來張|潮汕當地的牛肉和南京有什麼不同?
    不曉得什麼原因,這些年媒體紛紛轉投美食圈子,看似是幾位大牌製作人的紀錄片把潮汕的飲食弄火了。不是說潮汕美食的名氣只得益於炒作,更不是說潮汕的美食沒有這個實力,而是之前潮汕人並無心推廣自己的飲食,只是在家門口安於享受,自得其樂罷了。
  • 喝潮汕工夫茶,為什麼不管幾個人都只用三個杯子?
    潮汕工夫茶到過潮汕地區的朋友一定知道,只放三盞杯是潮汕工夫茶特有的飲茶方式。唐朝時潮汕茶文化已經十分完善,至宋朝時臻於大成,是我國古老的茶文化之一,以地域劃分而自成一派。潮汕坊間傳著一個笑話,說是上別人家裡吵架,進門第一件事要先喝上幾泡茶,潤潤口舌再開始吵,形象的說明了工夫茶在潮汕的地位。那裡家家戶戶都喝茶,無論有多少客人,主人都只用三個茶杯。初聽聞,十分不理解這種飲茶方式,背後卻有其根源。- 三口成品 -圓形的茶盤上,三個茶杯圍放形成一個品字,有「品茶、品德、品人生」之意。
  • 「潮汕三市要合併?」潮汕人,這次又要讓人羨慕了!
    潮汕人是較為特殊的群體,潮汕地區歷史上也一直分分合合。那真正的潮汕,你又了解多少呢? 關於潮汕的定義,還是存在不少爭議的。 潮汕有狹義之潮汕、廣義之潮汕、歷史之潮汕三個層次的涵義,指的都是廣東東部的這一片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