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孩政策與女性發展討論:單身女性也該享有生育權

2020-11-25 中國新聞網

  據稱我國會儘快全面開放二胎,但這一舉措能否提升生育率,多數人並不樂觀。不少調查研究均說明,我國育齡人群的生育意願正在下降,20世紀80年代平均理想子女數為2.13人,1990年降至更替水平2.1以下,2000~2011年間更下降為1.67人。而且城鄉差距也在縮小,即農村人現在也不想多生,並不是許多人想像中的「繁殖癌」。

  如今,生育政策已不再是影響人們生育意願和生育行為的首要因素,取而代之的是經濟、社會和文化等要素,生育行為已經從政策控制為主轉向了民眾自我控制為主。近些年的調查數據表明,沒有計劃生育政策的限制,育齡婦女的生育意願也不高,所以現在即使徹底放開生育,大多數夫婦也不願意多生孩子。

  2015年,單獨二胎實施近一年後,不僅沒有出現生育井噴的現象,反而在各地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冷遇,申請人數遠低於預期。例如據上海市衛計委的統計,目前上海進入婚育年齡的女性,90%都符合雙獨或單獨的政策,但申請二孩的比例不足5%。這種現象並不局限於上海,而且申請二胎者是否會真的生育,也還是一個未知數。因為實際生育情況往往比生育意願低,許多想生的人其實生不了。

  世界上許多國家和地區的經驗均證明,當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生育率過高時,政府要採取措施來降低生育率,是比較容易做到的,例如中國和韓國都曾成功地降低了生育率。然而,當生育率過低時,政府想要採取措施鼓勵生育,卻很難產生好的效果。例如,臺灣、韓國和日本近年來都在大力鼓勵生育,一方面是對已婚夫妻提供各種生育福利,另一方面從文化到制度上懲罰單身者,比如韓國新設立了單身稅,然而這些舉措似乎並沒有什麼用,生育率不但沒有明顯提高,有的還在繼續走低。

  為什么女人不再生育了呢?研究者發現,亞洲女性受教育程度與生育率是負相關的,即女性受教育程度越高,就越傾向於不生育。這些受過良好教育的女性大多能找到一份不錯的工作,她們希望有自己的事業,這與傳統社會要求女性相夫教子的理念產生衝突,使得家庭對她們喪失了吸引力。即使她們願意一定程度上犧牲個人自由來結婚,要找到一名合適的男性也非常具有挑戰性。因為中國的主流婚配模式依然是男高女低,條件越好的三高女性(高學歷、高收入、高齡),可以選擇的範圍往往更小。

  其實,一些歐美國家的生育率之所以不低,主要是他們對生育者有許多福利保障措施,而且並不排斥非婚生育的緣故。2007年,美國未婚女性所生的孩子已經超過170萬,佔到了女性總生育率的40%,而某些北歐國家和法國非婚生子的比例更高,甚至超過了50%。據稱以前歐洲是結婚率越高的國家生育率越高,現在結婚率和生育率卻呈現出負相關性,在伴侶關係多樣性的地區,生育率會更高。

  顯然,歐美國家的家庭觀都已發生了劇烈變化,非婚生育正越來越普遍,但歐洲與美國仍有一些差異。歐洲很多是關係穩定的同居伴侶在生育,而美國則是單身母親做出的貢獻。據2011年的人口統計,美國85.2%的單親家庭是單身媽媽家庭,其中約45%的單身媽媽從未結過婚。單身生育有些是意外懷孕,這種情況下的單身母親大多經濟狀況不佳,但也有一些是條件好的女性主動選擇了單身生育。

  美國有個網絡組織就叫作「選擇成為單身母親」(single mothers by choice),她們的會員平均35歲左右,大多具有大學以上學歷,職業有教師、律師、醫生、銀行家、企業家、護士等,其中一半的人正在考慮成為單身母親,另一半則已經成功孕育或者領養。這些單身母親中約有60%是通過捐精來懷孕的,另有20%是領養,還有20%是跟認識的人或者性夥伴在一起懷孕的,當然她們自己單獨撫養孩子。

  在中國,婚前性行為、婚前同居日益普遍,但生育仍基本在婚內進行,這主要是計劃生育政策和傳統文化對非婚生育的歧視所致。然而進入21世紀以來,單身女性推遲結婚乃至不婚不育的現象正急劇增加,而婚內女性的生育意願也一路走低,新生嬰兒不足、人口老齡化等問題日趨嚴重。在這種背景下,繼續控制婚外生育似乎已喪失了合理性,也許這是將單身女性生育合法化提上議程的一個契機。

  社會需要提升意識,了解到女性的生育意願多麼寶貴,只要她願意生,去審查她是否具有法律認可的丈夫,本人是否有足夠的經濟能力,也許並不那麼重要。我們應該破除制度上的障礙,給單身母親提供充足的福利保障,解除她們的後顧之憂,讓她們放心生育。

  即使是在當下的中國,也有不少單身母親已經成功孕育了孩子,她們的積極實踐正使得越來越多的人相信,雙親家庭不一定對孩子最有利,父親也並不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必需品,家庭模式的多元化是未來的發展方向。傳統婚姻的力量依然強大,但它在生育中的作用會進一步減弱,越來越多的人將認識到,婚姻並非生育的必要前提條件,我們可以擁有更多的自主生育。而要實現這一點,就應該將生育權賦予女性。

  (  □ 陳亞亞 作者系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相關焦點

  • 60%的人支持放開三孩:生育政策面臨大調整
    近年要不要全面放開生育引發人口大討論,「十四五」時期生育政策調整事關重大,也關係每個家庭。由於中國人口三大流傳甚廣的錯誤認識,生育政策已被人為延誤太久,不可繼續拖延,應立即全面放開並鼓勵生育。我們建議,全面放開並鼓勵生育,儘快讓生育權回歸家庭,加快構建生育支持體系。
  • 二孩政策一年追蹤:生不出二孩真煩惱
    全面放開二孩政策以來,很多高齡婦女加入了生二孩的隊伍,各地醫院產科迎來嬰兒出生潮。圖為春節前夕,湖北襄陽第一人民醫院產科護士在護理新生兒。  去年,39歲的她終於等來國家的二孩政策,儘管取掉了節育環,但一年多了還是懷不上。醫院檢查報告顯示,輸卵管通而不暢,子宮前壁有兩個直徑3釐米和2釐米的囊腫。程荷鳳在上海一家大醫院做了微創手術,最終幸運地懷了胎。  二孩政策全面放開以來,70後、80後加入了再育的行列,高齡孕婦井噴式增加。我國高齡孕婦的比例,1995年為0.9%,2005年為4%,2015年為10%。
  • 任澤平:中國少子老齡化問題日趨嚴峻 建議儘快放開三孩政策
    我們認為,翟振武等人曾估計「全面二孩」將使出生人口峰值達4995萬,生育政策已被人為延誤太久,不可繼續拖延,應立即全面放開並鼓勵生育。 政策建議:1)儘快全面放開並鼓勵生育,讓生育權回歸家庭自主,加快構建生育支持體系。一是實行差異化的個稅抵扣及經濟補貼政策。
  • 想生二孩咋申請?專家梳理生育二孩十個問題
      想要二孩,不知道該怎麼申請?想要二孩,擔心自己身體不夠好怎麼辦……好不容易決定了要二孩,可怎麼要又是個大問題。別怕,記者諮詢島城多位專家為大家梳理出二孩健康十問,你想知道的都在這裡 。  1 諮詢要二孩的啥年齡段最多?   二孩政策放開,對於各醫院產科的醫生來說,最明顯的感受是,諮詢的人好多。
  • 河南「全面二孩」5年,第一波二孩家庭怎樣了?
    頂端新聞·河南商報記者熊卓甜 王苗苗 首席記者宗雷  如果把想生二孩比作買彩票,有人已經開獎,有人還在等待。無論是歷盡艱辛還是意外驚喜,有些家庭迎來了二孩,也有些家庭,還在要二孩的路上奔走,等待「成功」的那一天。
  • 單獨二孩政策影響江西人口出生率略微上升 2014年淨增20萬人
    全省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2334.66萬人,佔總人口比重51.40%,女性人口2207.50萬人,佔總人口比重48.60%。人口性別比為105.76,(以女性為100),比2013年下降了0.21,人口結構進一步優化。  2014年,全省人口出生率為13.24‰,人口自然增長率為6.98‰,分別比2013年上升了0.05、0.07個千分點。
  • 2017年全國新出生嬰兒1758萬人 二孩佔比過半
    去年新生兒較2016年減少88萬,嬰兒死亡率從7.5‰下降到6.8‰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昨日(12日)公布2017年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統計公報。公報顯示,2017年全國新出生嬰兒數為1758萬人,二孩佔比超過50%。
  • 從單獨二孩實踐看生育意願和人口政策2015-2080年中國人口形勢展望
    考慮到2014年實行的單獨二孩政策已經釋放了一些補償性出生,那麼2015年全面二孩的額外新增出生規模將低於原有的估計。再看看單獨二孩實踐情況。從2014年1月17日開始,各省陸續實行單獨二孩政策;截至9月30日,全國只批准單獨二孩申請70多萬例,並且申請人數在逐月遞減。
  • 半數以上受訪者願意生二孩
    「一個太少,兩個正好」  就家庭幸福和家庭發展而言,多項調查均表明,一半以上的受訪者「願意生二孩」  「我還能趕上生二孩的『末班車』!」自從今年1月安徽省宣布實施「單獨兩孩」政策,春節期間,已有一女的「70後」小張就開始少沾菸酒,「封山育林」。「我是獨生子,愛人有姐姐。每逢過年,嶽母家都比我家更熱鬧。」
  • 去年二孩出生佔比超50% 應對四老二小將是很大難題
    中新社記者 韋亮 攝 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17年全年,我國二孩數量上升至883萬人,較2016年增加160萬人,二孩佔新生人口數量的51.2%,較2016年增加11個百分點,這也是我國實施「全面二孩」政策以來,首次出現二孩出生數佔比超過50%。 二孩剛至,育齡女性人口已減少 即便二孩出生佔比增長,但另一組數據卻並不讓人樂觀。
  • 70後彷徨二孩:能生了卻「不知道該怎麼辦了」
    而今,全面二孩的放開,70後成了受影響最大的一群人,也讓這個生育能力漸弱的群體陷入了集體彷徨——想生卻生不了的尷尬困擾著太多「奔五」的70後婦女和家庭,而無限逼近的生育極限也迫使他們與時間賽跑。  三個70後家庭的二孩之路  近日,「全面二孩」的消息傳出,標誌著獨生子女政策將在中國正式結束。
  • 任澤平:是該全面放開生育了,實在不行先放開三胎
    另一方面,當前二孩出生人口佔比仍高於一孩,表明全面二孩的政策生育堆積效應仍存,隨著政策效應徹底消失、受教育水平提高、城市化推進等,未來總和生育率或下滑至1.0-1.2左右。並且,必須認識到,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是全局,應對老齡化是局部,前者重要性高於後者。
  • 上海女性初婚年齡大幅提高,大齡未婚女比例快速增高
    今天上午,市婦聯公布的「改革開放40年上海女性發展調研報告」顯示,女性初婚初育的年齡大幅提高,二孩政策實施後,用人單位在用工選擇上的隱性歧視加重。01未婚女青年比例攀升與全國相比,上海男女的初婚年齡提高速度高於全國水平,且女性初婚年齡的提高幅度高於男性。
  • 多地出臺政策鼓勵生育發放保教費落實陪產假
    與此同時,多地於近期陸續出臺政策,鼓勵生育。比如,北京調整生育醫療費用待遇、山西省鼓勵用人單位發放嬰幼兒保教費、廣東落實陪產假等。  接受《法制日報》記者採訪的專家認為,多地提出鼓勵生育政策,既是響應國家政策,對過往緊縮的生育政策的一種修訂,又是對二孩政策放開以來奏效不明顯的促進。
  • 多一分對女性的理解,慎用「中華田園女權」標籤
    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發展對勞動力的需求大增,女性加入生產流水線並開始享有一定的經濟地位。2017年中國女性就業率已到達73%,並且只有少數人認為「嫁得好」是成功標誌。相應地,教育水平的不斷提高,女性開始在各個領域不斷地嶄露頭角。現代生活的女性從傳統的男權社會壓迫掙扎出來,獲得了相對的自由,但也承受了巨大的壓力,而這些壓力源於現實社會的不公正對待。
  • 珍愛網發布《2018單身女性調查報告》女性最新理想晚婚年齡為27-30歲
    3· 8 婦女節之際,國內知名婚戀網站珍愛網(zhenai.com)發布《 2018 單身女性調查報告》,針對單身女性婚戀狀態、婚戀態度進行抽樣調查。調研顯示,近九成單身女性渴望脫單,圈子小為單身最大原因;女性最新理想晚婚年齡為27-- 30 歲,近7成單身女贊成晚婚;年齡增長、自我提升和脫單困難居單身女性壓力榜前三;女性「偏見」難除,「女人都拜金」偏見難接受;單身女性主要幸福感來源:擁有穩定工作;月收入 5000 為女性經濟獨立入門標準,近八成單身女實現經濟獨立 。
  • 傳統與現代的張力: 個體化理論視角下高知單身女性群體的特徵
    ▍高知單身女性的特徵:為自己而活教育是高知單身女性群體形成的重要因素,同時,個體化特徵在高知單身女性群體中也得以充分體現。對於高知單身女性來說,教育無疑是通往更高處的階梯,她們的職業發展、生活現狀和婚戀特徵等方面對此也有相應的體現。
  • 有緣網推《90後單身女性調研報告》,「網際網路+」顛覆女性婚戀觀
    有緣網認為,所謂主動選擇單身的女性,並不是絕對的主動,而是她們婚戀觀的變化,使得她們不願意將就,因此在沒有遇到合適的人時,她們更願意選擇單身。90後女性較傳統女性而言有了空前覺醒,其擇偶觀已經發生了明顯的變化,而90後男性仍然弱於聊天搭訕、不了解異性思維,因此在未有外力驅動下的陌生男女的溝通效率極低,這成了單身潮形成的有力推手。
  • 探訪試管嬰兒受孕女性群體:求子的焦慮與艱辛
    >全面二孩政策實施全面二孩放開近一年,更多女性踏上了試管嬰兒的「徵程」,醫院輔助生殖門診量隨之成倍增長。近日,記者走近這些「試管嬰兒媽媽」,感受她們求子背後的焦急和艱辛。去年12月份,說要放開二孩時,她就和丈夫計劃著要二孩,一直在備孕中。沒想到還沒等再懷孕,老大就先去世了。而她和丈夫備孕近一年還沒動靜,才來到醫院。另外一個失獨母親說,她的兒子是在去年救人時溺水身亡的。孩子去世後,夫婦倆就計劃著再要一個孩子,但備孕了一年多還是不行,只得來看醫生。
  • 國家出手相助,討妻政策出臺,幫單身漢娶媳婦
    眾所周知,中國的性別比例失衡:「每100名女性對應117名男性,」該領域專家黃有光說。專家表示,中國成千上萬的適婚男性找不到妻子。面對「性別失衡」和「娶妻難」的現狀,黃有光建議「應該考慮一妻多夫制」。此話一出,網友們立即「炸鍋」了。黃有光之所以提出這樣的建議,可能也有他的想法吧,不過這個想法有些不切實際,也不可能實現,所以我們只好把它當成一個笑話來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