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戊戌六君子之一,21歲留下千古名句慷慨赴死

2021-01-08 豐言豐語道玄機

【導讀】十九世紀末期的戊戌維新運動,實質上是中華民族在遭受列強瓜分的危機關頭,資產階級的早期代表為救國圖強而發起的場重大政治改革運動。儘管這場運動還只是自上而下的改良,但對整個民族的覺醒,無疑有不可低估的進步作用。他被稱為戊戌維新運動的左翼和激進派,則這個時期第一流的思想家。他就是在我國近代史上以反封建的鬥士而著稱的譚嗣同,是一個為改革而獻身的仁人志士。他的思想、著述和行動,猶如劃破夜空的雷鳴閃電,在晚清思想界有重大的影響。

譚嗣同之所以稱為戊戌維新時期第一流的思想家,在於他能在當時的客觀歷史形勢下,以衝決網羅的勇猛戰鬥精神,對腐朽沒落的封建制度進行尖銳的批判,敢於迎著改革過程中的矛盾,進行鬥爭,直到視死如歸。

譚嗣同進步政治思想的重要內容,是他鬥爭的矛頭直指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專制制度。他曾深刻地指出:「二千年來之政,秦政也,皆大盜也」。對秦漢以來封建專制制度所作的批判,可謂一針見血。

譚同還痛斥秦漢以來的專制君主是「獨夫民賊「,他們竭天下之身命膏血,供其盤樂怠傲,驕奢而淫殺」,而且「供一身之不足,又濫縱其百官,又欲傳之世世萬代子孫,一切酷毒不可思議之法,由此其繁興矣」。他看到君主專制是一切罪惡的淵藪,提出「彼君之不善,人人得而戮之」,這是對君主專制的大膽否定。

對於維護君主專制的封建綱常名教,譚嗣同也進行了猛烈抨擊,他認為三綱五倫慘禍烈毒,「君臣一倫,尤為黑暗否塞,無復人理」。

對於在綱常名教支配下的忠君、死節觀,譚嗣同也予以反對,他認為對專制君主「猶以忠事之」,實則「是輔桀也,是助紂也」,如再為之殉葬死節,更是大謬不然,純系「宦官宮妾之為愛,匹夫匹婦之為諒也」。

針對封建專制統治下的種種倒行逆施往往都披著「君權神授」的外衣,譚嗣同論證了君的出現,以及君與民之間的關係。他指出:「生民之初,本無所謂君臣,則皆民也。民不能相治,亦不暇治,於是共舉一民為君。……夫日共舉之,則且必可共廢之。」就是說,君不過是民根據需要共同推舉的,民對君既可共舉,如果君不能為民辦事,亦可共廢,哪裡有什麼「君權神授」。這雖然不是歷史唯物主義的分析,卻剝掉了塗在君主腦門上的神光聖圈。

對於封建專制制度下的社會經濟,譚嗣同也有所批判,他反對與世隔絕的「閉關絕市」政策;也反對那種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同時,對於阻礙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官辦、官督商辦等封建衙門的辦企業方式,也深為不滿,「一聞官字即蹙額厭惡之總之,譚嗣同大聲疾呼,他要衝決君主之網羅,衝決倫常之網羅,衝決利祿之網羅,衝決俗學若考據、若詞章之網羅,衝決天(命)之網羅,……網羅重重,都要速其衝決。一言以蔽之,就是要大破封建專制制度及其在各方面的表現。

遠在譚嗣同之前,也有些進步思想家對封建專制制度進行過猛烈抨擊,如清代前期的黃宗羲、唐甄等,然而,由於時代和階級條件的限制,他們還不可能明確提出新的社會方案取代封建專制制度。譚嗣同與黃、唐等不同的是,他在批判封建專制制度的同時,還提出了鮮明的發展資本主義的政治、經濟主張。譚嗣同從對封建君主專制的批判中得出結論:「中國所以不可為者,由上權太重,民權盡失」。他主張「廢君統,昌民主」。這些思想和主張,實質上是要求以資本主義的民主政治,取代封建專制獨裁。

譚制同還讚美資本主義的大機器生產,認為機器、輪船、鐵路、電線等,「無一不規模宏遠,至精至當」,用這些新的機器生產,「合而計之,一世所成就,可抵數十世」。為了發展資本主義生產,譚嗣同建議「盡開所有之礦以裕富強之民」,廣開財源,奮興商務。不能象封建專制那樣,把民眾束縛得死死的,以民為圈苙中之牛豕,日奪其食,股其脂,絕其生命,而苟焉以自救」。很明顯,這些思想主張,都是要以資本主義的先進技術與生產方式,代替封建主義的落後技術和生產方式。但由於主客觀條件的限制,譚嗣同還不可能直接走上民主革命的道路,而是投身到資產階級改良派的政治實踐之中,致力於當時的社會改革。不過,因為他具有民主革命的思想,使得他的改革實踐,比之於同時的改良派思想家如康有為、梁啓超等,更賦有激進和徹底的特色。

這主要表現在,譚嗣同能隨著客觀歷史形勢的發展,棄舊從新,不斷前進。譚嗣同本來是一個出身封建官僚家庭的貴公子,思想也趨向守舊,如他自己所說:「三十年前之精力,敝於所謂考據詞章,垂垂盡矣。勉於世,無一當焉。」但甲午戰爭,中國慘敗,清政府喪權辱國,割地賠款,使他感到殷鑑不遠,覆車在前,大大激發了愛國熱情,思想驟變,「三十之年,適在甲午,地球全勢忽變,嗣同學術更大變」,決心探索挽救民族危亡的方案。依據當時的國內外形勢,他認為「因有見於大化之所趨,風氣之所溺,非守舊文所能挽回者」,因此他「不恤首發大難,畫此盡變西法之策」,就是要向西方資本主義學習,改變中國的落後面目。譚嗣同終於轉變成為中國近百年來向西方尋找真理的代表人物之一。識時務者為俊傑,譚嗣同正是如此。

譚嗣同變法改革的特點還表現在,他不畏艱險,勇往直前不惜為之最後獻身。當時的封建頑固派,根深蒂固、盤根錯節,而且他們聲稱「寧可亡國,不可變法」、「寧贈友邦,不予家奴」,要改革變法談何容易。但譚嗣同不為頑固派的氣勢洶洶所嚇倒。開始,他看到朝廷「無行法之人」,改革「固無望於當今之執政者也」,決定「先小試一縣」,從局部有條件的地方做起,團結志同道合的同志,在其家鄉瀏陽、長沙等地,興算學館、創南學會、辦《湘學報》,以銜石填海的精神,開風氣,育人才,倡言變法,擘劃新政。這些活動很快引起頑固派的仇視和反撲,致使一些維新活動的參與者,竟畏懼退縮,紛紛離去,譚嗣同則義無反顧地表示:「平日互相勸勉者全在殺身滅族四字,豈臨小小利害而變其初心乎?……今日中國能鬧到新舊兩黨流血遍地,方有復興之望」。可見譚嗣同是準備以殺身滅族之禍來從事改革的。

一八九八年光緒要他到北京參與維新變法,他覺得「朝廷毅然變法,國事大有可為」,滿懷愛國熱忱,應詔前往,積極從事變法活動。最後因封建頑固派實力強大,瘋狂反對;再加之改良派只在上層活動,缺乏群眾基礎,他們對光緒抱有過高幻想,對頑固派的陰險毒辣又估計不足,終於導致變法失敗。當頑固派手舉屠刀對革新派殘酷鎮壓時,維新派紛紛隱匿出逃。譚嗣同本來也有條件可免於難,但他毅然抱定:「各國變法,無不匯流血而成,今日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矢志為改革獻身。從容就義前,還在壁上題詩:「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這是何等豪邁的氣概。因而,不能把譚嗣同的殉難,只輕蔑地看作是為「酬聖主」而死節,應看到他是在同頑固派的鬥爭中,為了改革事業而為國捐軀。他的死是仁人志士的高風亮節。

在戊戌變法失敗後興起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中,許多人都受到了譚嗣同的思想行為的影響。那位二十一歲就死於獄中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宣傳家鄒容,就曾題譚嗣同的遺像曰:「赫赫譚君故,湖湘志氣衰,惟冀後來者,繼起志無灰。

相關焦點

  • 他是「戊戌六君子」之一,自願留下來赴刑場,年僅33歲
    譚嗣同是我國近代史上改革的先驅者,是一個民族英雄,他被稱為「戊戌六君子」之一,他用血肉為我們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用自己的生命來澆築革命鮮花。一、譚嗣同的革命生涯譚嗣同從小就學習刻苦,但是他對於傳統的八股文並不感興趣,甚至有些反感,覺得這是禁錮人民思想的工具,但是他的文採卻特別好。於是他一直到青年的時候都在訪問名師,向他們學習知識,走遍祖國的大江南北,觀賞當地的風土人情,和與自己志趣相投的人結交。
  • 戊戌六君子刑場赴死時,圍觀群眾為何歡呼雀躍?魯迅真是一語戳中...
    戊戌六君子刑場赴死時,圍觀群眾為何歡呼雀躍?魯迅真是一語戳中要害啊! 「戊戌六君子」在他們的眼裡不過是想要打著新時代的外衣去剝奪屬於他們的安詳和和平,所以,在普通大眾的眼裡,這些人和那些想要復明的叛亂分子是沒有任何區別的,都是叛國的叛徒,都是死不足惜的。所以,大家對他們被砍頭的下場簡直是覺得大快人心。可是這樣一個用自己獻血去喚醒百姓和國家的人,卻沒有受到百姓相應的對待。百姓在戊戌六君子人頭落地時,沒有悲傷,有的只是歡呼聲與掌聲以及被扔到臺上的爛菜葉子。
  • 戊戌六君子死的如此悲壯,為什麼在百姓們看來是罪有應得?
    而堅持留在國內的譚嗣同、林旭、楊深秀、劉光第、楊銳和康廣仁等人在北京慘遭殺害,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戊戌六君子」。其實戊戌六君子並不是沒有生的希望,只不過在死神即將來臨時,他們並沒有懺悔,也沒有求饒,而是慷慨赴死。這種大義凜然的悲壯,視死如歸的氣概,令人敬佩不已。
  • 戊戌六君子被殺害時,為何百姓都拍手叫好,還向劊子手扔賞錢?
    同時也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變法從1898年6月11日開始實施,最後卻在同年9月21日結束。康有為、梁啓超分別逃往了法國和日本。戊戌六君子成了替罪的羔羊被慈禧殺害。這六人分別是:譚嗣同同治四年(1865年),譚嗣同出生於北京。他父親譚繼洵是清朝一位高官,時任湖北巡撫。譚嗣同自小受到了愛國主義的啟蒙,讀書務求廣博,好講經世濟民的學問。
  • 戊戌六君子之一的劉光第:十年京官,一生清貧,留得身後千古名
    文/高飛01、清貧京官劉光第在戊戌六君子中,劉光第的遭遇最令我痛心。每次讀到有關劉光第的事跡,總忍不住感嘆。如果我有一天遇見他,我一定要問他:"你為啥要做那個破官?"如果按照個人利益來計算,他那個官當得實在不值,很窩囊。為什麼呢?官職卑微,十年間竟沒有一次升職;薪水微薄,連一家人的生活都不能保障,更別說過得體面了。來看看他當京官到底有多窩囊。
  • 哪幾位成為戊戌六君子了哪?
    公元1898年(光緒二十四年)譚嗣同參加領導戊戌變法,失敗後被殺,年僅33歲,為"戊戌六君子"之一。1865年(清朝同治四年),譚嗣同出生於北京宣武城南孏眠胡同邸第,其父譚繼洵時任湖北巡撫。1870年(同治九年),譚嗣同五歲,時得重病,昏死三日,竟又奇蹟般復活,故名"復生".
  • 「戊戌六君子」及倖存四君子,他們是誰?年齡多大
    「戊戌六君子」從容就義外,還有被捕倖存及成功出逃四君子,即康有為、梁啓超、張蔭桓、徐致靖,他們的表現和結局如何!「戊戌六君子」先後被捕入獄和斬首,據老獄卒劉一鳴回憶譚嗣同等六人,在獄中的表現:譚嗣同在獄中意氣自若,拾取地上煤屑,就粉牆作書,問何為,笑曰:作詩耳。林旭則靜若如處子,在獄中時時作微笑。康廣仁則以頭撞壁,痛哭失聲曰:天哪!哥子的事,要兄弟來承擔。林旭聞哭,尤笑不可抑。
  • 戊戌六君子就義120周年之際,六人家鄉紛紛舉行紀念活動
    9月30日,共和國69歲華誕前夕,我們迎來了第五個烈士紀念日,往前推兩日,今年9月28日,則是「戊戌六君子」就義120周年的紀念日。晚清戊戌政變時,以慈禧太后為首的頑固派大肆捕殺維新黨人,維新志士譚嗣同、康廣仁、林旭、楊深秀、楊銳、劉光第6人於1898年9月28日在北京慘遭殺害,史稱「戊戌六君子」。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查詢發現,六君子的家鄉近期紛紛舉行各種形式的活動紀念這一特殊的日子。
  • 戊戌六君子被斬前,慈禧下旨換鈍刀,譚嗣同足足被砍了30刀才氣絕
    然而就是在那個被印上了「腐朽無能」標籤的時代,以譚嗣同為首的維新派勇敢地抗下了帶來光芒的重擔,「戊戌六君子」的名號響徹了整個天空。 生於1865年的他,10歲拜在學者歐陽中鵠門下,早早就對那先進的思想有了深刻的認知。在求學的生涯裡,他看到了清朝的失敗之處,並對其不知悔改的樣子深惡痛絕。他知道,自己必須站起來了,要為這世道點亮一盞明燈。 而在清廷裡,那一直壓抑在慈禧陰影之下的光緒帝也看到了巨大的縫隙。
  • 「戊戌六君子」其實就是「戊戌七君子」,有一個人非常傳奇
    「戊辰七君子」減少了,他才一個人成為了「戊辰六君子」,開始,他也站在當時的「中堅」的成員1898年,「百日維新」結束後,第6位,君子被押赴刑場,北京菜市門口前的死者但實際上,殺死最初發表的名單上不是六個人,而是七個人這第七個,就是我們上面提到的徐致靖康有為梁啓超譚嗣同等但是,康有為和梁啓超跑了,所以,只能抓她的人在抗日戰爭的眼裡,國軍手下有兩個「為虎作倀」的傢伙必須統治:
  • 為何戊戌六君子處死時,百姓都紛紛叫好唾罵,還給劊子手扔賞錢
    馬關條約之後,梁啓超、康有為等見到中國的慘狀,於是開啟了維新變法,然而維新變法很短暫,僅百日之後便失敗,之後又出現了譚嗣同等戊戌六君子。他們用鏗鏘有力的態度和誓言希望挽救中國,然而最終這六君子卻被處死。據悉,在戊戌六君子處死的時候,百姓竟然都紛紛叫好,還給劊子手賞錢,這又是為何?
  • 致使戊戌六君子被害的原因並非是袁世凱告密,而是維新領袖康有為
    梟雄袁世凱的發家史   袁世凱1859年出生於河南項城的一個大家族中,自小喜愛兵法,成年後兩度鄉試未中,23歲時投身軍隊東渡朝鮮
  • 慈禧為什麼下令用鈍刀斬殺「戊戌六君子」呢?深惡痛絕的表現
    慈禧下令處斬「戊戌六君子」的鈍刀名叫「大將軍」,那是一把沒有刀鋒並帶有斑斑鐵鏽的鈍器。最先被處斬的是楊深秀,劊子手沒有控制好力道,一刀下去,頭與脖子沒有斷,血不停地往外冒,如此反覆多次後,楊深秀才氣絕身亡。譚嗣同排在第五個,由於劊子手有了「經驗」,譚嗣同被「砍」了30多鈍刀才死亡,其痛苦如何可想而知!
  • 戊戌第七位君子徐致靖
    1898年,戊戌變法失敗以後,譚嗣同等六人在北京菜市口刑場慷慨就義。他們就是中國近代史上有名的「戊戌六君子」。然而很少有人知道,慈禧太后最初要處斬的不是6個人,而是7個人,那第七位君子就是當時官至二品的禮部右侍郎徐致靖。
  • 戊戌六君子上刑場時,百姓為何歡呼雀躍?魯迅的一句話道出了真相
    值此危難關頭,一批有識之士為了挽救危亡四處奔走呼喊,其中包括1898年推動了戊戌變法的戊戌六君子。1895年4月,甲午中日戰爭戰敗後,日本逼迫清政府籤訂《馬關條約》的消息傳到了北京。
  • 明明是「戊戌七君子」,為何最終成了六君子?看看第七人是誰
    可是事後,歷史學家在整理史料的時候發現,當時被捕的其實是七個人,而最終斬首的是六個人。那麼,原本的「戊戌七君子」,怎麼會最終變成了「戊戌六君子」呢?那第七個人,又是誰呢?此人叫徐致靖,他在維新變法早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變法主力軍康有為、梁啓超、譚嗣同黃遵憲、張元濟等人,都是被他推薦給光緒帝。如此重要的任務,按說在被斬的大名單裡,肯定是首發。
  • 戊戌六君子被斬,圍觀百姓為何鼓掌叫好,還丟菜葉?看他們做了啥
    犧牲上場,如果顯得慷慨,他們就看了悲壯劇;如果顯得觳觫(即恐懼顫抖),他們就看了滑稽劇。——魯迅 為何力求變法,想要保護中國的戊戌六君子,會遭受群眾這樣的羞辱?一切還要從1898年的那一場變法說起。 19世紀中期,第二次工業革命爆發,歐美、日本等資本主義國家迅速改革,經濟得到了跨越式發展,然而短時間的經濟飛躍和國內資源等嚴重不匹配,因此擴展勢力,侵略落後國家和地區,成為這些國家的首要任務,而地大物博的中國,則成為他們的最大目標。
  • 蘇軾40歲納12歲小妾,初見時寫下千古名句,現成男人嘴邊花言巧語
    而且,40歲的蘇軾領著一個12歲的小妾,在他們初次見面的西湖寫詩。裡頭還有一千古名句。一天,年近40歲的蘇軾和他的「狐朋狗友」到西湖邊喝酒。推杯換盞,他們免不了一些無聊。這時,有人提議,應當請一些歌姬來助興。蘇軾當即喝得很開心,因此 沒有阻攔。於是乎幾個年輕漂亮的歌姬就在酒桌前翩躚起舞。這時,一位歌姬吸引了蘇軾的注意。這個歌姬和別的歌姬很不同。她沒有濃妝豔抹。
  • 99%的人都知道的詩,其中兩句都是千古名句!
    一位詩人,終其一生,能留下一句為外人所稱頌的千古名句,是件不易之事。而一位詩人要想在一首詩詞裡寫出兩句千古名句來,更可謂是難上加難。 今日為各位詩友精選了九首詩,首首都有兩句及兩句以上的千古名句,不朽佳作,常讀常新。 《黃鶴樓》 〔唐〕崔顥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 戊戌變法真相:慈禧支持變法,外國人害了皇上,康有為坑死六君子
    戊戌變法真相:慈禧支持變法,外國人害了皇上,康有為坑死六君子! 公元1895年4月,乙未科進士正在北京參加會試,在等待發榜的過程中,迎來了《馬關條約》即將籤訂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