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智遠的第0103篇成長筆記的分享。
內容:王智遠 ID:Z201440 來源:幸會社club
「好奇心」是激發個人成長動力最重要的因素,沒有好奇心,就無法驅動自己為某件事情奮鬥的動力。
我們每天都面對來自於外界的「不確定性」,而這些不確定性的造成,讓我們不得不激發自己的好奇心,驅動自己去學習。
在工作上,不是自己有效率或者服從公司目標,就能夠讓自己的未來有滿意的發展空間。
比如以前工作的時候,我經常接到「客戶的抱怨」,「環境這麼不好」,「行業這麼困難」等類似情況,我就在思考解決問題的時候,不光需要想著如何安撫客戶,還要想著「問題的重點」在哪裡。
從而讓自己在處理這件事的時候能夠展現更高的附加價值,如果你要做到這樣,就要擁有「好奇心思維」,去挖掘某些潛在需求。
因為「好奇心思維」,會讓你深度思考很多,且想要做更多,如果在30歲前沒有刻意的讓自己養成,或者進行鍛鍊它,那麼隨著年齡的增長,自己的「好奇心思維」就會下降。
好奇心是一種本能,當然這種本能也需要「不斷的去激發」「刻意的練習」,時刻保持「好奇」,是激活創造性思維重要的因素構成。
01.關於「好奇心」思維。
很多時候,我們的好奇實際上是來自於一種東西叫做「信息差距」,差距是什麼?就是自己「已經知道的信息」和「想知道的信息」。
通常「已知的信息」和「想知道」的信息差距越大的時候,自己的好奇心就會愈發的顯得強烈。
好奇心的好處有哪些方面:第一個方面:在智遠看來,從事物本質的角度,好奇心的利,肯定是大於「弊端」的,好奇心是我們進步的根源。
在美國《神經元雜誌》刊登的研究報告中指出:「人的好奇心一旦被激發,學習不是很有趣的東西,也會變的很容易。
而我們的認知是一個不斷打破提升的過程,驅動這一切的前提必要條件是自己擁有一顆「愛學習的心」,驅動學習的本質就是「好奇」,它可以幫助自己不斷地開闊眼界,提升認知和格局。
第二個方面:你也可能會有這樣的行為習慣,在瀏覽網頁或者某篇文章的時候,覺得不錯就把它收藏了起來,但是再次翻閱的機會很少了。
而驅動自己「去收藏」的核心原因就是,這個文章或者內容對「自己有用」,或者是像個「乾貨」。
如果你擁有強大的「好奇心」,樂於探索事物的本質,不斷的去有效思考,你會發現,這些知識,方法論都是經過加工而成,收藏再多是無用的,只是「表層」需求而已。
這個時候,你能找到「底層規律」,就不會盲目的學習碎片化的內容,從而有效的篩選和規避那些「相關乾貨」的內容和無用的信息,會讓學習顯得更加系統化。
第三個方面:古人云,大腦是經過鍛鍊的,越鍛鍊越靈活,如果長期不讓它「思考」,它的反應能力,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就會有所下降。
「好奇心」思維可以有效的保持對大腦的刺激,防止記憶和認知能力的退化是一輩子的事,它可以有益的讓思維保持活躍,自然對大腦的健康也是有好處的。
當然「好奇心」並不只是「好奇」就夠了。
「三分熱度」這個詞你一定不陌生,剛開始好奇有熱度,但是自己一旦厭煩了,肯定就不會再進行下去了,其實這樣對「個人成長」是非常的不利的。
(配圖方便閱讀體驗)
為什麼「好奇心」會下降: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隨著年齡的增長和「閱歷」的增多,大腦會漸漸的對身邊的很多事物變的不敏感,最顯著的體現就是「對任何事物都產生不了興趣」,這本質就是「好奇心」的缺失造成的。
之所以好奇心下降,智遠總結認為,有這幾個方面是最為需要注意的,其一方面是先天性的。
當我們隨著年齡的變化,大腦的「有效思考」就會慢慢衰退,比如」原來自己有耐心花10-15分鐘看一篇文章,現在3分鐘的投入都覺得有點長,都不願意去翻。
為什麼?除了不是自己感興趣的事物以外,其次就是「大腦會默認開啟懶人模式」。
就是優先處理「簡單的問題」,繞過「複雜的問題」,這麼下來,如果每次大腦都這樣的狀態,就會產生一個惡性的循環,就是「不想思考」,只找「簡單」,慢慢的你的好奇心就會下降。
其二方面就是:「大腦的容量是有限的」,沒有做到「及時的清空」。
不論是工作層面還是生活層面,大腦需要記憶太多的東西,加上環境,飲食,加班等各種因素的影響,如果自己沒有做到合適的「休息」,大腦就會出現「空間不足,好奇心下降的情況」。
而影響這種情況初期的症狀一般會有,「記憶短缺」,比如上一秒自己在做的事情,下一秒可能就突然忘記剛才想要幹什麼?
如果有這樣的現象出現,一定要調整「大腦休息」的規律了,儘可能多放鬆狀態,不然就會陷入惡性循環中。
「好奇心思維」是成年人處理複雜世界的終極武器,好奇心也是對新知識,新體驗的渴望,它的底層需求來自於「生存」,表層需求來自於「幸福感」,上升為品質追求,事物的探索。
02.「好奇心思維」形成的關鍵因素。
前些年,在知乎上,有一個這樣的回答特別的火,說一個人有沒有好奇心,通過聊天就可以「挖掘出來」。
如果缺乏好奇心的人,他個人的知識儲備量其實是極低的。
你和他聊天,兜兜轉轉,最後還是回到了"原有的話題」,或者是「那幾件他感興趣的事情上」,其他的根本答不上來,接不上話。
而這類缺乏好奇心思維的人群,總是認為「學習無用」。
尤其是和自己「工作」「生活」不相關的內容,他們可能根本視而不見,經過調查,在這些人眼裡,他們對於學習的偏見是:「學習那麼多幹什麼?有什麼用」,不還是老樣子?
通過大量的資料研究表明,「好奇心思維」形成的關鍵因素在於兩個方面,兩者缺一不可:
個人求知慾:求知慾好比是「成長型思維」,一個人如果對知識有持之以恆的追求,不會因為離開了學校或者工作就停止了學習。
相對來說,這些人群他們總是能夠快速的適應環境,發現新事物,對新知識所吸引。
這種情況下,他便成長的很快,「好奇心思維」也會不斷的進行PDCA式的循環,求知的本質其實就是「學會讓自己面對未知,理解未知,解決未知」。
那麼在現實環境中,我們看到多數的成年人的焦慮來自於哪裡?
除了」物質層面外」的,就是精神層面,當一個人的「求知慾」在下降的時候,他的認知就不會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反而也會不斷下降。
從而影響他的狀態便是「焦慮」,因為他不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要面對什麼,如何做出「快速的決策」。
如果你沒有「求知」的欲望,本質好奇心就會降低。
就好比很多的人畢業之後就「停止了學習」,認為「本科」就是我應該有的高度,然後工作後,認為就不用學習了。
那麼自己你會發現,慢慢「求知慾的降低」,好奇心思維也隨著降低,離無趣可能就會更近一步了。
經驗的開放思維:這裡的經驗開放思維指的是「對多樣事物的好奇心,個人的接受程度與創造力」。
社會的部分頂尖人群中,你可以看到,他們除了喜歡探求事物,更為獨立,也很少受到他人的約束,這種特質的人群,他們從來都沒有「紅燈思維」。
別人給予反饋的「訊息內容「,他們能夠快速的判斷。
這類頂尖特質的人,他們從來都不會說:「你學習這些有什麼用」?他們不會把「有用」作為任何一件事情行動的動機去判定。
當然,這種態度對長期的發展,未來成就就有很大的促進作用,甚至比求知慾更有幫助。
但是社會上居多人的思維都不是「開放式」,而是「紅燈思維較多」,可能是受先天教育或者家庭文化背景的影響,他們總是喜歡於「保護自我」的狀態。
智遠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很多人都覺得經驗是最重要的東西,自己學到的經驗就是自己的,幹嘛要和別人分享,如果自己與人分享了,豈不是「別人就把自己的飯碗搶走了」?
這顯然就不是「經驗的開放思維」,而頂尖的那部分群體,他們認為「經驗」是用來分享的,我只有把「寶貴的經驗」分享出去,可能給我帶來的價值,比經驗更高,比如「人脈」,「成長」。
而這種態度,對於個人的成長,未來長期的發展,成就有很大的影響作用,甚至於比「求知慾」更為重要。
如果把「求知慾」比作為0,那麼「經驗開放性」就是1,經驗的開放是建立在求知慾之上。
倫敦政經學院教授,研究好奇心對成人影響的科學家sophie Stumm認為,好奇心可能是「影響人成就最重要的因素,因為它將智力,堅持,和對新生事物的渴望這三者合而為一了。
而只有同時具備「求知慾」,「經驗開放性思維」才是真有「好奇心思維」的人,真正有才華和有趣的人,未必就有好奇心。
好奇心思維的關鍵因素組成,最終階段是變成一股能強化個人與社會聯繫的力量,這種力量能持續為我們的經歷,工作,生活增加趣味性,挑戰性和興奮感。
03.如何利用「好奇心思維」驅動進步。
智遠認為,不同的好奇心都有不同的獨特之處,就像我們個人的身體感覺一樣,可以分為不同的類別。
比如處於不安的好奇心,其實是封閉的,而處於興趣的好奇心,其實本質是開放的。
我認為構成好奇心不斷進步的核心有三個方面:其一:來自於外界的信息差。
其二:來自於興趣的驅動。
其三:得到的獎勵回報。
刷朋友,社交媒體就是一個經典的案例,比如我們可能會無意識地刷手機,或者主動的使用他們來學習新的東西。
如果不注意,甚至可能不會在上面兩種構成核心驅動好奇心的方面上切換,比如「來自興趣的閱讀」,無意中看到的閱讀。
首先需要明白「好奇心」和「知識」的關係:心理學家和行為學家George Loewenstein 總結為:好奇是由信息缺口所導致的,信息缺口來自於我們已經知道的東西和想要知道的東西之間的差距,這就是「求知好奇心」的來源。
就如我開始所說:「好奇不在於你不知道什麼,而在於你已經知道了什麼」。
說出來你可能不太容易相信,實際上,我們很難對自己完全陌生的事物感到好奇,為什麼?不正是因為一無所知,我們才會對未知感到好奇麼?
其實並不是,如果真的一無所知,可能你就不想知道了,現實是:「你知道了部分,後續的部分還想學習」。
這就會產生「未知被激發」的效應,比如一件事情,你已經了解了80%,其實從心理學角度,你是非常渴望把另外的20%也了解的。
當我們另外的20%的答案不確定的時候,才會把「好奇心」激發到頂峰,這個時候就是學習的最佳切入點,我們的學習動力當然也是最高的,而這中間值叫做「最近發展區」。
小孩靠興趣,大人靠目標:當某件事物,你了解到了「信息差」,就會陷入「越想了解」的過程,這個過程其實是培養興趣最重要的因素。
無論是被動或者主動的學習,工作還是生活,我認為好奇心能引發「興趣」,有興趣才容易發現問題,發現問題才會思考怎麼得到答案或者是「解決問題」。
這個過程不斷重複就是知識的累積,這樣的積累的知識就不斷的被融合,被自己所用,達到認知的升級。
比如小朋友看到火柴被劃著很好奇,他就會想火柴怎麼會著火,這就開始思考了,你可以讓他試,如果劃不著,是不是力度的問題,再試試牙籤什麼的等等。
但是多數的家長,會習慣性的教育孩子「你這個不能碰」,「你那個不能碰」從而就打消了「孩子的念頭」,這個觀念是非常不利於小孩成長的。
小朋友和成年人不同:成年人的驅動應該以「目標驅動」,比如賺錢,你就要盤點資源,規劃到季度的目標,可以具體執行的環境,技能,需要涉及到的動作有哪些?
不可能每個都憑興趣,最簡單有效的做事,對於成年人來說是「明確回報」,成年人做事的驅動有兩個:一個是自驅動,比如興趣以及欲望都是很強的「內部驅動」。
一個是外部驅動,比如完成任務後得到的獎勵,成年人的世界,心中有欲望,在學習的層面不需要興趣,應該用一個一個現實的目標來驅動自己。
得到的獎勵回報:當我們認知到信息差可以驅動自己利用好奇心思維去學習,和通過制定目標的形式驅動自己的好奇心之外,你也可以適當的給自己設定「獎賞機制」。
比如每天要求自己完成「40個伏地挺身」,半個月就是600個,完成後就獎勵自己去「好好吃一頓」,如果沒有完成,就管好自己的嘴。
這樣的好處,一方面可以得到「身材上的獎賞」,通過目標的形式,強迫自己去行動做某件事。
其次可以鍛鍊自己的「延遲滿足感」,從精神層面,強迫自己完成,這也是成年人該有的自律行為。
好奇心思維驅動成長,核心的三個因素有「來自外界的信息差」,以目標或者興趣的方式驅動完成某件事,適當的設定獎勵回報。
04.如何保持長期「好奇」
我認為保持長期好奇心最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不要憑藉直覺」的解釋。
因為我們雖然有好奇心,但是大腦都是特別懶惰的,習慣性啟動「簡單的思考方式」解決問題。
如果在工作層面,儘量不要去「我以為」,而要去「我驗證」,或者「我找到的有效方法論」是什麼?這樣才有利於長期鍛鍊自己的「好奇心」。
你或許應該好好思考:現在信息泛濫的時代,獨立且深度有效的思考成了我們成年人每日必做的事情,不要讓外界的「知識」成了我們日常焦慮的理由。
你有沒有想過這樣的問題?比如工作了三年,還是原地踏步,漲工資靠「跳槽」。
成年人學習的方式應該從4個維度:
初級:學習經驗技巧
中間:學習方法流程
中上:學習學科原理
上級:研究哲學視角(底層邏輯)
你看,這就是有效思考的力量,而驅動「有效思考」的本質是什麼?答案是我的求知心理。
因為我一直在尋找「普通人和高手之間的差距「到底在哪裡?老闆和打工者的差異到底在哪裡?
為什麼別人可以用較短的時間,掌握很多技能,獲取財富自由,為什麼很多人工作了10年依然過不好一生?
學會有效的「提問」激活「好奇心」的本質是「學會提問」,學會有效地詢問自己「為什麼」?而不是別人。
如果在工作中,表層的「為什麼」你可以這樣思考:這件事情領導為什麼要讓你這麼幹?
從執行層面,可能是因為當下業務的需要。
第二層面,我做的這件事情解決了什麼樣的問題?
第三層面,這件事情能不能形成流程化的SOP。
第四層面,這件事情除了我還有誰能做?
第五層面,我如何給自己建立有效的壁壘。
學會給自己不斷「提問」,不斷的帶來「好奇」,你才能在工作中變的更為聰明。
從而上面智遠說的那個問題「為什麼有的人只能通過跳槽漲工資」這個問題就解決了,因為他們只停留在表層,認為只能是這樣。
讓自己做一個「思想工匠」:
你看現在的網際網路時代,儘管它很發達,但是它也很可怕。
比如短視頻一款APP的生成,從軟體的開發,基礎的代碼,到機器學習,到AI智能的判斷,到大量資料庫算法,展示千人千面在你面前。
都是在研究了多數人的基層「行為方法論」「思想方法論」,然後進行機器化。
通過研究你的「通用行為」,用軟體實現,並且讓你產生習慣,上癮,樂不疲倦的陷入其中。
除非你能讓自己擁有「獨立思考」判斷的能力,讓自己的思想像「工匠製作手錶一樣」,拒絕一些和自己無關的事物。
用精益求精的態度,遇到事情」精心琢磨「,保持好奇心,「多問為什麼」,「研究事情本質」,快速掌握底層邏輯。
實現認知的升級迭代,就不會被社會外界傳播的訊息所焦慮。
很多人之所以對未來產生焦慮,本質就是沒有找到問題的關鍵點,從而激發好奇心,然後」好好思考"。
如果你能看到自己的未來,或者有清晰的目標,從而好好享受當下的付出,那麼就很容易對很多困難的事情,好奇且想做的事,堅持下去了。
核心觀點:
好奇心思維能給你帶來更「寬闊的滿足感」。
我們可以像其他人一樣度過平凡的每一天,一遍又一遍的看著同樣的事物,從不多想他們如何成為現在這個樣子,或者為什麼能保持現在這樣。
當然,你也可以選擇對它們嘗試產生「好奇」,多研究它們,也許會給你帶來不一樣的驚喜。
深度思考:擁有綠燈思維,讓你多獲得80%的認知升級
地攤新經濟學:做不做地攤,都要擁有「地攤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