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來源於"湖南日報",原標題《「雖然我今年76歲,但我的大腦年齡才36歲」——訪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美國藝術和科學院院士陳世卿》,作者 劉奕楠,36氪經授權轉載。
11月3日,2020世界計算機大會創新創造與生態構建專題論壇在長沙梅溪湖文化藝術中心舉行,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美國藝術和科學院院士陳世卿,發表了題為「5G+工業網際網路+腦科學+大數據+AI+網格邊緣超算的應用場景」的演講。他說:「雖然我今年76歲,但我大腦年齡才36歲,我現在的創新能力跟我36歲時不相上下,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
就人腦的創新功能與AI發展的關係,記者就此採訪了陳世卿。
「人腦的創新能力無敵,不是AI能夠比擬的。」陳世卿舉例說,每一部超級計算機周期內消費能耗是20兆瓦,而人腦的能耗是25瓦,但它能指揮200億到600億的神經元,性能比比超級計算機更強。
陳世卿認為,AI是不能獨立於人腦存在的,只做AI是行不通的,一定要把人腦的創新功能發揮出來,匹配AI,綜合利用人腦創新和AI的速度和複雜性,也就是腦機融合、人機融合,這樣才能成為有價值的人工智慧,才能應用到實際場景中。
「人工智慧只有應用到實際場景中,才有價值。」目前來看,人工智慧的應用場景比比皆是,智能醫療、智能教育、智能農業、智能交通等。
帕金森症候群、自閉症、抑鬱症、老年痴呆症這4種腦類疾病是智能醫療的攻堅項目。陳世卿表示,現在正在做早期的老年痴呆檢測,希望儘快達到當患者腦功能下降就會提示服藥的目標。
5G時代是人工智慧加速發展的重要機遇,研發前沿的應用場景、加快培養人才是當前最需要解決的問題。
陳世卿強調,人工智慧絕不只是為了賺錢,而是為了讓技術紅利惠及所有人,解決社會經濟問題。
如果你的項目夠優秀,如果你希望得到36氪湖南的報導,請將你的需求與項目BP發送到:hunan@36kr.com,我們會及時回復。
商務合作請直接聯繫楊先生Tel:137872784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