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悟以後的人所表現出的惱怒,都是表演

2021-01-11 普通人看世界

每個人都知道發脾氣不好,不但解決不了問題,還傷害到自己身體,甚至憤怒之下做出令人痛悔的事。可在發怒的時候有幾個人是能控制自己的?其實通過修行是可以斷除惱怒的,因為怨惱是生滅法,一切能生滅的就不是真如,就可以斷除。

受人欺負,心裏面不快樂,這叫做怨。然後開始思維設計方法,準備要去報復,設計完成決定要去實行叫做惱。因怨與惱就會生起報復,這怨惱瞋恨都因為「名」與「色」而有,也就是因為五陰而有,我們明白了這個道理,也親眼看見了五陰的虛幻不實,所以會開始漸漸地轉變習氣,會向無瞋有悲,無愛有慈的境界逐漸邁進。所以受到人家不合理的待遇、瞋恨怒罵的時候雖然會生起煩惱,但是一定不會有報復的心態,即使有的話,也會在一兩分鐘後,最多一二十分鐘以後還是會打消那個報復的念頭,這是初見道的人。

悟後起修已經有一段時間的人,絕對不會有一念的報復的心態,因為有禪悅的緣故,因為有道共戒的緣故,因為知道這一切跟真如完全不相干的緣故,因為知道這一切都是人生的一場大夢裡面的小事一樁的緣故。有情眾生難免會有一些貪瞋痴的不好行為,但是我們要知道:「眾生原本就是這樣。」所以有時候因為過去生瞋恨的習氣很重的緣故,可能我們很容易發作起來,但是開悟者回心返照的時候,馬上觀照到自己起瞋怒心是一種錯誤,是虛幻的,然後替對方想一下:「眾生本來如是。」這樣我們就不會再有瞋恨心了。

有的人把悟看得很玄,他說開悟以後就永遠不生氣啦。有的時候他會責備你:「你不是開悟了嗎?你怎麼還生氣啊?」其實悟了之後,三縛結才剛剛斷了,無始劫累積下來的習氣,還要靠悟後起修斷除。即使到了菩薩二果,尚且還有淡薄的貪瞋痴呢。即使成為阿羅漢,尚且還有瞋恚餘習未盡。誰告訴你說悟了不能生氣?而且悟了的人,當他發覺這一件事情,生氣就能解決,不生氣就不能解決時,他甚至可以從內心深處爆發出來,一發就不可收拾了,驚天動地,事情就解決了。但是有個好處,事情解決了以後,他一轉身又嘻嘻哈哈了,沒脾氣了。為什麼?因為人生本來就是一場戲。

從真如的立場來看,人生就是在演一場戲,所以悟後不但可以生氣,而且可以比別人氣得更厲害,但是一轉身馬上就丟掉了。悟了的人不是常常生氣,是偶爾,必須生氣才能解決的話,就生氣一一用智慧來處理。但是生氣是例外,平常是沒什麼脾氣的。

此外,瞋心應該要儘量斷掉,菩薩犯瞋是很大的忌諱。菩薩即使犯了邪淫戒,他的罪都遠不及犯了瞋恨的戒,因為犯了瞋恨就跟眾生絕緣。犯了邪淫戒,將來還可能度了那個人。所以世尊特別指出,菩薩對於瞋的行為必須要特別注意,不要去犯了它。那麼這一目講的是說,怨惱之心在悟後會漸漸地開始消除掉、舍離掉。

相關焦點

  • 一個平凡人讀懂《易經》,最好的方法是開悟!
    我是一個平凡人,靠自學讀懂《易經》,說出來被人嘲笑。以前的我,會在意閒言雜語,到達某種心靜後,就根本不在乎了。很多學易的人,追求理論和術數。我的經驗是,一個平凡人讀懂《易經》,最好的方法是開悟!什麼是開悟?開悟就是知一。老子說:「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一就是太一,一之後,才是陰陽,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兇。
  • 虛雲大師經過苦行、遊歷參訪,終於開悟得道:開悟後是什麼狀態?
    一路上山高路遠,寒暑變化,甚至被人取笑,被迫從別人褲襠底下鑽過去。大師曾經在路上身患疾病,險些喪命,多虧文吉菩薩相救才脫離生命危險。以後,他四處遊歷,講經說法,參訪孔廟,融匯儒、釋、道三學,終於成為我國禪門一代高僧。談到這裡,不少人會好奇,一個人開悟以後究竟是什麼狀態的呢?這就是本期我們重點研究的內容。虛雲大師在《自述年譜》中說道:夕夜,放晚香時,開目一看,忽見大光明如同白晝,內外洞澈,隔垣見香燈師小解,又見西單師在圊中,遠及河中行船、兩岸樹木,種種色色,悉皆了見。是時,才鳴三板耳。
  • 開悟以後的菩薩如何修持?佛說了這四句
    當年六祖慧能在五祖座下開悟,五祖送他連夜離開,囑咐他不要急於弘法,而是隱藏起來,一方面是為了避禍,另一方面則是為了安心修證。可見菩薩悟道以後還是要下一番功夫的。那麼悟道以後的修行人該如何行持呢?佛在《圓覺經》中講到:「但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居一切時,不起妄念;於諸妄心亦不息滅;住妄想境,不加了知;於無了知,不辨真實。」這就是大乘道每日必須修持的法門。
  • 開悟後有什麼變化?
    開悟,並不是一個抽象的形容詞,而是包括感知、思想、以及心身狀態的變化在內的一個具體證境,它有著與它相應的多種形態的量的體現。開悟,是修行者對自心真空法性的覺知,是一種感覺到思想認識的飛躍。這種飛躍,不是通過後天思維——第七識的作用所能達到的,更不可通過第七識所產生的意念——第六識的作用來實現。
  • 快速開悟的幾個辦法
    開悟的方法有多種,但法沒有高下只有適合不適合,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法度有緣。常規幾個方法:一是在清淨心的前提下閱讀一些佛經,以及善知識寫的經論,論是善知識對經文的理解和注釋,可以幫助你理解經文佛理。觀看善知識講經說法的影碟。這第一步雖不能使你開悟,但經過反覆聽、看,可使自己得到佛經的薰陶,在長期薰陶中加深映象,以為靜中的聞思修打下基礎。
  • 佛教:開悟就是成佛了嗎,看了你就知道了,有個方法比開悟成就高
    而未來佛彌勒佛,要時機成熟了以後才下生成佛。除了乘願再來的佛除外,開悟的人並沒有成佛。而六祖慧能大師說過「只接上根利根之人,只接最上乘人」,而且用《金剛經》印證修行之人所悟的真假。因為悟後還要起修,也就是所說的「理需頓悟,事需漸修」。
  • 開悟AI+遊戲高校大賽邀請了多少所國內頂尖高校學生來參加
    最近玩王者榮耀這款遊戲的玩家都在問,遊戲裡面每日一題答案是什麼,今天的問題是昨天公眾號發布的頭圖中提到「開悟AI+遊戲高校大賽」邀請了多少所國內頂尖高校學生來參加?很多玩家都不知道答案,小編我特意整理了相關的資訊,下面就是蠶豆網小編帶來的8月19日答案了。
  • 佛教智慧:佛經裡最有禪意的五句話,助你開悟,出離苦海!
    大家好,今天分享的是佛教智慧:佛經裡最有禪意的幾句話,助你開悟,出離苦海!有學友詢問,在佛法中,有這樣一句話,外不著相,內不動心,如何理解這句話,在生活中應該怎麼做?有一位大德,是這樣理解的。外不著相叫禪,內不動心叫定,外面不管發生了什麼,看得清楚,看得明白,沒放在心上。
  • 解密佛教:古人如何「開悟」?真知道的人不多
    「開悟」一詞,源自《法華經》,關於開悟,經中如此記錄:佛以一大事出現於世,開佛知見,示佛知見,令眾生悟佛知見,入佛知見;開、示、悟、入佛的知見,簡稱開悟。那麼,古人如何「開悟」呢?真知道的人不多。,修行在個人,可見古人對於修行佛法的重視,跟我們這些現代人不一樣,我們當中,看了幾本經書就自以為在修行了,師傅拜不拜都無所謂,個人覺得這也是現代很少有人「開悟」的原因之一吧!
  • 楞嚴經對「開悟」的定義——簡單地說就是「知道賊在哪裡」
    題記:開悟,意味著簡潔明了,那麼對「開悟」的抽象理解是有礙於開悟的。「開悟」一詞是個術語,佛家常用的術語。開悟是一種境界,佛家所追求的境界。「開悟」是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必由之路。初學者有沒有開悟的訴求呢?當然是有的,如果沒有那他們為什麼要去學習佛法呢?既然初學者都有開悟的訴求,那麼他們就一定會試著去了解「開悟」的境界、理解「開悟」的含義。要是初學者把「開悟」理解為「語言難以描述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他們就會試圖從其他的跡象中找尋「開悟」的痕跡。於是就有了「開悟的徵兆」、「開悟的特徵」之說。
  • 布袋和尚的一首禪詩,流傳千年,開悟無數人!
    布袋和尚有一首禪詩,流傳至今已有千年之久,很多人學佛人因此詩而開悟,希望你讀過之後,也能所有開悟。布袋和尚,名契此,號長汀子,是五代時後梁高僧。我們去寺廟時,會看到一個笑口常開的彌勒佛,這個彌勒佛的形象原型,就是布袋和尚。
  • 表演型人格的糾正?
    在孩子很小的時候,父母總是寵著孩子,使孩子受到過分的保護導致其生理年齡與心理年齡極為不符,心理發展極度緩慢,一直停留在少兒時期的某一水平,所以會表現出癔症型人格特徵。 具體表現經醫學人員調查研究發現,表演型人格障礙在成年人中的患病率約為2.2%,且女性比男性要高出兩倍。
  • 心保和尚:如何在最短時間開悟?
    心保和尚提到應不帶四相發心度眾:「專心」可以在最短時間開悟(他提到:如果發心度眾生,就不能有「四相」;如果說要用什麼方法和訣竅,可以在最短時間開悟?那就是「專心」。只要肯專心,單單一個數息,就能帶我們到涅盤的境界。問題是,我們一直不夠專心,專心的力道不足。
  • 我們學佛修行人開悟與否跟文化層次高低沒有關係
    佛當年在世,佛有智慧,佛有神通,但是他也不能教人完全開悟,他只能教上根人徹悟,中根人悟而不透徹,下根人聽了可能完全沒有,沒有悟,把他所說的當作常識來看待。這種人沒有辦法修,能悟的人他才懂得修,徹悟的人修行證果就快了。
  • 元音老人:開悟之人報終命盡向何處去
    你真正開悟了,就不要有依託,不要有去處。我記得有個溫州人講得很好笑,他自說開悟了,有個人問他:「我們不是修淨土法門求生西方極樂淨土的人,是修禪宗的,我們圓寂之後到什麼地方去呢?」你們看他怎麼答,他說:「可以依草附木,在石頭上也可以,在大樹上也可以,在枯草上也可以,都可以。」哎喲,不好了,成了依草附木的精靈了,這怎麼行啊?依草附木是執著有身體的鬼魂。
  • 看美劇|Undoing:枕邊人,或許只是表演型人格?
    然而同事卻告訴她另一個故事:Jonathan表現出充滿同情和慈愛,似乎只是對人的一種誘惑,引誘病人和家屬對醫生的技藝精湛充滿讚嘆,折服於他的人格魅力。Grace的父親似乎一開始就有先見之明,在命案發生時就讓Grace找律師自保。原來Jonathan曾經偷偷跟他借過錢,打著給孩子交學費的名義,從嶽父這裡要了50萬美元。當然,錢是花在了情人的孩子身上。
  • 出家人不打誑語,莫輕談什麼開悟是根本
    開悟,開悟,明心見性,見性見性。腦瓜都要被悟開了,也沒見到幾個明白人。還有修學者喋喋不休的問,涅槃無上,淨土無上。好吧,你說的都對。可是你在哪裡呢?無畏生死,不住涅槃。彌勒菩薩接引你到淨土,不是讓你久住,而是淨化靈魂。維摩詰自淨土入娑婆世界,入汙泥而不染,來去自如,度化娑婆。你有何功德?念幾句淨土,就往生淨土?一句心清淨則自生淨土,你清淨過嗎?
  • 淨慧長老:讀誦佛經十二個步驟 都能做到你就開悟了
    誦經十二步驟(圖片來源:鳳凰佛教) 誦經十二步驟都要懂,就能誦到開悟。 4.字當念對 是不是每個字都念對,是不是每個字都沒有漏掉,還是多念一個字,為什麼念經文最後都要再念補闕真言,為什麼要再念補闕真言,諸位你有把握每次念都念對,都沒有念漏掉嗎?我們察覺到,幾乎每次念都有這樣的問題存在,所以要選誦經這法門的人,你的誦經就要每個字都要念對。先看到字,一字一字的念,自然不會念錯。
  • 所謂「開悟」是什麼意思,是得道嗎?兩者相同嗎?
    場面話不多說了,什麼是「開悟」呢?能發現自己還有「良心」這麼個東西就算得上是「開悟」了。這話聽著挺奇怪,怎麼著自己還不能夠知道自己有沒有「良心」,這打哪說起呢?人人有顆心是不假,但能不能知道這是「良」的還是「不良」的就得看這個人有沒有那個「悟性」了。
  • 演員的自我修養,表演型人格障礙,一生都在演戲
    表演型人格的人,容易受人影響,追逐權威和潮流,她們的喜好、觀點、態度經常是變來變去。她們擁有一項夢幻的技能,調情,但這種調情是淺嘗即止,還沒有等到男人回應,她們已經輕輕地走了。人生就是她們舞臺,無時無刻都在表演,聚光燈就打在她們身上,戲精說的就是她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