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的《家禮》中有最早關於祠堂的制度,其中的條例有將家廟改稱為祠堂,為祠堂的修建劃分出嚴格的等級,而且規定民間不再允許立祠。
其實這祠堂一詞早在漢代就已經出現了,不過在那時候的人們都將它修建於墓所之中,所以又被稱為墓祠。它出現的本意是方便族人能夠有祭祀祖先的地方,之後也逐漸成為族親用來商議族中重要的事務,或是子孫後人的大婚之禮、壽宴以及其它紅白喜事都要在此地舉辦。
總的來說,祠堂是封建時期的道德法庭,族中的長老通常在這裡施展自己至高無上的權威,包括教育和處理犯規的族人。若是這樣,那生祠又是怎麼回事呢?
一:繼往聖之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生祠是一種祠堂的衍生,雖然它的建築結構和形制與一般家祠沒有太多不同,但它不再僅是一個家族的祠堂,而是一縣、一州,甚至一國所有百姓們共同的祠堂,最為特別的是人們所供奉的祠堂主人仍舊在世。
唐朝時,對在任的官員無論是立祠還是立碑都有著嚴格的規定,只能有三種人可以在地方被建生祠,以供百姓紀念。
一種是根據國家的禮典所明確規定能夠全國通祀的;二是由地方政府經合法程序所認同的;三為州縣官府判定為淫祠的。
1、是記、是念,以香火通明
人們在供奉神佛或祖先時通常都會點以香、明以燈,品種多樣,主要有三種,一為沉香;二為高香;三為回魂香,從請香、選香,到點香、跪拜請願都有著十分講究的程序,這是既是表達自己的誠懇之意,也是對神靈、祖先靈魂的敬畏。
人們到祠堂上香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通過能上達天界的煙霧來祈禱平安順遂、驅邪避災、子孫滿堂等等,以此讓神靈聽到自己的心聲,了解處境的困難,從而幫助自己或他人渡過難關。
2、是留、是離,其功德不忘
《日知錄》中特意寫到:「當日碑祠之難得。」即唐朝時期想要修碑建祠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相對於後世的宋朝和明朝生祠遍地開花的景象,比如:宋朝時有著多樣立祠形式,主要有單獨祠式,也就是像專為蔡襄一個人特意所建造的祠堂;也有合祭立祠,像嘉靖年間的陳公、曾公皆因為邦有公而建合祠;另一種規格較高的就是附廟配食式,像徽宗、高宗和理宗等在民間都有修建的生祠。
而唐朝時期對於修建石碑和建立名人祠堂有著相對嚴格的法律條例,據《唐律疏義》規定:「諸在長官吏實無政績輒立碑者,徒一年。」然而狄仁傑卻獨自一人在三個地方建有生祠,這要羨煞多少為官之人。
二:天下蒼生皆澤被,千秋功勞碑中記
「海曲之明珠,東南之遺寶」這是閻立本對狄仁傑的高度讚譽,許多人更是誇他書痴神童、大理寺神探、針灸神醫以及第一代女皇武則天的藍顏知己,直到如今還有講訴他傳奇神力的探案故事,比如《狄仁傑之四大天王》、《狄仁傑之輪迴圖》、《狄仁傑之奪命天眼》等等。
然而事實上,在他為官大理寺卿時顯露出了處理積案、難案的能力只是他人生中很小的一部分,他之後的大半生主要是作為地方父母官而被唐朝百姓所愛戴,雖說也曾多次官至丞相,但其耿直性氣而慘遭酷吏誣陷,或是朝堂之上犯言直諫而惹怒帝君,使得他難以在朝堂中穩立腳跟而多次遭貶。
1、無畏彭澤之貶,樂為地方之父:彭澤位於江西省的最北,瀕臨長江且水流湍急、地勢險要,東鄰安徽,南有鄱陽,西連湖口,於是有「七省扼塞」和「贛北大門」之名。許多名人雅士歷經此地時都曾作有詩詞,比如:因「不為五鬥米折腰」而剛到任就辭職的的東晉陶淵明。
同時,這裡成為了狄仁傑人生中第一座生祠的修建之所,也是人生中第一次遭遇大起大落後的被貶謫之地。
來這之前,狄仁傑本已官居丞相,卻被害怕無法成為皇嗣的武承嗣勾結來俊臣而誣告其與大臣密謀為反,隨即被捕入獄,在殘酷的刑罰之下他只好以非常之舉承認罪行,在武則天的親自過問後被釋放,但被貶彭澤。
一路上只見草枯村涼,百姓紛紛苦訴,於是他立即擬《奏免民租疏》以懇請為當地民眾減免租稅。
並於當年年底,就將前任官員所拘捕的全縣三百餘名囚徒逐一審理完全,並放歸家中團圓。
就是這些牢獄之人,回家反獄後每人在獄中用一捧小土堆積成立了狄仁傑的第一座生祠,後人接著為他在祠前修建廟宇,從此香火供奉。
2、解憂契丹之侵,還以國民之安:「賊猶在遠,何必如是。萬一賊來,吾自當之,必不關百姓也。」這是狄仁傑授武則天旨意到魏州抵禦契丹族在河北各地的頑強進攻,在經過仔細考察之後對膽戰心驚的前任魏州刺史獨孤思莊所說。
在契丹攻陷翼州之後,獨孤思莊因害怕遭遇攻城而派重兵圍守,與此同時下令全城百姓以修築城牆為由聚集城中不出。
卻沒想到狄仁傑的「空城計」竟讓敵人自願退兵,州中百姓也仍舊安居樂業,於是魏州的緊張局勢不打自緩,百姓們紛紛稱讚他的仁政之策,感懷之餘自願為其再建一座生祠。
3、掃去寧州之苦,換顏農桑之興:西北黃土高原地區山川平原皆有,地勢溝壑縱橫,為少數民族與漢族主要的雜居之地,在唐初是為「屏蔽京 」軍事要地,戰亂頻繁,因此往屆寧州地方官員都特別強調該地的軍事部署,苛政之下又夾雜著各類稅收,許多人不得不變賣家產和田地,這些讓當地民不聊生而怨聲不斷,狄仁傑到任後卻是首先懲治貪官汙吏,拯救腐敗的朝政,這一舉動讓當地民眾人心大快,還有了狄梁公除母龍、斬孽種的神話故事。
除此之外,狄仁傑在此處積極治理壅塞的河道,鼓勵墾田植桑等農業生產,又倡導撫和戎漢,推動民族之間融合發展。
樁樁件件都讓百姓銘記於心,當狄仁傑再次要調離他方之時,當地民眾紛紛站在為他樹立的德政碑旁以淚送別。
總結
縱觀整個生祠的出現和發展,從情感上來說主要有兩種,一種是為國為民做出巨大貢獻的人,國家規定、地方認可或人們為了感恩而自發修建。
比如:東漢出任九真太守的任延、出任巴郡太守的王堂,唐朝分別擔任過三州刺史的狄仁傑、治荊州有功的呂諲;宋代的李谷等皆是如此。
而另一種則為受到權力逼迫的無奈,或是為了自身的利益而主動迎合,其中最為著名的要屬明朝的奸佞宦官魏忠賢了,全國各地幾乎都有為他修建的生祠。
比如:蘇州的普惠祠、淮安的瞻德祠、揚州的沾恩祠等等,但無論生祠的修建有多少、多麼宏偉壯觀都抵不過來自百姓的忠心愛戴。
參考文獻
1、《學習時報》
2、《歷史研究》
3、《文史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