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後立祠堂,活人也有生祠,百姓為何給狄仁傑建三座生祠?

2020-11-15 騰訊網

南宋的《家禮》中有最早關於祠堂的制度,其中的條例有將家廟改稱為祠堂,為祠堂的修建劃分出嚴格的等級,而且規定民間不再允許立祠。

其實這祠堂一詞早在漢代就已經出現了,不過在那時候的人們都將它修建於墓所之中,所以又被稱為墓祠。它出現的本意是方便族人能夠有祭祀祖先的地方,之後也逐漸成為族親用來商議族中重要的事務,或是子孫後人的大婚之禮、壽宴以及其它紅白喜事都要在此地舉辦。

總的來說,祠堂是封建時期的道德法庭,族中的長老通常在這裡施展自己至高無上的權威,包括教育和處理犯規的族人。若是這樣,那生祠又是怎麼回事呢?

一:繼往聖之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生祠是一種祠堂的衍生,雖然它的建築結構和形制與一般家祠沒有太多不同,但它不再僅是一個家族的祠堂,而是一縣、一州,甚至一國所有百姓們共同的祠堂,最為特別的是人們所供奉的祠堂主人仍舊在世。

唐朝時,對在任的官員無論是立祠還是立碑都有著嚴格的規定,只能有三種人可以在地方被建生祠,以供百姓紀念。

一種是根據國家的禮典所明確規定能夠全國通祀的;二是由地方政府經合法程序所認同的;三為州縣官府判定為淫祠的。

1、是記、是念,以香火通明

人們在供奉神佛或祖先時通常都會點以香、明以燈,品種多樣,主要有三種,一為沉香;二為高香;三為回魂香,從請香、選香,到點香、跪拜請願都有著十分講究的程序,這是既是表達自己的誠懇之意,也是對神靈、祖先靈魂的敬畏。

人們到祠堂上香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通過能上達天界的煙霧來祈禱平安順遂、驅邪避災、子孫滿堂等等,以此讓神靈聽到自己的心聲,了解處境的困難,從而幫助自己或他人渡過難關。

2、是留、是離,其功德不忘

《日知錄》中特意寫到:「當日碑祠之難得。」即唐朝時期想要修碑建祠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相對於後世的宋朝和明朝生祠遍地開花的景象,比如:宋朝時有著多樣立祠形式,主要有單獨祠式,也就是像專為蔡襄一個人特意所建造的祠堂;也有合祭立祠,像嘉靖年間的陳公、曾公皆因為邦有公而建合祠;另一種規格較高的就是附廟配食式,像徽宗、高宗和理宗等在民間都有修建的生祠。

而唐朝時期對於修建石碑和建立名人祠堂有著相對嚴格的法律條例,據《唐律疏義》規定:「諸在長官吏實無政績輒立碑者,徒一年。」然而狄仁傑卻獨自一人在三個地方建有生祠,這要羨煞多少為官之人。

二:天下蒼生皆澤被,千秋功勞碑中記

「海曲之明珠,東南之遺寶」這是閻立本對狄仁傑的高度讚譽,許多人更是誇他書痴神童、大理寺神探、針灸神醫以及第一代女皇武則天的藍顏知己,直到如今還有講訴他傳奇神力的探案故事,比如《狄仁傑之四大天王》、《狄仁傑之輪迴圖》、《狄仁傑之奪命天眼》等等。

然而事實上,在他為官大理寺卿時顯露出了處理積案、難案的能力只是他人生中很小的一部分,他之後的大半生主要是作為地方父母官而被唐朝百姓所愛戴,雖說也曾多次官至丞相,但其耿直性氣而慘遭酷吏誣陷,或是朝堂之上犯言直諫而惹怒帝君,使得他難以在朝堂中穩立腳跟而多次遭貶。

1、無畏彭澤之貶,樂為地方之父:彭澤位於江西省的最北,瀕臨長江且水流湍急、地勢險要,東鄰安徽,南有鄱陽,西連湖口,於是有「七省扼塞」和「贛北大門」之名。許多名人雅士歷經此地時都曾作有詩詞,比如:因「不為五鬥米折腰」而剛到任就辭職的的東晉陶淵明。

同時,這裡成為了狄仁傑人生中第一座生祠的修建之所,也是人生中第一次遭遇大起大落後的被貶謫之地。

來這之前,狄仁傑本已官居丞相,卻被害怕無法成為皇嗣的武承嗣勾結來俊臣而誣告其與大臣密謀為反,隨即被捕入獄,在殘酷的刑罰之下他只好以非常之舉承認罪行,在武則天的親自過問後被釋放,但被貶彭澤。

一路上只見草枯村涼,百姓紛紛苦訴,於是他立即擬《奏免民租疏》以懇請為當地民眾減免租稅。

並於當年年底,就將前任官員所拘捕的全縣三百餘名囚徒逐一審理完全,並放歸家中團圓。

就是這些牢獄之人,回家反獄後每人在獄中用一捧小土堆積成立了狄仁傑的第一座生祠,後人接著為他在祠前修建廟宇,從此香火供奉。

2、解憂契丹之侵,還以國民之安:賊猶在遠,何必如是。萬一賊來,吾自當之,必不關百姓也。」這是狄仁傑授武則天旨意到魏州抵禦契丹族在河北各地的頑強進攻,在經過仔細考察之後對膽戰心驚的前任魏州刺史獨孤思莊所說。

在契丹攻陷翼州之後,獨孤思莊因害怕遭遇攻城而派重兵圍守,與此同時下令全城百姓以修築城牆為由聚集城中不出

卻沒想到狄仁傑的「空城計」竟讓敵人自願退兵,州中百姓也仍舊安居樂業,於是魏州的緊張局勢不打自緩,百姓們紛紛稱讚他的仁政之策,感懷之餘自願為其再建一座生祠。

3、掃去寧州之苦,換顏農桑之興:西北黃土高原地區山川平原皆有,地勢溝壑縱橫,為少數民族與漢族主要的雜居之地,在唐初是為「屏蔽京 」軍事要地,戰亂頻繁,因此往屆寧州地方官員都特別強調該地的軍事部署,苛政之下又夾雜著各類稅收,許多人不得不變賣家產和田地,這些讓當地民不聊生而怨聲不斷,狄仁傑到任後卻是首先懲治貪官汙吏,拯救腐敗的朝政,這一舉動讓當地民眾人心大快,還有了狄梁公除母龍、斬孽種的神話故事。

除此之外,狄仁傑在此處積極治理壅塞的河道,鼓勵墾田植桑等農業生產,又倡導撫和戎漢,推動民族之間融合發展

樁樁件件都讓百姓銘記於心,當狄仁傑再次要調離他方之時,當地民眾紛紛站在為他樹立的德政碑旁以淚送別。

總結

縱觀整個生祠的出現和發展,從情感上來說主要有兩種,一種是為國為民做出巨大貢獻的人,國家規定、地方認可或人們為了感恩而自發修建。

比如:東漢出任九真太守的任延、出任巴郡太守的王堂,唐朝分別擔任過三州刺史的狄仁傑、治荊州有功的呂諲;宋代的李谷等皆是如此。

而另一種則為受到權力逼迫的無奈,或是為了自身的利益而主動迎合,其中最為著名的要屬明朝的奸佞宦官魏忠賢了,全國各地幾乎都有為他修建的生祠。

比如:蘇州的普惠祠、淮安的瞻德祠、揚州的沾恩祠等等,但無論生祠的修建有多少、多麼宏偉壯觀都抵不過來自百姓的忠心愛戴。

參考文獻

1、《學習時報》

2、《歷史研究》

3、《文史天地》

相關焦點

  • 寺、廟、祠、塔、觀、庵,有什麼區別?
    寺、廟、祠、塔、觀、庵,這六種建築名稱,大家都很熟悉,但不一定都能分的清楚,今天末學就分別簡單介紹一下。一,寺。寺,在古代本來是一種官署名稱,比如大理寺、太常寺、鴻臚寺等。在東漢明帝時期,皇帝邀請天竺僧人攝摩騰、竺法蘭來中國弘法布教。
  • 劉禪不願為諸葛亮修祠廟 為何成都有過7座武侯祠
    諸葛亮死後,由於蜀漢人民對他的熱愛,蜀漢國治下的許多地方便紛紛上書,請求為諸葛亮修建祠廟,而後主劉禪最初並不同意為諸葛亮建祠廟,尤其不同意在蜀國國都即成都建廟,怕衝了他的祖廟——「惠陵」(劉備墓)。  但是,老百姓卻不管他那一套,不僅要在野外祭祀諸葛亮,而且偏要為諸葛亮建廟;不但要建,而且要建多座,還偏偏要把紀念諸葛亮的祠廟建在成都劉備墓葬的旁邊。
  • 正史中的關公戰秦瓊:唐朝狄仁傑討伐西楚霸王項羽並拆了他的廟
    700多年後,同樣與項羽一樣在吳興起兵的,建立陳朝開國皇帝陳霸先特遣中書舍人韋鼎冊封項羽為帝,並建廟,這比關羽死後被滿清官方封帝更早了一千。項羽也逐漸延伸出很多的項羽故事。在《日知錄》、《宋書·孔季恭傳》、《南齊書·李安民傳》和《南史·蕭思話傳》等史書中都有記載。
  • 喪主、祠堂、牌位,思想上忌諱談死,為何在物質上大辦喪事?
    這樣十分矛盾但是看起來又十分理所當然的傳統,究竟是從何時開始,又是為何開始的呢?二.祠堂:祭祀、溝通亡故祖先的物質載體古代時,無論是皇家貴族還是平民百姓,與家庭、宗族關係最緊密的類似起到宗教性質的建築就是「祠堂」。「祠」原本指的是一種在春季祭祀祖先的活動,春天既是萬物復甦的季節,同時也是動物開始交配、繁衍後代的對季節,所以在春季舉行「祠」的活動就不難理解了:一方面為死去的祖先送上食品,另一方面也是為了能夠得到祖先的保佑,傳宗接代。
  • 潮汕地區絕無僅有的「婆祠」,為什麼叫「闊嘴祠」?跟我去探秘
    潮汕地區絕無僅有的「婆祠」,為什麼叫「闊嘴祠」?跟我去探秘文圖丨二指禪掌門作為古代潮州府城及興(寧)梅(州)地區的江河出海口和通商口岸,潮安龍湖寨絕對是值得一去的古鎮。不去不知道,看了嚇一跳,「潮居典範,祠第千家,書香萬代」的美譽可不是文人的誇張,曾有五十餘姓聚居的古寨,號稱「三街六巷」。尤其是「婆祠」,更是潮汕地區獨一份。其實,作為走南闖北的我來說,古鎮的數百座宗祠、府第、商宅、宮廟等建築物雖然壯觀,但不稀奇。這樣的建築,每個保留完好的古鎮都有,只是數量多少的問題。
  • 歷史上真實的良相狄仁傑
    狄仁傑奏罪不當死,唐高宗疾言厲色地說:「善才斫陵上樹,是使我不孝,必須殺之!」狄仁傑神色不變,據法說理:「犯言直諫,自古以為難。臣以為遇桀、紂則難,通堯、舜則易。今法不至死而陛下特殺之,是法不信於人也,人何措其手足!今陛下以昭陵一株柏殺一將軍,千載之後,謂陛下為何主?此臣不敢奉制殺善才,陷陛下於不道。」終於迫使唐高宗改變了主意,赦免了權善才的死罪。
  • 中國人為什麼要建宗祠
    又稱宗廟、祖祠、祖厝、祠堂 存放家族亡故先輩牌位 此時的宗廟(宗祠)除了具有致祭功用外,還是人們社會等級、身份和地位的標誌:只有諸侯、公卿貴族才能立宗廟,庶民只能「祭於寢」。 發展到漢代,「宗廟之制,不用周禮。每帝即世,輒立一廟,不止於七,不列昭穆,不定迭毀。」 此時的宗廟,多建於墓所。
  • 名門修譜:家譜記錄家族發展,那祠堂有什麼用?
    祠堂祠堂,在以前又稱為「祠廟」或「家廟」,多建於墓所,故把祠堂稱為「祠室」。按《禮記》規定,只有帝王、諸侯、大夫才能自設宗廟祭祖。直到明朝,朝廷才開始允許老百姓建「家廟」。後來,祠堂多建於家族的聚居地或其附近。
  • 宗祠建戲場 祭祖兼娛神
    入四川 建宗祠宗祠,為民間祭祀始祖和先祖的場所,又稱祠堂、家廟。自明代以後,民間祠堂大興,有同宗合族共祀的總祠,也有宗族內支系(房及支房)的支祠,乃至各個家庭的家祠(或稱祖堂),專門奉祀各自的直系祖先。明末清初的四川戰亂,土著所存無幾,宗族祠廟盡廢。
  • 王家人以後就這麼照著修祠堂,別丟了風水
    祠堂介紹 宗祠即是祠堂,是漢民族供奉祖先和祭祀場所,是宗族的象徵。宗廟制度產生於周代,當時,宗廟為天子專有。到了南宋,朱熹提倡興建家族祠堂。宗祠記錄著家族的輝煌與傳統,是家族的聖殿。作為漢民族悠久歷史和傳統文化的象徵與標誌,具有無與倫比的影響力和歷史價值。
  • 鄧英肇:濂溪祠堂何處尋
    「濂溪祠下水平池,惆悵伊人寄遠思。」這首七律,據說是在晚清光緒年間,湘陰才子郭嵩燾憑弔罷北宋著名教育家周敦頤先生後,扶欄愛蓮池時寫下的懷古之作。百多年過去了,當年莘莘學子祀以香火的地方如今樟木森森,車路迢迢。濂溪祠堂何處尋?且往書山字林裡。
  • 香港遊記:黃大仙祠
    也許是中午時分,天氣炎熱,高高的「天地鍾靈」的牌坊蔭下,或站或坐著一些遊客,而通往黃大仙祠的人流,就像趕廟會一般,蜂擁著向前。我跟著人潮,通過「嗇色園」的高大牌坊,沿著斜坡,繼續往前走。通往黃大仙祠的路上,有兩排廊房,裡面都是店鋪,往裡探看,發現裡面大都是賣香燭等祭拜用品的,也有算命或解籤的,但也有很多關著門的。前行不遠,很快,就到了黃大仙祠景點了。
  • 江南第一祠——君山湘妃祠
    湘妃祠,位於洞庭湖君山東側。據說秦代時就已經存在著湘妃祠,因此號稱「江南第一祠」 大門採用紅牆金瓦,白色花崗巖石拱門,前置漢白玉石獅,莊重而吉祥。 大門「湘妃祠」三字的右邊為「五羊看日」,左邊為「犀牛望月」,稱為「日月同輝圖」祠裡供奉著舜的兩個妃子:娥皇與女英。
  • 狄仁傑——好運的背後是什麼
    可事情怪就怪在,明知道自己被冤枉,狄仁傑卻沒有反駁,甚至沒有喊一聲冤枉。這個奇怪的舉動,引起了他的好奇。「我問你,你為何明知道自己是冤枉的,為何不反駁?」三天後,閻立本坐在狄仁傑辦公桌的對面盯著他問。「反駁有用麼?」狄仁傑淡淡地應了聲。
  • 江西省31座最美姚氏祠堂,姚族歷史上首次最全集體亮相
    因此於江下建造九族祠也,迄今200餘年矣。因年長月久,雖經修數次仍已倒塌多年。古人云祖宗雖遠,祭祀不得不誠。今逢盛世,百興俱興,吾宗族祠不得不建,今有祖隆,祖盛,祖章部分嗣孫自願集資捐款,按原位原向進行重建。佔地面積長17.8米寬12米於公元2007年8月初6動工,經數月建造,於十一月三十日告竣。恭祝房房興盛,族族榮昌,喜念祠同山河鞏固,名與日月齊輝。
  • 鞏義回郭鎮清西村張家祠堂
    張氏子孫,不忘祖根地濮陽之清河,所到之處,立祠修譜,多稱清河世第或清河第,頗具影響。 明洪武六年(1373年),因戰亂和天災,中原地區田地荒蕪,民不聊生,處處是「人力不至,久致荒蕪」(《明太祖實錄》卷一百四十八)。我張氏始祖成爺,執行國家「移民屯田,開墾荒地」的決策,依依不捨,跋山涉水,從富庶的山西洪洞縣瓦子坡,移民到河南鞏縣清易鎮張家樓,篳路藍縷,開創基業。
  • 礦老闆公寓樓裡拆牆建祠堂【視頻】
    耗資千萬元歷時兩年多,修建8米高祖先牌位;承重牆疑被拆,住建委稱將要求業主整改  新京報訊 朝陽區國貿附近的一棟公寓內,一礦業老闆購買相鄰兩套房,打通後,建起奢華的祠堂,供奉祖先牌位。目前,房子進入最後裝修階段。  昨日,北京市住建委房屋安全和設備管理處工作人員稱,兩套房中間的牆壁是承重牆,拆除它會危及整棟樓安全。
  • 客家人心中的祠堂:祠堂若在,家族必興!
    通過祠堂,中國人,都能尋找到我們的根,都能看到自己的「胎記」。祠堂是存放我們鄉愁的陳列館,也是安放我們靈魂的棲息地。  祠堂,意味著傳承  祠堂,往往建在風水寶地上。背後必須要有「靠山」作為屏障,四周往往有參天古樹簇擁,周圍是同姓人家聚居而成的血緣村落。
  • 神奇生龍口 :贛州風水學者曾祥裕點評廣東五華陳家祠風水
    民宅或祠堂靠山面水而建,這是中國風水常識,為大眾所熟悉。若催丁催官,則倚之龍脈必須雄健飽滿,靈動有神。賴布衣的《催官篇》就是為夢想步入達官貴人階層人群服務的風水術,其要訣也是通過撥砂催官。從此讓中國風水術罩上了一層功利色彩,也讓無數夢想催官者為之傾倒競折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