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所創製出用於高效生物製造的「Y型人工菌群」

2020-11-23 中國科學院

  利用微生物將生物質原料轉化為燃料、材料和化學品是生物製造領域的研究熱點,其關鍵挑戰是如何實現生物質中葡萄糖等六碳糖和木糖等五碳糖的同等高效利用。

  已經有很多研究嘗試對單一菌株的代謝途徑進行改造,或採用不同的菌株進行分工合作,以實現五、六碳糖的同步利用。但受限於五碳糖不能被高效利用,目標化學品的生產效率普遍不高。

  近年來,隨著合成生物學的快速發展和微生物組計劃的提出,合成微生物組也在加速發展。為了實現生物質原料中五、六碳糖組分的同等高效利用,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李寅課題組提出了創製「Y型人工菌群」的新概念(如圖)。Y型人工菌群由兩株源於同一出發菌株、能夠生產同樣目標產物的工程菌株構成。Y型的兩個頭部代表五、六碳糖的代謝途徑,一個身體代表共同的目標產物生產途徑。

  Y型人工菌群應當具備四個特點:(1)能同等高效代謝五、六碳糖;(2)五、六碳糖的代謝正交,互不幹擾;(3)五、六碳糖的代謝速率與目標產物生產速率匹配;(4)菌群組成菌株均為全染色體編輯,無需抗生素和誘導劑,以保持生產過程中的遺傳穩定性。

  為測試這一概念可行性,研究人員以丁醇為目標產物,通過對大腸桿菌進行系統的代謝工程改造,創製了一個Y型人工菌群。其中一株菌為能夠優先利用六碳糖高產丁醇的大腸桿菌EB243,另外一株菌為能夠高效利用五碳糖高產丁醇的大腸桿菌EB243X。該菌群以混合糖為原料進行批式發酵,可生產約21 g/L丁醇,得率為理論值的85%,是目前報導利用混合糖生產丁醇的最高水平。

  進一步對該Y型人工菌群進行分析發現,可通過調整兩個菌株的初始比例,使該菌群適應不同比例的五、六碳糖底物以及不同的通氣條件,故Y型人工菌群表現出較強的適應性和結構穩定性,具有工業應用的潛力。

  這項研究是該課題組繼2017年創建全染色體編輯的高產丁醇菌株(Metabolic Engineering, 2017, 44: 284-292)後又一具有工業化潛力的研究,為利用合成微生物組思想解決五、六碳糖共利用問題提供了新思路,也為進一步降低生物法生產丁醇的成本奠定了基礎。

  相關工作已發表在領域期刊Metabolic Engineering上,博士生趙春華和盧安達籍博士生Jean Paul Sinumvayo為該文的共同第一作者,研究員李寅和張延平為共同通訊作者。該項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863」計劃資助。

  文章連結

 

Y型人工菌群結構示意圖

相關焦點

  • 研究人員採用共培養代謝工程技術對菌群進行調控
    (圖片來源:CC0 Public Domain)多年來,科學家們一直在探索改變微生物細胞的方法,努力改進包括藥物、燃料、啤酒等各種產品的生產方式。通過對代謝工程學的研究,研究人員開發了一些技術來製造「智能」細菌,這些細菌能夠執行多種功能,影響藥物輸送、消化、水淨化等過程。
  • 美國教授發表100萬個陰道微生物基因集並開出公司,挖到寶了?
    LUCA Biologics 公司是一家致力於開發可改善女性健康狀況的生物療法的生物技術公司,目前,該公司已經正在利用 VIRGO 的數據開發針對不同疾病的微生物候選藥物。Jacques Ravel(JR):陰道是一個獨特的環境,陰道的微生物之間發生著相互作用,同時與宿主黏膜也發生著相互作用。陰道菌群與人體宿主具有共生關係,對維持人體健康發揮著重要作用。一個「最佳」的陰道菌群通常由四種已知的乳酸菌中的一種所主導,而這四種乳酸菌都是在陰道中被發現的。
  • 泰州倒傘型表面曝氣機選型,錨式和框式攪拌機區別
    泰州倒傘型表面曝氣機選型,錨式和框式攪拌機區別 ,「rv8uaij」  【中藍水處理】倒傘型表面曝氣機選型,錨式和框式攪拌機區別專業生產廠家是一家集科研、設計、製造、銷售、服務於一體的生產倒傘型表面曝氣機選型,錨式和框式攪拌機區別、潛水推進器、潛水推流器等產品的南京環保企業。
  • 生物工程師的致富之路:微生物細胞工廠打造指南
    先進的微生物細胞工廠,可以讓人類獲得更加廉價的化學品。而工程師的技術越先進,某種程度上代表國家在生物技術領域的競爭力越強。 那麼,工程師是如何打造微生物細胞工廠呢?各個環節會使用到哪些新技術?現在真的已經有這樣的細胞工廠了嗎?大院er和生物工程師們推出了微生物「智」造專題,我們將為你講述這些「工廠」裡的故事。
  • 微生物擴增子測序圖表解讀(實例數據)
    如果曲線越平滑下降表明樣本的物種多樣性越高,而曲線快速陡然下降表明樣本中的優勢菌群所佔比例很高,多樣性較低。但一般超過20個樣本圖就會變得非常複雜而且不美觀!點評:針對I型糖尿病疾病發生過程中遺傳HLA分型風險和對應腸道菌群菌的關聯分析,揭示了特定腸道菌群與宿主特定遺傳風險共同作用推進疾病發生。某些特定菌屬可能無法在遺傳高風險兒童腸道內定植,可能對疾病發生存在特定作用。
  • 微生物強化對石油汙染土壤的修復特性研究
    結果表明:從石油汙染土壤中篩選出的石油烴降解菌群主要由變形菌門(Proteobacteria,99.75%)-γ-變形菌綱(Gamma-proteobacteria,99.49%)-假單胞菌目(Pseudomonadales,99.36%)-莫拉氏菌科(Moraxellaceae,87.33%)-不動桿菌屬(Acinetobacter,87.32%)和假單胞菌科(Pseudomonadaceae
  • 生態修復中微生物和沉水植物 到底誰才是主角?(微生物篇)
    一起來了解下吧~|富營養水體特徵水體富營養化是指水體接納過量的氮、磷等營養物質,使藻類以及其他水生生物異常繁殖,水體透明度和溶解氧降低,造成水質惡化,加速水體老化,使水生生態系統和水體功能受到影響和破壞,並對人體健康構成危害的現象。在無人為因素影響下,水體自身經過幾千年或幾萬年會逐步退化,趨向富營養。
  • 論生物安全與國家治理現代化
    生物世界的不確定性及其給人類社會帶來的風險造成了人類特定的生存性焦慮與本體性恐懼。微生物的「非傳統佔爭」,生物入侵導致的「非常規災害」,傳染性疾病造成的「非常態危機」,生物實驗帶來的「非常態風險」,生物戰開啟的「非傳統戰爭」,以及生物恐怖形成的「社會性恐慌」等,製造了生物安全威脅在人類生活中的「場景性」與「緊迫性」。
  • 光明日報頭條:人工合成酵母染色體 打破生命與非生命界限
    通過深入研究,他們從大量的候選菌株基因型的表徵中發現缺陷基因靶點,開發出一種利用混菌策略和PCR標籤高效定位生長缺陷靶點的方法。這也為國際項目團隊完成合成工作提供了技術支撐,提高了合成效率。元英進帶領的天津大學團隊完成了釀酒酵母16條中的染色體5號、10號(synV、synX)兩條染色體的化學合成,並開發了高效的染色體缺陷靶點定位技術和染色體點突變修復技術。
  • 真正好的微生物肥料到底啥樣?
    帶著這些疑問,記者近日走訪了濰坊島本微生物技術研究所,在與副所長譚德星的交流中,了解了這家擁有20餘年的酵素菌生物技術自主研發和推廣的研究所,窺見了我國微生物肥料行業的現實挑戰和發展機遇。微生物能夠攻克土壤難題濰坊島本微生物技術研究所用22年時間在基層做了大量微生物應用研究。譚德星的感受是微生物在解決農業困惑中必不可少,在現代農業中將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 最新研究確認,嬰幼兒免疫力與母體菌群密切相關
    一篇在英國《自然.通訊》雜誌上發表的報告當中明確指出,嬰兒出生後出現的過敏性疾病,與母體腸道內菌群數量以及活性密切相關。目前腸道當中存在的益生菌,能夠讓嬰幼兒出生後發生過敏性疾病的機率明顯下降。為了能夠更加準確地了解到人類微生物的重要性,科學界在此項研究當中投入了至少17億美元的資金,而大部分課題研究都來自於美國,歐洲以及中國等地區。其中一項對嬰幼兒過敏的研究發現,新生兒從母親體內獲得的細菌解決是預防過敏性疾病的較好途徑。在這項突破性的研究當中發現,人體內微生物數量十分龐大,一個健康人體當中至少有數以萬計的微生物。
  • 研究思路|微生物組+代謝組多組學應用案例解讀(第3期)
    腸道微生物菌群與人類免疫細胞動力學有關原名:The gut microbiota is associated with immune cell dynamics in humans譯名:腸道微生物菌群與人類免疫細胞動力學有關期刊:NatureIF:42.778發表時間:2020.11.25DOI號:10.1038
  • 浙大科研團隊擬製造人工上升流 恢復海洋漁業
    張大海介紹,通過製造人工上升流,能夠最大限度的將海底富營養鹽水體提升至海水淺層,這些營養鹽給浮遊生物提供了成長環境,可以極大地提升海洋生產力。實驗表明,人工上升流有助於作用海域初級生產力的提高,而這正是漁業尤其是海洋養殖漁業的迫切需求。  除了給海洋生物生長帶來必需的營養外,製造人工上升流還可促進海洋碳匯、抑止赤潮等的發生,為修復海洋生態環境提供了新方法。
  • 日本製造人工流星雨 日網友炸鍋:能許願嗎?
    海外網12月25日電今年12月,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向媒體公開了人工製造流星的超小型衛星,此事也引發了日本輿論的熱議。並採訪了以實現發射世界第一顆人工流星為目標的ALE代表岡島禮奈。據報導,對於此次發射,日本網友的討論十分熱烈,大家紛紛表態:「想在東京奧運會上看到流星!」「人工向流星許願的話能實現嗎?」「會不會增加宇宙垃圾?」等各種觀點。今年12月,該項目進行了衛星發射。
  • 【中國科學報】狙擊「新冠」,中科院微生物所有哪些進展
    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疫情還在繼續蔓延,作為我國最大的綜合性微生物研究單位,疫情發生以來,中科院微生物所在做些什麼呢?  就此,《中國科學報》採訪了該所領導和參與此次疫情防控阻擊戰的科學家。  《中國科學報》:微生物所在這次疫情中主要承擔了哪些任務?
  • 微生物晶片技術克服活菌分離的挑戰並解鎖傳說中不可培養的微生物
    因此,大部分微生物被認為是「不可培養的」。然而,人們越來越認識到,許多微生物可以通過使用新的生長工具和方法進行培養。我們與Biomillenia公司執行長(CEO)Dirk Löffert博士進行了對話,了解它們的微生物晶片技術如何克服活菌分離的挑戰,並「解鎖」傳說中不可培養的微生物,從而使其適用於一系列應用。
  • 人工捕殺、農業防治和生物防治,從蝗災治理措施看古人的減災智慧
    幾千年來,蝗災無數次肆虐華夏大地,製造了一幕幕「飛蝗蔽空日無色,野老田中淚垂血」的人間慘劇。蝗災的頻繁發生給古代人民帶來了深重的苦難,正所謂痛於心,載於冊,於是蝗害及其治理方略也成為了古代救荒文獻的主體內容之一。比如陳芳生的《捕蝗考》、陳僅的《捕蝗彙編》、顧彥的《治蝗全法》等都是專門講述如何治理蝗災的書籍,體現了古人對蝗災治理的強烈關注。
  • 微生物在化妝品領域中,呈現了哪些應用趨勢?
    展)期間,廣東省微生物研究所副所長李良秋接受了中國美妝網的採訪,闡述了微生物工程技術如何應用於化妝品行業的相關看法,且看以下採訪。 以下為中國美妝網採訪精華實錄 1、微生物工程技術是如何與化妝品結合的? 隨著生物技術飛速的發展,微生物可以很高效地去合成化妝品的功能性產品。
  • 「夫妻相」和「夫妻病」竟都跟腸道菌群有關,快看看你中招了沒?
    很多人都認為是長期同樣的生活方式所致,其實除此之外,腸道菌群也在其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夫妻長期生活在一起,雙方越是甜蜜,飲食習慣、作息規律等生活方式越是相似,其長相也會越來越相像。與此同時,在一方生病後,另一方也容易出現同樣的病。被贊夫妻相,內心固然會小小幸福一下,但它的不良附屬物夫妻病卻是不得不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