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提琴家王健:靠音樂吃飯太難,不建議女兒拿它謀生

2021-01-13 澎湃新聞

大提琴家王健最近大部分時間都在芬蘭,因為他一歲多的女兒在芬蘭。

在家練琴時,女兒總是在他旁邊爬來爬去。她的手指很長,對音樂尤為敏感,聽到快樂的音樂會全身晃動,聽到哀傷的音樂,瞬間就能哭出來。

王健也是很敏感的人,對樂譜的反應猶如守門員對射門的本能撲救。然而他並不確定女兒是不是有音樂天賦,「所有父母都覺得自己的孩子是天才,我堅決不能上這個當。」

對她以後會不會學音樂,王健也抱著十分冷靜的態度。因為淘汰率太高,成功率太低,他不建議她靠音樂吃飯,「相反如果她去學別的,幹什麼都會比我成功,比如當作家或者設計師,幸福感可能也會更強一些。」

這一年多來,王健熱衷在朋友圈曬娃,人們對升級當父親之後的王健,也有了音樂以外的興趣。

12月15日晚在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王健將和上海交響樂團獻演一臺協奏曲音樂會,除了埃爾加《e小調大提琴協奏曲》、柴可夫斯基《如歌的行板》,他還將和笙演奏家賈磊合作,帶來作曲家趙麟的大提琴與笙雙協奏曲《度》。

王健是這場音樂會當之無愧的主角。初為人父的王健在音樂演繹上會有怎樣的變化?音樂會之前,我們抓著他聊了聊。

「我是最容易被打開心的」

澎湃新聞:

你第一次演埃爾加《大提琴協奏曲》是什麼時候?

王健:

1987年,正好三十年前。當時中央樂團(中國國家交響樂團前身)去美國訪問演出,這是歷史上第一個中國樂團去美國,在很多大城市演出。當時我們有三個年輕獨奏家,我拉大提琴,李堅彈鋼琴,王曉東拉小提琴,我們從九月開始巡演,一直到十月底。

十月初在伊利諾州演出時,當天早上我聽到了杜普雷去世的消息,我印象很深,因為那天晚上我就要拉埃爾加,這首曲子和杜普雷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在她之前幾乎沒人演,她也是因為它出的名。我那一年18歲。

澎湃新聞:

那麼多協奏曲,埃爾加《大提琴協奏曲》特別在哪?

王健:

它寫意。別的曲子可能更豐富,比如德沃夏克《B小調大提琴協奏曲》就像「風景畫」,有各種不同的色彩,有山有水有人。埃爾加的《大提琴協奏曲》就像「人像畫」,有人在那裡,你從他的臉上可以看出滄桑,他一輩子的人生經歷,焦點很集中,情感很濃厚。

澎湃新聞:

杜普雷和埃爾加《大提琴協奏曲》相互成就,你對她的演奏版本有研究過嗎?

王健:

研究說不上,但所有拉大提琴的人都知道她的演奏。這首曲子之所以讓人認可,是因為她的演繹充滿了人性,充滿了我們儘量躲避但又躲避不過去的情感。她的震撼力很強,你不用研究也是刻骨銘心的。

澎湃新聞:

你的演繹和她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

王健:

只要你用心去演奏,你不可能跟別人一樣。從古至今,藝術和文學裡的故事,你簡單幾句就可以總結出來,你愛他,他不愛你,或者你的親人離世了,你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去說這個故事,但我們希望觀眾共鳴的目標是一樣的,只是方法和手段不同,因為每個人的審美不一樣。好的演奏會讓觀眾忘記他是怎麼演的。我聽到的最好的演奏,是他突然把我的心打開了,我會忘記他的演奏,想到自己的故事。

澎湃新聞:

你聽其他人的音樂會有過這樣的經歷嗎,你的心被打開了。

王健:

我是最容易被打開心的。去看電影時,我一般不太喜歡和朋友去看,因為第一個流淚的肯定是我,淚點非常低。這也是藝術家比較需要的敏感吧,你特別容易被觸動,才有能力去打動別人的心。

澎湃新聞:

據說你很少聽自己的唱片,是怕麻木嗎?

王健:

是怕自己失望,不敢面對自己,哈哈,好比一個人不太願意照鏡子。但我還是要逼著聽自己的音樂,這是提高自己最重要的方法。

澎湃新聞:

在大提琴與笙雙協奏曲《度》裡,大提琴和笙分別扮演了怎樣的角色?

王健:

《度》講的是玄奘西行的故事。我個人認為,大提琴代表了玄奘的人性,笙代表了佛性,你可以聽到人性的波動,也可以聽到他往更坦然、更平靜的方向走。

一開始,你可以聽出玄奘西行的過程和內心感受;中間有西域音樂的素材,他在西域的所見所聞;最後一段慢下來,叮咚叮咚,他走在山洞裡聽到水滴穿石的聲音,在悟道的時候,他的人性慢慢和佛性混為一體了。

澎湃新聞:

大提琴和笙對話,有擦出什麼火花嗎?

王健:

中國有很多樂器是很偉大的,只是沒有好好利用,很可惜,因為它們有西方樂器絕對沒有的色彩。

笙的聲音沒有一件西方樂器可以代替。它的聲音很特別,有尖銳,又有一種純潔。我們在翻譯它時,會把它翻成「手握管風琴」,它的原理和管風琴是一樣的。西方的管風琴是登峰造極的樂器,外國人看到笙很震驚,沒想到它能發出管風琴一樣的聲音,它的聲音更淳樸。

笙是用哨片吹的,是一件定力很強的樂器。它叭的一下吹出來,音不會動,有一種坦然、永恆的力量。但大提琴的聲音會晃,有時候你要和它一樣有定力,有時候你要在它旁邊晃。要看你的悟性,什麼時候貼在一起,兩個聲音成為一個聲音,什麼時候截然相反,什麼時候在它旁邊晃,每個人的理解是不一樣的。

「民樂需要呵護,審美需要引導」

澎湃新聞:

你剛才說很多民樂器沒有被好好挖掘,在你看來,原因是什麼?

王健:

我們沒有作曲家。西方古典音樂是靠作曲家們三百年來的努力積累下來的,三百年前我們有作曲家為民樂器寫曲嗎?沒有。人才都被戲曲吸引過去了,尤其是元明以來,戲曲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音樂。中國文化是戲曲文化,沒有器樂體制,即便是皇族和貴族也沒有這樣的追求。我們的樂器是沒問題的,問題是沒有作曲家來發揮它的特長。

但現在我們有人在發掘,趙麟的父子趙季平就是非常優秀的作曲家。他有一首大提琴協奏曲《莊周夢》,應香港中樂團之約寫的,可以說是非常偉大的一部作品。我演奏過幾次。它充分利用了中國樂器特有的顏色,出來的色彩讓人觸動,是西方樂器做不到的。我們需要有更多作曲家來重視這一點。

澎湃新聞:

除了作曲家要大量寫曲,觀眾是不是也有問題呢,不少年輕人更崇尚西方古典音樂,對中國民樂反倒沒那麼重視。

王健:

兩方面的問題都有,我們還是比較容易被西方文化吸引。民樂需要呵護,需要大量作曲家去發掘它。原材料是沒問題的,但需要好廚子把它做成一道好菜,需要包裝。包裝其實是最後一步,但前面這些程序沒人走,沒有一個完善的演繹系統,就很難吸引年輕人的注意。消費者不可能拿原材料來把玩吧,一塊好石頭首先要雕琢成一個樣子才行。西方已經有很完善的一套系統了,很容易被大家接受。

澎湃新聞:

西洋樂器和民樂器合作時,要怎樣融合才能不讓人覺得突兀?

王健:

從聲音來說,不同樂器之間是沒有衝突的,只是演奏方法不同才會引發突兀。

比如和弦樂最接近的二胡,演奏方法和我們不一樣,合作起來就比較困難。它的每個音都要加重音,弓子不能壓在弦上,必須靠弓速才能做出變化,弓速一變,就有重音。我們是要靠壓力做變化,不習慣每個音都加重音,是一個音一個音連在一起的,不會有太大變化,是一個整體的概念。這樣合作起來就很難,容易讓人感覺突兀。

還有琵琶。在中樂團裡,最好聽的就是彈撥樂器,西洋音樂裡沒有這樣的樂器。我曾經和人建議在西洋音樂裡加彈撥樂器,它是光彩四射的。

澎湃新聞:

民樂器有個問題是,整體的音高很高,合在一起容易吵,太高亢。

王健:

這也是運用的問題,和樂器是沒有關係的。絕大多數民樂在以前追求的是娛樂,音色高亢、歡快,說明白了就是娛樂。有一次一個春晚性的音樂會要我參加,條件是拉一個歡快的曲子,我說對不起,我們大提琴不會歡快,你要歡快就找別的樂器。

他們不懂,什麼都要歡快。歡快是人人都在追求的,但也是很膚淺的東西。民樂以前的消費人群,要的就是歡快,為什麼?這些人已經夠苦難了,你還要讓他去體會苦難嗎?高等藝術必須是人吃飽了肚子才能享用的,這就是矛盾體。他整天受苦受難,你還和他講苦難,這是折磨人。你就得給他歡快,給他娛樂。但當他吃飽了,你還搞這一套,就傻了。你就不會體會人生,不知道進步,永遠停留在基本的活著的狀態裡。

中國現在的問題就出在這,大家都有能力提高自己,但都被娛樂圈牽著走,都不進步,光看臉,這是很可怕的。

澎湃新聞:

所以還是寫作手法的問題?

王健:

絕對的。你去聽趙季平的《莊周夢》,多麼打動人心。你去聽《喬家大院》,也是民樂演的,絕對不膚淺,絕對感人至深。所以和樂器沒關係,是你拿它來幹什麼。你說西洋樂器高貴,那你聽吉普賽人的音樂,哐哐哐,高貴嗎?一點也不高貴,也是娛樂而已。

澎湃新聞:

但樂器適合演什麼樣的音樂,和它本身的屬性還是有很大關係,比如大提琴很深沉,就很少用來演歡快的曲子。

王健:

對,大提琴特別快樂不起來。它也可以歡快,但就像大象站在桌子上跳舞,當然也可以優雅,然而總是有點勉強。好比麻雀講深沉,聲音也有點勉強。樂器有它的屬性是對的,但主要還是導向的問題,趙季平不是已經做到了嗎?

澎湃新聞:

大提琴的曲子都那麼深沉,有沒有影響你本人的性格?

王健:

我不知道,告誰呢?告大提琴把我的性格搞壞掉了?這太難說了。就像有人問我,如果不拉琴我會幹什麼,我怎麼知道?人生絕大部分是由偶然構成的,你看歷史就知道了。我最愛看歷史,這才是真正反映人性的東西。你以為很多事是必然的,其實絕大多數是偶然的,沒有道理,宇宙就是偶然的。

澎湃新聞:

除了看歷史書,私下裡你還喜歡做什麼?

王健:

我喜歡娛樂,哈哈。《星球大戰》啦、周星馳的電影啦,我都看,嘻嘻哈哈笑一通挺好的。娛樂是需要的,但你不能把它當飯吃。我不反對娛樂,但我反對有些人把娛樂當藝術。

中國現在的娛樂太猖狂了。有錢消費的人的欣賞能力沒有被提高。人們收入的提高遠遠超出了思想境界的提高。這些人主導了中國的娛樂界,數量不得了,他們為了賺錢管你好壞,你要的東西我都給你,商人從來是這樣的。很多人在追求網紅,但是沒有意義、沒有質量。消費者收入的增長和思想境界的提高完全不成比例,社會就出問題了。審美是需要引導的,人是需要提高的,我們生下來都是傻瓜。

「靠音樂吃飯太難,成功率太低了」

澎湃新聞:

這兩年你最大的變化是有了女兒,你練琴時她也常常在旁邊爬,覺得她有音樂天賦嗎?

王健:

有沒有天賦不知道。我經常提醒自己,所有父母都覺得自己的孩子是天才,我堅決不能上這個當。她很聰明,但問題是所有的父母都覺得自己的孩子很聰明,不稀奇。我會保持非常冷靜的態度。

澎湃新聞:

後面會引導她去學琴嗎?

王健:

我一定會教她進入音樂的世界,但沒必要拿這個來謀生,因為成功率太低了。

澎湃新聞:

你所謂的成功是什麼?

王健:

靠它吃飯,這是很現實的問題。你有本事在社會上立足,你的專業能得到大家尊敬,能給自己的家庭和孩子帶來穩定的收入,這是很令人自豪的事,我也希望我的女兒有這個能力。但你要通過音樂得到這些,太難了。

拿我來說,我們這一行的職業獨奏家,全世界不超過二十個。也就是說能靠這個吃飯,只做獨奏,不做室內樂,不去交響樂團,也不去教書的,二十個不到。這是現實,這個行業的競爭性太大,淘汰率太高了。職業的小提琴獨奏家,也就三四十個。

澎湃新聞:

你定的位置太高了,一上來就是獨奏家,她也可以進樂團或去學校當老師啊。

王健:

問題就在這。我如果不做音樂,我就不管了,她這樣也挺好。但她是我女兒,如果不能超過我,有什麼意思?一般人如果考進上海交響樂團這樣全國最好的樂團,或者紐約愛樂樂團,都會很開心,我的女兒可能不會開心,因為她看慣了我在做什麼。這是很殘忍的。

澎湃新聞:

說不定她將來的成就比你還高呢?

王健:

你說得很對,但機率是多大呢?相反如果她去學別的,幹什麼都會比我成功,比如當作家或者設計師,幸福感可能也會更強一些。

澎湃新聞:

你的競爭意識太強了。

王健:

你要自己的孩子幸福,你會希望他/她得到滿足感,這種滿足感怎麼得到呢?好比你有一分錢,有兩分錢的時候滿足感是很強的,但如果你有兩分錢,最後只有一分半,就會很不滿足。我女兒要超過我絕對有可能,但概率是多少呢?就算不是我女兒,她也要在全世界搶這二十個位子,不一定能搶到。

澎湃新聞:

只有二十個位子,是演奏家能力不足,還是這個行業的容量本身就很小?

王健:

就是這個容量,全世界只需要二十個人,你去翻翻各家的演出季,絕對數不到二十個大提琴家。鋼琴家會多一點,五十個吧,和曲目量也有關係。

澎湃新聞:

當了父親之後,你對音樂的理解有什麼變化嗎?

王健:

沒有,我只能說我以前在音樂中感受到的情感,現在在生活中也能體會到了。

澎湃新聞:

很多人關心兒童的早教音樂,你有沒有什麼建議?

王健:

我還想聽聽他們的意見呢。我有時候想放我喜歡的音樂,發現不行,因為太揪心了。而且她特別敏感,你放快樂的音樂她會全身晃動,有一次電視裡在放芬蘭某個名家去世了,教堂唱詩班在吟誦,她聽到就哭了,太敏感了。

我就和大家一樣放莫扎特,聽說莫扎特對孩子好,也不知道真假。莫扎特有欣欣向上的精神,世界是充滿希望的,貝多芬是這個世界是要拿刀砍出來的,柴可夫斯基是刀砍了還是沒用,所以先要聽莫扎特。

我不會強迫她不拉琴,只是希望她能很快進入音樂世界,畢竟要她自己會才能更容易進去,光聽不會有那麼刻骨銘心的體會。

相關焦點

  • 以琴為劍,大提琴家徐逸群的美國音樂之旅
    此外,她還曾在「林肯中心的大提琴家們」音樂會和著名的萬寶路音樂節等著名音樂節上演奏。將細微的聲音帶入演奏中  徐逸群之所以愛上大提琴,是因為大提琴低沉而迷人的聲音。自從16世紀大提琴出現以來,它通常被視為純粹的伴奏樂器,很少有機會作為獨奏樂器展現它的出眾點。
  • 「音樂貴婦」大提琴的發展史
    大提琴有著「音樂貴婦」之稱,它的聲音類似於人類的聲調,數百年來,大提琴以其溫暖生動的音色和豐富的聲調,給觀眾們來了無窮無盡的美感。大提琴是備受追崇的獨奏與合奏樂器,經過一系列的文化變遷和不斷改進,現在已經成為現代音樂的一大主流樂器。
  • 音色雍容華貴的大提琴,它是怎樣成為名副其實的「音樂皇后」
    而隨著古典音樂的發展,尤其是古典音樂由巴洛克主義逐漸向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演進,大提琴在維奧爾琴的基礎上進一步放大體積,弧形也變得更明顯,由此才有了今天我們熟悉的大提琴。回顧完大提琴的演變歷史,今天的大提琴,已經是管弦樂隊中必不可少的中音或低音弦樂器。因其音色渾厚豐滿,擅長於表達抒情的旋律和複雜、深沉的感情,有「音樂貴婦」之稱。
  • 名師介紹|李博雅 (大提琴)
    大提琴是管弦樂隊中必不可少的次中音或低音弦樂器
  • 我為什麼要幫女兒學大提琴?
    【編者按】作為在女兒的成長過程中一直努力學習的父親,作者希望分享和小學生女兒之間的家庭教育,以及日常相處的感悟和驚喜。本文為「陪伴成長」系列第四篇。新年伊始,我所創辦的公益機構上海小巴哥少兒藝術交流中心獲得了加拿大國際藝術大獎賽江浙滬賽區的承辦權。作為一場少兒音樂公益大賽,自然少不了和當今國內外音樂屆的知名專家進行聯絡和交流。
  • 旅歐大提琴家梁寧:希望把音樂之美傳遞給更多人
    旅歐大提琴家梁寧。受訪者供圖中新網北京1月12日電 題:旅歐大提琴家梁寧:希望把音樂之美傳遞給更多人作者 劉立琨「希望疫情能儘快過去,讓音樂再度回到人們的生活當中。」近日,在接受中新網記者連線採訪時,旅歐大提琴家梁寧如是說。
  • 大提琴演奏家馬友友簡介
    馬友友是當今國際樂壇最有天賦、最傑出的大提琴家之一,他1955年生於巴黎,其父馬孝駿祖籍寧波,是音樂學家,母親也是著名聲樂家。馬友友四歲起學拉小提琴,後改學大提琴,並迷上了巴赫的作品。巴赫的無伴奏組曲是每個學大提琴的學生必修的曲子,但它那長達幾十頁的曲譜,對一個4歲多的孩子來說,實在太難了,老師只要求他每天練習一小段。
  • 琴盒裡的貓音樂社大提琴課程介紹
    我們認為學習音樂最好的動力是音樂本身的美好。所有的音樂學習都應該從體驗最美好音樂開始。我們制定的課程都是從讓孩子能感受到音樂、享受音樂作為出發點。幫助孩子燃起對音樂的興趣,發自內心喜愛音樂。大提琴是管弦樂隊中必不可少的次中音或低音弦樂器,人們非常喜愛的獨奏樂器。在管弦樂曲中大提琴聲部經常演奏旋律性很強的樂句,也與低音提琴共同擔負和聲的低音聲部。
  • 米沙-麥斯基:我是世界上最幸運的大提琴家
    我到任何地方,只要那裡的人賞識我和愛聽古典音樂,我都有回到家的感覺。」——米沙-麥斯基  雕塑般的外表,蓬亂卻不失優雅的銀髮,外加時尚的著裝,素有「硬漢」之稱的米沙-麥斯基雖已年屆七旬,仍被不少年輕樂迷追捧。
  • 大提琴家介紹 | 優雅的「大提琴貴族」——皮埃爾·富尼埃
    20世紀法國著名的大提琴家、被稱為「大提琴貴族」的皮埃爾·富尼埃(Pierre Fournier)1986年1月8日在日內瓦去世,享年79歲。富尼埃1906年出生於巴黎的一個中產階級家庭中,受家庭良好文化氛圍的影響與薰陶,富尼埃自幼便非常喜愛音樂。
  • 關於大提琴,這位大提琴女神是你不得不了解的存在
    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大提琴在樂器當中都是非常神秘的存在,平時生活中,會拉大提琴的人少之又少,他不像是鋼琴或者吉他那樣屬於普及性非常高的樂器,對大提琴了解的人也非常少。近幾年,大提琴音樂才女歐陽娜娜在進入到娛樂圈以後,很多人對大提琴的關注也多了起來,更有不少人表示想要學習拉奏大提琴,那麼關於大提琴,有一位你不得不知道,這個人就是扎拉·妮爾索娃。
  • 為什麼學習大提琴人越來越多?音樂教育有何意義?
    現在的人們越來越重視音樂教育,像大提琴、二胡等一些弦樂器也開始走進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大提琴被稱為「音樂貴婦」,它是一種非同尋常的樂器,能發出飽滿、明亮的聲音讓聽眾陶醉,還有著非常濃厚的文化底蘊。現在學習大提琴的人逐漸多了起來,因為學習大提琴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對於為我們的成長有以下好處。
  • 低音樂器魅力 20世紀著名大提琴家風採
    [中關村在線音頻頻道原創]在樂器的王國中,弦樂器一直佔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而在弦樂器家族中,最重要的應該當屬小提琴和大提琴了。小提琴無疑是表現力最為豐富的樂器之一,它的音域寬廣,音色優美,表現力強,是最主要的獨奏樂器之一。
  • GoFashion x 於朦朧:大提琴藝術之旅
    ▼2018.08.10 | NO.036它被稱作為音樂貴婦,音色沉鬱優美、悅耳動聽,是最靠近心臟的樂器,聆聽一首大琴曲,可以使人在這繁華喧鬧的都市為心靈找到一片純淨的樂土。豎條紋西服 SHIATZY CHEN 白色運動鞋 KENNETH COLE大提琴的音色大提琴的音色十分柔和,有朦朧之美。它從不像小提琴那樣外向而囂張。它只會偶爾放聲歌唱,卻常常堅定穩重。正是這種低調的性格讓它飽含蒼涼,隱藏鋒芒。但它就像一顆珍珠,總會在需要的時候一鳴驚人。
  • 中國首個大提琴音樂狂歡節4天舉辦13場音樂會
    由知名大提琴家朱亦兵首創的國內大提琴音樂狂歡節27日正式開票。狂歡節將於4月28日到5月1日登陸國圖藝術中心,來自14個國家的21位大提琴演奏家將在4天舉辦13場音樂會、12場大師課以及各類講座和展覽。  音樂節以單日通票的形式進行出售。也就是說,購買一張「超級大提琴2017」單日通票的觀眾便可在國圖藝術中心裡享受一整天的音樂盛宴,當天所有的音樂會、大師課、講座和展覽都隨意選擇。
  • 又是別人家孩子濰坊少年欒舒皓被大提琴百人樂團錄取
    又是別人家的孩子 濰坊少年欒舒皓被大提琴百人樂團錄取17日,傳來好消息,濰坊少年欒舒皓被國家藝術教育基金「培英愛樂」大提琴百人樂團選拔錄用,現為奎文區聖榮小學四年級四班學生,自三歲半開始學習大提琴,通過自己的不斷努力,收到了中國國家大提琴藝術教育基金「培英愛樂」大提琴百人樂團的錄取通知書
  • 杭十四中的張家盛靠一把大提琴 獲10所大學降分錄取資格
    10個大提琴名額  被他一人包攬  張家盛獲得10所大學藝術生資格,憑的是他的大提琴特長。浙江今年202個藝術特長生名額中,有10個大提琴名額,10個都被張家盛拿了。  清華大學今年藝術特長生的大提琴項目,在北京參加考試的有100多人,全國一共只有2人獲得資格。
  • 測評丨大提琴,一款被體型耽誤的弦樂器
    6歲學大提琴,13歲以大提琴最小年紀考取世界著名的頂尖音樂學校——美國柯蒂斯音樂學院,並獲得全額獎學金……很多人都說「歐陽娜娜是被娛樂圈耽誤的大提琴家」,但其實在團媽看來,正是因為歐陽娜娜,讓很多普通人知道了大提琴,並對之嚮往,又何嘗不是為大提琴的推廣做的一件好事。那麼今天,團媽就來給大家測一測咱們成都南門上可以學到大提琴的樂器培訓機構。
  • 大提琴的尾柱是如何發展到現代的
    我們今天所知道的大提琴有一段很長的、有據可查的歷史。在過去的四百年裡,關於琴腿的演變只是現代大提琴發展史上的一個方面。然而,它的使用與否,一直在大提琴的整體發展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用於演奏的技巧,以及音樂表現和表演。使用或不使用琴腿對大提琴手演奏樂器的基本姿勢和設置有著重要的影響,它不僅影響一個人演奏的方式,還影響著演奏的內容。
  • 1977年到省藝術學院進修,練功排戲學音樂,苦練大提琴
    他申請轉音樂系未準,回城固取來大提琴,4月1日開始練習。戲曲系無大提琴教師,拜師範系一位府谷縣進修大提琴的老師輔導。喜子帶薪進修,每月36元工資,給母親10元生活費,寄來26元。學校食堂供應高粱米粥、饅頭、玉米面發糕和麵條,他們每周星期天到小寨食堂5角錢買一碟紅燒肉改善生活。每天上課前打一熱水瓶開水,放一把大米,中午吃飯時已泡成稀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