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琴為劍,大提琴家徐逸群的美國音樂之旅

2021-01-09 濟南時報
  

  音樂沒有國界,總能在任何時候撫慰人心。近日,山東籍旅美大提琴演奏家徐逸群正忙碌地準備著兩場音樂會——她將於2021年1月受帕爾曼夫婦邀請在其音樂節,以及緬因州的埃爾斯沃思藝術中心的音樂季中以網絡形式分別「上演」個人獨奏以及重奏音樂會,為疫情下的人們「打氣」。在這兩場音樂會中,除了西方的樂曲以外,她特別挑選了中國著名作曲家譚盾的《臥虎藏龍》。這位1994年出生於濟寧的山東女孩,想用自己獨有的方式,撫慰疫情中的人們。
神奇的音樂緣分
  徐逸群曾獲得楊尼格羅國際大提琴比賽第一名、第58屆東部康乃狄克交響樂團器樂獨奏比賽一等獎等眾多大獎。
  作為一名出色的演奏家,徐逸群曾在包括紐約的卡內基音樂廳、愛麗絲·塔利音樂廳和特拉維夫博物館等許多世界上最負盛名的舞臺上表演,並曾和伊扎克·帕爾曼、紐約愛樂樂團和大都會歌劇院樂團大提琴首席們以及克利夫蘭、茱莉亞四重奏等著名藝術家合作。此外,她還曾在「林肯中心的大提琴家們」音樂會和著名的萬寶路音樂節等著名音樂節上演奏。
將細微的聲音帶入演奏中
  徐逸群之所以愛上大提琴,是因為大提琴低沉而迷人的聲音。自從16世紀大提琴出現以來,它通常被視為純粹的伴奏樂器,很少有機會作為獨奏樂器展現它的出眾點。徐逸群經常羨慕小提琴家的精湛技巧和表達方式,儘管很多小提琴技巧在大提琴上做起來很難,但徐逸群從小提琴技術中引入了兩種在大提琴演奏中罕見的技術:對上半弓的運用和指關節揉弦的使用。揉弦是一種輕微的音調變化,可為樂器演奏帶來更多表現力。指關節揉弦僅被認為是一種小提琴技術,但徐逸群發現指關節揉弦可以在大提琴演奏中,尤其是在旋律部分中表現出更多的表現力,「當情緒沉悶或充滿激情時,尤為適合指關節揉弦,這種方式可以在任何給定時刻更好地表達情感」。
  將小提琴技術融入其中,使徐逸群能夠毫不費力地表達最複雜的演奏技巧,甚至解決了許多其他有成就的大提琴手也無法解決的困難片段。2019年3月31日,在緬因州基特裡音樂廳以及同一年的8月16日在紐約謝爾特島上克拉克藝術中心演奏弗裡茨·克雷斯勒的小提琴曲《中國花鼓》中,徐逸群將這種融入了小提琴演奏技巧的手法完美地展示了出來,讓這首曲子有了更為豐富的情感表達。2019年12月12日,徐逸群結合小提琴技巧在紐約的美國歌劇院中心精湛地演奏了海頓D大調大提琴協奏曲。
  此外,因為總是尋求更高的效率和表現力,所以徐逸群還在演奏大提琴時發現了「快速演奏」的秘密,「像體育運動一樣,快節奏是精湛的技藝的一種體現。更快、更巧妙地演奏技巧的能力一直是音樂家的追求。」大提琴以其抒情和類人的聲音而聞名,與小提琴或鋼琴相比,從本質上講,它是一種在演奏快速段落時更具挑戰性的樂器。與小提琴相比,大提琴的琴弦更粗更長。較大的琴體和較粗的琴弦響應速度較慢,需要更多的體力才能發出聲音。針對這種情況,徐逸群開發了一種方法,可以不費吹灰之力地表現精湛的技巧,這種技巧不僅可以幫助大提琴演奏家更加輕鬆自如地獲得更快的演奏速度,還可以防止與演奏相關的傷害,它結合了身體的自然反應,以較少的體力就能演奏快速的段落,還能使聲音更加靈活和細膩。2018年2月24日,在美國東部康乃狄克交響樂團的獨奏演出中,徐逸群結合了這種演奏技巧,獨奏了一曲柴可夫斯基的《洛可可主題曲》。這件作品節奏快,複雜的音符要求大提琴手左手快速在指板移動。許多大提琴演奏家因此而錯過了許多音。通過對音符進行邏輯分組,徐逸群能夠清晰、快速、平穩地演奏此曲——給每組一個推動力,以減少左手的緊張度並加快其移動速度,將細微的聲音帶入她的演奏中。2018年11月17日,徐逸群在特拉維夫博物館為觀眾精湛地展現巴赫的第六無伴奏大提琴組曲。這個組曲中有很多讓最棒的大提琴家都膽怯的地方,但是徐逸群運用她研究出的「不費吹灰之力地表現精湛的技巧」的方法完美地演奏了這首經典作品。
蘊藏在音樂中的愛與善的力量
2014年1月1日,徐逸群在美國新罕布夏州樸茨茅斯新年音樂會上為美國觀眾演奏了中國作曲家姜文濤的作品《節日的天山》,聽眾對這個作品非常地迷戀。
  作為中美之間的音樂傳播者,徐逸群一直懷著增進不同文化之間音樂和文化交流的「壯志雄心」。憑藉出色的大提琴演奏技巧和對中美音樂本質的理解,徐逸群將中國作曲家的作品帶到美國,也將美國音樂帶給中國觀眾。徐逸群曾多次在中國演奏美國作曲家約翰·亞當斯和威廉·博爾康的作品,亞當斯和博爾康都曾獲普立茲獎和葛萊美獎,非常著名。2016年10月,徐逸群在中國中央音樂學院、天津音樂學院、上海音樂學院等許多頂級的音樂機構表演他們的作品。音樂是一種世界語言,中國觀眾都特別喜歡威廉·博爾康創作的弦樂四重奏,情不自禁與音樂共舞。
  除了將美國作曲家的音樂帶到中國之外,徐逸群還將許多西方作曲家的音樂介紹到中國。比如,2009年6月在廣西藝術學院音樂廳、廣西人民音樂廳,徐逸群演奏了一場獨奏音樂會和一部協奏曲,曲目都是來自法國、德國、匈牙利、義大利、俄羅斯和西班牙的西方古典音樂作品。
  在進行中外音樂交流之外,公益活動也是徐逸群回報中國和美國社會的一種方式。作為音樂大使,她曾在謝爾特島、洛杉磯、紐約、新罕布夏州、佛羅裡達州為需要的人演奏音樂。她曾在汶川大地震後的公益演出中演奏克連格爾的安魂曲。2017年1月26日,徐逸群在紐約市的西奈山醫院移植科為病人演奏了巴赫的獨奏大提琴組曲。徐逸群說:「我很高興能用自己的技能,用音樂帶給人們歡樂與和平,我相信音樂會讓世界變得更美好。」(新時報記者錢歡青)

相關焦點

  • GoFashion x 於朦朧:大提琴藝術之旅
    ▼2018.08.10 | NO.036它被稱作為音樂貴婦,音色沉鬱優美、悅耳動聽,是最靠近心臟的樂器,聆聽一首大琴曲,可以使人在這繁華喧鬧的都市為心靈找到一片純淨的樂土。白T Depot 3白色西服 TOWERONE白色西褲 HEAVEN GAIA大提琴的發展大提琴,一種西洋弦樂器,雖然還不能百分之百地斷定它最準確的起源,但我們可以暫且跟隨著主流學者的說法:大提琴由維奧爾琴(Vinl)演變來,並推測早在15世紀中期到16世紀時就在歐洲各國流行起來
  • 琴盒裡的貓音樂社大提琴課程介紹
    琴盒裡的貓音樂社相信音樂能帶來改變!音樂是屬於所有的人!音樂是每一個人與生俱來的權利,而不是僅僅是音樂天才的特權。
  • 「音樂貴婦」大提琴的發展史
    大提琴有著「音樂貴婦」之稱,它的聲音類似於人類的聲調,數百年來,大提琴以其溫暖生動的音色和豐富的聲調,給觀眾們來了無窮無盡的美感。大提琴是備受追崇的獨奏與合奏樂器,經過一系列的文化變遷和不斷改進,現在已經成為現代音樂的一大主流樂器。
  • 音色雍容華貴的大提琴,它是怎樣成為名副其實的「音樂皇后」
    大提琴,其起源可追溯到16世紀末,在巴洛克時期有一種獨特的樂器,其音色優美,充滿詩意,莫扎特的父親在提琴手冊中提到,這種琴在傍晚寧靜時分演奏會更加令人陶醉,這就是大提琴的前身,維奧爾琴。而隨著古典音樂的發展,尤其是古典音樂由巴洛克主義逐漸向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演進,大提琴在維奧爾琴的基礎上進一步放大體積,弧形也變得更明顯,由此才有了今天我們熟悉的大提琴。回顧完大提琴的演變歷史,今天的大提琴,已經是管弦樂隊中必不可少的中音或低音弦樂器。因其音色渾厚豐滿,擅長於表達抒情的旋律和複雜、深沉的感情,有「音樂貴婦」之稱。
  • 測評丨大提琴,一款被體型耽誤的弦樂器
    文丨團媽前陣子的第二十三屆北京國際音樂節閉幕演出上,歐陽娜娜和中國愛樂樂團合作,共同演出了柴可夫斯基的《如歌的行板》。在舞臺上,歐陽娜娜認真拉琴的模樣,美成了一幅畫,再加上大提琴寬厚大氣、古樸典雅的發音,簡直就是一場無與倫比的音樂盛宴。
  • 大提琴家王健:靠音樂吃飯太難,不建議女兒拿它謀生
    大提琴家王健最近大部分時間都在芬蘭,因為他一歲多的女兒在芬蘭。在家練琴時,女兒總是在他旁邊爬來爬去。她的手指很長,對音樂尤為敏感,聽到快樂的音樂會全身晃動,聽到哀傷的音樂,瞬間就能哭出來。王健也是很敏感的人,對樂譜的反應猶如守門員對射門的本能撲救。
  • 兩獲格萊美的美國著名大提琴演奏家林恩·哈雷爾去世 曾多次來華演出
    「我們失去了一位很棒的父親、丈夫和好人……」4月29日凌晨,小提琴家海倫·尼恩格爾在社交媒體上宣布了她的丈夫,兩次獲得葛萊美獎的美國著名大提琴演奏家林恩·哈雷爾(Lynn Harrell)4月27日在家中去世,享年76歲。至於去世的原因,海倫並沒有透露。
  • 大提琴女神「驚豔重現」
    大提琴是最適合女性的樂器,但是能夠將這件樂器的深邃性和浪漫氣質同時展現出來的女大提琴家並不多,英年早逝的傑奎琳·杜·普蕾算是一個,不僅是「一個」,而且是最傑出最有名的一個。她是一個為大提琴而生的精靈,是一個音樂的異數!
  • 米沙-麥斯基:我是世界上最幸運的大提琴家
    我到任何地方,只要那裡的人賞識我和愛聽古典音樂,我都有回到家的感覺。」——米沙-麥斯基  雕塑般的外表,蓬亂卻不失優雅的銀髮,外加時尚的著裝,素有「硬漢」之稱的米沙-麥斯基雖已年屆七旬,仍被不少年輕樂迷追捧。
  • 中國愛樂樂團大提琴演奏家張集老師帶你了解大提琴
    張集老師:大提琴和其他弓弦樂器一樣,我認為最難攻克的就是右手的運弓和發音,弓與弦的摩擦就好比是歌唱家的聲帶,每位歌唱家的聲音都有自己獨特的風格和特點,拉琴也是一樣。同樣的一把琴在不同人的手裡會發出不同的聲音和音色,如何才能把琴的聲音和音色發揮出來,是需要長時間的基本功練習和自己用耳朵聽自己的聲音,要自己去給自己提要求。如果自己聽自己拉琴的聲音都不覺得好聽,別人怎麼會覺得好聽呢。
  • 美國著名大提琴家、指揮家林恩·哈雷爾去世,享年76歲,曾多次訪問...
    美國著名大提琴演奏家、指揮家林恩·哈雷爾(Lynn Harrell)4月27日在家中去世,享年76歲。他的妻子、小提琴家海倫·尼恩格爾在社交媒體上宣布了他的死訊,海倫並未透露他的死因。林恩·哈雷爾是同時代最優秀、最傑出的美國古典音樂家之一,不少演奏家及樂迷紛紛致以哀悼。
  • 旅歐大提琴家梁寧:希望把音樂之美傳遞給更多人
    旅歐大提琴家梁寧。受訪者供圖中新網北京1月12日電 題:旅歐大提琴家梁寧:希望把音樂之美傳遞給更多人作者 劉立琨「希望疫情能儘快過去,讓音樂再度回到人們的生活當中。」近日,在接受中新網記者連線採訪時,旅歐大提琴家梁寧如是說。
  • 「音樂圓桌」無任何音樂基礎可以學習大提琴嗎?
    我和大提琴差不多高,可以拉琴嗎?我的手指短,算是拉琴短板嗎?大提琴那麼重,拿得動嗎?大提琴拉多了會不會很憂鬱悲傷?聽了一首Adam Hurst的大提琴曲Lament仿佛看到了他坐在公園的椅子上獨自演奏和平鴿在如怨如慕的曲子下悠閒地覓食頓時萌生了學習大提琴的念頭興致勃勃地開始查閱大提琴如何入門以及入門難度結果被「前輩們」的話唬住了入門難、學精慢、琴還特別貴雖然吧大提琴的確是弦樂裡面最難入門的
  • 在泉州 活躍著一群熱愛小提琴、大提琴的年輕人(組圖)
    未上漆的提琴琴弓在樂器的王國中,弦樂器一直佔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而在弦樂器家族中,最重要的莫過於小提琴和大提琴了。小提琴是表現力最為豐富的樂器之一,它的音域寬廣,音色優美,是最主要的獨奏樂器之一;大提琴的音色渾厚豐滿,表達出來的意境深邃而複雜,擁有獨特的魅力。在泉州,活躍著一群熱愛小提琴、大提琴的年輕人,他們或製作,或演奏,在音樂世界裡釋放自我。
  • 大提琴家介紹 | 優雅的「大提琴貴族」——皮埃爾·富尼埃
    20世紀法國著名的大提琴家、被稱為「大提琴貴族」的皮埃爾·富尼埃(Pierre Fournier)1986年1月8日在日內瓦去世,享年79歲。富尼埃1906年出生於巴黎的一個中產階級家庭中,受家庭良好文化氛圍的影響與薰陶,富尼埃自幼便非常喜愛音樂。
  • 「弦動我心 」大提琴四重奏巡迴音樂會貴陽站,不可錯過的音樂!
    藝術家介紹:張凡戈——深圳大提琴協會秘書長。2018年5月畢業於世界排名前二十的美國克利夫蘭音樂學院,獲大提琴演奏碩士學位。朱永康——深圳大提琴協會理事。2016年以優異成績畢業於上海音樂學院,同年考入美國新英格蘭音樂學院。2016年,受邀在紐約卡內基音樂廳參與了中國著名青年作曲家彭榮鑫的作品《尋找》的首演。
  • 我為什麼要幫女兒學大提琴?
    本文為「陪伴成長」系列第四篇。新年伊始,我所創辦的公益機構上海小巴哥少兒藝術交流中心獲得了加拿大國際藝術大獎賽江浙滬賽區的承辦權。作為一場少兒音樂公益大賽,自然少不了和當今國內外音樂屆的知名專家進行聯絡和交流。這些溝通和交流中,不禁讓我慢慢思索起一個問題:「當初?」現在的父母從有了寶寶起,都意識到需要提前幫助孩子做些準備,以便應對未來人生路上面臨的各種「競爭」。
  • 中國留學生因攜帶大提琴被美航趕下飛機,理由竟是飛機太小
    據「聯合報」8月5日報導,就讀芝加哥德保羅大學的中國女留學生胡晶晶(以下均為音譯)日前搭乘美國航空公司班機,從芝加哥到邁阿密演出,為確保大提琴「毫髮無傷」,她不僅為琴多買了一張機票,並事先獲美航確認符合規定,然而8月2日回程班機起飛前一刻,空姐卻以「飛機太小裝不下你的琴」為由,將她連人帶琴趕下機
  • 大提琴的尾柱是如何發展到現代的
    我們今天所知道的大提琴有一段很長的、有據可查的歷史。在過去的四百年裡,關於琴腿的演變只是現代大提琴發展史上的一個方面。然而,它的使用與否,一直在大提琴的整體發展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用於演奏的技巧,以及音樂表現和表演。使用或不使用琴腿對大提琴手演奏樂器的基本姿勢和設置有著重要的影響,它不僅影響一個人演奏的方式,還影響著演奏的內容。
  • 1977年到省藝術學院進修,練功排戲學音樂,苦練大提琴
    他申請轉音樂系未準,回城固取來大提琴,4月1日開始練習。戲曲系無大提琴教師,拜師範系一位府谷縣進修大提琴的老師輔導。喜子帶薪進修,每月36元工資,給母親10元生活費,寄來26元。學校食堂供應高粱米粥、饅頭、玉米面發糕和麵條,他們每周星期天到小寨食堂5角錢買一碟紅燒肉改善生活。每天上課前打一熱水瓶開水,放一把大米,中午吃飯時已泡成稀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