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幹地支,組合在一起可形成紀年,紀月,紀曰,紀時的六十組天幹地支組合,而分開來天幹則是代表陰陽兩性的五行,即甲代表陽木,乙代表陰木,丙代表陽火,丁代表陰火,戊代表陽土,己代表陰土,庚代表陽金,辛代表陰金,壬代表陽水,癸代表陰水。而地支則是代表一年四季十二月份的名稱,即子為冬季時一年中的第十一月份,醜為十二月份,寅為春季一月份,卯為二月份,辰為三月份,巳為夏季之始為四月份,午為五月份,未為六月份,申為秋季的開始,為七月份,酉為八月份,戌為九月份,亥為冬季的開始,為十月份。後來又用十二地支作為年份的剗分名稱和一日十二個時辰的名稱。
天幹的起始,是傳說中黃帝戰蚩尤的時候所布的八卦陣而成名,因為黃帝運用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作為陰陽五行的代表,而五行又是天星所發的星氣,因此便把它們作為天的代表。後來便稱為天幹。
十二地支的起源,是人類最先按照在地裡種植麥子的一年十二個現象造岀的十二字來代表一年中的十二個月的名稱,因此黃帝在排布八卦陣時便把它們對應為地。由於八卦陣是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作為十主將的命名,每個主將又帶六個副將鎮守八卦八門中的一門,主將對應為天,副將則對應為地,一天將配六地將,即成了一幹配六支的說法,這就產生了天幹地支之說。八卦陣戰敗蚩尤之後,黃帝手下的星象官大撓氏,便根據一幹配六支的規律推演岀六十個組合,後來便以這六十個組合的周而復始的規律運用到紀年,紀月,紀日,紀時進行推演曆法,這就形成了我國最原始的曆法一一老黃曆。
老黃曆是以黃帝正式登基稱帝的時刻以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曰,甲子時開始設立,一直沿用到我國西曆的引用,在這幾千年之中,雖然有幾次進行改逬,但年月曰時的六十甲子循環規律卻一直未變,就是現在我們的農曆曆法,也是根據那時的起始排布而承傳下來,這就是天幹地支在我國人類文明的作用。天幹代表的是天上五行星的星氣,地支象徵於十二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