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育兒:孩子上幼兒園之前,父母是否注意過這些家庭教育?

2020-11-22 騰訊網

也許你的孩子還很小,但總有一天他會去幼兒園,然後接受一系列的課堂和社會教育。

在孩子轉變角色的過程中,父母們會發現孩子有各種不適應,會遇到各種問題。

接下來,讓我們談談幼兒園的孩子可能會遇到的問題。

幼兒園與家庭環境的區別:

案例1

樂樂已經上了兩個月的幼兒園,並且與其他孩子和老師保持著很好的關係。

但是,當他有任何需求時,他常常只是急著用手指指著,卻不知道該如何告訴老師。

如果老師的幫助不是他真正需要的,他會很容易生氣,這是樂樂的煩惱。

父母也擔心樂樂在幼兒園得不到很好的照顧,想知道再等六個月再上幼兒園是否更好,這是父母的煩惱。

嬰兒確實需要細心的照顧,但是當孩子去到幼兒園時,他們就具有更多的能力和潛力。

這時,如果父母過於精細地照顧孩子,將會延緩孩子的成長。

就像樂樂一樣,因為他的家人非常了解他,並且會盡力而為,所以父母在樂樂清楚表達自己的需求之前,常常會迅速理解並幫助滿足樂樂的需求。

這樣,樂樂很難練習表達他的需求的能力,並且語言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也很缺乏。

在一定程度上,他失去了成長的空間。

在幼兒園,一位老師同時照顧多個孩子,沒有辦法給予過多的照顧。

相反,這為兒童的成長提供了足夠的空間,許多孩子在幼兒園學到了更多的自我管理技能。

對於樂樂來說,由於父母的照顧比其他家庭要精細得多,因此父母實際上是為樂樂建立了一個過高的臺階,樂樂無法依靠自己的力量站上去。

父母如何改變照顧孩子的方式?

父母需要在樂樂面臨的大步驟之前建立很多小步驟,以幫助他更好地適應。

1、讓孩子體驗他的需求,父母多一些等待,給孩子足夠的時間來闡明他的需求

例如,讓孩子感到自己餓了之後,會清楚地知道他要吃飯了,而不是父母主動餵孩子。

2、引導孩子用簡單的語言表達他的需求

父母學會假傻,讓孩子用簡單的語言表達他的需求。

例如,當一個孩子指向一個蘋果時,父母問:

「你讓我看什麼東西?」

「蘋果」

「哦,你是說蘋果呀,蘋果怎麼啦?」

「我要吃蘋果」

「哦,你原來是想告訴我,你想吃蘋果呀」

3、讓孩子學會表達間接需求

在上一步中,孩子僅表達了直接需求,而沒有表達對需要他人間接幫助的需求。

「哦,你要我幫你拿蘋果,是嗎?」

「是」

「那我知道了,我幫你拿,你下次直接說,媽媽,請幫我拿蘋果,我會知道的。」

通過這種方式,孩子可以說出一些較複雜的語言句子,並且更加了解自己對他人的需求,慢慢也就學會了如何尋求幫助。

4、讓孩子進一步擴大溝通圈

當滿足需求需要幾個步驟,甚至在有需要解決的困難時,引導孩子思考方法並表達這些步驟。

「家裡沒有蘋果,怎麼辦?」

「媽媽,去買」

「媽媽現在要煮飯,沒有辦法買」

「爸爸買」

「對哦,爸爸下班後可以買,但是我怎麼告訴爸爸?」

「媽媽給爸爸打電話」

「寶寶要媽媽打電話給爸爸,並告訴爸爸在下班的路上給你買蘋果,對嗎?」

父母偶爾要會裝傻,有時候父母聰明地裝傻,孩子才有變聰明的空間。

但父母裝傻也要明白孩子當前處於哪個臺階上,然後就只裝傻到孩子登上下一個臺階,直到孩子在下一步穩定下來,然後開始指導下一步,這樣逐步地,孩子就可以更好地適應幼兒園的環境,遇到困難,使孩子能夠在解決困難的同時成長。

父母需要克制自己及時為孩子解決問題的衝動,並引導孩子多做一些練習,以使孩子更加健康快速地成長。

幼兒園的表現直接反映了家庭教育:

案例2

小明和小剛也剛開始上幼兒園,他們是同學。

小明在幼兒園,只要他的需求得不到滿足,他都會像鬧天宮一樣,即使他的一些要求很不合理。

小剛則相反,表現得很膽怯,有什麼想法也不敢表達。

但是他們兩個在家裡都非常相似,都像幼兒園裡的小明:必須滿足所有要求,否則他們會哭鬧扔東西。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孩子上幼兒園後,除了家庭的養育外,還接受了專業幼兒園教師的教育。但畢竟,父母和家庭環境對孩子的影響更大。

家庭是孩子早期學習與他人相處的最重要環境,與家庭成員互動的方式很大程度上構建了孩子與他人互動的原始模型。

孩子在幼兒園的行為方式通常是家庭行為方式的延伸,在幼兒園中孩子遇到的困難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家庭成員的努力,無論是出於原因還是解決需求的能力。

適應幼兒園,從改變家庭模式開始

從小明身上可以很明顯的看出,他在家庭和幼兒園的行為模式非常相似。

父母非常愛孩子,並希望給予孩子充分的尊重和自由,當孩子哭泣時,父母會很著急,希望儘快讓孩子安靜下來,因此妥協是他們最容易做的事情。

孩子在這種交互模式下的體驗是:「我不需要考慮別人的感受」「我的哭鬧是有用的」「我不知道還能怎麼辦」「家裡我說了算」。

過度寵溺孩子,會使孩子認為自己是家庭中的最高地位,不僅使家庭秩序混亂,而且孩子的內心也會混亂。

小剛和小明之間的區別是,他認識到家外的環境與家很不一樣,他知道在家的方式在外面是行不通的,但是他不知道還有什麼方式。

因此,如果你想讓孩子在外面尊重他人,則必須首先學會在家裡受到尊重和尊重他人。

如果想要孩子學會控制外界的情緒和壓力行為,則必須在家中向父母學習,更重要的是,孩子要先在家中能做到。

這些能力的獲得會成為孩子成長的空間。

相關焦點

  • 哈佛研究:3歲上幼兒園和4歲上幼兒園的孩子,長大後差距很大!
    哈佛大學曾經做過相關的研究調查,最後發現3歲到4歲雖然只相差1歲,但對他們的成長是有很大影響的,甚至會影響一生,那麼,孩子3歲與4歲,在上幼兒園時有多不同呢?孩子什麼時候去幼兒園最合適?著名教育家陳鶴琴說過:幼兒園的重要是要讓兒童養成良好的行為和生活習慣。
  • 幾歲決定孩子一生? 育兒書讓年輕媽媽犯暈
    如今各種育兒書暢銷,80後媽媽陳果家裡以「成長關鍵期」為賣點的就有近10本,她不知道該聽誰的  養兒一百歲,常憂九十九。為了養育好孩子,父母們花費了不少心思。可如今,眾多暢銷的育兒書籍和各種早教班、補習班,讓年輕的爸爸媽媽們眼花繚亂。到底該聽誰的?到底哪種比較好?  其實,專家說,每個孩子都是特別的,育兒方法需要在實踐中靈活掌握。
  • 「幼兒園冷暴力」正悄然蔓延,孩子無法承受厭學,家長卻不知為何
    很多家長忙於工作,疲於照顧自己的孩子。在孩子剛滿三歲的時候就送去幼兒園照顧,甚至有些家長在孩子3歲之前也早早把孩子送去了託兒所,以社會照顧來代替家庭照顧。這種做法無可厚非,卻可能對孩子的心理產生不可逆轉的影響。孩子在幼兒園的生活環境中,有了自己的生活圈子,也可能受到校園欺凌。寶寶有壓力,家長卻蒙在鼓裡,毫無察覺。
  • 女子9年育兒經走紅:拒幼兒園每晚陪打遊戲(圖)
    拒絕奧數、挑選作業少的學校、從不上輔導班、每天陪兒子打遊戲……網名為「番茄媽媽」的她選擇了一條和 「贏在起跑線」截然不同的教育之路,注重培養兒子小番茄的情商、快樂能力和抗挫折能力。眼下,「番茄媽媽」的博客點擊率超過百萬,谷歌搜索詞條達到3000萬,她的走紅也折射了許多年輕父母對育兒理念的思考反省。
  • 孩子幾歲上幼兒園合適?不管3歲還是4歲,這幾個方面要考慮
    孩子不管幾歲上幼兒園,這幾個方面要考慮到1、孩子的心性是否適合幼兒園生活當下孩子的教育問題十分重要,幾乎每個家庭都特別重視家庭教育,甚至有些父母在懷孕時候就為孩子規劃好了今後的發展方向。但是孩子出生後,也應根據家庭教育的影響以及自身心智的發育程度不同,及時幫助孩子調整賽道。
  • 父母急壞了!孩子三歲依然不會說話,稍有不滿就尖叫
    直到幼兒園面談時,老師說孩子的語言能力太過低下,不足以接受學校的教育,建議父母先把孩子的問題解決一部分後再入園。 在矯正師的建議下,孩子先是接受了醫院的檢查,結果顯示寶貝的語言能力只有21個月左右,社會適應能力也只有24個月的水平,屬於典型的發育遲緩。機構提供的語言測試也表明孩子的語言能力和20個月齡的孩子差不多,語言發育遲緩症狀明顯,需要馬上開始矯正。
  • 為啥越有錢的父母越容易生女兒?不是封建迷信,是有科學道理的
    沒過多久,劉女士就懷孕了,而且她經常會跟老公在小區裡面散步。當鄰居看到劉女士懷孕之後,紛紛送來祝福,希望劉女士能夠生一個兒子。可是沒有想到,劉女士卻說希望自己生一個女兒。這一點真是出乎了大家的意料,後來,劉女士果真生了一個漂亮可愛的女兒。之後,又有好幾戶家庭也是這樣的結果,導致很多人都覺得很詫異,為什麼這些有錢的父母都生不出來兒子呢?
  • 家長送女兒去幼兒園前,需要注意這些事,否則孩子容易被孤立
    上幼兒園是孩子第一次脫離父母的懷抱,進入集體生活的契機。相比於生活在父母呵護備至的溫室中,孩子學會與世界的各個集體一起生活,才是最為重要的。當然,除了孩子要付出努力之外,孩子的父母也應該要付出相應的努力。李女士看過很多幼師虐待孩子的新聞,一直以來都很擔心自己的孩子會受到傷害。前幾天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之下,李女士得知自己的小孩確確實實受到了老師的排擠。
  • 孩子頭頂上「旋」越多,有什麼特殊含義?拋開迷信還有科學依據
    孩子一定會特別擰而且容易惹是生非,加上孩子小本來就比較淘氣,更是讓奶奶堅定了自己的想法,為此將孫子剃光了頭,瞞著孩子的父母要給孩子送到寺廟裡出家磨磨性子。孩子頭上的是否真的能夠斷定孩子的性格,又有什麼科學依據能夠證明孩子頭上的「旋」跟智力發育有沒有密切關聯呢?
  • 「慢半拍」寶寶上幼兒園,第一天不哭第二天哭,如何適應幼兒園?
    兒子突然這樣一鬧,方玲心裡還挺難受的,但孩子交代過孩子幾點來接,然後就頭也不回的轉身離開了。哭了兩天也就適應了,再送去幼兒園,又是沒心沒肺的樣子,盼著跟小朋友一起玩,而且還嘴甜的會哄老師開心,幼兒園的小日子過的相當滋潤了。「小豆丁」上幼兒園,不僅僅是對孩子的考驗,也是對家長的一種考驗。
  • 孩子出生的時辰不好,婆婆責怪兒媳?科學育兒才是王道
    一、瓜熟自然蒂落,孩子的生辰就是良辰吉日腦科學家洪蘭教授在《三分天註定,七分靠教育》書中講道:科學上來說,並沒有哪一天才是良辰吉日,孩子只要平安健康地出生,她的生日就是良辰吉日。瓜熟蒂落,是自然規律,也是生命之規律。我們的幹涉和自以為是,只會給孩子帶來傷害。洪蘭教授曾經做過一個研究,讓學生去收集醫院的死亡率。
  • 孩子上幼兒園後有這4個表現,是情商高的表現,父母就偷著樂吧
    尤其到了上幼兒園的階段更是讓人心力憔悴。但是高情商的孩子不僅會讓家長安心,也能幫助幼兒園裡的老師分擔一些任務,同時還能安撫其他同學的情緒。這樣的孩子在集體當中發揮著穩定局面的作用,在班級裡起著潤滑劑的作用。孩子上幼兒園後有這4個表現,暗示情商高,父母就偷著樂吧1、善於傾聽他人建議在上幼兒園的時候,老師通常會組織各類團體活動。
  • 孩子幾歲上幼兒園合適?和3歲相比,4歲上學有這些優勢
    估計家長對孩子三四歲上幼兒園有著不同意見,一些父母想他們的孩子贏在起跑線上,選擇會比別人更早開始邁入校園。然而,一些家長不同意這種觀點,他們認為三歲的孩子在生理和心理上都還很不成熟,基本上什麼都不知道,讓他們上幼兒園有什麼用?那麼,哪一個更有說服力呢?楊女士最近很鬱悶,因為三歲的兒子被幼兒園退學了。
  • 該上幼兒園了,媽媽的準備工作_幼兒入園_教育_太平洋親子網
    該上幼兒園了,媽媽的準備工作2008-06-02 09:05 作者:佚名 來源: 錄入:liuziqi   收藏本文導讀:上幼兒園是孩子從家庭生活走向社會集體生活的第一步,也是孩子適應社會的關鍵一步。
  • 養廢一個孩子,要他「聽話」就夠了!家庭教育中這5種現象最坑娃
    家庭教育的終身性,可以幫助家長持續的觀察孩子的優缺點,適時進行教育,長此以往,有助於培養孩子良好的人格魅力。家庭教育是為孩子打好生命的底色。孩子的健康成長,離不開家庭教育,家庭教育也受到了越來越多的家長的重視。家庭教育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良好的家庭教育造就傑出的人才,錯誤的家庭教育則可能把孩子帶向毀滅。比如,目前中國式家庭教育中常見的5種現象,絕對是「坑娃」沒商量!
  • 剛上幼兒園一個月,老師天天讓我帶孩子去測智商......
    結果可以判斷孩子的發展是否屬於正常水平,也可以清楚地知道孩子的內在優勢及相對弱點,幫助家長和老師更好地引導孩子健康成長。經過專業評估,樂樂除了在語言方面略遲緩外,其他方面都很正常。剛放下心來的閨蜜又疑惑:那樂樂為什麼會在幼兒園有異常表現呢?
  • 孩子幼兒園遭欺負,父母該如何應對?4個妙招搞定「幼兒園暴力」
    寶寶在沒有上學之前,在家裡受到父母的百般愛護,但是這種情況在孩子進入幼兒園後就不同了,上學以後孩子首次踏入一個"小社會"裡,那裡有其他小朋友,面臨著不同的人際關係,如果寶寶在幼兒園裡被小朋友欺負了怎麼辦?細心的寶媽一定不會忽略這個問題,尤其對於比較內向的孩子來說,在幼兒園裡被人欺負的可能性還是很大的。
  • 父母控制欲過強,孩子早已「精神死亡」
    鹿小鹿【家庭教育】好文推薦關注集鹿親子給孩子「玩學遊」一站式服務作者|星子來源於積木育兒(ID:jingguanyuer)本文閱讀時間:8分鐘1前段時間,小區裡發生了一件大事——一名三年級的小男孩,離家出走了。
  • 孩子幾歲適合上幼兒園?太早太遲都不好,這才是最佳年齡
    每到幼兒園快要開學時,不少家長就開始發愁,到底要不要送孩子去幼兒園?這確實令人頭疼。因為家長擔心孩子不能適應幼兒園的生活,也怕在幼兒園時被人欺負,又沒有父母陪在身邊,到時孩子會多麼無助,要是不送去幼兒園,可能起步都比別人晚,而且老一輩的人帶孩子也不放心,真是挺令人糾結的。
  • 孩子最大的福氣,是父母給的安全感
    現在有許多俗稱的「假日父母」,即父母平常都將孩子託付給保姆或是長輩照顧,自己則因為工作應酬而很少陪伴孩子,甚至不接孩子回家,孩子難得與父母見上一面。而對於孩子來說,爸爸媽媽就像是玩伴一樣重要。缺少了父母的陪伴,安全感自然也就無從建立或培養了,他們需要親情,需要心理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