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你的孩子還很小,但總有一天他會去幼兒園,然後接受一系列的課堂和社會教育。
在孩子轉變角色的過程中,父母們會發現孩子有各種不適應,會遇到各種問題。
接下來,讓我們談談幼兒園的孩子可能會遇到的問題。
幼兒園與家庭環境的區別:
案例1
樂樂已經上了兩個月的幼兒園,並且與其他孩子和老師保持著很好的關係。
但是,當他有任何需求時,他常常只是急著用手指指著,卻不知道該如何告訴老師。
如果老師的幫助不是他真正需要的,他會很容易生氣,這是樂樂的煩惱。
父母也擔心樂樂在幼兒園得不到很好的照顧,想知道再等六個月再上幼兒園是否更好,這是父母的煩惱。
嬰兒確實需要細心的照顧,但是當孩子去到幼兒園時,他們就具有更多的能力和潛力。
這時,如果父母過於精細地照顧孩子,將會延緩孩子的成長。
就像樂樂一樣,因為他的家人非常了解他,並且會盡力而為,所以父母在樂樂清楚表達自己的需求之前,常常會迅速理解並幫助滿足樂樂的需求。
這樣,樂樂很難練習表達他的需求的能力,並且語言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也很缺乏。
在一定程度上,他失去了成長的空間。
在幼兒園,一位老師同時照顧多個孩子,沒有辦法給予過多的照顧。
相反,這為兒童的成長提供了足夠的空間,許多孩子在幼兒園學到了更多的自我管理技能。
對於樂樂來說,由於父母的照顧比其他家庭要精細得多,因此父母實際上是為樂樂建立了一個過高的臺階,樂樂無法依靠自己的力量站上去。
父母如何改變照顧孩子的方式?
父母需要在樂樂面臨的大步驟之前建立很多小步驟,以幫助他更好地適應。
1、讓孩子體驗他的需求,父母多一些等待,給孩子足夠的時間來闡明他的需求
例如,讓孩子感到自己餓了之後,會清楚地知道他要吃飯了,而不是父母主動餵孩子。
2、引導孩子用簡單的語言表達他的需求
父母學會假傻,讓孩子用簡單的語言表達他的需求。
例如,當一個孩子指向一個蘋果時,父母問:
「你讓我看什麼東西?」
「蘋果」
「哦,你是說蘋果呀,蘋果怎麼啦?」
「我要吃蘋果」
「哦,你原來是想告訴我,你想吃蘋果呀」
3、讓孩子學會表達間接需求
在上一步中,孩子僅表達了直接需求,而沒有表達對需要他人間接幫助的需求。
「哦,你要我幫你拿蘋果,是嗎?」
「是」
「那我知道了,我幫你拿,你下次直接說,媽媽,請幫我拿蘋果,我會知道的。」
通過這種方式,孩子可以說出一些較複雜的語言句子,並且更加了解自己對他人的需求,慢慢也就學會了如何尋求幫助。
4、讓孩子進一步擴大溝通圈
當滿足需求需要幾個步驟,甚至在有需要解決的困難時,引導孩子思考方法並表達這些步驟。
「家裡沒有蘋果,怎麼辦?」
「媽媽,去買」
「媽媽現在要煮飯,沒有辦法買」
「爸爸買」
「對哦,爸爸下班後可以買,但是我怎麼告訴爸爸?」
「媽媽給爸爸打電話」
「寶寶要媽媽打電話給爸爸,並告訴爸爸在下班的路上給你買蘋果,對嗎?」
父母偶爾要會裝傻,有時候父母聰明地裝傻,孩子才有變聰明的空間。
但父母裝傻也要明白孩子當前處於哪個臺階上,然後就只裝傻到孩子登上下一個臺階,直到孩子在下一步穩定下來,然後開始指導下一步,這樣逐步地,孩子就可以更好地適應幼兒園的環境,遇到困難,使孩子能夠在解決困難的同時成長。
父母需要克制自己及時為孩子解決問題的衝動,並引導孩子多做一些練習,以使孩子更加健康快速地成長。
幼兒園的表現直接反映了家庭教育:
案例2
小明和小剛也剛開始上幼兒園,他們是同學。
小明在幼兒園,只要他的需求得不到滿足,他都會像鬧天宮一樣,即使他的一些要求很不合理。
小剛則相反,表現得很膽怯,有什麼想法也不敢表達。
但是他們兩個在家裡都非常相似,都像幼兒園裡的小明:必須滿足所有要求,否則他們會哭鬧扔東西。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孩子上幼兒園後,除了家庭的養育外,還接受了專業幼兒園教師的教育。但畢竟,父母和家庭環境對孩子的影響更大。
家庭是孩子早期學習與他人相處的最重要環境,與家庭成員互動的方式很大程度上構建了孩子與他人互動的原始模型。
孩子在幼兒園的行為方式通常是家庭行為方式的延伸,在幼兒園中孩子遇到的困難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家庭成員的努力,無論是出於原因還是解決需求的能力。
適應幼兒園,從改變家庭模式開始
從小明身上可以很明顯的看出,他在家庭和幼兒園的行為模式非常相似。
父母非常愛孩子,並希望給予孩子充分的尊重和自由,當孩子哭泣時,父母會很著急,希望儘快讓孩子安靜下來,因此妥協是他們最容易做的事情。
孩子在這種交互模式下的體驗是:「我不需要考慮別人的感受」「我的哭鬧是有用的」「我不知道還能怎麼辦」「家裡我說了算」。
過度寵溺孩子,會使孩子認為自己是家庭中的最高地位,不僅使家庭秩序混亂,而且孩子的內心也會混亂。
小剛和小明之間的區別是,他認識到家外的環境與家很不一樣,他知道在家的方式在外面是行不通的,但是他不知道還有什麼方式。
因此,如果你想讓孩子在外面尊重他人,則必須首先學會在家裡受到尊重和尊重他人。
如果想要孩子學會控制外界的情緒和壓力行為,則必須在家中向父母學習,更重要的是,孩子要先在家中能做到。
這些能力的獲得會成為孩子成長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