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趕時髦愛動腦!這位嶽陽籍中國工程院院士最大的愛好是創新

2021-01-10 嶽陽日報客戶端

創新是他最大的愛好

——記嶽陽籍中國工程院院士馬克儉

圖為馬克儉院士。

□凌 輝

馬克儉,中國工程院院士,從事結構工程教學、科研50年,在「教學、科研、生產三結合」和「用高新技術和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方面作出了貢獻,在建築結構科學領域有較大創新與發展,並將十多項研究成果應用於實際工程項目,取得了良好的社會與經濟效益。

苦難磨鍊了他發奮圖強的意志

1934年12月22日,馬克儉出生於嶽陽縣新開鎮古港村馬家垸。父親馬恕,從黃埔軍校畢業後即投身國民黨部隊,輾轉各地。抗日戰爭爆發後,1940年,馬克儉跟外婆逃難到桂林,時年僅6歲。生活極端困難,小時候的馬克儉當過報童,進過孤兒院。受盡顛沛流離的痛苦。但苦難是一塊磨刀石,磨鍊了他從小吃苦耐勞立志奮發圖強的品格。他轉輾到達貴陽,恰逢當時的貴陽一中招生,他便參加考試被錄取,在貴陽一中初中部苦讀3年。初中畢業後,他回到嶽陽老家,在嶽陽市一中高中畢業。

馬克儉想報考清華大學,一位老師對他說:「新中國百廢待興,建築領域急需人才。」建議他學習建築。最終,馬克儉以優異成績考入中南土木建築工程學院(現湖南大學土木系)。1958年大學畢業時獲學士學位。當年馬克儉這一批學有專長的大學生成了搶手貨。學校號召大家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別人問他:「貴陽你去嗎?」他斬釘截鐵地說了聲:「去!」有人帶頭就有人響應,於是全校30多名畢業生去了貴州。

1959年至1961年馬克儉在浙江大學進修鋼結構與彈性力學。他夜以繼日,廣泛涉獵,努力充電。回到貴州大學後,他50多年如一日,紮根貴州,辛勤耕耘,堅持「教學、科研、生產三結合」「用高新技術和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作出了新貢獻,特別是在建築結構科學領域有較大創新與發展。並將十多項研究成果應用於實際工程項目,取得了良好的社會與經濟效益。

把科研成果轉化為創新工程

馬克儉院士十分注重科研成果的轉化和在工程中的實際應用,努力把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他的理念是:搞科學研究不能停留在書本上、論文上,而是要把成果轉化為扎紮實實的生產力,這才是科學研究的根本目的和真正樂趣。

馬克儉認為,人的創造天賦像火花,可以熄滅,也可以絢爛燃燒,而迸發出科學之光的方法只有一個,就是勞動,勞動,再勞動。他說:「勤奮和創新是成功的秘訣。」除了必要的學術活動,他的時間基本上是在自己的空間結構研究所度過的。研究所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周六照常上班,可他自己星期天也很少休息。

功夫不負有心人。1985年,馬克儉的成果首次應用於貴陽市花溪區一所療養院的食堂修建工程中。從那以後,他的作品一個接一個:東北最大的超市「長春歐亞商場」、成都新世紀國際會展中心展覽館、貴陽最高的超高層五星級凱賓斯基酒店、貴陽世貿廣場、大十字環形人行天橋、青海省西寧市勞動大廈、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庫爾勒市國際購物中心,從北到南從東到西,他的創新成果頻頻運用到各地的高樓大廈上。1985-2007年,在貴州、四川、廣東、廣西、湖南、安徽、青海、新疆、吉林、河南、上海、深圳等10餘個省(區、市),他的新型空間結構體系在實際建築工程中運用達100多萬平方米,節約建設資金上億元。

「當選院士既是榮譽更是責任。」馬克儉說,「院士只是科技工作者隊伍中的普通一員,沒有任何特權,今後自己更要承擔起促進科技創新的重任,踏踏實實地回報人民。」

年逾古稀的他,工作起來卻不輸給年輕的弟子。兢兢業業的專業精神潛移默化影響了他的研究生,很多學生畢業後仍然保持著周末加班的習慣,從他那裡,學生們學到的不僅僅是知識,更是勤奮、嚴謹的工作態度。

創新就是他最大的愛好

談起創新,年屆86歲的馬克儉院士精神抖擻,兩眼放光,激動地說「我這個人,最大的愛好就是喜歡動腦子,喜歡摸索新的東西。」他不斷挑戰傳統觀念、創造全新的空間結構技術,這已經成為他的酷愛。

如何創新技術,馬克儉有自己的想法,他說:「創新不是趕時髦湊熱鬧,只有結合本地實際,才是真正有用的創新。」

面對國內外建築業新興科技,馬克儉既注意吸收又不盲從。2003年底,應邀參加四川省重點工程「成都新世紀國際會議中心」大跨度鋼結構工程投標時,他所領導的科研團隊經過周密論證,放棄了呼聲正高的日本某大學開發的張弦梁結構專利技術,而採用該省省長基金項目「大跨度下弦管內預應力空間管桁架結構」參加競標。國內設計大師、權威專家組成的技術評定組最後評定,馬克儉團隊提出的方案排名第一,一舉中標,2005年該工程建成使用。

馬克儉院士已有30多項成果直接轉化為創新工程,先後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三等獎1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一等獎2項、二等獎3項、三等獎5項,國家發明與實用新型專利59項,國家發明展覽會金牌2項,全國創造發明競賽一、二等獎各1項;出版專著四部,發表論文100餘篇。他以「教學、科研、生產三結合」方式,培養博士3名、碩士24名;他獲得全國勞動模範稱號及全國「五一」勞動獎章一次、貴州省勞動模範稱號及全省「五一」勞動獎章兩次,並成為首批全省勘察設計大師和全省榮譽核心專家。

「當選院士既是榮譽更是責任。」馬克儉教授在慶祝會上說,「院士只是科技工作者隊伍中的普通一員,沒有任何特權,今後自己更要承擔起促進科技創新的重任,踏踏實實地回報人民。」

相關焦點

  • 中國工程院劉經南院士來天心經開區調研
    中國工程院劉經南院士來天心經開區調研 2020-03-18 21:0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關於推選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候選人的通知
    二、推選名額和渠道學會各分支機構、團體會員單位和省級測繪(地理信息)學會均可向學會提名中國科學院院士候選人和中國工程院院士候選人,提名名額不作限制,但應該嚴格堅持標準,寧缺毋濫。提名院士候選人不受理本人申請。根據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有關規定,同一院士候選人可同時通過院士推薦(提名)和中國科協組織學術團體推薦(提名)。
  • 中國工程院2019年新院士名單公布!共增選75位院士和29位外籍院士
    2019年,中國工程院開展了第14次院士增選和第13次外籍院士增選,共選舉產生75位院士和29位外籍院士。22日,中國工程院公布了2019年院士增選結果。在新當選的75位工程院院士中,來自機械與運載工程學部10人,信息與電子工程學部9人,化工、冶金與材料工程學部9人,能源與礦業工程學部9人,土木、水利與建築工程學部8人,環境與輕紡工程學部7人,農業學部7人,醫藥衛生學部10人,工程管理學部6人。此外,還選舉產生來自挪威、美國、加拿大、日本、俄羅斯等國家的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29人。
  • 中國工程院院士、北鬥二號系統星座方案主要設計者許其鳳逝世
    IT之家7月4日消息 據中國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微信公眾號消息,中國工程院院士,我國衛星大地測量及導航定位專家、北鬥二號系統星座方案的主要設計者許其鳳,因病醫治無效,於7月2日在北京逝世。
  • 中美英三國工程院共同舉辦第二屆全球重大挑戰論壇
    中新網北京9月15日電 (記者 張素)由中國工程院、美國國家工程院和英國皇家工程院共同舉辦的第二屆全球重大挑戰論壇15日在北京會議中心隆重開幕。
  • 一個甲子的初心堅守——記我國著名旱地農業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今年87歲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山侖,長期從事黃土高原土壤侵蝕與旱地農業研究,至今仍堅持開展多項科研與顧問諮詢工作,孜孜不倦地踐行著一名老共產黨員的初心與堅守。近日,在夏糧入倉、秋糧播種之際,記者來到了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深入了解這位有著67年黨齡、和新中國一同成長起來的農業科學家不忘初心、跋涉於農業科研道路上的風雨故事。
  • 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12月19日表示...
    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12月19日表示,新冠病毒的環境傳播是新出現的課題,需要科學家尋找規律並研究預防措施。鍾南山院士稱,國內疫情防控面臨兩大風險,一是境外輸入,二是新冠病毒通過環境進行傳播。鍾南山說道:「新冠病毒原來是人傳人,現在出現了一個新的課題,環境傳人。」日前,中國疾控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吳尊友,在全球疫情嚴峻的大環境下,如果零星病例發生,是常態化防控下的正常現象。
  • 高山安可仰徒此挹清芬——記浙江大學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李蘭娟
    ——題記5月30日是第四個全國科技工作者日,那天,李蘭娟獲得「全國創新爭先獎」,相關新聞報導引來很多網友點讚、留言、熱議。因為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身先士卒、成就卓越,李蘭娟的名字響徹神州,人人皆知抗疫「女神」李蘭娟院士。但對浙江大學的醫學生來說,她依然是那個在課堂上誨人不倦、指引他們奔向人類健康共同體的「李奶奶」。
  • 習近平「甲午之年」提「創新」
    2014年6月9日,中國科學院第十七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開幕。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出席會議並發表重要講話。今年是甲午年。甲午,對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具有特殊的含義,在我國近代史上也具有特殊的含義。今天,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實現這個目標。而要實現這個目標,我們就必須堅定不移貫徹科教興國戰略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堅定不移走科技強國之路。
  • 「當代大禹」鄭守仁院士逝世
    據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官網消息,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中國工程院院士,三峽水利樞紐工程設計總工程師,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原總工程師、黨組成員、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科學技術委員會主任委員鄭守仁同志,因病醫治無效,於2020年7月24日在武漢逝世,享年81歲。
  • 智眼看5G丨對話新加坡工程院院士、佳都科技高級副總裁李德紘:5G...
    新加坡工程院院士、佳都科技高級副總裁兼全球智能技術研究院院長李德紘將出席論壇並作重要分享。在5G商用的浪潮中,智慧交通是被寄予厚望的領域之一。而對於新加坡工程院院士、佳都科技高級副總裁兼全球智能技術研究院院長李德紘來說,自其身交通、城市設計、人工智慧的專業背景,更讓他對5G多了一份期待。
  • 新聞背景:院士制度源於歐洲 1948年產生首批院士
    20世紀初,「科學」「科學家」「科學院」等科學新名詞開始出現在中國報刊上。1928年國民政府成立中央研究院,1946年決定建立院士制度,1948年第一批院士產生,共81人。新中國成立後,中國科學院醞釀建立學部制。1954年,中國科學院開始籌備建立物理學數學化學部、生物學地學部、技術科學部和哲學社會科學部,其中自然科學方面共推選出172名科學家為學部委員。
  • 7月已有3位院士逝世,2020年共和國已送別21位院士
    1987年分離到第一個中國的HIV-1毒株。建立了HIV的快速診斷方法。發現一些中草藥有較高的抑制HIV複製的作用。1993年當選為俄羅斯醫學科學院外籍院士。7月以來,共和國已有3位院士駕鶴西去,而在2020年,共和國已送別21位兩院院士。
  • 習近平「甲午之年」提「創新」:決定民族前途命運
    「我國科技發展的方向就是創新、創新、再創新。」「把創新驅動的新引擎全速發動起來。」……2014年6月9日,習近平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七次院士大會和中國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會開幕會上強調,科技實力決定著世界政治經濟力量對比的變化,也決定著各國各民族的前途命運。 同為「甲午」,兩種命運。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起點,習近平為何再次強調科技創新,這折射了怎樣的深意?
  • 宜賓:以創新基因展騰飛之翼
    這裡是10多個院士專家工作站和科研院所的主陣地,知識、智慧、創意互相激蕩碰撞。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創新基因,正是宜賓近年來延展城市「脊梁」的動能——左邊大學城,為高質量發展培養人才;右邊科創城,讓新興產業實現創新突破。這片36平方公裡的土地上,「雙城」交融、共同裂變,展開一場以產教融合、科技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的有效實踐。
  • 6名院士300名專家,他們在南沙共同探討了一個大課題
    昨日,首屆中國人類表型組大會暨中國生物物理學會表型組學分會第一屆年會在廣州南沙拉開帷幕。 中國科學院院士金力、中國工程院士王辰、中國科學院院士徐濤等3位協作組共同組長擔任本次大會共同主席。
  • 工程院院士袁隆平90大壽:9層生日蛋糕上植水稻
    只要上午9時30分左右,接到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到辦公室上班後打來的第一通電話,他便會「心頭一緊」:自己照看的那塊水稻試驗田,應該又「壞事」了。 這不,近日連續兩天,在相隔整整24小時的上午「9時30多分」,他都收到了袁隆平的「問責」電話。 「8月9日,袁隆平院士就滿90歲了。但加盟『90後』的他,沒覺得自己應該休息。雜交水稻真的浸入他的血液裡,是他的命根子,他的魂。」
  • 十二星座裡,最漂亮、最新潮、最趕時髦的三大星座女
    十二星座裡,最漂亮、最新潮、最趕時髦的三大星座女雙子座一提到新潮、時髦這類關鍵期,必須要想到雙子座人了!最主要是他們特別會趕時髦,哪怕很多東西看起來不夠美觀,只要符合當下的潮流趨勢也樂於接受。雙子座人有著一定的審美能力,能夠及時的獲取到當下流行什麼。總而言之,雙子座人天生就愛趕時髦,而且不同的時間段年齡段都讓他們對時尚潮流都有著不一樣的追求。或許就是因為他們愛追逐時髦的個性,才會在他們身上時刻都能看到時尚的因素。
  • ISICDM 2020:中外院士齊聚、五大主題論壇,疫情難擋這場理工醫跨...
    本次研討會由國際數字醫學會主辦,東北大學和中國醫科大學聯合承辦。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董家鴻為大會名譽主席,中國工程院院士東北大學唐立新教授、中國醫科大學王振寧教授、芝加哥大學潘曉川教授為大會主席,東北大學楊金柱教授、中國醫科大學腫瘤醫院(遼寧省腫瘤醫院)羅婭紅教授、北京郵電大學楊輝華教授為程序主席。
  • 貝尼特斯:中國球員最大問題是球員得多動腦踢球 中國足球有潛力
    近日,大連人主帥貝尼特斯在個人網站上發文總結這一「特殊」的賽季,表揚了球員和團隊,談到了中超和英超的區別,並表示讓中國球員動腦踢球是最大的問題。貝尼特斯表示:「我花了一些時間來思考這個特殊的賽季。首先,我要讚揚球隊每個人的辛勤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