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是他最大的愛好
——記嶽陽籍中國工程院院士馬克儉
圖為馬克儉院士。
□凌 輝
馬克儉,中國工程院院士,從事結構工程教學、科研50年,在「教學、科研、生產三結合」和「用高新技術和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方面作出了貢獻,在建築結構科學領域有較大創新與發展,並將十多項研究成果應用於實際工程項目,取得了良好的社會與經濟效益。
苦難磨鍊了他發奮圖強的意志
1934年12月22日,馬克儉出生於嶽陽縣新開鎮古港村馬家垸。父親馬恕,從黃埔軍校畢業後即投身國民黨部隊,輾轉各地。抗日戰爭爆發後,1940年,馬克儉跟外婆逃難到桂林,時年僅6歲。生活極端困難,小時候的馬克儉當過報童,進過孤兒院。受盡顛沛流離的痛苦。但苦難是一塊磨刀石,磨鍊了他從小吃苦耐勞立志奮發圖強的品格。他轉輾到達貴陽,恰逢當時的貴陽一中招生,他便參加考試被錄取,在貴陽一中初中部苦讀3年。初中畢業後,他回到嶽陽老家,在嶽陽市一中高中畢業。
馬克儉想報考清華大學,一位老師對他說:「新中國百廢待興,建築領域急需人才。」建議他學習建築。最終,馬克儉以優異成績考入中南土木建築工程學院(現湖南大學土木系)。1958年大學畢業時獲學士學位。當年馬克儉這一批學有專長的大學生成了搶手貨。學校號召大家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別人問他:「貴陽你去嗎?」他斬釘截鐵地說了聲:「去!」有人帶頭就有人響應,於是全校30多名畢業生去了貴州。
1959年至1961年馬克儉在浙江大學進修鋼結構與彈性力學。他夜以繼日,廣泛涉獵,努力充電。回到貴州大學後,他50多年如一日,紮根貴州,辛勤耕耘,堅持「教學、科研、生產三結合」「用高新技術和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作出了新貢獻,特別是在建築結構科學領域有較大創新與發展。並將十多項研究成果應用於實際工程項目,取得了良好的社會與經濟效益。
把科研成果轉化為創新工程
馬克儉院士十分注重科研成果的轉化和在工程中的實際應用,努力把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他的理念是:搞科學研究不能停留在書本上、論文上,而是要把成果轉化為扎紮實實的生產力,這才是科學研究的根本目的和真正樂趣。
馬克儉認為,人的創造天賦像火花,可以熄滅,也可以絢爛燃燒,而迸發出科學之光的方法只有一個,就是勞動,勞動,再勞動。他說:「勤奮和創新是成功的秘訣。」除了必要的學術活動,他的時間基本上是在自己的空間結構研究所度過的。研究所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周六照常上班,可他自己星期天也很少休息。
功夫不負有心人。1985年,馬克儉的成果首次應用於貴陽市花溪區一所療養院的食堂修建工程中。從那以後,他的作品一個接一個:東北最大的超市「長春歐亞商場」、成都新世紀國際會展中心展覽館、貴陽最高的超高層五星級凱賓斯基酒店、貴陽世貿廣場、大十字環形人行天橋、青海省西寧市勞動大廈、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庫爾勒市國際購物中心,從北到南從東到西,他的創新成果頻頻運用到各地的高樓大廈上。1985-2007年,在貴州、四川、廣東、廣西、湖南、安徽、青海、新疆、吉林、河南、上海、深圳等10餘個省(區、市),他的新型空間結構體系在實際建築工程中運用達100多萬平方米,節約建設資金上億元。
「當選院士既是榮譽更是責任。」馬克儉說,「院士只是科技工作者隊伍中的普通一員,沒有任何特權,今後自己更要承擔起促進科技創新的重任,踏踏實實地回報人民。」
年逾古稀的他,工作起來卻不輸給年輕的弟子。兢兢業業的專業精神潛移默化影響了他的研究生,很多學生畢業後仍然保持著周末加班的習慣,從他那裡,學生們學到的不僅僅是知識,更是勤奮、嚴謹的工作態度。
創新就是他最大的愛好
談起創新,年屆86歲的馬克儉院士精神抖擻,兩眼放光,激動地說「我這個人,最大的愛好就是喜歡動腦子,喜歡摸索新的東西。」他不斷挑戰傳統觀念、創造全新的空間結構技術,這已經成為他的酷愛。
如何創新技術,馬克儉有自己的想法,他說:「創新不是趕時髦湊熱鬧,只有結合本地實際,才是真正有用的創新。」
面對國內外建築業新興科技,馬克儉既注意吸收又不盲從。2003年底,應邀參加四川省重點工程「成都新世紀國際會議中心」大跨度鋼結構工程投標時,他所領導的科研團隊經過周密論證,放棄了呼聲正高的日本某大學開發的張弦梁結構專利技術,而採用該省省長基金項目「大跨度下弦管內預應力空間管桁架結構」參加競標。國內設計大師、權威專家組成的技術評定組最後評定,馬克儉團隊提出的方案排名第一,一舉中標,2005年該工程建成使用。
馬克儉院士已有30多項成果直接轉化為創新工程,先後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三等獎1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一等獎2項、二等獎3項、三等獎5項,國家發明與實用新型專利59項,國家發明展覽會金牌2項,全國創造發明競賽一、二等獎各1項;出版專著四部,發表論文100餘篇。他以「教學、科研、生產三結合」方式,培養博士3名、碩士24名;他獲得全國勞動模範稱號及全國「五一」勞動獎章一次、貴州省勞動模範稱號及全省「五一」勞動獎章兩次,並成為首批全省勘察設計大師和全省榮譽核心專家。
「當選院士既是榮譽更是責任。」馬克儉教授在慶祝會上說,「院士只是科技工作者隊伍中的普通一員,沒有任何特權,今後自己更要承擔起促進科技創新的重任,踏踏實實地回報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