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蘭州5月31日電 (記者 魏建軍 李亞龍)「根藝活,是農耕文化的延伸,把這種祖輩留下來的財富傳承下去。」甘肅天水市民間崖木雕刻藝人周治紅說,如今,好多老一輩的根藝人都不在世了,他能做的,就是和同行一起,薪火傳承。
圖為周治紅給作品「拋光」。 魏建軍 攝
從小受做木工活的父親影響,周治紅熱衷於把玩各種根雕。兒時,他經常去河邊山坡上尋找枯木樹根,每到發洪水,過後到處是從上遊衝下來的枯根樹樁。「啥木都有,且形狀不一,特別興奮。」
每次,周治紅都將這些「寶貝」帶回家裡,與老人們一起構思及加工,變成一件件栩栩如生的根雕作品。印象中,他家裡到處擺放著各種造型根雕的「動物世界」。
在天水深山裡,生長在懸崖峭壁上的柏樹,人們俗稱崖柏。民間藝人從海拔一兩千米的絕壁上採集崖柏,然後經過精心雕琢,變成雅俗共賞的藝術品。不過,「我們並非搞破壞,不採『活』的,讓枯木逢春,變廢為寶。」周治紅說。
「幾千米的懸崖,現在想想都後怕。」作為曾經的「懸崖採木人」,周治紅回憶,那時,三五人一組,從山背後登頂,固定好繩子,將採木人緩緩放下懸崖……
圖為周治紅介紹崖木雕刻。 魏建軍 攝
讓他記憶猶新的是,在他上小學五年級時,見到了專門從天水市趕來去他家「尋根」的愛好者。「他們對這些根雕作品愛不釋手,最終選了幾個,給了我們260塊錢。」這次偶然,讓周治紅和父親嘗到了甜頭。
同時,也堅定了他們以根雕為生的信心。「說實話,上學的費用及家裡的很大一部分開支,都是根雕的功勞。」周治紅說。
一次機緣巧合,他遇到了一位搞藝術的老師,在看過他作品後,「全要了」。在這位老師的建議下,1998年,周治紅在西安開了一家根雕店。2013年,他返回家鄉,開辦紅藝軒根藝創作室,從事專業的根雕收藏製做及交流創作等工作。
「要創作屬於老百姓的生活藝術,通俗易懂。」在40多年根藝從業中,周治紅長期摸索形成了鮮明的個人風格和創作技法,他的作品大多以人物、山水、花鳥、魚蟲等象形為主。
周治紅說,崖柏蒼勁、飄逸、扭曲並飄著清香,創作堅持「七八分天成、兩三分人工」,再進行取捨、雕琢、打磨,儘量保持天然程度,達到「天人合一」的最佳美學效果。
甘肅天水曾經的「懸崖採木人」。(資料圖) 受訪者供圖
近些年,周治紅受邀去北京、廣州、西安等地參展交流,也曾多次獲獎,作品被全國各地愛好者收藏。但一路走來,隨著全國枯根資源的匱乏,他發現,根雕從業者也逐年減少。
周治紅坦言,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老百姓環保意識較差,都是「靠山吃山」採藥、打獵等。父輩們為了生計,冒著生命危險懸崖採木,採回來製作一些家具、農具,但也偶爾有人因此墜落懸崖。
如今,「懸崖採木」這種方式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在青山綠水面前,人們也自覺開始保護生態。現在全國基本都「封山」了,「懸崖採木」幾乎也找不到了。「都是在存活貨。」他說,主要收購村裡人們之前採回來囤積下用於燒柴的枯木。
老一輩的「懸崖採木人」一個個離世了,現在山裡挖、採幾乎不可能了。「或許,我們將是曾經有此經歷,並『以木為生』的最後一批根藝人了。」周治紅說,要是哪天資源沒有了,就尋找其它木頭代替崖柏,亦或是「該轉行了。」
「那時候,沒有電動工具,只有一把鋸子、斧子和鑿子。雖然效率沒那麼高,但手工操作木屑掉落的瞬間,散發出的清新木香,總會讓人陶醉。」周治紅回憶,和父親學手藝活的日子,是他最快樂的時光。(完)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