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崖木雕刻藝人:讓「枯木逢春」薪火傳承農耕文化

2020-11-29 中國西藏網

  中新網蘭州5月31日電 (記者 魏建軍 李亞龍)「根藝活,是農耕文化的延伸,把這種祖輩留下來的財富傳承下去。」甘肅天水市民間崖木雕刻藝人周治紅說,如今,好多老一輩的根藝人都不在世了,他能做的,就是和同行一起,薪火傳承。

  圖為周治紅給作品「拋光」。 魏建軍 攝

  從小受做木工活的父親影響,周治紅熱衷於把玩各種根雕。兒時,他經常去河邊山坡上尋找枯木樹根,每到發洪水,過後到處是從上遊衝下來的枯根樹樁。「啥木都有,且形狀不一,特別興奮。」

  每次,周治紅都將這些「寶貝」帶回家裡,與老人們一起構思及加工,變成一件件栩栩如生的根雕作品。印象中,他家裡到處擺放著各種造型根雕的「動物世界」。

  在天水深山裡,生長在懸崖峭壁上的柏樹,人們俗稱崖柏。民間藝人從海拔一兩千米的絕壁上採集崖柏,然後經過精心雕琢,變成雅俗共賞的藝術品。不過,「我們並非搞破壞,不採『活』的,讓枯木逢春,變廢為寶。」周治紅說。

  「幾千米的懸崖,現在想想都後怕。」作為曾經的「懸崖採木人」,周治紅回憶,那時,三五人一組,從山背後登頂,固定好繩子,將採木人緩緩放下懸崖……

  圖為周治紅介紹崖木雕刻。 魏建軍 攝

  讓他記憶猶新的是,在他上小學五年級時,見到了專門從天水市趕來去他家「尋根」的愛好者。「他們對這些根雕作品愛不釋手,最終選了幾個,給了我們260塊錢。」這次偶然,讓周治紅和父親嘗到了甜頭。

  同時,也堅定了他們以根雕為生的信心。「說實話,上學的費用及家裡的很大一部分開支,都是根雕的功勞。」周治紅說。

  一次機緣巧合,他遇到了一位搞藝術的老師,在看過他作品後,「全要了」。在這位老師的建議下,1998年,周治紅在西安開了一家根雕店。2013年,他返回家鄉,開辦紅藝軒根藝創作室,從事專業的根雕收藏製做及交流創作等工作。

  「要創作屬於老百姓的生活藝術,通俗易懂。」在40多年根藝從業中,周治紅長期摸索形成了鮮明的個人風格和創作技法,他的作品大多以人物、山水、花鳥、魚蟲等象形為主。

  周治紅說,崖柏蒼勁、飄逸、扭曲並飄著清香,創作堅持「七八分天成、兩三分人工」,再進行取捨、雕琢、打磨,儘量保持天然程度,達到「天人合一」的最佳美學效果。

  甘肅天水曾經的「懸崖採木人」。(資料圖) 受訪者供圖

  近些年,周治紅受邀去北京、廣州、西安等地參展交流,也曾多次獲獎,作品被全國各地愛好者收藏。但一路走來,隨著全國枯根資源的匱乏,他發現,根雕從業者也逐年減少。

  周治紅坦言,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老百姓環保意識較差,都是「靠山吃山」採藥、打獵等。父輩們為了生計,冒著生命危險懸崖採木,採回來製作一些家具、農具,但也偶爾有人因此墜落懸崖。

  如今,「懸崖採木」這種方式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在青山綠水面前,人們也自覺開始保護生態。現在全國基本都「封山」了,「懸崖採木」幾乎也找不到了。「都是在存活貨。」他說,主要收購村裡人們之前採回來囤積下用於燒柴的枯木。

  老一輩的「懸崖採木人」一個個離世了,現在山裡挖、採幾乎不可能了。「或許,我們將是曾經有此經歷,並『以木為生』的最後一批根藝人了。」周治紅說,要是哪天資源沒有了,就尋找其它木頭代替崖柏,亦或是「該轉行了。」

  「那時候,沒有電動工具,只有一把鋸子、斧子和鑿子。雖然效率沒那麼高,但手工操作木屑掉落的瞬間,散發出的清新木香,總會讓人陶醉。」周治紅回憶,和父親學手藝活的日子,是他最快樂的時光。(完)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非遺傳承】洛邑古城:比手藝人更難能可貴的是什麼?是「守」藝人!
    【非遺傳承】洛邑古城:比手藝人更難能可貴的是什麼?是「守」藝人!每一個細小圖案的雕刻,都需要幾千次,甚至上萬次的敲擊錘鍊才能完成。但凡烙下,便無法褪去。落刀後, 即是一段不可回望的旅程。匠人易得,匠心難修,他以皮為紙,以刀為筆,刻畫生活,雕琢匠心,驚豔著歷史文化的傳承時光。他說,「非遺藝術的魅力,就在於匠人的傳承堅守和匠心雕琢。」
  • 「木版年畫王」楊洛書:94歲老藝人「守藝」 78年
    說起木版年畫,大家都知道中國三大木版年畫產地:天津楊柳青,濰坊楊家埠,蘇州桃花塢。在我們山東濰坊的楊家埠,有一位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楊家埠木版年畫代表性傳承人,他叫楊洛書,今年已經94歲高齡了,他的一生,都在製作木版年畫。
  • 讓文化傳承的薪火越燒越旺:由傳統詩詞引發的關注說開去
    讓文化傳承的薪火越燒越旺:由傳統詩詞引發的關注說開去 2017年03月17日 09:35 來源:光明日報 作者:殷燕召 白慧玲 字號 內容摘要:季欣潔是中國傳媒大學的一名學生,今年春節期間,她一期不落地看完了《中國詩詞大會
  • 讓文化傳承的薪火越燒越旺-光明日報-光明網
    傳統文化的傳承,應以人們喜聞樂見的方式回歸大眾。     以《中國詩詞大會》為代表的《中國成語大會》《漢字英雄》等一系列文化類綜藝電視節目,近幾年為傳統文化的傳播發揮了新作用。這些電視節目大多以文化競技為主要內容,通過設置賽制、選擇有趣的節目風格,吸引觀眾參與互動。
  • 非遺尋訪2︱剛硬易碎的海派水晶雕刻,如何才能真正傳承
    在海派玉雕(水晶雕刻)項目傳承人沈德盛看來,當下的水晶雕刻得「兩條腿」走路。一條腿走的是傳統題材的雕刻,另一條則是創新,結合時尚,增加了實用性,「這兩條腿合起來,才是最好的傳承。」 水晶,古人又稱水玉、水精等,為石英結晶體,傳統列為寶石之一。
  • 傳承非遺文化 品味「和合」魅力
    依託重要資源 奠定傳承基礎   新會書院是解放路小學的前身,現在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邕劇的展示中心。2015年,杜小鷺擔任校長後,思考學校創新發展之路,希望利用這一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將學校打造成一所「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校」,創出有特色的教育品牌。   在傳承發展中,學校依託非遺場館,文脈相承。
  • 波羅木刻:一把刻刀 點木成「金」
    2008年6月波羅木刻進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其精湛的技藝得到了進一步傳承、創新和發展。&nbsp&nbsp&nbsp&nbsp作為江達波羅木刻西藏自治區級傳承人,朗加向記者介紹了波羅木刻的基本知識,並且親自示範了雕刻文字的基本步驟。
  • 【成語典故 薪火相傳】跟著成語遊邯鄲之一 葉公好龍
    邯鄲這座歷史文化名城,在2500年的歷史長河中,孕育出燦爛的古典文化,湧現了眾多膾炙人口的成語典故,是當之無愧的「成語之都」。據統計,與邯鄲有關的成語典故共有1584條。曙光第二小學為了更好的傳承和發揚傳統經典文化,在學校推出【成語典故,薪火相傳】系列活動,並制定了跟著成語遊邯鄲系列校本課程,將教育理念與地方傳統文化完美融合在一起,在教書育人的同時也向學生們講授和宣傳古典文化知識,受到了學生
  • 深圳農耕文化現存唯一史跡,「春牛堂」今年完成修繕
    春牛堂創建於明代,距今已有600多年歷史,屬於南山區區級文物保護單位,是深圳農耕文化現存的唯一史跡,也是深圳古代重要的儀典舊址之一。據中國文史出版社《南山街道自然村村史——永遠的家園》記載,明清時期,每當春耕開始,新安知縣均在此舉行開耕儀式,因而有「春牛堂」之稱。
  • 冬春遊甘肅丨去大河家,尋找臨津渡的前世今生
    如今的黃河上遊,隨著一座座橋梁飛架南北兩岸,渡口漸漸退出歷史舞臺,「出門登船」的渡口文化一去不復返。  現在黃河上遊還有多少渡口?還有渡船嗎?旅遊周刊記者帶你探訪臨津古渡,尋找日漸消逝的渡口文化。  l大河家:甘青交界的魅力小鎮  我們從積石山縣縣城出發,西去前往車程不到三十公裡的大河家鎮。  去黃河邊,探尋攪動歷史風雲的黃河古渡——臨津渡。
  • 【天地】《航拍中國》甘肅
    我們的飛行之旅從甘肅中部開啟,邂逅別樣的黃土高原;穿越時空隧道,俯瞰農耕文明的過去與現在;順流而下看一條大河如何變換色彩,最後與一座古城不期而遇。在黃河的臂彎之中,是龍灣村。懸立在麥積山東崖的大佛,據說原本供奉在石窟之內。發生在唐代的大地震,令大佛嚴重損壞。今天的「露天大佛」,是地震後重新修繕的。麥積山的崖壁之上鐫刻這1600多年的歷史。
  • 他想把這門手藝傳承下去
    他希望,有人能夠傳承這門手藝。老北關匾額雕刻傳人昨日,記者來到老北關,見到了正和鄰居聊天的武禮民。武禮民說,因腰部毛病,自己不得不暫別老手藝。記者在屋內看到,牆上掛了六幅匾額,分別是清代書法家梁同書、王文治及民國大師弘一法師的作品。數量雖少,但都是精品,木匾質地堅硬,上面刻著的行書、隸書等遒勁有力、雄健灑脫。「在古代,匾額與建築物相伴而生,被譽為建築的眼睛。」
  • 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湖南這些非遺項目讓你大開眼界!
    是鍬裡苗族生息狀況記錄、人際情感交流、民族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更是他們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通訊員 攝 傳統舞蹈 其影人多為「紙偶」,在影型製作上吸收了剪紙、繪畫、雕刻等多種民間藝術的精華,雕刻刀法豐富,虛實結合,繁簡相映,造型美觀,惟妙惟肖。曹秀 攝
  • 桂林平樂推出大型巡遊活動傳承媽祖文化
    新華社桂林5月4日電(記者夏軍、何程)桂林市平樂縣4日舉辦了一場規模盛大的媽祖文化巡遊活動,數萬名遊客前來感受濃厚的媽祖文化氛圍。當日,平樂縣舉辦了隆重的「太婆出遊」活動,幾乎萬人空巷,許多市民和遊客紛紛前來觀看這場隆重的媽祖巡遊活動。
  • 以雕刻「寫實羅漢」為主的80後雕刻師——周芹
    周芹傳承經典周芹,蘇州市吳中區舟山核雕行業協會會員,2009年,周芹開始從事核雕行業,師從金玉平,2019年成立「周芹核雕」工作室。雕刻中的周芹小時候的周芹就特別喜歡喜歡搗鼓東西,拼圖、編手串、給玩具做衣服……2000年,畢業後的周芹開始從事玻璃工藝品的製作,如工藝品擺件、裝扮聖誕樹的玻璃球等。
  • 走近雕刻大師楊豔鋒 (一辰)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的多民族國家,中國的手工藝術和民間美術有著獨特的東方藝術魅力。中國民間工美術是民間藝術和民間文化的一種表現形態,是中國民眾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和世代相傳的民俗生活中創造、應用並與生活相融的美術形式。
  • 一張年畫五層木版 周家口木版年畫不只有「門神」
    同年,也是根據當地相關部門協調,於建軍和任振強成為了夏明月的徒弟,承擔起對木版年畫的傳承工作,他們兩人原先分別從事篆刻與繪畫工作。王麗亞說,這也是出於對傳統手藝的保護,希望能將這類非遺手藝不斷地傳承下去。2015年,周家口木版年畫正式入選河南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我愛古詩詞》第二季今晚綻放螢屏:經典潤澤心靈 文化薪火相傳
    《我愛古詩詞》第二季主打「家風傳承」理念,12期節目設置12個不同的主題。作為第二季的開篇,今晚與大家見面的第一集,將主題設定為「家國情懷」。《我愛古詩詞》欄目組編導黃凱介紹,「家國情懷是我們每個人對國家和人民表現的深情大愛,第二季開篇從家出發,傳承中華藝術的精髓,薰陶孩子家國情懷的文化素養」。   時下熱門的「青山綠水」、緊貼生活的「我們的節日」等都將作為主題呈現。經過節目組的匠心考量,摘選意境高雅、值得傳頌的經典詩篇搬上舞臺,同時,還邀請百名中小學語文老師參與出題,最大程度緊扣學生課本,真正成為寓教於樂的「第二課堂」。
  • 以瓷為「紙」,以刀代「筆」,瓷器上的雕刻藝術
    於是當時的藝人便在施釉前的瓷坯上,用直刀單線刻出詩文書畫的輪廓,這便形成了原始的刻瓷。宋哥窯青釉魚耳爐而刻瓷真正成為獨立的藝術,是在明末清初。清光緒刻瓷松鹿紋四系罐上世紀初,刻瓷在中原地區流傳甚廣,儘管藝術水準參差不齊,但很多民間藝人都掌握著這套瓷上雕刻的本領。 後來,因為戰亂,這門技藝逐漸失傳。
  • 乾隆時牙雕「鬼工球」 鏤空雕刻11層可轉動(圖)
    當年廣東藝人翁昭以25層牙雕球參賽,日本也攜30層作品亮相。兩件精品在工藝上各有千秋,一時難分伯仲。難解難分之際,賽會決定將兩個顆牙雕球投進水中加熱。這一來很快驗明正身,日本的牙雕球在沸水下層層散開,發現不過是雕刻後再黏合。而中國的牙雕球則完好無損,證實由整塊象牙雕刻而成。自此,廣州牙雕球聞名世界。  「明清以來,廣州是對外貿易的重要口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