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環境倫理的歷史演變與當下責任

2021-01-15 基督時報

為防失聯

摘 要

基督徒參與環保正是在為自己過去所犯罪的一種極好的贖罪方式。……當你在這個世界上一天,你就必須履行上帝所賦予你的管理世界的責任。

文 | 李道南

今年開始,伴隨著環境危機而來的垃圾分類成為熱搜,人們茶餘飯後談論的都是關於垃圾分類的新聞和知識,關於垃圾分類的段子更是鋪天蓋地,這一方面說明大家對垃圾分類的關注,另一方面也說明大家面對垃圾強制分類的不習慣,人們喜歡談論的只是新聞和新鮮事物。

雖然環境汙染的後果通過新聞各種媒體早已普及多年,但是因為事不關己,總認為環境汙染的後果離自己太過遙遠,因此關注而不需行動的觀念,一旦碰上政府的強制行動,還是有點猝不及防。

縱觀環境的問題歷史,幾乎這和人類的活動有關,人類從一開始自主活動,就面臨著與自然世界之間關係的倫理問題,但是在環境問題出現危機之前,人類尋找的都是向自然索取的藉口。

直到環境問題進入人類的視野,才引起人們對過去環境倫理的反思。

20世紀中期,有美國學者發文稱,基督教倫理應該為環境問題負責,因為聖經創世紀的觀點是上帝讓我們「要生養眾多,遍滿地面,治理這地,也要管理海裡的魚、空中的鳥,和地上各樣行動的活物。」(創世記 1:28 和合本)正是出於此,這位美國學者才說,基督教是以人類為中心的宗教。

縱觀基督教的教義和神學歷史,那些教父們,無不是在發揮「治理這地,也要管理海裡的魚、空中的鳥,和地上各樣行動的活物。」這句話中的人的主體和中心思想。

儘管基督教從一開始,就刻意批判和有意撇棄「人本思想」,尤其是到了後期改革宗,更是對人本思想嗤之以鼻。但是對人本的批判恰是對人本中心的最好掩蓋。

表面看來,基督教對人本的批判,是要回到神本上去。但是回到神本,是回歸了上帝的主權,在世俗世界與信仰世界的二元區分背景下,對待世界又回到了肆無忌憚的人本中來。

簡要來說,基督教在關於人本和神本的分野中,邏輯恰是回歸上帝主權,人又是世界的主人,因為世界和神是分離的,因此不屬於世界的人也就無需對世界負責了。

古希臘哲學家普羅泰戈拉有句名言說「人是萬物的尺度」,這開啟了海德格爾所說的人的「自法」性時代,也就是人是世界的主體,為自己立法。這一思想同樣被基督教教義繼承。

奧古斯丁在《懺悔錄》中說,人是僅次於上帝的存在,因此在世界的存在序列中,人是處於頂端的,那麼人對待世界的其它動物和植物顯然也就是主人和主宰的身份和態度了。

在《上帝之城》中,奧古斯丁表達了這一思想:「我們雖然耳聽到『不可殺生』,但若從這誡命推論說砍伐一棵樹也是不道德的,則這是我們不認同的。……我們不贊同這種瘋狂的觀點。『不可殺生』這誡命不適用於植物,因為植物本身並沒有感覺,這點可同樣套用到那些沒有理性的動物身上……,因為若與我們相比,動物是沒有理性的。因此,按照造物主那公正的安排,動物的生與死都必須供我們使用。」

同樣,後來的託馬斯阿奎那也繼承並發揮了這一觀點,託馬斯看來,上帝創造的世界不是雜亂無章的,而是有著一個等級順序,顯然頂端的是上帝天使,人緊隨其後,排在世界其它存在的上面,這就決定了人類對自然世界的主權,「這個等級體系的頂峰是天使,是非物質的存在,天使之下是人類,是物質和精神的結合物,人類之下是動物,動物之下是植物,最低級的存在是物質四元素,火、氣、水、土。」

所以自然世界的一切都是為了人類而存在,「人殺掉植物來餵飼動物,以及殺掉動物來供自己食用,都是被允許的,並且這按照神所安排的秩序。」

既然人對世界有著主宰的特權,那麼顯然環境問題人就不應該為之負責了。

同樣對於環境問題,一些傳統基要信徒有著與他們類似的觀點。在建基於二元論的基礎上,一些傳統基督教認為基督徒只是世界的客旅,他真正的家鄉在天堂,因此這個世界越是墮落,那麼離他們抵達彼岸的日期就越近,因此,世界的環境問題固然是個問題,但是正是世界的墮落才拉近了他們與彼岸的距離。

因此面對世界的環境問題,他們採取的是冷漠和袖手旁觀,甚至極端的還是在加速世界的沒落。

然而,如果說世界的環境問題與基督教教義有關,基督教要為環境問題負責的話,那麼那些沒有信仰基督教的地區是不是就沒有環境問題呢? 顯然不是。

在中國歷史上,今天的黃土高原曾經也是葉繁綠茂,但是由於人們的不限制砍伐,而導致水土流失。今天的應縣木塔,據說就是砍光了一座山頭的森林建造而成,在歷史上,因為人們的不限制砍伐和取沙造成黃河決堤的事件也屢有發生。

在非洲有些地方,因為狩獵,所有的大型動物被滅絕,造成生態失衡的案例也不勝枚舉。

顯然,環境問題不單單是基督教教義問題,那些沒有信仰基督教的地區也同樣承擔著環境問題的後果。在環境問題的根源上,基督教並不特殊,它和其它宗教一樣都是人凌駕世界之上的一種藉口。

那麼誰為環境問題負責,顯然是以人為中心的自戀主義。

人為了論證自己對世界的掌控,尋找了很多藉口,包括宗教的、哲學的、自然科學的等,他們把世界當做自己取之不竭的倉庫,而為自己不負責而尋找理由。

自身無節制的欲望,讓世界處於一種危險的境界,把自己與世界進行區分的人類自我中心主義,固然代表著人類的成長與獨立,但是現在這種成長的代價正在以牙還牙地還給人類。

不論在全球氣溫還是降雨、乾旱上,人類正在承受著自己曾經因為無節制地索取而產生的後果。

上帝創世紀時給予人類的責任是管理世界,這種管理的責任,直到環境問題進入人類的事業,成為制約人類生活和發展的障礙時,才被人們意識到。

管理的含義,顯然不是佔有和主宰,在上帝所創造的世界上,一切原本都是好的,但是人類犯罪,其它動物植物並沒有犯罪,因此並沒有帶來世界的敗壞,反而正是人類的自我為中心的罪,才破壞了世界生態平衡,世界的問題人類自身應該擔負主要的責任。

重新思考人類與上帝的關係,思考上帝給予人類的責任和角色,才能認識自己,也才能知道自己在當下的責任。

那麼基督徒要不要參與環保,顯然要的。

基督徒參與環保正是在為自己過去所犯罪的一種極好的贖罪方式。你可以不愛這個世界,你可以離開這個世界,但是當你在這個世界上一天,你就必須履行上帝所賦予你的管理世界的責任。

回到人與上帝的關係上,要明白我們並不是這個世界的中心,我們要讓世界變得更美好,回到上帝創造之初的那種「一切都是好的」狀態,這才是基督徒當下應當做的。

為防止失聯

關注基督時代備用號

相關焦點

  • 基督教的教義
    《舊約》中的「摩西十戒」具體體現了基督教所要求的倫理規範,其中,前面的四戒是要遵守宗教規則,包括:除上帝之外不可有別的神;不可崇拜偶像;不可妄稱神的名;要守安息日。後面的六誡則是人類社會一些最基本的道德規範,包括:當孝敬父母;不可殺人;不可姦淫;不可偷盜;不可作假見證陷害人;不可貪戀他人的房屋,也不可貪戀他人的妻子、僕婢、牛驢、並他一切所有的。
  • 農村環境治理70年:歷史演變、轉換邏輯與未來走向
    總體來看,已有研究回顧和總結了我國農村環境治理歷程,聚焦不同時段農村環境治理歷程劃分、問題表徵及治理策略等。然而,現有文獻多處於政策梳理或一般論述,研究內容聚焦「基本歷程—預期走向」二維度,對農村環境治理變遷邏輯缺乏深度分析;也很少對其70年的演變歷程加以長周期性思考。North認為制度分析是關於過去/歷史的分析,是一個漫長的時間過程,且其核心需關注內在變革邏輯[8]。
  • 基督教的起源、發展及其基本教義
    基督徒的核心信念在於:上帝在耶穌之肉身中臨到人類的感性世界,而耶穌關於上帝的本質以及人類存在的可能性之問題的宣告,則使其歷史生命成為人們信奉的圭臬。這也是基督教的核心啟示之一。作為完全的神上帝,也是完全的人。他的一生是完美無缺的模範。沒有罪性,沒有過犯,因對世人的大愛,完全順服上帝的旨意,承受莫須有的罪名,在當時的統治者本丟彼拉多手下受難,被釘在十字架上,受死,埋葬,降在陰間。
  • 渡邊祐子:基督教與日本的近代化
    他還滿懷熱情得向日本知識分子訴說宗教寬容的重要性,雖然上一次講座中提到過巖倉具視本人非常討厭基督教,但魏卑克的言論最終對基督教在日本的解禁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此外,魏卑克還提議創立東京大學的前身即南校,並參與了有關學校的規劃。從以上三位最早來到日本的傳教士都在曾明治學院任教的事跡中看出,明治學院自身的歷史與基督教及日本近代化的歷史密切相關。
  • 外國歷史,基督教的基本教義與禮儀
    基督教是與佛教、伊斯蘭教並稱為世界三大宗教。它從猶太教的一個派別發展而來。4世紀末葉成為羅馬帝國國教。在歐洲中世紀佔統治地位。它的經典是《聖經》,包括《舊約全書》和《新約全書》。儘管基督教自誕生以來,產生了許多教派,在教義上也有分歧。但各派有共同信奉的基本教義。
  • 釋新聞|什麼是倫理委員會?未經其審批需承擔何種法律責任?
    我國關於倫理委員會的規定最早見諸於1995年原衛生部頒布的《臨床藥理基地管理指導原則》,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我國關於倫理委員會制度的法律規定不斷完善,主要體現在《人體器官移植條例》、《涉及人的生物醫學研究倫理審查辦法》、《人類輔助生殖技術和人類精子庫倫理原則》、《藥物臨床試驗倫理審查工作指導原則》等法規中。
  • 《挪威的森林》中的身份困惑與倫理思考
    在小說中,村上採用對比敘事手法,通過關照直子等人物在自我選擇中建構倫理身份方面的諸多嘗試,暗示出如何用理性意識解決身份困惑問題的倫理思考。在考察村上人生經歷及小說內外部倫理環境的基礎上,可以看出,日本戰後持續十餘年的學生運動是引發村上一系列倫理思考的重要源頭之一。
  • 要從號稱要拯救世界的美國國教基督教說起
    200多年歷史超90%是打仗,原因在於宗教信仰  文:一方一言  美國的發展史也不過短短幾百年的時間,可就是這幾百年的時間,讓美國確立了頭號強國的地位。  二戰後,世界處於相對和平的狀態,但局部地區仍然有熱戰爆發,縱觀這些戰爭基本上都有美國參與的身影,甚至可以說,二戰後的每一場局部熱戰都是由美國挑起來的。
  • 漢字的起源和演變:漢字的演變過程
    漢字的起源和演變:漢字的演變過程 2012-11-26 16:53 來源:新東方網整理 作者:
  • 天主教與基督教的區別是什麼
    基督教則反之,不接受教皇的領導權威,認為教皇制是歷史的、人為的產物。因此,基督教沒有自己的權力中心,教派之間的聯繫鬆散。另外,基督教廢除天主教的教階制,主張教會生活多樣化,認為教徒無需神職人員即可與神直接交通,教徒就是司祭。而天主教則強調神職人員的中介作用,從而使神職人員享有一個較崇高的地位。    聖經中的十五卷次經基督教一律不收入,天主教則收入其中的十二篇。
  • 基因、倫理與人類命運
    《基因傳:眾生之源》■陳華文  近年來基因技術的諸多發現和創新,已直接牽涉到倫理道德層面。《癌症傳》詳盡記述了癌症的起源、發展,以及人類對抗、預防癌症的歷史,但未反映癌症病變前生命的常態。癌症是人類身體病變後的惡魔,那麼是何種力量在此前維繫著身體正常的新陳代謝呢?  穆克吉在探究人體常態與遺傳奧秘的過程中,撰寫了深入人類命運源頭和顛覆生命認知的《基因傳》。
  • 2011世界商業倫理大會文字實錄
    《哈佛商業評論》雜誌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媒體,我們一直致力於傳播先進的理念,推動社會的進步。社會上很多媒體為了吸引眼球,都搶著爆猛料,傳播的都是負面的東西。事實上我們看到即使在這樣的環境裡,其實經濟在發展,倫理在倒退,我們發現仍然有一些企業是堅持正確價值觀、正確的商業實踐。
  • 華人牧師分享「中國是命定的基督教大國」
    自耶路撒冷傳開,至君士坦丁大帝將福音定為合法,至公元400年基督教被定為國教,之後是羅馬天主教一段黑暗的歷史,一直到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建立起因信稱義的教義,新教亦正式出現。透過皇權基督教傳遍了全歐洲,這是首次福音的大復興。隨後通過移民達成了福音的第二次大突破,即歐洲的清教徒因受逼迫乘坐五月花號越過大西洋去到美洲,建立了美國。
  • 儒家義務倫理辨正
    儒家義務倫理辨正塗可國(山東社會科學院文化研究所,山東濟南250002)摘要:儒家倫理並不是純粹的德性倫理,也不等同於功利主義之類的後果論,而是義務倫理、責任倫理、德性倫理和規範倫理的綜合,從某種意義上說,儒家義務倫理是其德性倫理與責任倫理的中介。
  • 「經濟的倫理內涵與企業家精神」理論研討會暨全國經濟哲學研究會...
    他認為,在當前民族復興的戰略全局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背景下,不僅要考慮傳統的倫理問題,包括經濟倫理與道德倫理引發的矛盾,工具體系與價值體系之間的矛盾,更要看到新的問題,即傳統道德價值與現代道德價值之間的差異與關係。為實現這一偉大目標,精神維度的復興十分重要,我們不光要關注經濟復興,更要關注軟實力的復興,民族精神的張揚與塑造。
  • 龍年歲末話龍【魔界勇士】龍之怪物歷史演變與欣賞
    但是,在東西方歷史上,龍卻有著不同的象徵寓意,在中國,龍(loong)是中華民族的象徵,它從神獸升級為國家象徵,而在西方,龍(dragon)則從衛士淪為邪惡代名詞,空中網旗下《魔界勇士》是一款以西方魔幻為特色的RPG手遊大作,因此裡面出現的都是西方龍的形象,我們在此也主要談的是遊戲裡出現的各種西方的龍的歷史。
  • 觀點丨對當下三種回應疫情模式的反思
    比如,安息日會就看不到耶穌的十字架成就了這一切,看不到舊約的律法不過是要來之基督的影兒,結果導致開歷史倒車,要把信眾拉回到舊約體系裡。(二)只要人認罪就一定能讓瘟疫自動退去?對於第二、第三種論調,可以用一個比較大眾化的詞來概括,那就是「天譴論」。大眾對這個詞並不陌生,因為某些不信基督教的學者也使用這個詞作為處理當下各種天災人禍等苦難問題的一個工具。
  • 陰陽五行說與中國古代天命觀的演變
    陰陽五行說與中國古代天命觀的演變 ——兼論陰陽五行說對易學發展的影響 2016年09月13日 16:35 來源:《周易研究》 作者:金晟煥(韓)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 作者簡介
  • 為什麼中國北方農村的基督教如此流行?基督教是如何滲透進的?
    如果說和改革開放之後西方基督教的傳入有關,為何基督教最為興盛的,卻不是改革開放最早的廣東和福建?如果說和利用基督教起義的洪秀全有關,為何基督教最為興盛的,卻不是太平天國紮根的江浙地區?無論如何,都和華北地區基督教為何興盛無關。
  • 當下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問題淺析
    大學生是未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做好當下大學生的馬克思主義信仰工作是高校和各級黨委的政治責任。大學生在高校的生活學習時期是提高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樹立堅定的社會主義信念的有效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