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濟南戰役爆發,出現過一個謎團,直至現在也沒明白

2021-01-18 摩爾歷史

相信大家也都知道,我國在建國前所經歷的戰爭叫做解放戰爭,期間1948年濟南戰役爆發,出現過一個謎團,直至現在也沒明白.。在當時有3座城市已經被包圍了,它們分別是長春、太原和濟南,在黨中央的思考下決定出首先要打的是濟南,當時守濟南的人是國民黨司令官王耀武,在他手下不僅兵多,而且在防禦方面也很強大,而且國民黨還派了另外的人過來增援濟南。我軍針對情況分析出來3種可能性,分別制定出了作戰計劃。這場計劃裡總指揮是粟裕將軍,攻城部隊是3許世友將軍和譚震林將軍一起指揮。

1948年8月下旬,粟裕在曲阜主持召開了有縱隊以上領導參加的華野前委擴大會議,制定了濟南戰役的具體作戰方案,並報軍委批准。這個作戰方案的基本內容是,以攻濟為主要目的,並求殲援敵之一部,堅阻援敵不能迫近濟南,以使攻城集團有足夠的時間攻佔濟南。在手段上即兵力部署上,決定由14萬人組成攻城(濟)集團,佔參戰兵力的44%;由18萬人組成打援阻援集團,佔總兵力的56%。

這個方案做到既以足夠的兵力攻城,又以主力用於打援,充分體現了攻濟打援方針的要求。濟南戰役以「少數兵力真攻濟南,多數兵力(8個縱隊)阻援」不是粟裕想到的,而是山東兵團早就安排好的。粟裕的方案①重點打援;②集中主力攻城,只以少量部隊阻援;③2個縱隊攻城,11個縱隊打援。許世友的方案就是:以冀魯豫之一、三兩旅擔任運河線及其以西地區之阻擊,並以一部配合泰西部隊肅清肥長地區散匪,以鞏固我攻擊兵團之後方;韋吉兵團插入徐(州)、新(安鎮)線上,必要時以個主力縱隊轉入到滕臨之間,阻擊馮治安之北援。

濟南戰役爆發前,王耀武非常自信,因為根據防禦情況來看,濟南最起碼還可以再守45天,可讓人沒想到的是我軍僅用8天時間就解放了濟南。在這場戰役進行 到第五天的時候,我軍已經想到王耀武要逃跑,然後我軍軍委馬上下達通知,表示王耀武可能會從天津、青島、或者是臨沂這些地方逃跑,要馬上做好安排,防止讓他跑掉,在幾天以後打扮成難民樣子的王耀武在壽光被抓住了,所以說這個謎團是我軍到底是用什麼樣的方法判斷出來他會逃跑呢?而且還準確判斷出他逃跑的路線呢?作為王耀武也一直沒有想明白這個問題。


相關焦點

  • 1948年粟裕指揮濟南戰役,王耀武做了2個關鍵決定,受到陳毅點讚
    1948年9月16日開始,粟裕指揮的華東野戰軍經過戰前的周密部署,向國民黨駐守濟南的部隊發起了攻城戰役,當時國民黨濟南戰區的最高司令長官是王耀武,他同時主政山東,華東野戰軍勢如破竹,對王耀武部署在濟南外圍的國軍部隊,發起了猛烈的打擊,我軍作戰英勇,國民黨的部隊紛紛潰逃,國民黨佔領的外圍陣地很快就被解放軍攻下了由於濟南周圍陣地都被華東野戰軍佔領,王耀武的主力部隊無奈只能向濟南城撤退
  • 1948年濟南解放,許世友為何成立專案組?抓捕王耀武的這位下屬
    1948年9月24日,許世友率領的華東野戰軍攻城部隊和王耀武指揮的國民黨部隊進行了激烈的戰鬥,雙方進入了膠著的狀態,當時為了儘快攻入濟南城,許世友面對這樣的狀況,及時調整了戰役部署,集中了火力支援,攻破了濟南城的東南角,攻城部隊終於攻入了濟南城內面對防線的崩潰,國民黨的部隊開始不斷地縮小防禦陣地
  • 1948年11月6日淮海戰役爆發
    1948年11月6日解放軍向徐州附近的國軍發動進攻,淮海戰役爆發。【薩沙講史堂第一千三百六十期】(軍事系列第424講)淮海戰役是60萬對80萬嗎?紙面數字如此,實際上就不是這樣。我們先看看解放軍。解放軍參戰部隊是第二野戰軍和第三野戰軍。第三野戰軍的兵力強大,共有3個兵團,15個滿員縱隊,總兵力為36萬人。
  • 1948年,粟裕提出三大建議,偉人高度讚賞:淮海戰役,粟裕第一功
    1948年9月,粟裕大將連攻帶阻,發兵32萬打下解放濟南戰役的大捷後,徐州剿總司令劉峙和華中戰區司令長官白崇禧部,適時收縮防線,並圍繞徐州中心,通過津浦路和隴海路兩條鐵路,向周邊輻射,形成海州、商丘、臨城和蚌埠合圍防禦戰線,枕戈待旦,而粟裕三次鬥膽直陳偉人,爭取到殲敵於長江以北的戰略目標後,在濟南戰役結束當日
  • 1948年6月17日 豫東戰役獲勝
    1948年6月17日 豫東戰役獲勝   1948年6月17日,人民解放軍華東野戰軍外線兵團及中原野戰軍一部舉行豫東戰役(亦稱開封、睢杞戰役)。
  • 1948年到底發生了什麼?讓共產黨戰勝了國民黨!
    過了一年,共產黨能夠反攻了,蔣介石集中起兵力來跟共產黨決戰還是不行,共產黨想打哪兒打哪兒,蔣介石又處於被動狀態,因為他的部隊在全國散開了,哪個城市都要守,共產黨就抓住蔣介石全盤散開的機會集中兵力一個城市一個城市打。比如1948年3月粟裕打開封,本來粟裕是想在隴海線跟國民党進行決戰,但是一看國民黨擺開大軍不好打,怎麼辦?
  • 1948年粟裕指揮的淮海戰役,國民黨邱清泉陣亡,他的子女後來怎樣
    1946年,老蔣以談判為幌子,暗中調兵遣將,意在全國範圍內侵佔我軍在抗擊日本侵略者建立的敵後抗日根據地1946年7月,老蔣調集重兵,準備在江蘇合圍粟裕率領的華東野戰軍,為了達到戰役的目的,老蔣也派出了自己的主力將領邱清泉,抗日戰爭時期,邱清泉先後參與了南京保衛戰、崑崙山等戰役,具備出色的指揮才能
  • 1948年碾莊戰役,黃百韜的國民黨第七兵團,是如何被粟裕殲滅的?
    1948年11月初,粟裕指揮的華東野戰軍準備在淮海地區同國民黨部隊展開戰略性的戰役顧祝同奉命來到徐州督戰,並和前線的國民黨將領商討應對方案,在會議上,黃百韜給出的方案是放棄海州,撤到徐州和華東野戰軍進行較量很快他們的作戰方案,被我軍安插在國民黨國防部的高級特工郭汝瑰獲取,於是國防部發了一封電報給黃百韜,讓他等待劃歸他指揮的建制44軍,匯合後,再撤到徐州
  • 1948年,22個兵團對17個兵團,一個兵團擁有多少兵力?
    時間進入了1945年,雙方都出現了兵團這個編制。當時,解放軍總計下轄17個兵團,對方則總計下轄了22個兵團。22個兵團對抗17個兵團,那麼,雙方各自的兵團,到底擁有多少兵力呢?今天,我們就聊聊這個問題。
  • 淮海戰役,老蔣擺出了一字長蛇陣,卻被解放軍「攔腰夾頭去尾」!
    1948年下半年在中國人民解放戰爭史上是具有重大意義的年份。解放軍華東野戰軍9月份攻克了國民黨北方重鎮濟南,全殲國民黨守軍10.4萬人,並且活捉了山東綏靖區統一指揮部主任王耀武等23名國民黨軍政要員,濟南的解放拉開了人民解放戰爭大決戰的序幕。
  • 千萬人廝殺的淮海戰役,為什麼是中國命運的轉折點?
    一、1948年9月24日,許世友指揮的圍城部隊攻克濟南,華東野戰軍代司令兼代政委粟裕顧不上休息,給毛澤東發了一封電報:「建議攻佔兩淮,趁機收復寶應和高郵,如果順利的話,就以3個縱隊攻佔連雲港和海州。」兩淮是淮安和淮陰,包括寶應、高郵、連雲港,都在長江以北的江蘇境內。
  • 1948年蔣介石在葫蘆島問卦,算命先生的一番話,讓老蔣面如死灰
    蔣介石是一個奇人,他由浙江奉化溪口走出來,去日本留過學,在上海打過工,得到中山先生賞識後在黃埔發了家。而關於蔣介石的信仰,有人說他信佛,有人說信基督,更有人說他什麼都不信,他只信自己。 其實蔣介石一生不僅信基督教、佛教,而且對中國的風水文化也十分的青睞,他十分相信神道、相信陰陽風水。
  • 1948年遼瀋戰役,「六星上將」洪學智為何沒有參加?被緊急調走
    1948年9月,遼瀋戰役爆發,林彪、羅榮桓率領東北野戰軍百萬大軍(70萬正規部隊,30萬地方部隊)對固守瀋陽、錦州、長春等幾個大城市的國民黨55萬餘守軍發起攻擊;至11月2日,瀋陽、營口解放,遼瀋戰役勝利結束。
  • 濟南戰役紀念館臨展8月27日開展
    由市退役軍人局、濟南革命烈士陵園(濟南戰役紀念館)策劃籌辦的「毛澤東主席為革命烈士紀念塔題詞70周年展」將於8月27日正式開展。臨展地點在濟南戰役紀念館館前廣場。展覽以大型塑形展板配合展櫃形式展出,以原始文件和史料講述等形式展示了中共中央華東局、山東省人民政府籌建革命烈士紀念塔的過程,展現了毛澤東主席為革命烈士紀念塔題詞70年來陵園(紀念館)的發展變化和取得的光輝成就,共分為「前言」、「崇高敬意,親筆題詞」、「英雄之塔,輝映千秋」、「青山永志,偉烈豐功」、「紅色基因,不朽傳承」和「結束語」六個部分。
  • 中國共產黨大事記·1948年
    這些文件提出黨的團結鄉村和城市中的絕大多數人口、恢復和發展工農業生產的方針,使農村政策、城市政策、新區政策、工商業政策、統一路線政策逐漸完整和系統化,糾正了在革命高潮中出現的種種「左」的錯誤。  2月24日-3月3日 西北野戰軍取得宜川戰役大捷,殲敵五個旅,共二萬九千餘人,從根本上改變了西北戰場的形勢。4月21日,收復被敵人侵佔了一年又一個月零三天的延安。
  • 1948年,東北駐紮了11個獨立師,一個師到底有多少兵力?
    截止遼瀋戰役之前,東北野戰軍的總兵力,已經達到了103萬人。屬於四大野戰軍中,兵力最多的一個。東北野戰軍除了下轄12個縱隊以外,還下轄了11個獨立師。那麼,獨立師屬於什麼編制,一個獨立師到底擁有多少兵力呢?今天,我們就聊聊獨立師的問題。
  • 1948年遼瀋戰役,廖耀湘為何會敗得一塌糊塗,被俘後他親述了原因
    1937年,盧溝橋爆發以後,他僅是一名營長,同年九月,他已是副師長,一年連跳三級。升職速度之快,估計在國軍中找不出第2個人了。一九三八年,國軍成立第一支機械化師第200師,廖任少將參謀長併兼任旗下22師副師長。
  • 濟南城牆修建所孤品文物——濟南圩子牆修理《清冊》珍貴露面
    濟南的一位民間收藏家劉先生家接受採訪,見面沒多說別的,劉先生就拿出一本冊子。這是一本線裝的手寫本,全部為毛筆楷體手寫,從頭到尾都基本工整,有錯誤的地方都粘貼了新紙進行仔細覆蓋修正,顯示出當時抄寫者的認真、仔細。翻開第一頁,開頭寫的是題目——《濟南府為修理報省垣四關城濠等工事今將卑府官紳士民捐修城門橋四城間圩濠橋閘官房礟臺濠牆各項工段丈尺並用過工料夫價數目開造清冊呈送》。
  • 那年濟南一月十五日過元旦
    □張繼平100年前濟南人就過一個「年」  濟南人把公曆元旦稱為「陽曆年」、把春節稱為「陰曆年」,歷史並不久遠。在100年前,濟南人還只過一個「年」,也就是陰曆年。那時人們不用西曆,當然也不知「陽曆年」是何物。辛亥革命後,獨立各省有使用黃帝紀年的,有使用幹支紀年的。孫中山回國後,建議援引格列歷,實行曆法改革。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次日,正式通電全國改歷:「各省都督鑑:中華民國改用陽曆,以黃帝紀元四千六百九年十一月十三日,為中華民國元年元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