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
《西遊記》是中國古代第一部浪漫主義章回體長篇神魔小說。現存明刊百回本《西遊記》均無作者署名。清代學者吳玉搢等首先提出《西遊記》作者是明代吳承恩。
全書主要描寫了孫悟空出世及大鬧天宮後,遇見了唐僧、豬八戒、沙僧和白龍馬,西行取經,一路上歷經艱險、降妖伏魔,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終於到達西天見到如來佛祖,最終五聖成真的故事。該小說以「唐僧取經」這一歷史事件為藍本,通過作者的藝術加工,深刻地描繪了明代社會現實。
而今天梵君不講西遊記,道說一個千裡送經的故事,也是歷史上卻有奇人其事。這個人就是善無畏。
國王出家耄耋之年萬裡送經
從佛教在中原的發展歷史來看,唐代時期是中印宗教交往最為密切和重要的一個時期,其中一個重要人物玄奘,在貞觀三年西出玉門關去天竺取經的時候還是一個27歲年輕帥氣的小夥子(不然也不會被留宿女兒國被女王PUA)而在開元四年東赴大唐的送經人善無畏。卻是一位80高齡的耄耋老人,一路風塵僕僕來到大唐想想也是不易。
善無畏
善無畏(637~735,梵名ubhakara-simha),曾是東印度烏荼國的國王。善無畏是甘露王的後裔,十三歲繼承烏荼國王位,後出家,向達磨掬多學習密法。乃唐密開山祖師、開元三大士之首。 出生於東印度烏荼國(今 Orissa),剎帝利種姓。為釋尊的叔父甘露淨王的後裔。善無畏祖師傳授以胎藏界為主的密法,是為中國密教正式傳授之始,故亦稱其為漢地密教初祖。
棄位出家
善無畏生有神姿,宿積德藝,父王對他十分賞識,經常給他歷練的機會。他10歲就統領軍隊,13歲就繼王位,施行仁政,深得軍民愛戴。(有點巴霍巴利王的內味)
後來,他的兄弟為爭王位,起兵作亂。善無畏率軍親討,取得勝利。按照軍法,爭位的兄弟應判死罪,可是,善無畏不忍天倫兄弟遭誅,特「忍而曲赦」。(善無畏勇猛鎮暴,曾被流箭所傷,但仍大赦其兄,並讓出王位。)
經過這次內亂,善無畏看透了人心的惡,厭惡了爭權奪利的王室(這就是,不歷紅塵,緣何淨土啊!),決意讓位出家。他向母后表明心跡,又向群臣宣明決意,願讓位給兄長。母后哀而許之,秘密賜給他傳國寶珠,然後他便出宮而去。
投師達摩鞠多
善無畏在姨母的幫助下來到了那蘭陀(Nālandā)寺。他將母后賜的傳國寶珠,飾在那蘭陀寺大佛像的額上,佛像分外光彩奪目。這顯示出善無畏投身那蘭陀寺的決心。(雖然沙門不敬王,但是當時眾僧侶一看傳國寶珠就已經知道了善無畏的身份非同凡人)
當時那蘭陀寺,是密法眾聖雲集的地方。有聖僧達摩鞠多住持,達摩鞠多是如來的弟子,(不是禪宗的那個達摩祖師)佩如來之密印,看上去只有四十幾歲的樣子,但是據說已經八百歲了,昔日玄奘到那蘭陀寺時便拜見過他。(善無畏入那蘭陀寺時玄奘已經返回了長安)善無畏乃頂禮其足,投師達摩鞠多。
師父一日雲遊萬裡震驚眾人
有一天,寺內眾僧看見師父缽中的食物,不是印度本土的,就讓旁邊一位大唐國僧人來看。這僧人一看,缽中正是大唐國的食物,而且飯菜新鮮,那油餅還溫溫的,粟飯仍熱熱的,不禁驚愕道:「大唐國離這裡十萬多裡,這缽中食物是早上做好的,而中午就到這裡來了,太神速了!」眾人聽聞,都震驚不己,惟有善無畏默然。達摩鞠多秘密對善無畏說:「大唐國的白馬寺,重閣新近竣工,我剛到白馬寺受供回來。大家都吃驚了,只有你不動聲色,你真的可以學習大法了。」(梵君覺得師父一定是下單時候勾選了超時賠付)
獲三藏法號遊學大寶
隨後,達磨鞠多授予善無畏總持瑜伽三密教。傳法之時,龍神圍繞,森在目前;無量印契,一時頓受;即日灌頂,為天人師,稱曰三藏。得三藏稱號後,善無畏又勤奮修學,前後五年,通達了密教的全部奧義。
之後,無畏三藏周行大荒,遍禮聖跡,不懼艱險。又入雞足山為迦葉剃頭,受觀音摩頂。嘗結夏於靈鷲山,有猛獸為其前導;又曾深入山洞,洞中忽然光明如晝,現釋迦像,左右侍者栩栩如生。
經過多年艱苦遊學善無畏技能樹全滿,開始在印度地區傳教和廣施神跡,廣度眾生,傳授密法,教人以念制狂,即身觀佛。
善無畏在80歲高齡時,己是五印度大名鼎鼎的密教上師。一日,師父達磨鞠多對他說:「善男子,你與震旦(中國大陸的別稱)有緣,弘揚大教,今可行矣。」無畏三藏乃接足頂禮,辭別恩師,踏上前往大唐的路途。
一路降妖除魔受加持,東遊記開始
無畏三藏行至迦溼彌羅國(今克什米爾)時,天色已晚,前有一河,卻無橋梁舟楫,於是他乾脆就飛了過去。(畢竟年紀大了,能座扶梯何必走樓梯,畢竟趕到大唐傳教是目的)
至烏萇國(今巴基斯坦),善無畏遇到一隻白鼠,圍著他轉圈,還每天獻給他金錢。(這是赤裸裸的行賄求發達啊)
到了突厥國的碎葉城(今吉爾吉斯共和國),善無畏應突厥王之邀,宣講密教經典《大日經》,又應王妃之請布壇講法。
離開碎葉城後,善無畏折東而行,半途遭遇賊寇,他被連砍三劍,但絲毫無傷,揮劍賊寇只聽到鐵碰銅的聲音而已。隨後棄劍拜倒請罪求度。
行至雪山大池(今崑崙山地區),善無畏感到有些不適(可能是高反了)這時師傅達磨鞠多從天而降,對他說:「菩薩身同世間,不捨生死。你久已離相,怎會有病?」說罷沖天而去。善無畏頓覺身心如得洗滌,不藥而愈。
路經吐蕃(今青海省),與商旅同行,遇胡人合圍搶貨,無畏三藏密運心印,劫匪乃悔悟請罪。
行至大唐西境,夜晚有神人對善無畏說:「再向東就不是弟子我的轄界了。守護神州的是文殊師利菩薩。」說罷頂禮善無畏雙足,然後消失不見。(看來神界對人間也是分片區管理的)
途經西州時,善無畏以駱駝負經卷過河,被龍王請入龍宮三日。無畏三藏就在龍宮中宣揚法化,開悟甚眾。到他牽駱駝上岸時,衣服經卷都沒被打溼。(這裡的龍王應該是蘭州附近的黃河龍王)
善無畏東行線路
開元初,唐玄宗夢見一僧,姿狀異乎常人,醒來記憶猶新,便拿起畫筆在宮牆上畫了下來,這個形象烙印在不少人的記憶中。開元四年(公元716年),善無畏攜帶梵文經卷,到達長安,唐玄宗親自接見。一見面,發現善無畏與夢中所見高僧一模一樣,玄宗極為歡欣,立即禮善無畏為國師,並大設梵筵為善無畏接風洗塵。然後,玄宗又特設內道場,尊善無畏為教主,玄宗之子寧王、薛王等皆跪席捧器,從其灌頂受法,一時轟動朝野。毘盧大教,巍巍法門,由此興盛。
圓寂洛陽
開元二十年(公732年),善無畏上奏玄宗,請求回國,玄宗優詔不許。開元二十三年(公735年)十一月七日,善無畏祖師右脅累足而臥,示寂於洛陽大聖善寺禪室,時齡99歲,僧臘80。玄宗親自參加追悼大會,追封其為鴻臚卿,派鴻臚丞李峴、威儀僧定賓律師作監護,於開元二十八年十月三日,將其葬於洛陽龍門西山廣化寺內庭。出殯之時,悲泣傾城,山河變色,法界悽涼。弟子李華為其刻碑立於寺內,二弟子寶畏、明畏為其撰刻偈頌,亦樹於院內。
關於洛陽巨蛇事件中時間錯位的疑問
《舊唐書·志·卷十七》:「天寶中,洛陽有巨蛇,高丈餘,長百尺,出於芒山下。胡僧無畏見之,嘆曰: 「此欲決水注洛城。」即以天竺法咒之,數日蛇死。祿山陷洛之兆也。」
《新唐書·志·卷二十六》:「天寶中,洛陽有巨蛇,高丈餘,長百尺,出芒山下,胡僧無畏見之曰:「此欲 決水瀦洛城。」即以天竺法咒之,數日蛇死。」
巨蛇出山
唐玄宗天寶(742—756)年間,洛陽邙山出現一頭巨蛇,高丈餘,長百尺。如果按照唐代一尺=31.209cm計算,則邙山巨蛇高3米多,長度為100*0.31209≈31.209米。 這比5800萬年前就已滅絕的已知最大的蛇類泰坦巨蟒(長約15米)還要大整整出1倍,震驚整個大唐。
泰坦巨蟒化石
水漫洛陽城
天竺高僧善無畏見到後感嘆道:「這條巨蛇準備引水漫洛城。」於是用天竺法咒對其進行攻擊。巨蛇被善無畏攻擊後幾日而死。
成書於五代的《舊唐書》評價該事件為安祿山攻陷洛陽的徵兆。
有學者指出,洛陽巨蛇事件可能為民間傳說故事白蛇傳的來源之一。故事中的「水漫金山」一事,極有可能來源於邙山巨蛇「水漫洛城」事件。天竺高僧善無畏施法降服巨蛇之事,也被加工搬運到白蛇傳中高僧法海身上。
這裡有沒有發現一個時間上的錯位?善無畏在公元735年就在洛陽圓寂了,怎麼又會在幾十年後的天寶年間出來咒殺巨蛇呢?(誰能給我一個合理的解釋,可以在文後評價)
梵觀點:不管巨蛇事件是否是真的,但是善無畏高齡遠行的精神還是值得尊敬和學習的。